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世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20549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世界.docx

《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世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世界.docx

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世界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世界

学生姓名  

专业名称   

指导教师  

2015年5月24日

总目录

论文正文

(一)启蒙主义的创作传统………………………………………………………(5)

(二)田园牧歌式的创作传统……………………………………………………(6)

(三)贾平凹对两大传统的继承与超越…………………………………………(7)

 

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世界

摘要:

自五四以来,乡土小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传统:

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具有启蒙主义倾向的创作传统,二是以废名、沈从文为代表的具有牧歌情调的创作传统。

贾平凹是新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乡土作家,他的乡土小说既有对现代乡土小说两大传统的继承,又有某种程度上的超越。

在198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贾平凹主要围绕“改革”的主题,一方面表现新旧冲突中农村改革的必然性,一方面也反映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在一些并非直接反映改革的小说中,贾平凹又传达出来一种隐隐的哀痛,即担心乡土世界中的美好的品德有可能在改革的大潮中慢慢消失。

199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贾平凹关注的是城乡对立中的乡村。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乡村逐渐被吞噬,原本的乡人有可能无家可归。

于是,乡村又成了精神家园的象征。

在“离乡——归乡——离乡”的叙事轨迹中,精神家园的丧失和寻找,成了贾平凹乡土小说所隐藏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

关键词:

贾平凹;乡土;改革;精神家园

 

TheLocalWorldinJiaPingwa’sNovels

Abstract:

TwotraditionsofcreativewritingwereformedinthedevelopmentoflocalnovelssincetheMay4thmovement.OnewasinclinedtotheenlightenswhichwasrepresentedbyLuXun;anotherwaslearnedtopastramiswhichwasrepresentedbyFeiMingandShenCongwen.Jiapingwaisthemostinfluentialwriterofnativeliteratureinthenewperiod.Hisnovelinheritedandtranscendedthetwotraditionsinsomedegrees.Inthe1980’snativenovel,Jiawasfocusedonthetopicof“reform”,ononehand,toshowthenecessaryofthereformationofcountrysideintheoldandnewconflicts;ontheotherhand,toreflecttheproblemsthatareexistedinthereformation.Atthesametime,Jiaconveyedindistinctsorrowinhisnovelthatdidnotreflectthereformationdirectly,worriedaboutthegraduallydismissofgoodmoralitiesinthestreamofreformationinthenativeland.Inhis1990’sliteraryworks,Jiapaidmoreattentiontothevillagesthatwereoppositetothecities.Intheprocessofurbanization,villageswereengulfedgradually,originalvillagersmightbecomethehomeless.Therefore,villagesbecomethehomeofspirit.Inthetourof“awayfromhome——backhome——leavehome”,thelosingandseekingofthehomeofspiritbecomeanotherveryimportanttopicthatwashiddeninJia’slocalnovels.

Keywords:

JiaPingwa;Local;Reformation;Spiritualhome

 

(一)启蒙主义的创作传统………………………………………………………(5)

(二)田园牧歌式的创作传统……………………………………………………(6)

(三)贾平凹对两大传统的继承与超越…………………………………………(7)

 

作为新时期重要的乡土作家,贾平凹的创作实现了对乡土小说两大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贾平凹的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乡村应该顺应潮流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他又执着地坚守着乡村的乡土性。

自1980年代至1990年代以来,贾平凹始终坚持以文学之笔理性地书写乡土世界的变化。

他在几十年的乡土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乡土世界,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改革情境下,乡土中国发展演变的缩影。

一、乡土小说的两大传统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开篇就讲“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所以乡土文学在中国有很深的基础,它也不负众望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

自鲁迅先生以小说形式关注乡土中国以后,更有以王鲁彦、许杰、台静农等为代表的乡土作家群的小说创作,以废名、沈从文、汪曾祺为代表的“京派”文人的乡土小说创作等。

乡土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创作传统:

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具有启蒙主义倾向的创作传统;二是以废名、沈从文为代表的具有牧歌情调的创作传统。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受到了两大传统的共同影响,他也成为新时期一位重要的乡土作家。

