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4课毛泽东词两首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27070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4课毛泽东词两首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4课毛泽东词两首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4课毛泽东词两首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4课毛泽东词两首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4课毛泽东词两首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4课毛泽东词两首含答案.docx

《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4课毛泽东词两首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4课毛泽东词两首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4课毛泽东词两首含答案.docx

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4课毛泽东词两首含答案

一代伟人毛泽东,诗词斐然,独领风骚。

他的诗词题材广博,内涵深邃,文情并茂,气势磅礴:

有“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洒脱与轻松,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定与从容,有“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大度与豪气,有“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气势与辉煌,有“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超人想象,有“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动人画卷……

中国现代诗歌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现代诗歌以其灵活多变的形式,多角度地反映生活,抒写率真的情感。

人的一生,顺逆交织,有谁能真正预知下回的分解?

顺境,固然可喜;但逆境不会因我们的不喜欢而放弃它的热情。

面对逆境,要学会坦然,学会挑战。

普希金曾告诫过我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诗言志,歌咏言”,诗中那朦胧的意境,悠悠地诉说着诗人的衷肠,缓缓地讲述着美好的回忆。

诗中有欢乐——欢乐是什么颜色?

欢乐从哪里来?

诗中有忧伤——在悠长、寂寥的江南雨巷,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诗中我们和春天有个约会,在诗中我们见证了山民的苦寂的生活。

动听的旋律,五彩的音符,那就是音乐。

聆听音乐,可以感受长江汹涌磅礴的气势,可以激发游子挚爱祖国的豪情,可以抒发对故乡悠悠不尽的思念,也可以重温遥远夜空下的美丽的童年……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沁园春(  )       ②百舸(  )

③峥嵘(  )④寥廓(  )

⑤挥斥方遒(  )⑥浪遏飞舟(  )

(2)多音字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2)

(3)

(4)

(5)

二、词语积累

理解运用

(1)浅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峥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点江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激扬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浪遏飞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挥斥方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粪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喇叭声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毛泽东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心潮澎湃,豪情满怀。

(  )

(2)革命青年写出激扬文字,把反动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  )

辨词填空

(1)意气·义气

意气:

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义气:

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①他忠于朋友之间的感情,重________,任何时候都不出卖朋友。

②扬科维奇表示,之前说的离开中国纯属________用事,可能当时情绪有点激动,说了这句气话。

(2)苍茫·苍莽

苍茫:

空阔辽远;没有边际;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引申为模糊不清。

苍莽:

苍茫;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引申为意境开阔。

①我爱的是________的郊野,巍峨的高山,一片海啸的松林,一泓溪水。

②走进________的武陵山区腹地——鹤峰县木林子原始森林,仿佛走进一处被世人遗忘许久的世外桃源。

三、名言警句

毛泽东诗词名句

1.一唱雄鸡天下白。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2.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菩萨蛮·大柏地》

3.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

4.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5.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七律·到韶山》

6.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采桑子·重阳》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

中国现代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

毛泽东还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人、书法家,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词,他的作品想象奇特,气势磅礴。

词作有《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采桑子·重阳》等。

二、背景展示

1.《沁园春·长沙》一词作于1925年,这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

长沙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养病,并于此间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他的这一举动惊动了当时的湖南省长赵恒惕,赵恒惕密派快兵到韶山捉拿毛泽东,毛泽东得知消息后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中在长沙停留。

他重游橘子洲,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激情壮志的词。

2.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

1月15日到17日,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会上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1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伐。

贵州军阀手忙脚乱,急调两个师,企图凭借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

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经过反复争夺,终于牢牢控制了关口。

这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迅速通过了娄山关。

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吟成《忆秦娥·娄山关》。

三、文体知识

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等。

词的特点是:

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结构上分为上阕(片)和下阕(片)两部分。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

(1)小令(58字以内);

(2)中调(59~90字);(3)长调(90字以上)。

《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

“沁园春”和“忆秦娥”是词牌,“长沙”和“娄山关”是题目。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一词上阕集中写景,下阕主要通过叙事来抒情,情中显志。

B.《沁园春·长沙》中“曾记否”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的大任。

C.《忆秦娥·娄山关》中“喇叭声咽”的“咽”本意是声音因梗塞而不顺畅,这里用来描写军号声在清晨的寒风中听起来时断时续,呜呜咽咽。

“咽”在这里读yè。

D.《忆秦娥·娄山关》中“雄关”意为雄伟险要的关口,这里指娄山关;“漫道”,不受约束地说,随便地说;“真如铁”,真像钢铁铸成的那样牢不可破。

E.《忆秦娥·娄山关》中“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句,表面是说红军从山头上越过,深层含意是革命遭受挫折。

在遵义会议以后,革命斗争要重新开始跨越艰险,夺取胜利。

1.《沁园春·长沙》一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一词上阕描写秋景极其生动、传神,试从不同角度赏析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的下阕中词人“忆”的是什么内容?

