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的正常操作控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16377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窑的正常操作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窑的正常操作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窑的正常操作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窑的正常操作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窑的正常操作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窑的正常操作控制.docx

《窑的正常操作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窑的正常操作控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窑的正常操作控制.docx

窑的正常操作控制

窑的正常操作控制

1.1操作前的准备:

(1)在接到开车指令后通知现场人员检查所有设备及现场确认,做好中控开车的一切准备工作。

(2)做好仪表检查工作,看仪表是否有电,记录是否齐全,调节器都打到手动位置,该复0的都要复0.

(3)检查中控所有设备是否备妥,未备妥的通知有关人员恢复。

(4)通过指示灯检查现场是否具备启动条件,不具备的要查明原因并予以处理。

(5)公共设备是否运转。

(6)做好与现场联系工作。

(7)与电信,配电站等人员联系送电及做好开车准备。

(8)选择好备用设备,并与现场联系。

(9)与调度室,化验室联系,通知准备开车,根据化验室通知选择好入库号,并通知现场人员。

(10)看中控是否有升温曲线及领导有关指示。

(11)检查所有设备是否已进入中控,做好运转准备,听值班领导指令,随时启动设备和点火。

1.2检修后的开车组织和联系工作:

(1)对现场的清理及检查孔的关闭情况进行检查,确认系统设备及各风管各部位无杂物、无堵塞,严密关紧人孔门、检查孔、捅料孔,并将预热器翻板阀等吊起,手动闸板关闭;

(2)参入组织现场试车;

(3)做好中央控制室的联动试车;

(4)检查中控室和仪表;

(5)检查点火用的工具燃料和火把等是否已备好。

(6)检查点火升温用油油泵系统是否能正常工作;

(7)同工艺人员校正好窑头四通道燃烧器,并做好记录;

(8)检查确认现场设备润滑及水冷却是否正常;

(9)做好点火准备工作;

(10)根据换砖情况参入制定窑升温曲线。

1.3点火前的准备工作

(1)通知现场人员检查油罐、油量、油泵。

(2)通知现场人员对预热器、分解炉、窑、冷却机、排风机、熟料输送及生料入窑系统、煤粉供应系统进行最后确认。

(3)确认窑主、辅转动系统是否具备开车条件;

(4)掌握入窑生料质量情况。

(5)对中控仪表微机进行确认;

(6)打开放风阀,开一次风机和供煤风机,开油泵点火。

1.4点火升温操作:

(1)点火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a送煤过早或过多,煤粉不燃烧,烟囱冒黑烟,应减煤或暂时止煤,直到火色转亮。

B排风过大,火焰很快被拉向后边,火焰一伸一缩并应减少拉风。

C排风过小,此时窑内昏暗,窑尾CO浓度很高应加大排风。

D.一次风过大,火焰摇摆打旋,黑火头发黄,应减少一次风。

E.一次风过小,煤粒有下落现象,火焰软而无力,应加大一次风量。

(2)窑升温操作控制:

根据工艺设定的升温曲线点火升温,是干法回转窑烘窑升温的重要环节,根据升温不回头的原则,缓慢而稳定手升温梯度对保护好窑衬(特别换新窑衬)非常重要,我厂升温操中的习惯做法是确认燃油着火温度能能使煤粉点燃后,喷入适量的煤粉,待煤粉与油混合燃烧,能形成稳定的火焰后,适时撤油,用煤升温。

实践证明C4出口气体温度在400℃以下时,煤粉燃烧不易形成火焰,所以必须少量喷煤,当C4达450℃左右时火焰大大高于煤粉燃点,此时煤粉燃烧已活泼充分,可撤油或少量用油,但必须控制好此时的升温梯度,当C4达550℃以上时,升温梯度较易控制,窑前火力增强,此时要注意调风,避免火力于集中,当c4gT达700℃以上时,火砖表面温度也很高,极易造成窑内“出汗”而造成窑衬的剥蚀,此时,除了严格按慢转窑时间进行慢转窑外,应适当调整火焰长度,同时准备进行预铺料操作。