(一)启蒙主义的创作传统

鲁迅被尊为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他的创作直接影响了此后的众多乡土作家。

生长于五四时代的鲁迅自觉地承担了启蒙者的角色,关注着生活于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对他们的悲剧命运表示同情,同时又对他们的愚昧无知和麻木不仁感到悲哀。

在《阿Q正传》中,作者以冷静犀利的笔调对阿Q可悲的自大、自卑、自欺的精神胜利法作了深刻的批判。

在《故乡》、《祝福》、《风波》等作品中作者将主人公的不幸归结为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在批判群众愚昧守旧,麻木冷漠的同时将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鲁迅的乡土小说融入了一种深刻而严肃的思想,乡村风土人情虽有所涉及但却不是他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他将创作的重点放在乡村和乡民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上。

因而在鲁迅的文学世界中,无论是别了二十年的故乡还是鲁镇、未庄,乡土都是一个凝滞的、萧瑟的、阴冷的相对封闭的空间,生活于其中的乡民也是蒙昧无知、麻木不仁的,无论是阿Q、闰土还是祥林嫂等都避免不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这种创作倾向与鲁迅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魂的文学理想是分不开的。

作为启蒙者的鲁迅在批判乡村、乡民的同时,更有着对整个民族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反省。

所以鲁迅的乡土小说在强烈的批判之中更多了层厚重感,令后来者们望尘莫及。

1920年代的乡土作家群的小说创作受到了鲁迅先生的直接影响。

王鲁彦的《菊英的出嫁》、许杰的《赌徒吉顺》中关于“冥婚”旧习和“典妻”陋俗的表现承继了鲁迅以关注农村妇女命运为主旨的创作传统;台静农的《天二哥》对国民劣根性和民众麻木冷漠的揭示与鲁迅的《阿Q正传》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蹇先艾《水葬》中对围观水葬骆毛的冷酷麻木的看客们的批判则延续了鲁迅“看”与“被看”的创作模式。

乡土作家群的小说创作虽然继承了鲁迅的创作传统,但是创新不够,少有鲁迅那样震撼人心的作品,他们的光芒完全被大师所遮盖。

(二)田园牧歌式的创作传统

差不多与乡土作家群的小说创作同时,废名以黄梅故乡为原型,创作了《竹林的故事》、《桃园》等具有牧歌风格的乡土小说。

与鲁迅注重揭示乡土世界的凝重、萧瑟和封闭不同,废名在乡土的世界中发现了别样的诗意。

他善于发掘乡村的各种美和小人物身上的种种闪光点,将平凡的人生表现得充满诗情画意。

在《竹林的故事》中,菜农老程的突然病逝,并未使妻子和女儿三姑娘的生活走向悲剧。

母女相依为命,依然种菜劳作。

逝者已去,但活着的人仍然顽强地活着。

在废名笔下,乡土世界美丽和谐,是理想化的田园牧歌世界。

他的这种创作倾向影响了后来的沈从文,并使这种田园牧歌式的创作传统成为与启蒙主义相抗衡的另一大乡土小说创作传统。

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作家普遍认为社会太乱是因为人心太坏,所以他们着力于在小说中建构一个理想的牧歌世界,发掘乡民身上的人情美、人性美,想要为民族注入一种新的文化精神,实现重塑民族品性,提升民族美德的目的。

所以沈从文用他的“湘西系列”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别具风情的湘西世界,他笔下的乡土世界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和谐、宁静,人们善良、单纯、质朴。

同样是关于童养媳的故事,萧红小说中原本健康可爱的小团圆媳妇最后被婆家活活折磨而死。

而在沈从文的《萧萧》中,身为童养媳的萧萧虽然被花狗所引诱而怀孕,面临着被沉潭或被卖掉的悲剧命运;却在生下一个儿子之后,依然受到了婆家人的善待,并在丈夫长大后与其结婚。

