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21299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14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曲,然后回答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羸,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29.这首曲中点明怀古之地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

主旨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0.引发作者怀古感伤的事物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这首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怀古感伤之情?

132.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133.张养浩在另一首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迭,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

请分析这首散曲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什么样的主旨的。

【答案】

129.骊山四顾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30.萧疏的野草和萦纡的流水

131.对历史上王朝兴衰更替中的残酷及那些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彻底否定与强烈批判。

132.

(1)借景抒情。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2)借古讽今。

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是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楚汉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

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3)对比。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这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消亡。

“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133.这首散曲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

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伴随着各个王朝兴亡交替的,是无休无止的破坏,以及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解析】

12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首先理解这首曲的大意,然后根据提示语“怀古之地”“主旨句”确定答案。

“骊山四顾”点明怀古之地。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表明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揭示了主旨。

13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根据“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只见”的事物是“草萧疏”“水萦纡”,也就是荒凉的草,水流回旋弯曲。

这些景物引发了作者怀古的感伤。

13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怀古感伤”,可以确定这是一首怀古诗。

怀古诗的写作目的多为怀古讽今。

“当时奢侈今何处”表明了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表现了王朝兴衰更替的残酷,表明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揭示了主旨,表达了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强烈批判。

132.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

首先回顾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点作用;然后根据对这首散曲内容,主旨的理解,逐句分析,且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采用的表现手法。

回答时,先回答出表现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

①用典,“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地,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②反问,“当时奢侈今何处?

”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表达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④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是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楚汉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

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⑤对比,“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这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消亡。

“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13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根据题干的提示,仔细品读这首散曲并找出主旨句。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这句结尾句式相同的两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这是从统治者角度来写的;谁“赢”?

谁“输”?

自然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

“都变做了土”即都化为灰烬,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在身后,这里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

再结合整首散曲的大意,可看出作者对王朝交替过程中无休止地破坏的批判讽刺之情。

点睛: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34.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5.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36.“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137.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

请你简要分析。

【答案】

134.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无限美好的江山落入敌手,令人垂泪。

从今以后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怎么能说天地很宽呢?

135.诗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136.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此即别之难。

137.同:

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

异:

《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解析】

13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首先理解这首诗的大意,然后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国家沦陷”确定诗句。

解释意思即写出诗句的大意。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写的是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

本句的意思是: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

13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点的理解。

“南冠”引用楚国人锺仪被俘后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的典故。

属于运用典故,结合写作背景及诗句“三年羁旅客”可以看出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但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13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

“已知泉路近”,结合诗句“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可知,此时,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

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新婚妻子在家孤守,想起这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故乡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不舍。

13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本诗“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表达了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表明作者已经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

《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衷心将永垂史册。

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

都有强烈的爱国之情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不同的是“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还表达了对故乡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不舍。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安军①

[宋]文天祥

梅花②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②梅花,指梅岭,即大庾岭。

③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

138.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此归”的原因。

139.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140.这首诗中,抒写诗人此次行程孤独悲苦心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联系你读过的《过零丁洋》,说说“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38.抗元战败,壮志未酬,被捕归来。

139.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将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140.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此归!

141.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解析】

138.结合本诗的注解了解到该诗的写作背景,他是抗元战败被俘押解北上时路过自己的家乡,据此很容易得出答案:

抗元战败,被捕归来。

139.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

首先回顾常见手法,如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然后分析本诗,对号人座。

结合诗句分析,“千古”与“一时”对比,“在”与“非”对比,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

作者内心是无比悲痛的。

14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这首诗大意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此次行程孤独悲苦心情”这一关键信息。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不归!

”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孤独、悲苦心情。

14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

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

这句诗用了伯夷、叔齐故事,商朝亡国后,宗室伯夷、叔齐二人,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野菜充饥,终于饿死在山上。

从广东开始,文天祥就开始绝食,准备饿死在家乡,绝食八日依然没事,就继续进食。

这种视死如归、以死明志、誓死报国的精神与《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很相近。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4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___。

143.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14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请赏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

142.送别

143.

(1)送别前的“飞雪”,八月飞雪苦寒图。

(2)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军营饯别奇寒图。

(3)临别时的“雪满天山路”,东门惜别惆怅图。

(4)送别后的“雪上空留马行处”,别后雪地思乡图。

144.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诗中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格,使语言鲜明形象。

【解析】

【分析】

14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后八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描绘了送别的宴会场面和送行场面,故可概括为:

后八句主要写送别。

14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画面概括一般抓住时间、地点、景物、环境、情感、事件等内容。

1)结合“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可知,这里抓住“雪”,写出了时间是八月,环境非常寒冷,事件是飞雪,故可概括:

八月飞雪苦寒图。

(2)结合“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可知,这里描绘了送别的宴会场面,地点是军营,描绘了门前的“红旗”,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故可概括:

军营饯别奇寒图。

(3)结合“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可知,这里描绘了临别时的“雪满天山路”,情绪是惆怅,故可概括:

东门惜别惆怅图。

(4)结合“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可知,这里描绘了友人走后,作者驻留思念的画面,故可概括:

别后雪地思乡图。

14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1)翻译: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2)赏析。

把雪花比成梨花,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同时让人联想到春天,增添了画面的生机。

“忽”是忽然的意思,突出了天气的变化之快,“忽如”二字妙甚,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传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表达了作者对这雪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