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14207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成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网络成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网络成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网络成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网络成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成瘾.docx

《网络成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成瘾.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网络成瘾.docx

网络成瘾

一“网"情深

 才入高二,发现苗头不对。

 班上部分男生:

上课注意力下降——发呆。

作业马虎涂鸦。

几次三番测试成绩宛如“9·11”事件后的股市——“一泻千里”。

 作为班主任的我,能不气不急!

 气归气,急归急,可问题摆在那里。

得赶紧解决才是,于是静下心来细细琢磨。

班上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呢?

 好像最近男同学放学回家特别积极,连以前我怎么也赶不走的篮球场上,也不见他们生龙活虎的身影。

听到放学的铃声,他们犹如听到“冲锋”的号角,转眼无影无踪。

几经周折,我发现,好像最近西藏北路路口又新开了一家很大的网吧;好像最近沪太路路口上电脑房门口的自行车傍晚时分也停得是密密麻麻;会不会是……

 猜想归猜想,我先不露声色,开始明察暗访。

找班干部了解近况;加强家校联系,找家长打听情况;跟踪调查几个重点对象;“线人”传来“情报”……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班上的有些同学迷上了上网,经常在放学后,刚钻出“ABC”和“XYZ”,便一头栽进“WWW”和“COM”,成了网虫,乐不思蜀。

 我有点困惑,怎么都高二了,还不懂事!

 “上猛药”!

 利用早读课时间,我表情严肃地宣布了两个“坚决”:

 “第一,坚决不允许无故上网;

 第二,坚决不允许玩电脑游戏。

 同时再苦口婆心地讲述利弊:

学生当以学业为重,网吧非吾学子常去之所,希望大家能及时“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大道理讲了一套又一套,连我自己都有点洋洋得意,这下他们该不会去了吧!

)下午,坐在办公室里,隐约觉得还不够保险。

放学时,我板着脸再次走进教室,又宣布了一个补充条例:

凡是发现放学后去网吧者,将呈报学校进行纪律处分.另请家长来校配合教育——“杀手锏”,说完放心离去。

 接下来的头两天,颇为平静,我有点高兴。

 遗憾的是,过了风头后,故态复萌,放学后,学生泡吧依旧,作业马虎依旧,更有甚者,家长打电话到学校说孩子经常泡网吧,回家还一身的烟味,同学反映他们都跑到更隐蔽的地方去上网了。

 我有点光火了,真想狠狠批评他们。

 可冷静一想,我对学生的说教不可谓不多,对学生进网吧的相关条例亦不可谓不严厉,但学生为什么做不到呢?

看来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其深层的原因。

于是我请教其他的教师、查阅资料。

得出以下的结论,“部分学生网虫”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归纳如下:

 1.依赖心理

 众所周知,网络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一些学生上网一段时间后,就被深深吸引了,沉迷其中,如果有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烦躁不安,不能抑制地想上网。

只有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上网频率才能达到心理满足。

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社会交往。

而且更可怕的是,经调查发现,学生经常上的网站往往是一些聊天网站、游戏网站,甚至是一些不健康网站,而很少或从来没有上一些健康向上、开阔眼界、促进学习的网站。

他们患上的是类似于饮酒、赌博、吸毒的“瘾君症”。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上网过程中,他们产生了心理和生理的愉悦反应,这种反应多次重复,就形成了人对愉悦刺激补偿的渴求,这种渴求又带来刺激的不断强化,于是形成了人对这种刺激的依赖。

 2孤独心理

 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可视性、亲和感,而人经常上网,无疑会减少这种可视、亲和的人际交往。

正常的人的情感需要不断与社会交往来维持,如果整天面对的是冷冰冰的机器,缺乏活生生的、形象的、有情感的联系,久而久之,易造成交往能力差和孤僻冷漠、孤独的心理。

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但在网上却活跃异常,下网后却更加孤独、更加内向。

孤独的学生因为孤独而上网,而网络使他们更加孤独。

 3.矛盾心理

 无休止的上网必然会使学习的时间减少,成绩下降也是在所难免。

上网与学习始终是摆在他们面前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尤其当阶段性的成绩检测的时候,这种矛盾心理更加突出、更加明显。

