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课后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19301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课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宏观课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宏观课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宏观课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宏观课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课后答案.docx

《宏观课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课后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课后答案.docx

宏观课后答案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与方法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在一定经济理论指导下,综合应用统计、会计、数学等方法,为测度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和既定时点上经济成果所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

运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对社会再生产的条件、过程和结果作出综合说明,为国家队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服务。

2.

(1)把中间产品剔除掉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

(2)运用产品法计量GDP,通常是把经济中每个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值加总求和。

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重复计算。

所谓增加值,是企业产品价值减去从其他企业购买的价值的余额。

3.

(1)在GDP的计算中只计入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2)GDP计量中只计入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3)GDP计量中要以市场价格衡量产品的价值。

(4)GDP计量的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只计入本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已有产品的产权转让(例如二手房交易),但计入经纪人佣金。

(5)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4.

(1)不计入。

因为用支出法计算GDP,政府转移支付只能简单地通过税收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都属于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DP,而后者计入,因为后者发生了实在的交换活动。

(2)不计入。

因为GDP计量只计入本期所生产的产品价值。

一辆用过的卡车明显不是今年生产的。

(3)不计入。

购买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只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是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就不计入GDP。

当公司从人们手中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就是投资了。

(4)不计入。

因为GDP计量的是流量而非存量。

5.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和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

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GDP有净出口-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来看,计入GDP的价值为零。

如果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地区间的贸易。

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

相反,乙地区出售给甲地区800套服装,从收入看,乙地区增加8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8万美元。

由于甲乙两地是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18万美元,而投资加消费的支出也是18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支出看,计入GDP的价值都是18万美元。

6.不能根据产品的物理属性加以区别,应该根据该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来区分。

如果该产品是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那么就是最终产品,如果不是就是中间产品了。

7.

(1)项链为最终产品,所以用最终产品法计量GDP,GDP=40万美元

(2)第一阶段生产的价值=10万美元第二阶段生产的价值=40-10=30万美元

用增值法计算GDP,GDP=10+30=40万美元

(3)工资=7.5+5=12.5万美元利润=(10-7.5)+(30-5)=27.5万美元

GDP=工资+利润=12.5+27.5=40万美元

8.

(1)收入法计算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00+10+30+30=170亿元

(2)支出法计算GDP=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出口额-进口额)+政府用于商品的支出=90+60+(60-70)+30=170亿元

(3)政府预算赤字=收入-支出

=所得税-政府转移支付-政府用于商品的支出

=30-5-30

=-5亿元

(4)净出口NX=出口-进口=60-70=-10亿元

9.

(1)04年GDP=100×10+200×1+500×0.5=1000+200+250=1450

05年名义GDP=110×10+200×1.5+450×1=1100+300+450=1850

05年实际GDP=110×10+200×1+450×0.5=1100+200+225=1525

2005年GDP增长率=(05年GDP-04年GDP)/2004年GDP

05年名义GDP涨幅=(05年名义GDP-04年GDP)/04年GDP

=(1850-1450)/1450

=27.59%

05年实际GDP涨幅=(05年实际GDP-04年GDP)/04年GDP

=(1525-1450)/1450

=5.17%

(2)2005年的价格指数=05年的名义GDP/05年的实际GDP×100%

05年名义GDP=110×10+200×1.5+450×1=1100+300+450=1850

05年实际GDP=110×10+200×1+450×0.5=1100+200+225=1525

2005年价格指数=1850/1525×100%=121.3%

所以,2005年的通货膨胀率为21.3%

10.GDP=200+(120-10)+80+12=402亿元

GNP=200+50+120=370亿元

或:

GNP-NFP=GDP

NFP=(50+10)-(80+12)=60-92=-32亿元

GNP=GDP+NFP=402-32=370亿元

11.在宏观经济学中,以现期市场价格计量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称为名义GDP;以在一个特定的基年或基期盛行的市场价格计量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称为实际GDP。

名义GDP既反映了实际产量的变动,又反映了价格的变化;实际GDP只反映了产量的变动。

要考察一个经济中物质产出随时间究竟有多大的变化,往往采用实际值而不是名义值。

12.在现实经济中,有些经济活动由于计算困难而未予核算,或只进行粗略的核算。

例如,毒品生产和色情服务等非法犯罪活动;自给性生产和服务、物物交换等非市场经济活动;为偷税、漏税而进行的地下经济活动;家庭主妇的家政经济活动等。

这些经济活动作为客观存在,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和绩效产生影响。

13.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PPI=一组固定商品的成本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的成本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

14.