为了增强窑增强窑内蓄热量,当C4gt达700℃左右时,启动主电机,开大主排转速,以60×2t/h的喂料量,向窑内喂料30—50t,然后止料,停主电机,降主排转速,切换辅助电机慢转窑,升温过程中的慢转窑应依据窑内工况和气候状况,严格执行升温曲线中的规定执行,遇雨雪天需增加转窑时间,C4gT达750℃以上时,应连续慢窑。

1.5挂窑皮操作

窑升温至投料温度后,按操作规程有关程序投料运行,入窑的第一批物料进入烧成带时出现液相,液相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物料液相有胶粘性的,但胶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而烧大火温度时,窑皮就挂不上,当火砖表面温度不使液相处于过热状态时,物料粘性量大,火砖被压到物料下面,两者粘在一起,起化学变化,以后随温度的降低而固结,形成第一层窑皮。

同样原理,以后形成第二,第三…...层窑皮,随着挂窑皮时间的增长,窑皮愈粘愈厚,随着窑皮的不断增厚,窑皮表面温度不断升高,表面粘力减少,由于窑皮本身的重力和物料的磨擦及机械振动等作用,窑皮粘粘掉掉,数量几乎相等,形成一定厚度的窑皮。

挂窑皮期间应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1)开始挂窑皮的喂料量为正常的65—70%,窑速适当减慢,这样可以保持料层由薄到厚,温度由较低到较高,物料在窑内停留时间由较长到较短,以便于保持火力偏中而稳定,粘挂好窑皮和烧好熟料。

随着窑皮不断增厚,逐步减少物料在窑内的停留时间,增厚料层,提高烧成带火力,这也是防止窑皮因挂得快而松散的措施。

(2)随着窑速的加快和料层的增厚,各操作参数要相应及时调整,保持完整和一定长度的火焰,适当的黑影位置,合理的熟料结粒,要防止烧低火和烧大火,严禁烧流和跑黄料。

(3)控制升重在中线范围,窑的快转率在85%以上,f-Cao小于1.5%。

(4)下料8小时内尽可能不用带有电收尘回灰的生料,如单独用某库已备好的挂窑皮生料。

(5)挂窑皮期间要配制稍高饱和比和铁含量稍高的生料,以及质量较好的煤粉。

这是因为,饱和比和配比稍高一些,比较耐火,又能产生足够的液相量,利于粘挂窑皮。

尤其初开窑时,火砖、残余剩料块等均留在窑内,再加新料烘窑时的沉降煤灰,所以第一股料的熔点较低,易发粘,因此,中等偏上饱和比,中等硅酸率与铝氧率的配料,能保证挂好第一层窑皮。

(6)新窑挂窑皮应有三天的操作时间,不能过快,否则窑皮质量不好,窑皮不够致密,平整。

判断窑皮是否平整,首先根据筒体温度扫描,看曲线波动是否有峰值出现;其次,根据窑规律曲线,看是否有宽窄的周期性变化;另外,现场在窑头用看火镜也可以看出窑皮颜色微白,前后平整,颜色一至,没有凸凹和明暗现象,则表明窑皮较平整。

发现窑皮状况不良时,及正常操作时窑皮的保护:

(1)当窑皮局部变薄时,应重点作好内外风及煤管位置的调整;以改变火焰形状和位置,将高温点从窑皮薄的地方移开;并将该处筒体冷却风机的风门开大(其它地方可以关小),当窑皮普遍变薄时,应减小喂料量,减窑速,补挂窑皮,控制好挂窑皮速度,不能急于求成。

(2)正常操作时,为了使窑皮挂得平整、致密、牢固、厚度适当,应注意做到:

a结合本厂窑状况,稳定窑的热工制度,保证快转率在85%以上。

B加强煅烧控制,避免烧大火,烧顶火,严禁烧流及跑黄料,保持热熟料结粒细小均匀。

C保持完整火焰形状,窑内火焰应活泼,有力、顺畅,不能有刷窑皮现象。

D及时检查窑皮,窑皮不好需及时补挂好。

E及时处理结前圈及窑内掉浮窑皮等不正常窑况。

避免损伤或砸坏窑皮。

F密切注意来料质量的变化,及时相应调整好用风、用煤,保持窑功率值的相对稳定。

G力争减少停窑次数,加强停窑保温工作,防止窑皮垮落。

H严防窑内产生后结圈而压短火焰,危害窑皮。

1.6中央控制室的看火:

通过工业闭路电视结合窑头及篦冷机的现场观察,中控操作员必须学会并掌握如下看火内容:

(1)会看火火焰温度的高低,正常颜色应为粉红色,发红时,说明温度低,可适当加煤或调整风煤配合,窑内发粉白色且物料发粘时,说明温度高,可适当减煤。

(2)会看熟料结粒情况,正常熟料应细小均齐。

(3)会看窑内物料的翻滚状况,正常煅烧时熟料被窑壁带起的高度应略高于喷煤管,过低时烧成温度低,过高时烧成温度高。

(4)会判定火焰状况,正常的火焰应活泼有力,顺畅完整,比较稳定,稍偏向料层,但不刷窑皮,不被料压住。

(5)会看黑火头,下煤量正常时黑火头短,无流煤现象,下煤少时无黑火头,且火焰发飘无力;下煤量大时,黑火头长且易出现流煤(应减煤,调整窑炉用煤比例)。

(6)会看窑皮状况;正常煅烧时,窑皮微白,前后平整,无大起伏且厚薄适当(一般250—300mm)。

1.7窑头负压的操作控制:

窑头负压表征窑内通风及入窑二次风之间的平衡。

正常生产中,我厂窑头负压一般保持在25—50Pa,决不允许窑头出现正压,否则窑内细粒熟料飞出,冲刷窑皮,损坏窑头密封,影响人身安全及环保,使窑头电视摄像头不能正常使用,操作员失去了“看火”能力,控制窑头负压量,主要采用调节篦冷机余风风机排风量的方法,使用风平衡。

1.8窑功率值的判断及操作控制

(1)正常操作时窑功率上升的原因:

a窑内温度升高,物料粘度增大,物料成分变行易烧;

b窑内长了窑口圈,窑内物料层增厚;

c窑皮变厚,窑皮变长;

d窑内有后结圈,掉大量窑皮;

e设备原因:

如窑位置上、下限过量,窑托轮不正常,传动齿轮或轴承有问题,电机本身有问题及窑有弯曲及胴体变形等。

(2)功率变化时的调整控制:

a功率曲线由平滑而出现少量降低时,说明前温有所降低,应适当加一点喂煤量。

B功率曲线较大幅度升高,而并没有烧高试迹象时,说明窑内掉后圈或掉大量浮窑皮,应加大煤量并适当减低窑速。

C窑功率突然有较大幅度降低,一种情况是突然断煤,窑内温度陡降所致,另一种情况可能是掉前圈,应适当加煤,降窑速处理。

D窑功率持续升高,在煤料情况无大变化时,可能由于窑结后圈所致。

此时应调整火焰位置,处理掉结圈。

E窑功率持续下降,可能情况是来料成分变高或煤粉质量下降,此时应调风减料加煤,使窑内煅烧温度升高;

F窑功率周期性大摆动,除设备原因外,工艺上可能的原因是临时停窑时,未能及时慢转窑,造成熟料在窑的一侧结成过厚窑皮或前后圈跨落时,窑皮掉的程度不均匀,或高或低,有个别大块仍粘在窑上。

1.9CO浓度的控制:

造成窑尾CO浓度超高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煤粉细度太粗,水分大,造成燃烧速度慢,产生CO,应控制好煤粉质量,保证细度在10%以下,水分小于1.2%;

(2)分解炉火嘴周围有积料结皮而受阻,造成炉内煤不均,产生不完全燃烧,CO浓度升高,严重时应停炉处理;

(3)分解炉风量不足,O2含量小,应调整好用风量及窑炉用煤比例,我厂MFC分解炉窑炉煤比例应控制在(70—66;30—34);