因为考得不好,将面临家长、同学和老师的压力,自己的面子也过不去。

于是他们对学习、作业更不感兴趣,甚至破罐破摔,更加疯狂地上网,借网消愁,愁更愁。

 从意识的分析来看;“网虫”上瘾主要是心理上的原因,而非传统的生理上的药物上瘾。

故粗暴的干涉、禁止不能解决问题,正确的做法不是封堵,而是疏导。

 “退烧药”

 某天班会课,我经过准备举行了一场辩论赛,正方“上网利大于弊”,反方“上网弊大于利”,特意请了几位“网虫”担任反方辩手,让他们自己去意识和体会上网带来的弊与利。

当时的辩论气氛异常热烈,正反两方辩手讲得头头是道,口若悬河,据理力争,最后我引导归纳得出一点:

上网是把双刃剑,处理得好,是件好事,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处理不慎反被其误,势必影响当前的生活和学习。

尤其目前网络世界十分复杂,学生分辨能力又差,接受能力不强,易迷失方向。

这次意味深长的班会后,有几条“网虫主动来找我了,谈了他们的体会,有的对我说:

“老师,我以后不会经常上网了,今天当着全班的面说了这么多上网的不好,要再去经常上网,那太不好意思了。

”通过这次生动形象的疏导,看来学生有触动了。

之后,班上果然逐渐平静下来。

 当前处在心理断乳期的学生,他们具有很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网络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同时他们也形成了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有自己的判别是非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教育,横加干涉,粗暴指责,只会引起他们内心的不服,造成逆反心理,对于像“上网”这类事情,解铃还需系铃人,对他们正确加以引导、宣传,深入、耐心做好工作,让学生教育自己,再犟的毛驴也能扭过头来。

(案例提供者:

孟京舫)

 点评:

 班主任处理学生的上网问题,已经成为一件经常性的事情,特别在中学阶段,几乎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学生成迷于网络并影响学习。

不少班主任往往会象孟老师前面的做法一样,一是宣布规定禁止(第一,坚决不允许无故上网;第二,坚决不允许玩电脑游戏。

凡是发现放学后去网吧者,将呈报学校进行纪律处分,另请家长来校配合教育);二是讲大道理教育(学生当以学业为重,网吧非吾学子常去之所,希望大家能及时“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可惜效果一般都不理想。

 本案例中孟老师及时觉察了自己处理方法的问题,转而请教其他的教师、查阅资料,以期了解和掌握学生进网吧的深层原因。

因为学生上网往往有其心理的原因,光靠“堵”和“禁”是没有用的。

作为班主任要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需求和所思所想,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自己来教育自己。

文中孟老师举行的一场班级辩论赛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他特意请了几位“网虫”担任反方“上网弊大于利”的辩手,让他们在查找资料和辩论的过程中自己去认知和体会上网带来的弊与利。

这种体会和感悟比简单的说教要有力许多且更加有效,因为它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能打动学生。

事后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孟老师最后所言,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寻求自我并实现自我、好奇心强、渴望友谊和交流、自制力相对较弱,这些都很容易使他们迷恋上网络。

如果横加干涉,粗暴指责,简单禁止,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内心的不服,从而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对于网络,作为班主任要尽可能理解、认同甚至支持他们的想法,走进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认识和体会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网络成瘾,助人自助,最终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决网络成瘾的问题。

(张建国)

 

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的基本程序

  1、与网络成瘾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由于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很少自己主动前来求治,大部分是被父母或老师等强制来治疗,因此来访者往往对于辅导者有很强的抵触情绪,所以建立良好的关系,对网瘾者充满爱心从而使他们相信、配合辅导者是干预网络成瘾的前提和基础。

不少人矫治网络成瘾获得了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与网瘾青少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正如陶宏开教授所言:

因为我具备了这种爱心,用自己的眼神、语气、肢体语言表现这种爱心,让孩子感到,我是发自内心关怀他。

这就是沟通的最好切入点,这才会有真正的感染力。

交谈氛围宽松了,我才能了解、观察到孩子的特点,走进他的心灵,以后的转变就顺理成章了。

  2、评估网络成瘾者对于网络的使用情况和程度

  在辅导者和网瘾青少年建立了良好关系、相互接纳的前提下,辅导者才可能了解网瘾者对于网络的使用情况,网瘾者也才可能认识自己的行为对自身、周围人等的危害程度。

如喜欢什么时候上网,在什么场所上网,每次上网大概需要多少时间,上网时主要做些什么等,这一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与上网行为有关的关键信号,如上网行为的引发条件和维持条件。

同时辅导员还要了解来访者的情绪状态、网络成瘾行为对来访者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程度等。

  3、探讨网络成瘾行为的深层次问题

  探讨网瘾行为的深层次问题主要是分析、探讨来访者网瘾行为的产生原因,使来访者能真正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

在很多情况下,来访者当事人之所以沉溺于网络,是为了逃避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比如,考试失败或学习碰到困难,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失恋、与父母不和等情感上的挫折;被周围的人排挤、没有知心朋友等人际关系上的问题;父母离婚、父母失业等家庭变故;等等。

通过对话让来访者真正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在辅导者的帮助下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消除网络成瘾行为的引发条件。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辅导者可与来访者一起探讨,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从日常生活逃离出来;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近期是否遇到了什么麻烦或巨大的压力?

是什么压力?

应该怎样去解决它?

生活中有谁可能会支持帮助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网络中是什么吸引了自己,让自己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等等。

  4、缓解网络成瘾者的压力并调整其认知

  根据上一阶段所探讨出的网络成瘾行为的产生原因,面对当前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辅导者要帮助来访者去面对、并着手解决,而不是逃避。

因为通过上网来逃避问题,也许可以使我们一时忘记它,但这样做并不会使问题真正消失,相反,它往往会强化问题,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这个环节主要是缓解网络成瘾者的内在压力,并初步调整其认知。

例如,对于那些因为父母离婚,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被父母抛弃,而成天通过上网聊天来寻求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的来访者,我们可以通过家庭治疗以缓解家庭变故给来访者带来的压力,并鼓励其在现实生活中结交朋友以获得支持和帮助。

同样的,对于很多因为认知问题而导致的网络成瘾行为,辅导者首先应帮助来访者调整认知,改变其对网络以及其它问题的不正确看法,进而再纠正其网络成瘾行为。

比如不少网络成瘾者认为网络比现实生活更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在网络中更能获得成就感、只有在网络中才不会被人欺负、不会自卑、网友比周围的人更懂得关心人,等等,显然这些都是相当片面的观念,坚信这些想法会促使他们更加依恋网络,由此辅导者就应该化大量的精力与他们讨论、对质这些片面观点,指出其不合理所在,并示范应如何理性地分析看待,帮助来访者形成合理、正确的认知。

  5、协商制定克服网络成瘾行为的具体方案

  为保证网络成迷行为矫治的顺利进行,辅导员与来访者协商制定克服网瘾行为的具体方案非常重要。

它可以将一些空洞的说理转变为可操作的具体指标,让来访者清楚自己首先应该做什么,第一阶段应该做到什么,从而帮助来访者一步一步克服网络成迷行为。

具体方案中应该明确来访者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怎么做好这些事情,做完以后又如何等等。

方案的制定必须与来访者共同探讨、协商完成,不能由辅导员单方面直接拟订,也不能完全依从当事人来拟订。

同时还要考虑方案的有效性、可行性,应首先设想多种可能的方案,然后对这些方案的优劣进行权衡、评估,最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有效的、可行的方案作为行动计划。