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

由哪个字统领?

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忆秦娥·娄山关》一词上下阕中写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忆秦娥·娄山关》的上阕在写景方面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争论话题

 《沁园春·长沙》上阕写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对于这个“谁”字,人们历来有不同的解读,你认为这个“谁”指的是什么人?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运用示例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是毛泽东年少时写下的壮丽词句,是一位热血青年向旧世界发出的挑战。

现在的和平年代不再需要我们去抛头颅、洒热血,但是我们同样面临着无尽的人生挑战,命运的沉浮只有靠我们自己去把握。

话总是要说,而路总是要走。

伴随着我们的,也许只有无奈和疑问,那我们就踏着荆棘而行。

世上没有救世主,人生的命运之神就是我们自己。

二、课外素材

金泳三:

用拳头捍卫理想

金泳三是韩国第14任总统,他上学时体格健壮,成绩优秀,意志顽强。

1946年,正在读中学的金泳三便把成为一个杰出政治家当成了自己的理想,他写下“未来大总统金泳三”八个大字,并且将它张贴在宿舍的墙壁上。

这八个字刚贴上不久,便招来了大家的种种非议,有一个名叫金宇铉的同学将金泳三精心书写的字幅从墙上扯下来,撕得粉碎。

金泳三十分生气,第二天,他又重新写了张字幅,依旧贴在原来的位置上。

金宇铉知道后再次将字幅扯下撕碎。

这次

金泳三真的被激怒了,于是,他让金宇铉饱尝了一顿铁拳。

之后,金泳三又写了一张字幅,仍然贴在原处。

这次金宇铉没有再来冒犯,其他的同学也没有再对金泳三的字幅发表异议。

大家从字幅两次被撕,金泳三两次重写这件事情当中,开始认识到金泳三写这张字幅并非心血来潮,一时冲动,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

他想要成为未来的总统是认真的。

他把“未来大总统金泳三”这八个字贴在墙上,不是为了向人炫耀,而是为了提醒自己时刻牢记争取成为“未来大总统”的远大理想,激励自己发愤图强,不要有丝毫的懈怠。

金泳三没有食言,46年后,他成功当选韩国第14任总统。

选材感言

 回首往事时,金泳三应该十分庆幸当初用拳头捍卫自己的理想。

因为如果当年自己不奋起反抗,只是一味忍让的话,也许自己的远大理想,自己的雄心壮志,就会像那些飘落的碎纸片一样,在世俗的指责和怀疑声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正是由于他当年勇敢地捍卫了自己的理想,给自己树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给自己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才得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一步一步地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命题:

(2013·安徽)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

“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

“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先读佳作

勇于追寻梦想

①“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

‘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

‘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人要拥有梦想并敢于追寻梦想,才能绽放光彩。

(1)

②梦想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是一切动力的源泉。

但仅拥有梦想还不够,还必须勇于追寻梦想。

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必是拥有梦想并勇于为之奋斗的人。

(2)

③“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虽身处乱世,身份低微,可是他有一个梦想——要“威加海内”,要“得猛士兮守四方”。

然而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面对项羽的意气风发、勇不可拒,他的梦想或许在许多人眼中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但是刘邦没有放弃,他总结经验教训,大胆重用张良、萧何等人,为了梦想,他惨淡经营。

最终,西楚霸王兵败垓下,刘邦实现了一统天下的梦想。

刘邦拥有远大的梦想,并为之奋斗,所以才能够成为那个群雄逐鹿时代的王者。

(3)