(4)窑温过低或窑内结圈,燃料燃烧不充分,应注意窑况,消除异常情况,尽快提高窑内温度以降低CO含量;

(5)一、二次风量调节不当,煤粉在窑内燃烧不完全(窑尾O2浓度偏低),此时应调整内、外风比例,加大窑尾排风,但当O2浓度不低时,不能拉大尾风,风速过大,燃烧速度慢情况下,也易产生CO。

1.10窑尾温度的控制:

窑尾温度(尾温)是表明热工是否稳定,下料是否正常的主要标志,尾温的变化不仅能预测下料和来料情况,而且是保持预烧稳定,煅烧正常的重要控制参数。

干法窑要求尾温波动范围为±10—25℃,波动范围越小越好。

窑尾温度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一是排风机的速度(抽力大小),它能改变窑内通风;二是燃料用量,能改变热量输入的多少;三是窑内喂料量的多少,它能改变从喂料比、窑速或回灰量的变动所算得的窑内横断面上的物料负荷率。

(1)尾温太高的迹象及处理,当窑尾温度偏高时,有如下一些现象:

a废气中的O2含量居高不下;b熟料在离火焰较远的地方就开始形成,烧成带很长;c窑的燃烧效率低,同样的物料量,用煤量总是偏高;d窑尾下料少或断料;e烧成温度偏高;f煤管位置靠里。

处理:

针对上述原因,操作上可适当减少主排风机抽风,调整煤管用风,若烧成温度正常,可适当加大喂料量,加大窑速。

(2)尾温太低的迹象及处理:

当窑尾温度偏低时,有如下一些迹象:

a废气中的O2含量持续偏低;b长时间的物料难烧(尽管来料的成分变化不大);c窑尾下料量较大;d排风量偏小;e窑尾密封不好,漏风很大;f窑速快;g窑内有结圈。

处理:

针对上述原因从解决烧成温度,使之恢复正常入手,适当加大排风,增加喂煤量,密封好窑尾易漏部位。

1.11喂煤量的控制:

窑中控操作员对喂煤量的控制容易养成不良的操作习惯,即试图只用增加或减少燃料用量的办法来实现煅烧温度的控制,这住住造成负面作用,如使尾温失去正常的控制范围而造成入窑物料的分解率的波动,结果煅烧温度出现频繁波动。

操作人员对喂煤量的控制应养成“勤”、“少”、“配”的习惯,“勤”即操作上要根据窑功率的变化及时地加减煤,“少”是指每次加减煤的幅度不能太大(特殊情况除外),不能加过头,造成煅烧温度过高,甚至出现烧高烧流情况,也不能减煤减得太多,造成前温又低于,甚至产生生烧料,跑黄料。

“配”是指加减煤要始终与系统用风相匹配,时刻注意尾温的稳定及窑尾废气中的O2、CO含量的正常。

当一、二次风风量充足,而又可以任意地根据需要进行调配时,烧成带的温度高低可以用加减煤量来调整,但在量的掌握上要根据具体窑的特点,窑热工状况及喂煤设备的准确性确定,只有如此,才能保正烧成温度的正常。

加减煤过程中还要和一、二次风配比协调起来,因为当其它条件不变时,一、二次风和煤粉的配比,决定了火焰形状及燃烧是否完全,热量分布是否合理,风煤配比的一般原则是料大风大煤也大;料小风小煤也小。

如果配比长期失调,就会造成劣质,低产高耗,运转周期短。

1.12料量的控制

喂料量和物料前进速度的控制要求操作员必须首先遵循四条基本法则:

一是在没有物料进窑而主排风机已运行、风门已打开的情况下,窑不能空运行15min以上;二是不能让窑尾温度超过最大值;三是不能破坏稳定的运行而追求产量;四是窑内物料层将要变化时,加减喂料量。

当窑内料层较厚,即使各控制参数合理,煅烧也正常,但窑速提不上去(增加快转率),还要经常打小慢车(减窑速),且窑内看上去温度不低,提窑速一会儿就会温度降低,慢转一会儿温度又上去了,说明窑内物料已趋饱和,此时应采取如下处理措施:

a适当增加分解炉喂煤量,适当增加排风,加强预热分解,提高入窑物料分解率;b提高窑速,使料层变薄,加速物料煅烧速度(相应加煤);c在不影响窑皮情况下,加大风煤,加强煅烧。