(1)GDP计量的缺陷:

①GDP计量范围有局限。

国民收入核算是为宏观经济分析服务的,因而必须从实证的角度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核算。

然而,在现实经济中,有些经济活动由于计算困难而未予核算,或只进行粗略的核算。

②GDP核算内容也有局限。

GDP作为一种数量指标,它不能说明产出中商品与劳务的种类与结构,也不能说明由于使用这些商品和劳务而获得社会福利的大小,更不能说明收入分配状况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此外,GDP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成果指数,它不能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环境污染、城市化和人口膨胀所付出的社会代价。

随着人们追求福利和生活环境的不断加强,GDP核算的这种局限性也日益突出。

③GDP核算的国际比较也有局限。

各国的GDP一般是以各国货币按照汇率用美元计量的。

如果是固定汇率,容易产生定值太高或定值太低的现象;如果是浮动汇率,则只有用一年的平均值来计算。

不论哪种情况,各国的GDP都难以作出真实的比较。

加上,各国运用GDP核算的统计口径不尽一致,各国商品化程度的差异,以及各国纯资料的完备程度不一致,会加大各国GDP比较的失真程度。

(2)改进思路:

GDP是对生产的衡量,因此,需要对GDP的核算加以调整,使之能对福利的变化作出反映。

其办法是,在原有GDP的指标上减去不能对社会福利作贡献的项目,加上某些对福利已作出贡献却没有计入GDP的项目。

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应减去的项目主要是:

①用于国防与治安的产品支出。

②环境污染造成的产品支出。

应该增加的项目主要是:

①家政劳动和自给性服务。

②闲暇的价值。

对于GDP核算的国际比较问题,除了各国不同的核算范围、内容和方法外,主要是不同国家货币的汇率问题。

为此,瑞典学派的经济学家卡塞尔以货币数量说为基础,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理论。

15.

(1)相同点:

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和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都是适应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需要而建立与发展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与MPS一样,都是着重国民收入的生产及其分配与使用的。

(2)不同点:

MPS和SNA是不同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产物。

①MPS以“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为理论指点。

SNA以“一切劳务都创造价值”为理论支点。

②与MPS相比,SNA增加了有关收入与支出以及资金流量和存量方面的核算内容,并与其他部分核算结合起来,全面反映了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

③MPS中的劳动力平衡表、综合财政平衡表、生产资料供求平衡表和消费品供求平衡表对于研究一国财政、信贷、物资平衡及人口、劳动力再生产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内容是SNA不具有的。

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均衡

1.

(1)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的三个假定是:

①两部门经济的假设;②二是假定折旧与公司未分配利润都为零,从而使得GDP、NDP、NI、PI在数量上都相等;③在价格粘性的条件下,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只会引起社会产量的变动,从而使社会总供求相等,价格总水平则不发生变动。

(2)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①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②凯恩斯所说的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

这种对收入的限定,是凯恩斯的收入理论与其他收入理论的重要区别;③消费支出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消费支出增加幅度小于收入增长幅度,0<MPC<1;④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一种规律,随着收入的提高,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凯恩斯认为,这一规律之所以起作用,是基于人类的基本心理法则;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这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推导出来的。

(3)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的最大缺点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是一种很大程度的主观推测,从而缺乏坚实的基础,后来经济发展实践证明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是不存在的,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基本上是相等的,以致产生了使许多经济学家不断探索的消费函数之谜。

2.