④“我怀有一个理想,所有的人都和睦相处,有着平等的机会。

我希望为这一理想而活着,并去实现它。

”曼德拉有一个梦想,他要结束南非的种族隔离,要黑人和白人亲如兄弟。

但在那样一个政治动乱、冲突频发的舞台上,曼德拉也注定了只能是一个踽踽独行者,然而他没有放弃,始终坚守着那个在多少人看来遥不可及的梦想。

恶劣的生活条件、非人的遭遇摧毁了他的健康,但是他依然跳动着一颗不屈的政治雄心。

(3)1990年,72岁的曼德拉颤巍巍地走出了那个囚禁他27年的监狱。

那一刻,他满脸笑容,光彩照人。

曼德拉拥有“解救全南非人民”的崇高梦想,虽遭种种苦难,却始终坚守并为之战斗,最终迎来了个人的自由和南非的曙光。

⑤“你不能放弃梦想,但是可以改变方向,因为你不知道在人生的拐角处会遇到什么。

”面对双手双脚的缺失,尼克·胡哲用春天般的笑容相迎,不悲观、不气馁。

他梦想成为一名演说家,用自己的话语敲开苦难者的心房。

凭着对未来的向往,对梦想的追求,他成功铸就了人生的辉煌。

(3)如果尼克·胡哲向命运之神妥协,放弃了对梦想的执着追求,那么现在他或许还是默默无闻地“苟活于世”。

⑥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暮气沉沉,迷茫而不知所措。

他们一味地怀旧、哀叹,唱着“老男孩”,大叹“老了”“累了”,多了矫情无力,少了人生本该有的朝气、锐气,或成天沉溺于低俗书刊、网络游戏,或安于现状,怯懦而懒惰。

他们放弃了梦想,更惮于追寻梦想。

(3)

⑦勇于拼搏的马云、白手起家的李嘉诚、商海沉浮的史玉柱、多次高考落榜的俞敏洪……他们都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

只有勇于追寻梦想的人,生命才能绽放光彩。

(4)

⑧寻一个梦想,过一种人生。

拥有梦想,勇于追寻,我们的人生定会精彩纷呈。

(4)

思悟亮点

1.凤头精彩

(1)开头引用名言,有什么好处?

提示 引用名言,提出论点。

此段既紧扣原材料,又顺势引出中心论点。

(2)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提示 进一步阐述论点,引出下文例证,行文结构严谨。

(3)③~⑥段是怎样呼应开头的?

提示 第③段用刘邦的事例正面论证,对追梦过程的叙述,体现了“追寻”的内涵,阐释充分,论证有力。

第④⑤段用曼德拉、尼克·胡哲的事例紧扣中心,有说服力。

第⑥段反面论证,具有现实针对性。

 

2.豹尾强劲

(4)最后两段收尾有什么特点?

提示 第⑦段再次强化文章主旨,用马云等人做论据,叙述简略,丰富了文章内容。

第⑧段再一次突出主旨,使文章结构圆合。

答案精析

语言知识积累

一、

1.

(1)①qìn ②ɡě ③zhēnɡrónɡ ④liáokuò ⑤qiú ⑥è

(2)yè/yān/yàn

2.

(1)沁园春/分泌 

(2)狰狞/峥嵘 (3)稠密/惆怅 (4)阻遏/墓碣 (5)王侯/气候

二、

理解运用

(1)清澈的水底。

(2)形容才气、品格等超越寻常;不平凡。

(3)纵论国家大事。

(4)写出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文章。

激扬,激浊扬清。

(5)浪阻挡飞速前进的舟。

(6)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遒,强劲。

(7)名词用作动词,视……如粪土。

(8)喇叭声音受阻而低沉。

对点小测 

(1)√ 

(2)× “写出”与“激扬文字”重复,不能并用。

辨词填空

(1)①义气 ②意气

(2)①苍茫 ②苍莽

整体感知

AD [A项诗歌上阕不是全部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D项“漫道”意为“别说”,含有“说也是枉然”的意思。

]

课堂互动

1.上阕:

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的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

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2.

(1)变换视角,层次分明。

七个写景句远近结合,俯仰搭配,分总有序。

(2)动静结合。

写山、写林突出“遍”和“染”,化静为动;舸、鹰、鱼是动景,先静后动,写景活泼,写出了生机。

(3)巧绘色彩。

山之红,水之碧,天之蓝,色彩鲜明。

(4)讲究炼字。

如“争”字写行船之奋,“击”字写雄鹰之健,“翔”字写鱼儿之乐,锤炼之妙,令人拍案叫绝;形容词如“红”、“漫”、“透”的运用也十分成功。

3.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作者选用典型事例,由“恰”字统领,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泽东及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4.上阕以西风、霜天、残月、雁叫、马蹄声、喇叭声等事物构成色彩浓烈的画面,营造了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

下阕以雄关、苍山、残阳等意象营造出了壮阔苍凉的背景。

5.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静景:

广袤的天空,如钩的残月,满地的白霜。

动景:

西风烈,雁叫声,马蹄声,喇叭声。

动静结合,既展现了当时的环境,也营造了一种肃穆的行军气氛。

问题争鸣

(观点一)指的是无产阶级。

毛泽东后来自己曾说:

“这句是指:

在北伐以前,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

”显然,“谁”指的是哪个阶级,自然是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

(观点二)指的是作者自己及与其同游的“百侣”。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句极具英雄气魄,毛泽东后来自己的解释应是自谦之辞。

“诗言志”,这两句显然是表达以作者为代表的青年学生们的高远志向。

读完这首词,一个“指点江山”有志青年的形象就屹立在我们面前,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当今之世,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