  6、建立双方认可的监督评估机制

  为了使矫治网瘾方案顺利实施并保证其实际效果,在辅导前应该建立辅导员与来访者双方认可的监督评估机制。

双方要明确各自的职责,认真完成各自的目标。

监督评估的内容包括当事人的上网时间变化、方案中各个具体目标的完成情况、不同矫治阶段的自我感受,当事人要定期记录矫治过程评估表,并请家长、老师或辅导员签署意见,辅导员也要随时注意评估进展情况,不断鼓励当事人,并创造一种积极的氛围,保持双方良好的关系,推动矫治的顺利进行。

  7、具体实施矫治网络成瘾计划

  有了计划后还必须具体落实和实践,这是整个干预的最重要环节——克服网瘾行为。

也即根据拟订的计划,采取行动,达到矫治目标。

因为暂时改变行为是容易的,但如果网瘾者内心没有改变的话,其效果是不会长久的,很多家长采取了各种方法而孩子的网络成瘾行为却依旧的原因也就在此,所以我们将改变网瘾行为放在最后阶段,在来访者的认知有所改变并内心认可的基础再进行,以求水到渠成,并维持长效。

  这一阶段可采用前面论述的所有方法,其中的关键是获得网瘾者的认可,即它不是辅导者所强制要求的,而是与网瘾者共同探讨、协商的结果,是网瘾者自己选定的方法,他能够自己去实施并加以监控。

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网瘾行为的引发和维持条件,来改变网瘾行为。

例如,实施时间管理,打破原来的上网习惯;设置提醒卡,当又动了玩电脑的念头时,不断提醒自己:

“不行,现在不是时候!

现在应该学习!

等周末再说!

”;寻找支持群体,有意识地参加各种兴趣小组,通过恢复、扩大与现实生活的接触,逐步减少对网络的依赖;积极的自我暗示,每当自己又抵御住了诱惑,不上网而认真学习,度过了一个充实的夜晚后,就进行自我鼓励:

“今天学得有收获,很投入!

坚持就是胜利!

  同时,在实施矫治网瘾行为的过程中,辅导员要适时介入到当事人的行动之中,对其遇到的困难之处予以及时指导,并根据监控中发现的问题对矫治方案作必要的调整。

  8、效果评估与随访

  这是对青少年网瘾干预的最后环节,主要是根据矫正目标和矫治方案对干预效果作一评估:

通过对辅导过程的总结、辅导员和当事人双方共同填写《网络成瘾干预效果评估表》,帮助来访者回顾整个矫治过程的要点,检查干预目标的实现情况,指出来访者的进步、成绩和需注意的问题,其中要突出对来访者的鼓励、赞赏和支持(如你现在表现得越来越好了,你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管理好自己了等等)。

  此阶段要注意处理好结束关系和跟进巩固等问题。

成功的辅导关系在结束时会使来访者感到一些不情愿、焦虑,甚至依恋,因为他担心失去一位最知心的朋友,并要独自面对挑战。

因此辅导员应及时说明,今后会仍然关心他的情况,还会有一些跟进辅导(随访),并随时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

  其次,该阶段还要为来访者将来能独立地处理不同情境下的各种问题作好准备。

针对来访者的个人特点和当前状态,辅导员要与之讨论:

在离开辅导的后一段时间里如何自我控制而不依赖于他人,并逐步过渡到自我依赖(即一切都自我思考,自己做决定,自己动手),运用在咨询与辅导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处理新问题,或应用到以后的生活里,从而扩大辅导效果,促进成长发展。

(吴增强、张建国主编《青少年网络成瘾辅导》)

参考文献

  陈东明龙元生:

《面对网瘾学生,班主任该怎么办》,《中国德育》2006年8期;

  田密王敏丽:

《做学生上网指南针—给老师的几条建议》,《湖北教育:

教育教学》2002年21期;

  泳佳:

《聚焦“小网民”——中小学生网络生存报告及教育应对方案:

中小学生上网干什么?

——五层需求让学生“一网情深”》,《上海教育》2007年05B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