(1)Y=C+I

=50+0.8Y+50

=100+0.8Y

0.2Y=100Y=500

C=50+0.8×500=450S=Y-C=500-450=50

(2)k=1/(1-b)=1/(1-0.8)=5

(3)△Y=△I×k=20×5=100

3.

(1)C=a+bYd=a+b(Y-T+TR)

=200+0.8(Y-250+62.5)

=200+0.8(Y-187.5)

Y=C+I+G

=200+0.8(Y-187.5)+100+200

=0.8Y+500-150

0.2Y=350Y=1750

(2)因为是三部门的定量税,所以

Ki=1/(1-b)=1/(1-0.8)=5

Kg=1/(1-b)=1/(1-0.8)=5

Ktr=b/(1-b)=0.8/(1-0.8)=4

Kt=-b/(1-b)=-0.8/(1-0.8)=-4

Kb=1

4.根据题意得:

C=a+0.5Y因为收支平衡点为8000,所以8000=a+0.5×8000

a=4000,所以C=4000+0.5Y

当Y=10000时,C=9000

又因为Y=C+I=C+S所以S=Y-C=10000-9000=1000

5.

(1)MPC=0.75

(2)Y=C+I+G

=20+0.75(Y-T)+380+400

=0.75(Y-0.2Y)+800

=0.6Y+800

0.4Y=800Y=2000

(3)T=0.2×2000=400G=400

预算盈余=T-G=0

(4)kg=1/[1-b(1-t)]=1/[1-0.75(1-0.2)]=1/(1-0.6)=2.5

△Y=△G×kg=10×2.5=25

6.

(1)Y=C+I+G+NX

=30+0.8(Y-Tn)+60+50+50-0.05Y

=0.8(Y-50)+190-0.05Y

=0.75Y+150

0.25Y=150Y=600

(2)NX=50-0.05Y=50-0.05×600=20

(3)Y=C+I+G+NX

=a+b(Y-Tn)+I+G+c-dY

=a+bTn+I+G+c+(b-d)Y

(1-b+d)Y=a+bTn+I+G+cY=(a+bTn+I+G+c)/(1-b+d)

由此得出:

ki=1/(1-b+d)b=0.8d=0.05

ki=4

(4)△Y=△I×ki=10×4=40

投资从60增加到70时的均衡收入为640

NX=50-0.05Y=50-0.05×640=18

(5)Y=C+I+G+NX

=30+0.8(Y-Tn)+60+50+40-0.05Y

=0.8(Y-50)+180-0.05Y

=0.75Y+140

0.25Y=140Y=560

NX=40-0.05Y=40-0.05×560=12

7.Y=C+I+G

=80+0.5(Y-T)+50+0.1Y+200

=0.5(Y+20-0.2Y)+330+0.1Y

=0.5Y+340

0.5Y=340Y=680

C=80+0.5(Y-T)=80+0.5(Y+20-0.2Y)=90+0.4Y=90+0.4×680=362

I=50+0.1Y=50+0.1×680=118

T=-20+0.2Y=-20+0.2×680=116

8.

(1)C=a+bYd=a+b(Y-T+TR)

=100+0.8(Y-250+62.5)

=100+0.8(Y-187.5)

Y=C+I+G=100+0.8(Y-187.5)+50+200

=0.8Y+350-150

0.2Y=200Y=1000

(2)因为是三部门的定量税,所以

Ki=1/(1-b)=1/(1-0.8)=5

Kg=1/(1-b)=1/(1-0.8)=5

Ktr=b/(1-b)=0.8/(1-0.8)=4

Kt=-b/(1-b)=-0.8/(1-0.8)=-4

Kb=1

9.

(1)在一个经济中,如果人们都想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则商业销售额必定会减少。

销售额的减少必然引起生产量的下降和收入水平的下降。

而收入水平的下降又会引起储蓄的减少。

在经济学中,把增加储蓄的初衷与储蓄减少的结果之间的强烈反差,称为“节俭之谜”或“节俭悖论”。

(2)“节俭之谜”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微观行为准则与宏观行为选择之间的差异,许多对于个人来说是良好的行为,对于宏观经济而言,不一定是好的,甚至还可能是不利的或灾难性的。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分析宏观经济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宏观经济所处的状态。

如果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则人们更多地储蓄意味着有更多资金可以流入投资和资本形成中,在乘数的作用下,这会促进收入的增加,进而促进储蓄本身的增加,这是一个向上的螺旋。

如果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失业严重,这种情况下储蓄的增加意味着消费不足,企业投资进一步萎缩,在乘数作用下,收入水平下降最后储蓄本身也会下降,这是一个向下的螺旋。

10.

