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16994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4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职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职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职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职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重点总结.docx

《职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重点总结.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重点总结.docx

职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重点总结

 

 2012职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重点总结

第一单元 药性理论

  第一节 四气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的作用:

  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

  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第二节 五味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五味的作用特别重要

  辛:

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甘:

能补、能缓、能和 ,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

  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

  酸:

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滑脱不禁的证候。

  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苦:

能泄、能燥、能坚。

  能泄的含义较广,①通泄:

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②降泄:

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

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③清泄:

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

  苦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

  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

  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

  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

《素问·脏气法时论》: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

“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是直接作用。

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坚厚脾胃:

增进食欲,黄连、龙胆草

  咸:

能软、能下 ,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病证。

  淡:

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等。

  涩:

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第三节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的含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

  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升降浮沉的影响因素

  药物的性味:

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药物的质地轻重:

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

  药物的气味厚薄:

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炮制和配伍

  就炮制而言,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就配伍而言,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

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四节 归经

  一、归经的含义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二、理论基础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例如,心主神志,当出现精神、思维、意识异常的证候表现,如癫狂、健忘等,可以推断为心的病变。

  能缓解或消除上述病变的药物,如开窍醒神的麝香、镇惊安神的朱砂、补气益智的人参皆入心经。

  同理,桔梗、杏仁能止咳、平喘,归肺经;

  全蝎能止抽搐,归肝经。

  第五节 毒性

  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毒性反应的产生与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

  2.结合具体有毒药物认识其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事故的发生(具体参见各药物)。

第二单元 中药的配伍

  第一节 中药的配伍的意义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2.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3通过配伍,减少不良反应。

  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

  第二节 中药配伍的内容

  七情配伍

  

(1)单行

  指用单味药治疗病。

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

  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

  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

  

(2)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全蝎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

  (3)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能提高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4)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5)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对而言的。

  (6)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见“用药禁忌”)。

  七情配伍总结

  七情中,相须、相使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

  七情中,相畏、相杀属于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伍关系。

  七情中,相恶、相反属于避免配伍(配伍禁忌)的配伍关系。

第三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

  用药禁忌主要包括:

配伍禁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证候禁忌四个方面。

  第一节 配伍禁忌

  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消除药物的疗效,因而临床应当避免配伍使用。

  十八反、十九畏

  ①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②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京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第二节 妊娠禁忌

  1.妊娠禁忌的概念

  妊娠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

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

  2.妊娠禁忌药分类

  ①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

如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等。

  ②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

如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附子等。

第四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煎煮方法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

  即使同一药物,如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

  以下对常用特殊煎法进行介绍。

  ①先煎

  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30 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

  生川乌、生附子等毒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也宜先煎。

  ②后下

  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大黄、番泻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③包煎

  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

  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

  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

  以上均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④另煎 如人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⑤烊化 如阿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融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

  ⑥冲服 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时,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

  ⑦煎汤代水:

如灶心土。

第五单元 解表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与桂枝的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二药都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证,常相须为用。

  同中之异:

其中麻黄发汗力强,桂枝发汗力弱,然桂枝味甘兼补,又宜于风寒表虚有汗证。

  不同点:

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治风寒犯肺之咳喘以及风水水肿等;

  桂枝又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治寒凝血脉证、胸阳痹阻证,蓄水证等,为麻黄所不备。

  紫苏

  ①解表散寒——特点:

解表力弱。

应用:

外感风寒轻证。

  ②行气宽中——胸腹气滞证。

  ③解鱼蟹毒——食鱼蟹中毒之腹痛、吐泻等。

  苏叶长于发散风寒,苏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解毒。

  生姜

  ①解表散寒——外感风寒轻证。

  ②温中止呕——胃寒呕吐,寒饮呕吐等。

  ③温肺止咳——寒痰咳嗽。

  ④解毒——解鱼蟹毒和解药物毒(天南星、半夏中毒)。

  香薷

  ①发汗解表(特点:

外能发汗,内能化湿,且发汗力强。

素称“夏月之麻黄”。

)夏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②和中化湿:

暑湿证—泄泻、呕恶等。

  ③利水消肿:

水肿、小便不利。

  荆芥与防风功效主治异同

  二药皆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祛风解表,既可用于风寒表证,也可用于风热表证。

  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强,并有透疹消疮、止血功效;