在萧萧的故事中,面对人和生命,道德退居其次,平和宽容的亲情,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化解了萧萧的悲剧。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寄寓着作者的美学理想。

小说中的边城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亲情、爱情、乡情,处处含情,是一个爱与美汇合而成的理想世界。

翠翠的爱情悲剧虽然为小说打上了感伤的标记,但是翠翠还在等恋人回来而未走母亲的路,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一个美好的希望。

1920年代,沈从文弃武从文,从故乡湘西到了北京。

他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发现了以金钱为人际关系纽带的城市生活背后所隐藏的现代文明病。

而这种现代文明病恰恰对人性造成了伤害。

乃至到了1930年代,当沈从文再次回到故乡的时候,竟然发现那种他所担心或批判的现代文明正悄悄地侵蚀着故乡的湘西世界。

所以,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背后,其实隐藏了沈从文内心的一份隐忧。

他担心自己所讴歌的那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有可能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会慢慢被改变,甚至有一天会消失。

这种隐忧到了1990年代,在贾平凹那里也得到了呼应。

作为沈从文当年在西南联大的学生,汪曾祺直接受到了沈从文的影响。

他也将这种田园牧歌式的乡土叙事延续到了1980年代。

1980年发表于《北京文学》上的小说《受戒》,不仅表现了一对小儿小女的懵懂情事,也描绘了一幅和谐优美的乡土浮世绘。

连小说中的和尚们也过着俗世里的日常生活,但这里的日常生活不仅并不庸俗琐碎,反倒处处显示出一种盎然的知足之乐与自足之美。

汪曾祺的成功,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田园牧歌式的创作传统的生命力。

(三)贾平凹对两大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与沈从文自命为一个“乡下人”相似,贾平凹也始终将自己视作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山里人”。

但是与沈从文试图用山地做基础建造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不同,贾平凹则始终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的认识,以更宏观的视野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

作为一位“山里人”,贾平凹的创作总体上体现了乡土文学两大传统的融合。

在19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他笔下的乡土呈现出的是“静虚村”般的和谐与安宁,虽然贫困但是乡土世界充满生机。

与路遥总是希望乡村的新一代年轻人离乡进城寻找一种新的出路不同,贾平凹则寄希望于新一代的农民能够借“改革”的春风,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大显身手,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而在1990年代及其以后的文学创作中,乡土则变得萧条、衰败,逐渐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更重要的是,贾平凹的乡土世界不再只是对乡土文学的两大传统的简单的继承,同时还有突破。

抑或说,贾平凹以他自己的眼睛来打量乡土(那也是他生活的故乡),通过乡土几十年的变迁故事,来审视现代中国的变化。

无论是他小说中的“高老庄”,还是“清风街”,都不再只是一种血缘意义上的出生之地,也成为安抚知识分子漂泊无依的灵魂的所在。

对贾平凹而言,乡土、故乡又意味着知识分子所追寻的一个精神的家园。

毋宁说,以文学的方式来呈现乡村与乡民的贾平凹,更是一个乡土中国的“寻梦者”。

对乡土的深厚感情是贾平凹不竭的创作动力。

他说:

“我是山里人”,“我是在门前的山路上爬滚大的;爬滚大了,就到山上割那高高的柴草,吃山果子,喝山泉水,唱爬山调。

山养活了我,我也懂得了山。

后来我进了城,在山里爱山,离开山,更想山了。

每隔半个月,就给山里的朋友去信……一有机会,我就回到山里去了。

”[2]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坚持以这种“山地之子”的视角来表现乡土中国的发展变迁,关注乡土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二、以“山里人”的视角审视“改革”

虽然入了城,但贾平凹始终把自己定位为“山里人”,也以山里人的视角审视着改革大潮带给大山和山民们的变化,这也是贾平凹1980年代小说创作的主要主题。

然而,在这一主题之下,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情感倾向又是不同的。

“80年代中国农村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发生制度、心理、人际关系等的变动,改变了传统社会秩序,导致在价值观念和人生方式上的选择和‘较量’,也由此引发了乡村中‘新的’悲欢离合。