(1)依据凯恩斯消费理论,一个暂时性减税会增加人们当前收入,因为对消费影响最大。

(2)依据生命周期理论,社会保障金的一个永久性上升可以减少老年时代的后顾之忧,减少当前为退休后生活准备的储蓄,因为会增加消费

(3)依据持久收入消费理论,持续较高的失业保险等于增加了持久收入,因为可增加消费。

11.

(1)生命周期理论强调人们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民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2)根据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社会上中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

因此,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地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当有更多人处于储蓄年龄时,净储蓄就会上升。

(3)除了想使自己一生平稳消费这一点,还有一系列因素会影响消费和储蓄。

当社会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有更多人享受养老金待遇时,会导致我的(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消费倾向提高,储蓄也会减少。

12.第二个老太太聪明一些,她以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消费理论为指导进行消费。

在预计到自己一辈子中的永久收入为多少后,就通过贷款买了房子,及早地享受了该享受的一切,同时最后也还清了贷款。

第一个老太太是按照凯恩斯的绝对消费理论为指导,消费支出取决于短期的、绝对的和实际的收入,导致一直没有钱买房子,只到死前才存够了买房子的钱。

虽然两位老太太按照不同的消费理论为指导,最后都买了房子,但是她们两个人得到的享受却是相差很大的,或者说房子对于她们两个人起到的效用是不一样的。

第四章货币市场的均衡

1.

(1)货币的需求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凯恩斯认为,人们需要货币是出于以下三种不同的动机:

(2)交易动机。

这是指为了应付日常交易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无论是厂商或家庭都如此。

由于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不是同步的,因而个人和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货币资金来应付日常的开支。

(3)谨慎动机。

这是指为了防止意外支出,必须有一部分货币。

如为了应付事故,防止失业和对付疾病等意外事件,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有时也称为预防动机。

货币的预防动机产生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

(4)投机动机。

这是指为了遇到投资能获得巨额利润的有利时机,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用于投资,包括兴建效益好的项目和购买获利多的证券等。

2.投机动机是指为了把握投资能获得巨额利润的有利机会,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用于投资,包括兴建效益好的项目和购买获利多的证券等。

假定人们暂时不用的财富只能用货币形式或债券形式来保存,债券能带来效益,而闲置货币没有收益,那人们为什么不全用来购买债券呢?

那是因为人们可以利用利率水平或有价证券价格水平的变化来进行投机。

在实际生活中,债券价格高低以反比率关系表示利率的高低。

由于债券市场的价格是经常波动的,凡预计债券价格上涨的人,就会用货币买进债券以备日后用更高的价格卖出;反之亦然。

这种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而需要将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就是对货币的投机性需要。

3.投机的货币需求起先是由凯恩斯提出的。

他从货币可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这一点出发,说明个人或企业暂时不用的财富,可以用货币形式保存,也可以用其他资产形式来持有,如是金融资产,则有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债券和各种股票等。

为了方便起见,可把非货币资产归为一类,统称为债券,把因持有这些资产所得的收益称为利息。

按凯恩斯的说法,人们之所以为了投机目的而持有货币,是因为其他资产形式或者说债券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