  防风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并能胜湿、止痛和止痉,可用于风湿痹证及破伤风等证。

  白芷

  解表散寒——风寒感冒。

  祛风止痛——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尤为多用。

本品为治阳明头痛要药。

  燥湿止带——湿热带下

  通鼻窍——鼻渊头痛。

  消肿排脓——疮疡肿痛。

  细辛

  解表散寒——外散风寒,内扶阳气。

应用:

阳虚感冒。

  袪风止痛——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通窍——鼻渊

  温肺化饮——寒饮咳喘。

如小青龙汤。

  注意:

用量<3g。

辛不过钱。

  苍耳子

  发汗解表——风寒感冒。

  通鼻窍——鼻渊。

  祛风湿,止痛——特点:

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

应用:

①一身上下湿痹拘挛,②风疹瘙痒。

  注意:

有小毒。

  辛夷

  发散风寒——风寒感冒

  通鼻窍——鼻塞鼻渊

  第三节 发散风热药

  薄荷、牛蒡子与蝉蜕

  三药均可疏散风热,透疹,利咽。

用于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咽喉肿痛等。

  但薄荷宣散表邪力强,且还可清利头目,利咽喉,疏肝行气,用于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肝郁胁痛等;

  牛蒡子疏风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对咽喉红肿疼痛,咳嗽咯痰不利者尤为适宜;

  蝉蜕长于疏散肺经风热以宣肺利咽,开音疗哑,还可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治疗目赤翳障、急慢惊风、破伤风证及小儿夜啼不安。

  桑叶与菊花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肝潜阳,用于风热表证,温病初期,肝热目赤、视物昏花,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目眩等。

  同中之异:

疏散风热,桑叶优于菊花;清肝明目、平肝潜阳,菊花优于桑叶。

  不同点:

桑叶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治疗肺热咳嗽、肺燥咳嗽、血热证、自汗盗汗等;菊花又能清热解毒,治疗疮疡肿毒,是二者之异。

  蔓荆子

  疏散风热——风热感冒

  清利头目——风热上扰

  柴胡、葛根与升麻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三药均能发表解热、升举阳气,用于外感发热、头痛以及阳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等。

  同中之异:

①发表解热柴胡为优,葛根次之,升麻又次之;②升阳举陷升麻最优,葛根次之,柴胡再次之;③葛根与升麻还同能透疹,用于麻疹不透,其中升麻优于葛根。

  不同点:

  柴胡又擅和解少阳、疏肝解郁,治疗少阳病、疟疾、肝气郁结证等。

  葛根又能生津,治疗消渴病,且善解肌以治疗项背强痛。

  升麻又能清解阳明热毒,治疗阳毒发斑、胃火牙痛等。

第六单元 清热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

  辛、甘,大寒。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大寒清热,味辛透热,退热力强):

主治肺胃气分实热证(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热咳嗽;胃火牙痛;头痛。

  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疮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用。

  石膏与知母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二药均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高热烦渴,内伤病的胃热消渴、肺热咳喘等。

  同中之异

  石膏大寒,清热泻火优于知母,知母质润,生津止渴优于石膏。

  不同点

  石膏煅用能收湿、生肌、敛疮、止血,外治用于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等;

  知母能润肠通便、滋肾阴清相火,治疗肠燥便秘、肾阴虚证,为石膏所不具备。

  芦根与天花粉

  芦根与天花粉均为清热泻火药,均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的作用,用于热病烦渴,消渴,肺热咳嗽等证。

  芦根还能止呕、利尿,用于胃热呕逆,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天花粉还能消肿排脓,用于痈肿疮疡。

  栀子

  泻火除烦:

①热病心烦之要药(配淡豆豉);②高热烦躁神昏(配黄芩、黄连、黄柏)

  清热利湿——特点:

使热邪由小便排除体外。

应用:

①黄疸(配茵陈),②血淋涩痛,③目赤肿痛。

  凉血解毒——应用:

①血热吐衄,②火毒疮疡等。

  夏枯草

  清热泻火,明目:

①肝火亢盛之目珠疼痛(配桑叶、菊花、决明子);②肝阴不足,疼痛入夜尤甚者等(配枸杞子);

  散结消肿:

瘰疬、痰核、乳痈、淋巴结核等。

  决明子

  清热明目:

用于肝热或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

  润肠通便:

热结肠燥便秘。

  第三节 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引起的黄疸、泻痢、淋证、湿疹湿疮,三焦热盛引起的高热、烦躁、痈肿疮毒等。

  同中之异:

黄芩善清上焦热,黄连善清心经热和中焦热,黄柏善清下焦热。

  不同点:

黄连与黄芩又同能凉血,治疗血热妄行证,其中黄芩尚可安胎,治疗热扰胎元之胎动不安;黄柏又能泻火除蒸,治疗肾阴虚、相火妄动之遗精、骨蒸发热、盗汗等。

  龙胆草

  清热燥湿:

长于清泄肝胆湿热。

①肝胆湿热之黄疸、阴肿阴痒、带下,②湿疹瘙痒。

  泻肝胆火:

用于肝胆火盛之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等。

  苦参

  清热燥湿:

①肝胆湿热之黄疸、阴肿阴痒;②大肠湿热之痢疾、便血;③下湿热之赤白带下;④肌肤湿热之湿疹、湿疮。

  杀虫:

①皮肤瘙痒;②疥癣麻风;③外用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利尿:

湿热小便不利。

  注意:

配伍(配白鲜皮,白蒺藜,地肤子、忌配藜芦),禁忌证。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与连翘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热毒疮痈、风热感冒、温病初期等。

  同中之异:

金银花凉散风热优于连翘,连翘解毒消痈优于金银花,素有“疮家圣药”之称。

  不同点:

金银花又入血分,能凉血止痢,治疗热毒血痢;连翘又入心经,能清心开窍,治疗温病热陷心包之高热神昏,尚可散结、利尿,治疗瘰疬、痰核以及热淋尿少等。

  穿心莲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用法用量】6~9g。

煎服,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三药均能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用于温病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发斑发疹,以及火毒诸证如痈肿疮毒、丹毒等。

  不同点:

①大青叶长于凉血消斑,多治斑疹吐衄;②板蓝根长于利咽,善治大头瘟、痄腮,咽喉肿痛;③大青叶与板蓝根不仅清营血分热邪,又能清解卫分、气分之热,故二药对风热表证、温病初期有效;④青黛兼能清泄肝火,治疗肝热生风、小儿惊痫以及肝火犯肺之咳痰咯血。

  贯众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主治病证】风热感冒,温毒发斑;血热出血,虫疾。

  蒲公英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①疔疮肿毒,②乳痈要药,③肺痈,④肠痈,⑤咽痛。

目赤肿痛,毒蛇咬伤。

  利湿通淋:

①热淋涩痛,②湿热黄疸。

  注意:

大量致便溏。

  土茯苓

  解毒:

长于解梅毒。

①梅毒,②痈肿等。

  除湿:

①湿热淋浊、带下,②疥癣。

  通利关节:

用于筋骨疼痛,汞中毒(治疗梅毒用轻粉)引起的肢体拘挛。

  注意:

忌茶。

  鱼腥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①痈肿疮毒

  ②肺痈要药

  ③肺热咳喘

  利尿通淋:

热淋。

  注意:

不宜久煎-后下

  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特点:

长于清大肠经热毒。

  ①热毒血痢良药,②阿米巴痢疾。

  注意:

白头翁鲜品,外用对皮肤粘膜有一定刺激性,应予注意。

  鸦胆子

  清热解毒,止痢截疟:

热毒血痢,冷积久痢。

—间日疟,三日疟。

  腐蚀赘疣—治疗鸡眼,寻常疣等。

  不宜入汤剂,可装入胶囊或用龙眼肉包裹吞服,每次10—15粒(治疟疾)或10—30粒(治痢疾)。

  有毒,对胃肠道和肝肾功能均有损害。

  第五节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清热凉血:

①温病热入营血之舌绛烦渴、身热夜甚,②内伤血热之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等。

  养阴生津:

①阴虚内热之骨蒸劳热,②内热津亏消渴、便秘等。

  配伍:

生地配麦冬、玄参养阴通便,用于阴伤津亏肠燥便秘。

  玄参

  清热凉血:

①温病热入营血之舌绛烦渴、身热夜甚,②内伤血热之吐血、衄血。

  泻火解毒:

①外感病之温毒发斑、白喉,②内伤热炽之目赤、咽痛,③痰火结滞之瘰疬,④热毒外发之痈肿疮毒等。

  滋阴:

③热病伤阴或内伤阴虚之便秘、骨蒸劳嗽。

  反藜芦。

  丹皮与赤芍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温病热入营血之吐血衄血、发斑发疹,血行瘀阻之痛经、闭经、胸痹绞痛、肢体麻木、关节痹痛、跌打损伤。