窑的加料操作必须与窑速同步,这样才能提高窑的快转率增加产量,同时也保证了窑内物料的翻动频率及窑的负荷率,使烧成带的物料均匀稳定,有利煅烧。

加料过程中,必须判明窑内来料大小,物料颜色及结粒翻滚提升情况,正常情况下,通过看火镜可以从窑头看火孔看到来料厚薄及前后宽窄情况,当物料由小变大时,料层增厚,前窄后宽,火焰回缩,有物料快速向前涌来的感觉。

当物料由大变小时,料层浅薄,火焰伸长,火色发亮。

当看到烧成带的熟料和空间火焰的颜色为粉红色,表明此时窑内物料颗粒均匀细小,翻滚灵活,既不发粘也不发散,窑前比较清晰,正常情况下,熟料被提起的高度应稍高于煤管,如果熟料中熔煤成份高,粘度大,被提起的高度还要高一些,在物料化学成份不变情况下,烧成温度高,熟料被提起也高。

1.13窑速控制:

操作人员必须首先明确用窑速来调整窑温的操作方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料煤不变情况下,窑速产生变化,造成来料生产变化,料量的频繁变化必然导致热工制度的不稳定。

严重时还会出现大量的扰动,影响熟料产质量,非特殊情况下,窑速的快慢总是同加减料相对应的,而一量窑况良好,应尽可能提高窑的快转率(干法窑要求在85%以上)。

操作中经常要用的手段是预打小慢车,所谓预打小打小慢车,是指在来大料前,预防性地提前把窑速降下来(不是因为烧成温度过低而降窑速),增加物料在窑内的停留,使前面物料烧好,后边物料得到充分预热,化合反应完全,以稳定窑的热工制度,维护好窑皮和确保熟料质量,避免顶烧,使火焰不发憋,不产生局部高温,不涮窑皮。

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应预打小慢车:

A下料不均,尾温忽高忽低,烧成带物料由少变多时。

此时操作上不宜用大煤,大风的强制煅烧手段,否则易造成局部高温而损伤窑皮;b当发现少量掉窑皮时,应预打小慢车,等待窑皮及大量来料,加强通风及煅烧,使烧成温度正常;c下煤少时,应预打小慢车,防止热量不足,烧成温度大幅度跌落,当下煤过多时,发生不完全燃烧和短火焰急烧,造成黑影前移,烧成温度反而下降,此时在无法控制情况下,也应预打小慢车,直至下煤正常;d出现窑速大波动和小周期性慢窑的操作情况时,也应预打小慢车,逐渐使来料均匀,热工稳定;e窑皮局部恶化时,也应预打小慢车,以使烧成带火力稳定,火焰顺畅,防止顶烧、结块、难挂窑皮。

小慢车相对地可以减少下料,减少烧成带热力负荷,缩小衬料与物料之间的温差给补窑皮创造条件。

大幅度降窑速一般有三种情况:

a来料很多黑影渐渐前移,火焰逐渐缩短,烧成带后部发暗,前部温度逐渐降低。

此时应先煤后增一次风,再打慢车,关小排风,温度较易提起来。

当窑内火烧起来后,黑影渐退,应逐渐加窑速;b来料时速度很快,黒影向水一样向火焰末端冲来,烧成温度不低,生料从旁边流动,流动时卷进一部分煤粉在物料内燃烧,烧出的熟料包黄心,是由于物料预烧不好或窑皮厚长,呈喇叭口造成通风不良造成。

此时应把火点温度控制高一些,风拉大些。

C掉大块窑皮(从火点看有很多扁形块状物)生料量又多时,烧成温度下降很快,此时,窑速下降幅度要大,不能一级一级慢降,不能看烧成带温度还不低而保持窑速,降速后集中火力,当恢复快窑时逐渐增加。

