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六图文史料的概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28767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4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六图文史料的概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六图文史料的概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六图文史料的概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六图文史料的概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六图文史料的概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六图文史料的概括.docx

《高考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六图文史料的概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六图文史料的概括.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六图文史料的概括.docx

高考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六图文史料的概括

专题六图文史料的概括

一、概念阐释

图表类史料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宋代郑樵说:

“古之学者,左图右史,不可偏废”。

图表类史料包括历史图片、图表、地图和漫画等。

这类史料具有直观性、思想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可以发挥以图证史、以图补史、以图明史的作用,在历史学习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图表类史料的概括中,需要全面提取信息,谨防有效信息的遗漏。

2、典型考题

【典题1】图1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图1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概括过程:

1.局部:

要从柱状图的题名和内容上全面提取信息。

时间是1838~1852年,内容是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

从三个时间段来看,从1843年起,商品输入中国急剧增加,从1847年起,又有较大回落。

2.整体:

从局部到整体是概括的关键环节。

表格信息可以归纳为:

1838~1852年,英国输华商品经历了迅猛增加到明显回落的过程。

从整体再到局部、从局部再到整体的两个环节可以省略掉。

这道题考查的是历史理解能力。

在材料概括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推断,由于英国从《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获得了大量特权,这是输华商品剧增的重要原因;而输华商品回落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这之后就有了旨在增加通商口岸的“修约要求”以及遭拒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故选B。

 

【典题2】下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振兴织袜厂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概括过程

1.局部:

这道题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以图补史。

可以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有:

民国九年(1920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振兴织袜厂通过报纸打广告,广告词有自美的句子、厂址等信息,广告语是“警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须之国货”。

2.整体:

归纳图文信息,可以概括为:

1920年振兴织袜厂打出爱用国货的广告来推销产品。

其他两个环节可以省略。

这道题看考查史论结合能力,用史实来证明结论。

从概括的内容来看,这一内容与A、C无关,D项时间不符,只能选B。

3、沙场点兵

1.图1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图1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2.依据下表《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

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A.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的方向主要为由农村到城镇或国外

B.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跟历代政府的提倡和鼓励有关

C.乡民迁居谋生的手段由种田逐步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

D.乡民职业的变化跟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近代经济的兴起有关

3.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

%)(摘自《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中国

北部

中国

西北

长江

上游

长江

中游

长江

下游

东南

沿海

两广

地区

云贵

地区

共计

1843年

4.2

4.9

4.1

4.5

7.4

5.8

7.0

4.0

5.1

1893年

4.8

5.4

4.7

5.2

10.6

6.4

8.7

4.5

6.0

对上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国城市化整体上发展缓慢B.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

C.通商口岸的设立推动了城市化D.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4.根据图2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A.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

家)B.对外赔款量(单位:

千万两)

C.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

个)D.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

千万两)

5.图3和图4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巨变。

其共同点是

图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图4开国大典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C.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6.下图是依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绘制的《1936年中国国内商品市场商品值所占比例示意图》。

它表明

A.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B.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且工业化水平低

C.商品供给因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而扩大

D.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粮食产地

7.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

从中可以获悉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8.下表反映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得知

行业

项目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4.5

12.8

25.4

1953年农轻重比重(%)

52.8

29.6

17.6

1957年农轻重比重(%)

43.5

29.2

27.3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9.图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的状况。

该状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走向公开对峙

B.新中国坚持平等互利的对外贸易原则

C.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

10.以下是一位同学根据现代中国城市人口的变化制作的数轴(见图6),其中B—C段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图6

A.三大改造的完成B.大跃进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八字方针的提出和实施

11.阅读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建交国家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12.表格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8.1

17.9

18.5

表格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13.下表依据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相关内容编制。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年份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一人户(%)

11.85

8.46

12.12

14.13

二人户(%)

12.43

14.27

23.51

28.67

三人户(%)

20.67

33.5

39.58

37.57

四人户(%)

23.22

24.1

14.31

11.11

五人及五人以上户(%)