持有债券的损益包括债券利息和债券的资本价值可能发生的增值或亏损。

如果资本价值亏损超过利息收入,则净收益为负数,人们就将不持有债券而只持有货币。

而债券价格是和利率反方向地联系着的。

一张年息10美元的债券在市场利率为10%时其价格为100美元,而市场利率为5%时其价格为200美元。

因此,如果人们预计利息率将显著提高,即预计债券价格将显著下降,他们将支持有货币。

反之,如果人们预计利率将下降,即债权价格将上升,则他们将尽量少持有货币,而把货币去购买债券,以备日后债券价格上升时获取差价收益或者说资本增值。

这样,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就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4.凯恩斯提出,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即利率下降时货币需求会增加,然而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或者说临界程度时,即债权价格上升到足够高度时,人们购买生息债券会面临亏损的极大风险。

这时,人们估计,如此高的债券价格只会下降,不会再上升,于是他们就会不肯再买债券,而宁愿保留货币在手中。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就不能使利率再向下降低,因为人们手中即使有多余的货币,再也不肯去买债券,从而不会使债券价格再上升,即利率不会再下跌。

在这种情况下,就说经济正处于“流动性陷阱“之中。

这时实行扩张货币政策就对利率和投资从而对就业和产出不会有效果。

5.

(1)L=L1+L2=0.2Y+2000-500r

(2)L=0.2×10000+2000-500×6=1000

(3)L1=0.2×6000=1200Ms=L=L1+L2L2=Ms-L1=2500-1200=1300

(4)当Y=10000时,L=0.2×10000+2000-500r=4000-500r

Ms=L所以,4000-500r=2500r=3%

6.

(1)货币量是M=10×2000=2亿美元(2000代表2000万张纸币)

(2)货币量仍是2亿美元,因为银行的每一笔存款都减少了通货并增加了等量的活期存款,因此,如果银行全以准备金持有所有存款的话,银行不会影响货币供给。

(3)货币量是2000×10×1/0.1=20亿美元

(4)货币量是通货加派生存款,即M=1亿美元+1亿美元×1/0.1=11亿美元

7.当一个人持有债券,则可以得到利息收益,但把债券换成货币以满足支付需要时要承担交易成本。

债券转化为货币次数越多,交易成本就越大,但利息收益也越大,因为这意味着他平均持有债券的时间越长。

所以,交易的最优次数,取决于这个人在债券的利益与交易成本之间的权衡。

要求出最优交易次数n,可以把持有货币的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和被放弃的利息收益,表示交易次数n的函数,然后解出使成本最小化的交易次数n。

为简单起见,假定每次交易有一个固定成本a,则交易成本为na。

通过数字推导,得到最优交易次数的公式为:

即最优交易次数是与利率r,时期长短T和收入水平Y成正比,且与交易成本a成反比的。

8.

(1)凯恩斯认为,利率不是储蓄与投资决定的,而是有货币的供给量和对货币的需求量所决定的。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特点是注重对各种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尤其是对投机性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这种分析将投机性货币需求(或称资产性货币需求)和利率引入货币需求观察范围,并进而强调了利率在货币需求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又称货币资产需求理论。

(2)它的政策意义在于:

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通过利率的降低吸引投资的扩大,进而增加就业,增加产出。

但是,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拉动总需求的作用,要受到货币需求状况的影响。

当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非常敏感时,增加的货币供给大多数会被增加的货币需求所吸收,而很难刺激投资,使总需求扩大。

当出现流动性陷进时,增加的货币供给则完全被货币需求所吸收,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9.

(1)基础货币,即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准备金的总和,通常又称为货币基础。

由于基础货币中的银行准备金具有存款创造的功能,所以货币乘数一般都大于1,也就是说,每一元基础货币的增加将导致倍数的货币供给的增加,因此基础货币又被称为高能货币。

(2)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可以通过下列三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②再贴现政策;③公开市场业务。

10.

(1)银行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称为存款准备金。

在现代银行制度中,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政府(具体由中央银行)规定的。

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金率。

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

由于商业银行都想赚钱尽可能多的利润,它们会把法定准备金以上的那部分存款当做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或用于短期债券投资。

正是这种比较比率的准备金来支持活期存款的能力,使得银行体系得以创造货币。

(2)存款总和(用D表示)同一笔原始存款(用R表示)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用rd表示)之间的关系为:

D=R/rd。

如果这笔原始存款假定来自中央银行增加的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则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