1.14二次风量风温的控制:

入窑二次风温应尽可能地高而稳定,这是保持窑煅烧温度稳定和燃料燃烧效率的必要条件。

新型干法窑窑速快,烧成带短,火力集中,一次风量少,要求有足量的二次风量和更高的二次风温,一般要求入窑二次风温在1050—1200℃之间,控制好二次风的关键是篦冷机用风及料层厚度的控制,当一次风不变时,二次风大小决定了窑内抽风大小。

二次风大、火焰长,二次风小、火焰短,当尾温低,火焰短,料层厚,提高窑速后,应开大排风,增加二次风,当尾温高,火焰长,料层厚,提高窑速后,应开大排风,增加二次风;当尾温高,火焰长,慢窑,烧结圈时,应减少排风,减少二次风量。

1.15火焰形状的控制:

理想的火焰形状应有适当的长度,高温部分集中,整个火焰应顺畅,完全,不散、不乱、不涮窑皮,活泼而有力。

火焰形状合适与否,是煅烧关键,它受煤质、煤嘴、窑型、冷却机机型、风煤配合、一二次风温、内外风调整、配料成分等因素影响。

如造成火焰长的因素有:

A排风大;B料少;C煅烧温度低;D窑速慢;E煤粉湿粗,灰分大,挥发份低,固定碳多;F煤管位置高,伸入窑内过多;G煤多一次风小,一二次风温低;H煤管口径大,风翘角度小;I停窑止烧时,与上述各项相反时,火焰就短粗,所以新型干法窑内火焰较传统回转窑是短粗的。

1.16 f-CaO的控制:

熟料中f-CaO是重要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其含量对强度及安定性均有直接影响,导致f-CaO高的因素主要是原料、配料、煤质、煅烧等控制不当所致,具体原因有:

(1)生料均匀性不好:

由于出磨生料质量不均,波协大,搭配放料又不好,造成入窑物料TCaCO3忽高忽低,烧成困难,物料反应不完全;

(2)煤粉质量差,灰分高,细度大,水分大,发热量低,燃烧不好,煅烧温度低,物料反应不完全,升重偏低;

(3)热工制度不稳定,有周期性慢车,窑内出现一股料大,一股料小,大料到烧成带后烧不住,甚至慢车还窜生料,烧成的熟料外包裹一层生料;

(4)料层过厚或短焰急烧,由于下料量过大,或由于其它原因,都会造成料层过厚,物料不易烧透,f-CaO高,短焰急烧时,黒影近,窜生料,物料在烧成带停留时间短,反应不完全;

(5)煅烧温度不够,多是由操作不当造成;

(6)喷煤管位置低,一次风用量小,该情况容易造成火焰软弱无力,燃烧不完全,烧成温度低;

(7)物料预烧不好,由于尾温低或下料量太大造成;

(8)结圈、掉窑皮,窑内热工制度不稳定,煅烧不正常,温度升不起来,加之窑皮本身f-CaO含量过高,虽经二次煅烧,仍大块烧不透。

为了减少f-CaO的存在,应做到:

(1)适当提高烧成温度,使物料的液相量增加,液相粘度降低:

促进石灰吸收作用的完成,可降低游离氧化钙的含量。

(2)控制好生料的成分和细度,不让生料中的碳酸钙含量过高和生料细度过粗。

(3)控制熟料中的碱含量。

(4)熟料要急冷,以免产生体积膨胀。

2.窑系统工艺操作的故障判断与处理

2.1.红窑

红窑是指窑内窑皮或耐火砖丧失,而使该处窑胴体直接与热气流接触而发生胴体被烧红的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烧成带的温度过高,或耐火砖的破裂或脱落,这通常是由于窑料成分的剧变,窑的喂料系统出现大故障,窑内来料不规律,以及操作上的失误造成,如当来料成分向易烧性转变时,操作上应提前减煤,但减煤太晚了,造成烧大火,将窑皮烧掉,继而烧掉耐火砖,不适当地调整火焰,也能导致窑皮丧失而出现红窑。

