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辛亥革命 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9884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 辛亥革命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8课 辛亥革命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8课 辛亥革命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8课 辛亥革命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8课 辛亥革命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8课 辛亥革命 1.docx

《第8课 辛亥革命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 辛亥革命 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8课 辛亥革命 1.docx

第8课辛亥革命1

设计主题

第8课辛亥革命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整体设计思路:

首先在上节课中要布置学生回家查阅身边关于孙中山的事迹、建筑等;用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注意,加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对于课本的小第一个标题的内容通过列出知识大纲指导学生自学,既可以达到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也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十六字方针和三民主义容易混淆、难以理解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而对于辛亥革命的爆发、过程,学生对具体史实了解不多,可以通过补充影像、图片等史料说明,加深学生理解,也达到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轻松有趣的效果;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由于比较抽象,一定要补充史料,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指导依据说明:

本课件设计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作为设计依据教材。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辛亥革命酝酿、过程、历史意义等相关史实:

了解兴中会、同盟会;了解武昌起义,了解中华民国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

布置课前任务,使学生掌握查阅史料方法;教师根据教材设计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自助学习方法;课堂探讨辛亥革命历史意义,使学生掌握辩证分析历史的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亲历角色,强化学生感情;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更加多维立体,更丰富多彩,提高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使学生了解革命先烈们勇为人先、不屈不饶,不怕牺牲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材分析

(包括对本课内容的教学定位:

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探索篇”一课重要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文主要将来辛亥革命的酝酿、爆发、结果、意义。

课文文两个标题编写内容。

第一个标题“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主要介绍孙中山为准备革命建立了两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和同盟会。

第二个标题“武昌起义”介绍起义的爆发、结果、意义。

整个课文按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便于教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学习,也利于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同盟会的建立及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知识层次的东西利用教科书,提取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

而对于“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第三层次的目标,则必须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去实现。

因此,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学习小组的解说、讨论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5.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回去查阅史料、口头询问等方式了解:

本地仙岛公园矗立一座铜像是何任务,他有何贡献使后人把他的铜像矗立在此处。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查阅、口头述说等方式学习历史。

通过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加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培他们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步骤2:

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本地仙岛公园孙中山铜像图片:

教师提问: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这座铜像是谁?

学生回答:

仙岛公园、孙中山。

教师提问:

同学们了解孙中山的事迹吗?

为什么要在此处建立一座孙中山铜像。

学生举手,教师个别提问回答:

因为孙中山曾经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提出将钦州港建立为中国南方第二大港,钦州港建刚后建立仙岛公园并建一座他的铜像来纪念他。

教师多媒体显示:

孙中山(1866年—1925),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中国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的缔造者。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辞去临时总统之后,孙中山1919年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把钦州港规划为南方第二大港。

教师过渡:

孙中山出生于广东中山县翠亨村,早年学医,曾留学美国属地檀香山。

1894年6月,孙中山曾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但是被置之不理,孙认识到清朝的腐朽本质,决定革命就过。

后回到檀香山开始宣传革命,后建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后在准备广州起义中事情泄漏,被清政府通缉,流亡海外,在华侨中广泛宣传革命,建立革命组织,组织起义,并最终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辛亥革命》,了解孙中山怎样缔造共和国。

步骤3: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课本结构:

本课一共分为两大部分,有两大标题,第一个标题“孙中山建立革命党”主要讲述孙中山对革命的准备;第二个标题“武昌起义”讲述了革命的爆发、过程、结果、意义。

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课本内容结构有大概理解,便于学生学习。

步骤4:

教师:

首先我们了解孙中山为了革命做了那些准备工作;

学生:

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请同学们现在阅读课本第一个标题内容,找出屏幕给出的知识点;课件显示:

1、革命的酝酿——孙中山建立革命党

1.兴中会的建立

时间:

地点:

2.同盟会的建立

时间:

地点:

机关刊物:

革命纲领:

指导思想:

作用:

给学生5分钟时间阅读,看完举手示意。

教师请2位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显示正确答案,指导学生做笔记。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利于学生记忆。

步骤5:

教师:

显示同盟会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和“三民主义”有那些相同,又有哪些进步发展?

提问:

学生回答。

教师显示答案:

 

同盟会纲领

推翻清朝统治

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改革土地制度

十六字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推翻清朝统治,解除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除劳动者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设计意图;使学生深入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师过渡:

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其中广州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与此同时,在一次次起义失败中革命党认识到军队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开始深入到清政府建立的湖北新军做宣传工作,参加革命的新军很快达到五六千人,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并最终爆发“武昌起义”。

步骤6:

教师:

请学生欣赏播放武昌起义相关视频(3分钟),简述武昌起义情况。

引导学生回答武昌起义相关内容并显示答案:

二、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时间:

1911年10月10

人物:

金兆龙

过程:

先后占领:

楚望台军械库→武昌→汉口→汉阳→革命蔓延十几个省。

教师提问:

武昌起义的时候孙中山有没有直接领导革命?

