高中语文 师说学案1苏教版必修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28918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师说学案1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师说学案1苏教版必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师说学案1苏教版必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师说学案1苏教版必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师说学案1苏教版必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师说学案1苏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 师说学案1苏教版必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师说学案1苏教版必修5.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师说学案1苏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师说学案1苏教版必修5

《师说》

【学习主题】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设计者】郭超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注意观察语言、

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评价任务】

1、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学法建议】

1.学生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2.学生应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等现象

3.让学引思,重视诵读,把握文境文意,以学生为主体讨论交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创新能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研读第一节。

 【重点难点】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

文语境,弄懂文章大意。

2.注意字词:

  愚(yú)   句读(dòu)   谀

(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二、课中学习

1、导语设计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

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

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

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2、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

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背景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

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思考:

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

当时人是什么态度?

找出文中词句。

5、研读课文第一段

(1)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首句:

推出中心论点:

学者必有师。

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为什么要从师?

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①学者古:

求学的人今:

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②所以古:

用来……的 凭借   今:

因果关系连词

③从而古:

跟从……并且今:

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

即因此、就

(3)词语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4)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5)背诵本段

【学后反思】

1.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是不是与韩愈说的“必有师”相矛盾

2.?

韩愈所说的“道”指什么?

我们今天要以什么为师?

【课外阅读】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

“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予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

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译文:

二十一日,宗元告白:

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虽然常常好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信.想不到您从京师来到这蛮夷之地,我有幸被您认为可以取法.我自己估量自己,实在并无可取之处,也不敢当别人的老师,当一般人众的老师我尚且不

敢,何况是当您的老师呢?

孟子曾经说: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

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象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

屈原曾经作赋说:

“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我过去听说庸和蜀地以南的地区,经常下雨,很少见到太阳,太阳一出来,狗便狂叫不止,我当时认为这样说有点过份了.六七年前,我被贬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有幸赶上大雪越过五岭,覆盖了南越中的好几个州.这几个州中的狗,都仓皇地狂叫着乱咬乱跑,好几天都是这样,一直到雪消完后才不叫,这样我才知道以前听说的蜀犬吠日的事是真的.现在韩愈既然把自己当成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这样想难道不是令人难堪吗?

不仅我会感到难堪,您也会受到连累.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什么过错吗?

狂咬乱叫的只是那些狗罢了.您揣度一下今天天下的人能不象蜀地的狗那样乱咬乱叫的能有几个人?

而谁又敢于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而招惹来喧闹,叫人怒怪呢?

【素材积累】 

唐代古文运动:

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文体改革运动。

“古

文”是韩愈开始提出的,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

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

这个运动是在儒学旗帜下发展起来的。

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

韩、柳古文运动开拓了散文新天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第二节,掌握文言知识。

2.重点突破,并理清文章思路。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反复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初步理解课文思路。

二、课中学习

1、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2、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惑而不从师       (老师)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古:

一般的人众人

今:

许多人

小学古:

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

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5)读本段。

思考:

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层:

出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

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二层:

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3、教师总结,学生背诵本段。

4、作业:

背诵当堂所学的内容。

【学后反思】

1、《劝学》中有一句与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论述相仿,是哪一句?

2、你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有何区别?

3、你认为韩愈对“君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现代观点?

【课外阅读】韩愈《与孟尚书书》阅读答案

汉氏已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其亦不仁甚矣。

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

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其亦不量其力。

虽然,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死万万无恨!

(韩愈《与孟尚书书》)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2、“杨墨”指我国哪两位思想家?

(2分)

3、用自己的话概括韩愈“万万无恨”的原因。

(不超过10个字)(2分)

1.参考答案:

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其亦不仁甚矣

2.参考答案:

朱和墨子(或墨翟)。

3.参考答案:

为儒道传承尽了全力。

【素材积累】句读 [jùdòu]  

1.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称文句中停顿的地方,语气已经完的叫句,没有完的叫读,由读者用圈(句号)和点(逗号)来标记 

2.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三、四节

2、研读课文,

3、分析论证结构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反复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初步理解课文思路。

二、课中学习

1、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2、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自译:

师,不必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简析:

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以孔子为例的好处:

一石三鸟,典型精当

(二)第四段

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

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

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

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三)问题探讨:

(1)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

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2)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

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

《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

——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

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

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

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3、分析论证结构。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必要性、原则)反面阐述(对比)

例证:

孔子     附记:

赞扬

4、课堂小结

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很多从师的道理。

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

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当然,韩愈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

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性。

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

当然,正是由于对这篇文章的反复诵读和研读,才能使我们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来把握住文章的这些观点。

以后请同学们在学习古文时,一定要围绕“读”来下功夫。

【学后反思】

1、归纳整理相关文言知识对学好古文的重要性。

3、韩愈有关“师道”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课外阅读】韩愈传(节选)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②为巡官。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③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风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

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

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乃贬为潮州刺史。

【注】①从:

堂房亲属。

②辟(bi):

征召。

③宫市:

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

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寻登进士第()

②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译文:

3.通读全文,你认为韩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参考答案:

1.

(1)不久,随即。

(2)向来,一向。

2.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学,不需要等待别人鼓励。

3.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大意正确即可)

【素材积累】“于”的用法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

“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