31.83

19.67

10.48

8.52

下列对表格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①当代家庭规模不断缩小②逐渐以二人户和三人户规模为主

③一人户的一直呈上升趋势④经济发展、居住条件改善是其变化的原因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14.下列对三幅图片展现的共同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峰会

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B.中国奉行友好结盟和平外交政策

C.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D.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15.右图漫画描绘了一个全身穿着中国货的外国人叫嚣着抵制中国货。

对此认识是不正确的是

A.漫画中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B.漫画体现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引起部分国家的恐慌

C.漫画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显著

D.漫画反中的现象映了当今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16.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面图表,判断出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1997—2011年期间内,以中国为目标国的反倾销调查数量及在全球反倾销调查数量中所占比例的动态趋势

数据来源: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等公布的数据整理所得

A.中国入世后遭遇的反倾销案件一直呈上升趋势

B.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摩擦使国际矛盾日益尖锐

C.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恶化

D.中国企业在困扰中融入全球化,并适应全球化

17.如下图所示,19世纪英国与美国的产品平均年出口值(百万镑)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

从这幅图表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B.美国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外贸领域反超英国

C.英国并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获得利益

D.美国通过签订关贸总协定掌握贸易霸权

18..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1926年

工业总产量指数

100

19.5

39.1

75.5

108.1

工业产

量比重

生产资料生产

40.7%

43.7%

48.1%

43.4%

43.9%

消费资料生产

59.3%

56.3%

51.9%

56.6%

56.1%

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解读,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①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②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1913年的水平

③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④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19.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

右图白色部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

B.1946年的联合国

C.1949年的北约

D.1967年的欧共体

20.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

 

专项训练六

1.B.首先阅读题干,题干信息可以概括为:

汉唐年间安徽省境内的水利事业整体上呈发展趋势。

其次,逐一辨析题支,A项表述错误,安徽农业生产呈发展态势并不能说明它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水平,因为其他地区的发展可能比安徽还要快。

B项表述准确,水利事业与农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隋朝水利事业次数虽少,但是考虑到统治时间很短,粗略判断,隋朝的水利建设和南北朝时期相比是稳定发展的。

C项表述错误,人为扩大了概念的外延,材料只涉及安徽省,并没有涉及整个长江流域。

D项表述错误,考生在初中阶段已经知道,南宋时期我国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

故选B。

2.B。

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指向。

该题表格信息是1820~1939年广东某地居民迁徙情况统计表,题目指向是“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其次,研读题支,逐一辨析。

A项表述正确,该观点能够从表格信息中获得充分支持。

前三十年,西方的工业文明尚未影响到该乡,因而迁徙方向是农村;次三十年,西风侵染渐深,到城镇和国外谋生的渐多;后两个三十年,农村对移民不再有吸引力,人们不约而同地到城镇或国外谋生。

从纵向比较来看,该乡居民迁徙情况呈现的特点是:

迁徙人数日益增多,迁徙方向明显偏向城镇和国外。

B项表述不正确,这里的“历代政府”指的是清政府、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1840年前,清政府和历代封建王朝一样,实行严厉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制定了相关法令,尊重人们迁徙的权利。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迁徙的限制逐渐弱化。

B项未考虑中华民国成立之前清朝对人口迁徙的态度,导致了史实不准确的错误。

C项正确,迁至他乡种田的人数从29人降到15人,再到0人,而到城镇和国外谋生的人数则剧增。

D项表述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西方物美价廉的商品不断侵蚀自然经济的根基,商品经济日益活跃,为乡民从事工商业创造了条件;西方列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本输出,更是为乡民务工创造了机会;西方对廉价劳动力的强烈需要,这是导致华工大量出国的时代背景。

故选B。

3.D。

城市化的基础是工商业的发展。

题干提供史实,选项呈现结论。

A项正确,史实充分;B项正确,通过比较,容易得出结论;C项正确,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长江下游地区,外国的经济侵略首先瓦解了东南沿海和长江下游地区的自然经济,商业繁荣加速了人口聚集,推动了城市化;D项错误,这一时期,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外国非法在华私设工厂,近代工厂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故选D。