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指导学生划出知识点:

1911年的武昌起义爆发,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孙中山当时远在美洲,未能亲自领导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武装起义,因此许多非革命人士混入革命阵营,这也给后来革命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1911年11月24日,在国内一再致电催促的情况下,孙中山从法国马赛乘船回国,12月25日抵达上海。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但是不就,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课件显示:

三、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

时间:

1912.1.1

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都城:

南京

显示图片:

(补充讲解:

第二副是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五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设计意图:

视频、图片等资料生动形象,引起学生兴趣,加深学生记忆。

步骤7: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8页的小字部分,提问学生回答,总结出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

课件显示:

四、辛亥革命的结束——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原因:

1.袁世凯玩弄手段;

2.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南京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3.混入革命党内部的旧官僚和立宪派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4.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妥协。

标志: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讲解:

中国从此开始进入代表大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政府统治阶段,所以说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入、辩证的理解。

步骤8:

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探讨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师:

辛亥革命的果实虽然被袁世凯窃取,但是它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的意义。

显示材料,给学生讨论,分组回答:

材料一: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保护革命果实。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享有人身、居住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等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观念里萌动着中华民族民主共和的第一缕复兴的力量。

袁世凯做皇帝只有83天,张勋复辟帝制的丑剧仅仅12天就草草收场。

材料四:

辛亥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到了,社会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人人讲平等”的新风气,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不许官员坐轿,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的也大大减少,吸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了。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指导学生划出知识点。

显示:

五、辛亥革命的意义: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设计意图:

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强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

步骤8:

课堂小结:

显示课文知识结构:

辛亥革命

一、革命的酝酿——孙中山建立革命党

兴中会的建立

时间:

1984

地点:

檀香山

同盟会的建立

时间:

1905

地点:

东京

机关刊物:

《民报》

革命纲领:

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作用:

大大推动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

二、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时间:

1911年10月10

人物:

金兆龙

过程:

先后占领:

楚望台军械库→武昌→汉口→汉阳→革命蔓延十几个省。

三、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

时间:

1912.1.1

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都城:

南京

四、辛亥革命的结束——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五、辛亥革命的意义: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教学设计特色

教学立意:

本课主要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通过自主查阅史料、归纳线索、概括内容、识读地图、补充视频、图片、文字史料、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评价分析,以达到是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辛亥革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独立思考、提取信息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的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构思

本课辛亥革命对八年级学生既熟悉又陌生,他们对辛亥革命这个词很熟悉,但是对具体历史事件、对详细史实很陌生。

课本的内容结构按照辛亥革命的发展线索编写,这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但是内容比较简洁,尤其是辛亥革命的过程的历史意义等内容,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课本内容结构,对于兴中会、同盟会的建立是基础知识,简单讲解就行;但是关于三民主义、同盟会纲领要专门对比分析;对于武昌起义的过程,课本介绍比较简单,不利于学生理解武昌起义的惊险过程,可以设计通过补充影视资料来再现当时的惊险场面,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课本介绍的比较简单抽象,设计通过补充史料、通过分析史料来得出结论,是学生理解不再那么生硬。

而对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原因分析,课本小字有,可以设计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总结原因。

7.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生成之处和存在问题:

生成之处;《辛亥革命》这一课书是本单元的重点,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本知识结构,并且按照难易程度,注意是通过不同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简单的知识点就列出知识纲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而且可以加快课堂节奏,提高学生注意力。

对于难理解的,就补充文字、音频等材料来促进学生理解。

简繁结合。

存在问题:

学生对于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的意思、原因理解不透,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掌握存在难度。

分析问题形成原因: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掌握不够,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没能够加入有力材料、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

提出解决问题具体可行的措施及办法:

一是有效备课是前提:

课前下足功夫,认真备课,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地关键。

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备学法。

在这一方面我存在不足,由于时间仓促,备课不充分。

在备课是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每一位学生,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

备课要做到“教”是为学生“学”服务。

二是有效上课是关键:

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是战术问题。

课堂上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处理好重点、难点与一般知识的关系。

课堂上要突出重难点,在时间安排上,分清主次。

要突出重点,带动一般。

同时又不能忽视一般知识的教学。

对一般知识内容少讲,花精力少些,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又理解一般知识。

这方面,我重难点突出,但在讲解三民主义评价时理论性较强,若能以表格方式出现效果会更好。

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学生知识是手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

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配合、努力实践,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我在这方面也存在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偏向知识的传授,应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知识内化,同时培养各方面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