”[3]贾平凹对这种变化作了及时地表现,当改革春风刚刚吹入农村时,他把握住了时代脉搏,以支持改革的身份出现,着力表现两种文化、两股势力之间的冲突,反映出农村改革的势不可挡。

这方面的代表是《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等。

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带来的不良后果也暴露出来,他又创作了《古堡》、《远山野情》等作品。

(一)在二元对立中表现“改革”

《小月前本》和《鸡窝洼人家》是具有很大相似性的两部中篇。

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门门、禾禾可以看作是新型农民的代表,他们身上有着时代所需要的敢想敢干的魄力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才才和山山则是旧式农民的代表,他们曾经引以为豪的稳重老实、循规蹈矩等习惯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显得格格不入。

小说中新旧两股势力始终在较劲,当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小月和烟峰分别离开才才、山山最终选择了门门、禾禾,而财富的天平也向门门、禾禾这头倾斜时,才才、山山为代表的旧式农民在这场争斗中不可避免地败北了。

他们一直坚持的传统此时却成为他们致富的绊脚石,也使得他们始终游走于改革大潮之外,成为新时代的“多余人”。

《腊月正月》表现的则是号称“商山第五皓”的韩玄子与“弄潮儿”王才之间的比拼。

土地承包前,王才是个不如人的农民,家里守着个瞎眼老娘,日子过得恓恓惶惶,不能体面地走到人前,王才的姐姐出嫁时甚至向男方要求为瞎眼老娘买一口棺材。

韩玄子则是该地的名人,教书三十四载“桃李满天下”,儿子大贝又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二贝则“子承父职”在公社学校教书,退休后的韩玄子又被委任为文化站站长,一家里有三口人都吃着国家粮,日子富足社会地位颇高。

土地承包后,“不如人”的王才却暴富了,韩玄子鼓足劲地要与这个不体面的人一决高下。

设法阻碍王才的加工厂扩建不成,又不惜挖空家底地给大女儿叶子送路,欲借此打压王才。

当得知马书记最终去给王才拜年后,来韩家坐席的人走了大半。

王才成了红人,韩玄子则像个斗败了的公鸡英气尽失。

尤其是巩德胜告诉他是自己的二儿子暗中帮助了王才,而二儿媳也要去王才的工厂上班时,韩玄子垮了,痴痴呆呆地坐在四皓墓地的古柏下对二贝娘说“他娘,我不服啊,我到死不服啊!

等着瞧吧,他王才不会有好落脚的!

”[4]韩玄子虽然满腹的不甘心,但已经回天无力,钱像吸铁石一样地把人气、社会地位等聚集到了初中都没毕业的王才那里,而他自己则像是个过气的明星,渐渐地被人遗忘了。

《浮躁》中的这场关于改革的新旧争斗则在金狗、雷大空为代表的新青年与田、巩两大官僚集团之间展开。

金狗利用田中正与两个姘头之间的三角关系赢得了去州城当报社记者的资格,并顺利通过考试被录用,却被迫放弃喜欢的小水与英英订婚。

金狗揭露东阳县改革形势下的黑暗面引起中央重视一举成名,申请回白石寨当记者,解除了与英英的婚约,并揭露田中正非法贩运木材的罪行使之受到惩罚。

雷大空则因告发田中正被迫离乡闯荡,回来后成立了白石寨城乡贸易联合公司并发了大财,还给州城青年记者学会捐款一万元。

他通过金钱为自己拓宽门路并暗中记录下领导收受自己贿赂的情况,预备一旦事发好与贪赃枉法者同归于尽。

后来雷大空被捕,公司倒闭。

田家人借机报复,以受贿一万元为由逮捕了金狗。

杨经理为自保害死了雷大空谎称其“自杀”。

在石华等人的帮助下金狗被无罪释放,他查明了雷大空“自杀”的真相,并将雷大空留下的小本交给了公安局。

田有善被撤职,田中正被调离两岔镇。

后来田巩两家联合州城报社打击金狗,金狗被迫回乡,与带着福运孩子的小水结婚。

银狮、梅花鹿两个青年主动与金狗联合,热火朝天地在州河上干起了事业。

金狗和雷大空最终是否斗倒了田巩两家?