4.C。

根据趋势图,1895年至1896年持平;1896年至1898年达到顶点;1898年至1899年降至为零;1899年至1901年持续为零;1901年至1907年持续增长;1907年至1911年持续下降。

A项错误,洋务运动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1895年结束,时间跨度小;B项对外赔款的顶点应该在1901年,错误;C项正确,以1894年兴中会建立为起点,其他革命团体也纷纷建立;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强学会、保国会等政治团体纷纷建立,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1898年维新变法开始,政治团体数量达到高峰;1899年维新变法失败,政治团体纷纷被取缔;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带动了革命团体的建立。

D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逐渐变为贸易逆差。

故选C。

5.C。

首先阅读题干,明确题干要求。

该题对南京临时政府与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之间进行比较,寻求二者之间的共同点。

其次,逐一辨析题支。

A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而新中国则实现民族独立,结束了封建制度。

B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性质,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诉求在政权中未得到充分体现;而新中国则不同,《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C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促进了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并引起了人们政治观念和社会习俗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更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政治前提,人民代表大会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深入发展。

D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封建制度。

故选C。

6.B。

题干图片信息有:

传统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占约67%,近现代化工业产品约占12%,矿冶业产品占3.5%,进口洋货约占12%。

商品结构反映了生产结构。

据此材料可以概括为:

中国传统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近代化工业兴起,外国商品对中国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

A项错误,与材料信息相反;B项正确;C项属于偷换论题,材料谈经济结构,选项谈城市化;D项史论脱节,缺乏史实支持。

故选B。

7.A。

该题干扰项设置的方法主要有违背真实性、缺乏针对性和充分性三种。

A项正确,新政协会议的代表来自各个阶层、各个团体,具有明显的广泛性。

B项犯了缺乏充分性的错误。

党派代表名额为165人,其中中共代表有多少名,在会议中所起的作用有多大,材料中并没有相应的信息,仅凭材料信息是无法得出B项的结论来。

C项表述正确,但是不能入选,因为它犯了缺乏针对性的错误。

即材料谈代表构成,题支谈新政协的职能,这两个问题风马牛不相及,是典型的偷换概念,各吹各的号,各着各的调,之间缺乏逻辑性。

D项犯了缺乏充分性的错误。

要得出题支D的结论,材料还必须补充中共与革命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仅凭165名各党派的代表总人数是说明不了这个问题的。

8.C。

根据图文信息,我们可以概括为:

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的增速最快,轻工业次之,农业增长最慢,比重下降。

A项错误,偷换论题,计划经济体制体现了管理上高度集中的特征,材料中缺乏相关信息支持;B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于1956年底;C项正确;D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于1965年。

故选C。

9.D。

首先研究题干,得出结论:

从1950年至1955年,中苏贸易额逐年递增,而中西贸易额逐年下降。

题干问项表明此题考查历史理解能力,追问出现这种状况的多种原因。

其次,逐一辨析题支:

A项表述正确,美苏两大阵营随着二战的结束,随着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之间矛盾加剧,美苏从昔日的盟友逐渐走向敌对。

这一过程以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开端,冷战的序幕拉开了。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经过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到1949年北约成立,苏联逐一做出反应,直至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B项表述正确。

新中国建国初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关系。

C项表述正确。

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关系,这对贸易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D项表述错误。

中华人民共共和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发生于1971年,时间不相符合。

故选D。

10.B。

该题考查识图能力。

城市化源于工业化。

从B—C,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结合所学,这一时期大跃进在开展。

A项错误,时间不符,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1956年;B项正确;C项错误,时间上吻合,但是与图片信息不能构成因果关系;D项时间不符,八字方针提出于1960年冬。

故选B。

11.A。

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时间区间1969~1978年,这个时间恰好处于文革中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这一时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稳步上升。

其次,要对题支条分缕析。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表述正确,与中国建交的第三次热潮发生于上世纪70年代;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这个表述错误,文革是一场动乱,对外交事业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

不能因为从1969年至1976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稳步增长,就简单认定文革对外交没有影响。