  不同点:

牡丹皮清热凉血而不留瘀,且能透发阴分伏热,治疗阴虚无汗之骨蒸发热;赤芍又常于泻肝火。

  第六节 清虚热药

  青蒿

  【功效】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应用】

  

(1)温邪伤阴,夜热早凉。

本品长于清透阴分伏热,可治温病后期,余热未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之证,或热病后低热不退之证。

  

(2)阴虚发热,劳热骨蒸。

  (3)暑热外感,发热口渴。

  (4)疟疾寒热。

  白薇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地骨皮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应用】

  

(1)阴虚发热、盗汗骨蒸。

本品善除有汗之骨蒸。

  

(2)肺热咳嗽。

本品清泄肺热,常与桑白皮、甘草同用,如泻白散。

  (3)血热出血证。

本品清血热而止血。

第七单元 泻下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攻下药

  大黄

  泻下攻积:

治阳明腑实证(痛、胀、吐、闭)、热结便秘等。

荡涤肠胃,有将军之称。

  清热泻火:

治热毒痈肿(导热毒由大便排出)、火热上攻之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凉血解毒:

治火热上炎之咽痛等,血热吐衄等。

  逐瘀通经:

治闭经、癥瘕等(新瘀宿瘀皆化,使离经之血从大便排出)

  配芒硝、枳实、厚朴;后下;活血用酒大黄;止血用大黄炭

  芒硝

  泻下攻积,润燥软坚:

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之证。

(提高肠道渗透压,大黄促进肠蠕动,合用泻下力强)相须为用。

  清热消肿:

外用治疗口疮,咽痛,目赤及疮痈肿痛。

乳痈,肠痈,痔疮肿痛。

  冲入药汁内或水溶化服。

  芦荟

  汁液浓缩干燥物。

  泻下通便:

热结便秘。

  清肝:

肝经实火。

  杀虫:

外治顽癣,内治小儿疳积。

  注意:

入丸散服,不入煎剂,孕妇及胃弱者忌用,有肾毒性。

  第三节 润下药

  火麻仁

  润肠通便

  ①血不足肠燥便秘;②肠胃燥热津伤便秘。

  郁李仁

  润肠通便:

宜于便秘兼气滞腹胀者。

  利水消肿:

宜于水肿脚气浮肿兼便秘者。

  第四节 峻下逐水药

  巴豆

  毒性较大,制霜用。

  峻下冷积:

寒滞食积,阻结肠胃,卒然腹满胀痛,大便不通。

  逐水退肿:

水肿、腹水、臌胀。

  祛痰利咽:

喉痹痰阻结胸。

  蚀疮祛腐:

痈疽,疥癣,恶疮。

  注意:

内服0.1—0.3g,入丸散,药后忌热粥,畏牵牛,体弱忌服。

第八单元 祛风湿药

  第一节 概述(略)

  第二节 祛风寒湿药

  独活与羌活的比较

  二药性味均为辛苦温。

均能祛风湿,止痹痛,祛风解表,用于风寒湿痹痛,风寒表证挟湿者。

  其中独活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重者为宜;

  而羌活气雄而散,发表力强,主散太阳经风邪及寒湿之邪;且作用部位偏上,故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佳。

  威灵仙

  祛风湿,通络止痛:

辛散温通,性猛善走,凡风湿痹痛,拘挛麻木,瘫痪,新久皆宜。

  治骨鲠:

诸骨鲠喉。

  消痰水:

痰饮,噎膈。

  注意:

煎服,治骨鲠可用30~50g。

  川乌

  祛风湿,温经止痛—寒湿痹痛,心腹冷痛,寒疝疼痛等。

  注意:

煎服,1.5~3g。

入汤剂应先煎0.5~1小时。

  有大毒,不宜久服。

孕妇忌用。

生品一般不内服。

反半夏、瓜蒌(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及、白蔹。

  蕲蛇

  【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应用】

  

(1)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

  

(2)小儿惊风,破伤风。

本品人肝经,既能祛外风,又息内风,能定惊止痉。

  (3)麻风、疥癣。

  木瓜

  舒筋活络:

①治风湿顽痹、筋脉拘急之要药。

②脚气肿痛。

  和胃化湿:

湿浊内阻之吐泻转筋。

  消食生津开胃:

应用于津伤口渴、消化不良。

  第三节 袪风湿热药

  秦艽与防己

  均具有祛风湿,止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