金狗的事业究竟能不能成功?

这一切都是未知的。

韩玄子最后断言“他王才不会有好落脚的”,果真会如此吗?

在《浮躁》中作者给出了答案:

触犯国家法律,损害国家利益的人真的不会有好落脚,一如雷大空之类。

小说中金狗斗争了一场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而雷大空则付出了生命,但作者对他们敢于和改革中的腐败势力作斗争的勇气,以及不满足于现状、敢想敢干的精神进行了肯定。

小说结尾“州河,也准备以一场大洪水给金狗和他的伙伴们以洗礼”的话,就暗示了金狗们所要走的路还很长,而且其艰苦、辛酸不言而喻,然而这又是改革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就像王愚所说:

“浮躁,一种在历史和现实的推移面前的不安、躁动,尽管不是变化本身,却预示了蜕变的开始,这里不是欢乐而是有几多痛苦的。

”[5]

贾平凹的这一类小说表明,改革虽然是大势所趋,但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布满荆棘的。

旧式农民的怀疑、阻碍,官僚集团的打压,财富本身的诱惑,要求改革者必须要有智慧、有魄力,也要遵纪守法,同时改革者更要联合起来。

然而从这几部小说来看,作者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的揭示似乎还不够深入,对工业文明给乡土中国带来的不良影响的表现也不够充分,这些也正是作者在《古堡》、《远山野情》等创作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在文化批判中反思“改革”

小说《古堡》着力表现了乡民身上的文化劣根性对乡村改革的阻碍。

张家老大挖矿富起来了,却被人以私开国家矿产为由告到了县政府。

县政府允许私人开矿后,村民们都去挖,结果矿洞坍塌得只剩下张家的尚好。

村里有人不平,有风声说来了白麝,村里将要有大灾难。

张家老大加固了自家矿洞让村里人都来挖,而白麝接二连三地出现,让村里人认定是张老大挖矿触犯了鬼神,跟着他不会有好果子吃,一些进洞挖矿的人又出来了。

几番波折后,在张老大的努力下矿队成了集体企业,通过制定一系列新方案,村民收入大增。

为了让大家快点拿到分红,张老大提议买辆汽车,却因不同意副镇长安排亲戚进矿队而暂告失败。

后来张老大带头集资进城去买车,不料受骗,不能如期回家。

村里人上门闹事,吓死了他刚出生的儿子。

张老二和光小为帮助大哥又去赌博,疲惫了几日的张老二恍惚中抱住了上来找狗的女演员,清醒之后羞愧万分留下赌博赚的六百多元钱后上吊自杀。

警察抓住了骗子但是钱还是被花去了八千,张老大带着马书记的证明回家了,得知家里发生的一切后自责不已。

村里人纷纷上门讨款,张老大一一退还,却决心要将矿队损失的钱补回来。

当他准备带着矿队重新开工时,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不干了,马书记的到来又使大家的激情高涨起来。

张老大在交矿石的路上发生了意外,两死一疯,被判入狱三年。

古堡燃起了大火,火光中人们看到了又一只麝,三天后,县里给矿队拨的汽车来了。

如果说《腊月正月》、《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等作品中作者塑造的旧式农民还算是好坏交织的“中间人物”的话,那么《古堡》中的牛磨子这个形象已经成了反面人物,或者说这个人物身上坏的部分已经远远大于其好的部分,“为富不仁”、狭隘自私、趋炎附势的文化劣根性在他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

小说中的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未知事物的代表,人们对麝的恐惧并将麝的侵扰与张老大挖矿结合起来,体现了乡民们的无知盲目和对新事物的惧怕。