假如没有文革,可能我国外交事业发展更迅速。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这个表述正确,从1971年4月的乒乓外交,1971年7月的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的尼克松总统访华,1978年12月的《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无不体现中美关系从缓和并逐步走向关系正常化的趋势。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一表述无疑是错误的,中美正式建交于1979年1月1日。

故选A。

12.D。

题干问项是“主要原因”,考查历史理解,关注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研读题干,从1978年至1997年,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具体表现在:

国有企业比重明显下降,集体工业有所增加,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的工业”。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自1992中共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以后,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的经济体制,国有企业被推向市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私营经济迅速发展。

A项错误,该选项是对图文材料的精准概括,但是不符合题干探寻这一变化的原因这一考查目标,换句话说是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题干问原因,选项谈概括,混淆了历史理解与历史概括之间的界限。

B项属于偷换论题,题干谈所有制结构的变化,选项谈企业管理,一个是宏观问题,一个是微观问题,所指不同。

C项因果关系倒置。

工业领域里的所有制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为市场经济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换句话说,题干探寻变化的原因,选项回答的是变化产生的结果和影响,答非所问。

D项正确,故选D。

13.A。

该题采用图文组合的方式呈现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家庭结构变化的趋势,根据表格,一人户有所增加;二人户和三人户增加明显,四人户以及以上则减少明显。

①正确,有相关信息支持;②正确,占比超过65%;③错误,一人户1990年有波动;④正确。

故选A。

14.A。

题干材料提供了三则史实,选项呈现的是历史结论。

该题考查的是史论结合能力,重点是史实与结论是否匹配。

A项正确,多边外交是指有两个以上主体的外交活动。

B项错误,合作而非结盟。

C项错误,朝核六方会谈的成员国包括美日韩,它们都是发达国家。

D项错误,三个史实中只有上海合作组织与结论吻合,其他两个史实指的是会谈、峰会,是合作而非合作组织。

故选A。

15.A。

该题图文材料可以概括为:

“中国制造”引起了某些外国人的恐慌。

A项错误,这种恐慌来自于非理性,某些人对中国的发展持不正常的心态。

B、C、D三项均有信息支持。

16.D。

从题干信息来看,反映的是1997至2011年的情况,中国2001年入世,换句话说,该题反映的是中国入世前后14年的情况,中国遭遇反倾销数量和占比整体趋势先增后减。

题干提供的是史实,题支呈现的是结论,该题考查史论结合能力,即哪个选项与题干信息能构成正确的逻辑推理关系。

A项错误,一是时间错误,中国入世的时间是2001年,未涵盖入世前四年的情况;二是只看到上升而未看到下降;B项错误,贸易中的矛盾经过了从加剧到缓和的过程;C项错误,未能涵盖2009年以后反倾销案减少的史实,违背了全面性的原则。

D项正确,反倾销案由增加到减少,反映了我国企业逐渐对全球化适应性的增强。

17.B。

题干材料提供史实,选项呈现结论,考查史论结合能力。

从图片信息来看,自1880年起,美国出口额反超英国,并且优势越来越明显。

A项结论可以获得1841年数据的支持,但是不能涵盖其他年份的信息,违背了全面性的原则;B项正确;C项错误,英国贸易额在增长,英国因此获益,只是增长幅度远不及美国;D项错误,关贸总协定二战后建立,故选B。

18.C。

首先正确解读数据信息,该表格数据反映的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包括一战前夕、一战时期、一战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等问题,信息十分丰富。

项目涉及三项,工业总产量的指数能够反映工业总量的变化情况;工业产量比重能反映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比例情况。

其次,我们要逐一辨析题支,①表述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经济政策问题,且发展特征充分体现出曲折性。

②表述正确,从工业总产量指数来看,1926年工业总量超过1913年。

③表述正确,从工业产量比重来看,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合理,其中轻工业占优势,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

④从工业产量比重的比例信息来看,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比例总体稳定。

1925年12月,联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并从1926年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真正开始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是1928年。

因此,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的是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而非1913~1926年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