甚至烧成温度完全正常时,由于短而强的火焰冲涮窑皮引起掉窑皮而出现红窑。

根据红窑程度的不同,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如确认是掉砖红窑,应立即停窑,这是为了防止窑胴体弯曲、变形、氧化,窑体变形后,不仅不利于砌耐火材料,而且对已砌好的耐火材料有极大的机械破坏作用,所以掉砖红窑必停,但有很多种情况下的红窑是由于局部丧失窑皮,或大面积窑皮变薄而烧成带的火砖已使用较长时间,厚度已减少,加之镁质耐火砖导热系数低,而出现局部和较大面积胴体微红或暗红(只有夜间才能观察到),对这种情况一般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在火焰区域丧失窑皮,窑胴体温度很高,有微红现象,此时可稍许减少燃料或改变火焰位置,把黑料移到危险区上,把火焰从粗阔状调整为狭长状,但必须注意不能造成温度低而跑黄料,当窑内出现较大面积的亮红斑时,表明该处已掉砖红窑,此时,必须止煤,继续转窑,直到黑料盖住红窑部位,停窑,然后用辅助电动机慢窑。

在重新砌砖后,胴体上出现红斑,要改用易熔的生料烧1—2天,这有助于窑皮的尽快形成。

另外,在窑胴体温度高的部位,用胴体冷却风机对着吹,直到红斑消失为止(胴体温度降到250℃以下)。

胴体温度(310℃,是安全的,315℃(T胴)480℃时,操作上必须认真采取防红窑的措施,胴体温度达480—650℃时,已出现能看出来的变色(暗红)当T胴大于650℃时,斑点变为亮红,胴体很易翘曲)。

2.2.窑内跑黄料:

(1)生料成分波动大,生料变得难烧,较长时间低温窑,调整不及时,产生跑黄料,操作人员要注意入窑生料率值的变化,要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加煤或适当减窑速,减喂料量。

(2)大量掉窑皮或后圈烧成带物料明显增多,反应不完全,产生跑黄料,产生此情况,要及时调整火焰调整窑速,适当减料,尽可能稳住煅烧。

(3)煤不稳或出现断煤,造成窑头或分解炉温度大幅度降低,出现跑黄料,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尽快恢复正常供煤外,可采取止烧或减料,减窑速,稳定窑前煅烧的方法,待系统正常后,逐渐加煤,加料恢复正常生产。

(4)预热器塌料,盲目加料,提窑速,造成风、煤、料匹配不合理,窑前顶不住,而出现窜料,操作上注意控制加料,提窑速的梯度,一旦发生此情况,首先要打小慢车,加大内风,减少喂料,实在烧不住,就停窑止烧。

2.3.黄心料:

黄心料产生的原因从理论上讲是由于有还原性气氛的存在,使熟料中的三价铁被还原成二价铁而产生黄心料。

实际生产中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1)配料中三率值不合理,烧结范围窄,液相提前出现,造成结大块,而大块经烧成带时又烧不透,内部存有黄心料;

(2)由于燃料燃烧不完全,产生还原气氛,使三价铁转变成二价铁,从而产生黄心料;(3)窑内物料过多,填充率大,喂煤量又大时,产生黄心料;(4)窑头喂煤量过多,用风不合理,二次风温低,造成大量煤粉落在物料上,而产生黄心料。

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1)调整配料议案;

(2)加强风煤料的配合,减少入窑煤粉的细度和水分,调整煤管的位置及内外风比例;(3)控制入窑物料填充率;(4)控制好烧成温度防止有大的波动。

2.4.飞砂料(粘散料)

飞砂料又称粘散料。

这种料不易挂在窑皮上,在烧成带料子发粘,同时烧成温度范围窄,冷却带料子发散,下料口灰尘多,象砂子一样飞扬,立升重比正常低而f-CaO也不高,产生的原因是:

(1)生料成分不当,硅酸率高,液相少;

(2)生料中的AL2O3含量高,煤中灰分大;(3)操作上不合理,尾温升高,物料预烧过度,进入烧成带特别好烧。

发现粘散料时的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