“古堡”则是各种落后意识和文化劣根性的象征,而这些正是农村改革的最大阻力,要改革成功必须打破这些壁垒。

作品中作为改革者形象出现的张家老大为了全村人的共同致富殚精竭虑,结果他的儿子被村民们惊吓致死,弟弟也自尽而亡,他自己则身陷囹圄。

更为讽刺的是他入狱后,麝又出现了,他费尽心思想要买到的汽车竟然也在他入狱后不久被拨下来了,村民们似乎忘了这个为他们鞍前马后做出巨大牺牲的人,反而对只露过一次面的马书记感恩戴德,这不能不说是改革先行者们的悲哀。

此外,张老大利用正副乡长的矛盾拿到了办集体企业的批复,却也因不同意副乡长安排亲戚进矿队而买不到汽车的情节,似乎又与小说《浮躁》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官本位”现象对农村改革的普遍影响。

《远山野情》则着重表现了改革带给山里和山民的不良影响,也暴露了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国有矿区开在深山五年,山那边的工人开洞,山这边的农民种田,井水不犯河水,农民们坚信“除了种田,别的都是资本主义”。

当什么都可以干了以后,山这边的人知道了灵宝人赚钱的秘诀,队长出面与矿产公司签订合同后,山这边的人也开始偷背国家矿,队长则坐地收矿。

山里人靠背矿富了起来,外地人也闻风而至。

矿区人员看不住,见生人就打。

慢慢地偷矿的开始贿赂工人,工人也干脆索烟索酒,或者扣住背矿的来顶自己的班。

南山人吴三大受骗后沦落至此,迫于生计在香香的带领下加入了背矿的队伍。

他目睹了香香为了背矿所受的委屈,腿受伤后休养了几日离开。

香香也在吴三大走后的第二天出走了,她忍辱负重地帮跛子盖好了三间新屋后没住一天就离开了。

正如吴三大对跛子说的“钱这东西就是为人用的,没了人活不下去,多了它又会过来害人了”。

[6]香香所在的村里人为了偷矿、为了赚钱而自私自利,恃强凌弱。

当香香出卖了自己的尊严救出了被扣留的背矿人后,这些人不但不感激反而还说风凉话;背矿的要受工人欺负,而他们又反过来欺侮吴三大这样的外地人。

背矿改变了山里的一切,一如香香说的“几年光景,偏僻的山沟什么人都有,什么事都发生,人情就渐渐淡薄,世风也不济一日,趋于崇尚实利”。

[7]难怪三大初到此地就感念家乡,恨这里不配作山地,人都成了乌眼鸡。

从南山来的吴三大对于久处于污浊之气中的香香来说无异于一股清泉,它荡涤掉了人性中的一切肮脏,将人世间的真和善一并展现给香香,激励着她换一种生活方式,刚强地活下去。

从以上这几部作品来看,作者是支持改革的,但是当改革改革大潮席卷而来时,作者又感到惶恐,改革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也放进了苍蝇,乡村人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存状态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作者开始怀念改革之前乡村的民风、民情,因而贾氏1980年代中期也创作了一部分感伤情调极为浓重的作品,其中以《商州》、《天狗》最具代表性。

(三)“改革”背后的隐痛

虽然《商州》和《天狗》不是直接表现改革,但故事所发生的背景仍然与改革息息相关。

《商州》是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围绕主人公刘成的逃亡展开。

二十多岁的商州青年刘成出身卑微,在随父母摆摊卖饭时,与仗势欺人的队长冲突,打断了队长的一条腿,自己也被打伤。

后被法院传讯,就跑了出去。

刘成在逃亡中爱上了唱皮影戏的美丽女孩珍子。

由于珍子的出身,外公不同意二人交往。

后来刘成与外公吵架,同时也为了躲避追捕,无奈地离开。

执着的珍子亦出走寻找刘成。

刘成在商州被抓获,判劳改三个月。

出狱后的刘成来到了华山干起了捞尸人的营生,珍子也成了漂泊的龟子队的乐人,在洛南大川镇两人重逢后,珍子跟着刘成上了华山。

一直爱慕珍子的秃子以拐卖妇女罪告了刘成,公安又来抓捕刘成。

适逢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