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初考试教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13793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初考试教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期初考试教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期初考试教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期初考试教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期初考试教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初考试教师.docx

《期初考试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初考试教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期初考试教师.docx

期初考试教师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试题

高三语文

2011.2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弱冠/夺冠几何/窗明几净竭诚/竭泽而渔

B.亲切/亲家呼吁/长吁短叹提供/供认不讳

C.委靡/披靡稗官/沁人心脾脉搏/含情脉脉

D.嗔怪/瞋视渎职/买椟还珠翁媪/面带愠色

答案:

B(A冠读ɡuàn竭读jié;C靡读mǐ;D嗔/瞋均读chēn渎/椟均读dú)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春节文化是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它集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于一身,是民族智慧、价值和思想的浓缩。

B.南昌火车站位于京九、浙赣两条铁路干线的交汇处位置,今年春运期间,日均发送旅客量比去年增长了56%。

尽管是大年初一,车站的大厅里仍有不少旅客在排队购票。

C.目前在我国学术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学界应该倡导对学术敬畏,我们虽然无力改变这种大环境,但可以营造一个敬畏学术的小环境。

D.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山楂树之恋》如同淡雅的抒情散文一样具有某种纯粹的“爱情”感受。

这种爱超越了时空,变成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答案:

A(B项为句式杂糅,“处于……位置”与“位于……处”杂糅,去掉“位置”即可;C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为“倡导……的精神”;D项,结构混乱,搭配不当)

3.“给力”是最近流行的新词。

根据它在下列标题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个字)。

(4分)

(1)高物价时代需财政“给力”民生(国际在线专稿)

(2)浙江医院又曝商业贿赂丑闻

惩罚不给力难绝“回扣门”(《中国青年报》)

(1)▲

(2)▲

答案:

(1)着力保障(着力完善)

(2)加大力度

4.欣赏右面这幅漫画,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5分)

(1)为漫画命名。

(2)根据漫画寓意,写一段感悟文字。

50字左右。

答案:

(1)示例:

为了那片绿叶一枝独“秀”(2分)

(2)感悟角度:

(3分)

①教育理念②分析原因③分析后果④改进措施(以上4点任选3点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贺知章,会稽永兴人。

少以文词知名,举进士。

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又迁太常博士,皆陆象先在中书引荐也。

开元十年,兵部尚书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及秘书员外监徐坚、监察御史赵冬曦皆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等,累年,书竟不就。

后转太常少卿。

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又充皇太子侍读。

是岁,玄宗封东岳,有诏应行从群臣,并留于谷口,上独与宰臣及外坛行事官登于岳上斋宫之所。

初,上以灵山清洁,不欲喧繁,召知章讲定仪注,因奏曰:

“昊天上帝君位,五方诸帝臣位,帝号虽同,而君臣异位。

陛下享君位于山上,群臣祀臣位于山下,诚足垂范来叶,为变礼之大者也。

然礼成于三献,亚终合于一处。

”上曰:

“朕正欲如是,故问卿耳。

”于是敕:

“三献于山上行事,五方帝及诸神座于下坛行事。

俄属惠文太子薨,有诏礼部选挽郎,知章取舍非允,为门荫子弟喧诉盈庭。

知章于是以梯登墙,首出决事,时人咸嗤之,由是改授工部侍郎,兼秘书监同正员,依旧充集贤院学士。

俄迁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

知章性放旷,善谈笑,当时贤达皆倾慕之。

工部尚书陆象先,即知章之族姑子也,与知章甚相亲善。

象先常谓人曰:

“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

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

知章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俭,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遨游里巷。

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

又善草隶书,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

天宝三载,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乃舍本乡宅为观。

上许之,仍拜其子典设郎曾为会稽郡司马,仍令侍养。

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

至乡无几寿终,年八十六。

肃宗以侍读之旧,乾元元年十一月诏赠礼部尚书。

先是,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

朝万止山阴尉,齐融昆山令,若虚兖州兵曹,巨监察御史。

融遇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集贤直学士。

数子人间往往传其文,独知章最贵。

(节选自《旧唐书贺知章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诚足垂范来C.叶:

时期

B.俄属惠文太子薨属:

恰巧

C.乃舍本乡宅为观观:

观瞻

D.独知章最贵贵:

尊崇

答案:

C解析:

观:

道观。

6.下列句子,体现贺知章既“放旷纵诞”,又“富有才华”的一项是(3分)

A.无复规俭,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

B.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

C.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

D.数子人间往往传其文,独知章最贵

答案:

B解析:

A、C、D三项有的只体现贺知章放旷纵诞的一面,有的只体现了富有才华的一面,只有B项关涉了两个方面。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知章曾以秘书外监的身份编撰《六典》及《文纂》,所以他称自己是“秘书外监”。

B.唐玄宗到东岳泰山封禅,贺知章最终改变了皇上的想法,皇上下诏三献在山上进行,祭祀五方诸帝以及诸神座在下坛进行。

C.贺知章年轻时就十分放旷纵诞,到老年时变得更加放旷纵诞,不管别人怎么规劝,都没有用。

D.贺知章的文章、书法卓越超群,深得当时之人的敬仰。

陆象先认为他言论洒脱不拘,是风流之士;人们对他的书法作品非常珍惜,以之为宝。

答案:

D解析:

A项任秘书员外监的是徐坚;B项皇上本来也是这么想的,贺知章并没有改变皇上的想法;C项“无复规检”的意思是“不加约束检点”。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知章于是以梯登墙,首出决事,时人咸嗤之。

(3分)

译文:

知章于是架起梯子爬上墙头,伸出头来处理此事,当时的人都嗤笑他。

(每一分句1分)

(2)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

(4分)

译文:

我和子弟阔别,都不想念他们,但一天不见贺兄,就感觉自己萌生鄙陋庸俗的杂念了。

(每一分句1分)

(3)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

(3分)

译文:

皇上亲自作诗相赠,为他饯行,皇太子以下的官员都来与他握手告别。

“御制”1分,“执别”,句意通顺一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落

(南朝·宋)鲍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1)林逋《山园小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梅花的诗。

尤其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最为传神,请选一个角度,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

这两句诗极为传神地描绘了黄昏月光下山园小池边的梅花的神态意象:

山园清澈的池水映照出梅枝的疏秀清瘦,黄昏的朦胧月色烘托出梅香的清幽淡远,作者并没直写梅,而是通过池中的梅花淡淡的“疏影”以及月光下梅花清幽的“暗香”,然而梅枝与梅影相映,朦胧的月色与淡淡的幽香相衬,动与静,视觉与嗅觉,共同营造了一个迷人的意境。

(任选角度,答对一点即可)

(2)王安石曾写过《梅花》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鲍照诗中梅花的品质和王安石《梅花》诗中所说的“暗香”,是否有共同点?

为什么?

(4分)

【答案】有共同点。

因为两首诗都赞颂梅花不畏严寒的外在特点。

“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凌寒独自开”;同时“作花、作实”“暗香”也都暗含着对梅花独立不屈的内在品格的赞美。

【解析】考查对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

鲍照的《梅花落》歌颂了不畏霜露的坚贞品格。

作者在此托物明志,表明了自己不愿顺随俗流和坚定不拔的志趣。

王安石的《梅花》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两首诗在主旨方面有共同点。

【考点】古代诗文阅读

(3)试将鲍诗《梅花落》和王诗《梅花》作比较,简要说明二者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4分)

【答案】鲍诗运用问答形式和烘托、对比等手法来赞美梅花的性格;王诗直接写梅花傲雪凌寒的英姿,以及梅花的颜色和香味(或象征手法,如墙角、寒和暗香均有所指),赞颂梅花不怕寂寞、不畏严寒的高洁品质。

【解析】考查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古代诗文阅读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3)▲,更那堪、▲!

(柳永《雨霖铃》)

(4)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庄子》)

(5)曾子日:

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

(6)操千曲而后晓声,▲。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答案】

(1)暖暖远人村;

(2)长烟落日孤城闭;(3)多情自古伤离别冷落清秋节;(4)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5)士不可以不弘毅;(6)观千剑而后识器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读秋

①我还是小学生时,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稻子笑弯了腰,高粱笑红了脸。

”那是小时候我对秋天的印象。

在小小心灵里,秋天是喜滋滋的,有点暖烘烘的甜味,连空气里都流动着作物成熟的气息。

后来我才知道“春耕秋收”,这是我们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

因了成熟与收获的期许,我们觉得秋天是一个有内涵的季节。

春华秋实既是对季节的礼赞,更是对生命完满的向往,一个生命在春天的萌发和夏天的绽放后一定要在秋天结出果实,才不会失于轻飘,才不会虚于此行。

②长大以后,我开始看到秋天的美,这样的美逐渐清晰起来。

③其实,漫长的少年时代,我也隐约感觉到了秋天的美丽,我时常在暮色四起的田野里游荡,收割后的田野空空荡荡的,夕阳像薄纱一样。

那时,能闻见一种稻禾的气味,混着空气里衰草的香。

那样的气息总是让心变得空落起来,变得忧伤起来,像一个山谷,里面储满了寂静。

我知道这是秋天的况味,许多年后,这样的味道被我封存在记忆里了,看到“秋天”这个词语,或者一阵阵微凉的风开始在大地上跑动,它们就氤氲开来,缭绕在心里。

现在,听过春天华丽的喧响,看过夏天盛大的热情,我能深切体会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是收敛的,沉静的,不事张扬的,像一个艺术家,有宽广的内心,却在眉眼间藏着那么些让人琢磨不透的忧郁。

④如果你有时间凝视一棵树,你会看到我说的静美,它在秋天里呈现出一种历经风雨和青涩后的祥和,它的叶慢慢变黄,那些叶很从容地落下来,没有一丝慌乱的感觉。

同样,这样的祥和经了秋天的传达,呈现在许多事物上面。

①天空突然高远,夕阳变得彤红,像枝头丰盈的柿子,仿佛随时都流出香甜的汁来。

②岸边的苇丛,此刻有了花白的芦花,在秋风里摇曳,它们也是不急不躁的,一茎芦苇,就是一个悄然独立的思想者。

河水不再暴涨了,一条河度过夏天就恢复了冷静,它有了一种舒缓的节奏,有了处变不惊的阅历,像柴可夫斯基琴键下流淌出来的音乐,像马友友的大提琴独奏曲。

⑤这是时间上的秋天,她以一个季节的形式出现,从九月的眸光里开始。

⑥秋天有更多内涵。

有时她在一张古琴的弦上荡漾,像夕阳下的水波那样,有着一圈又一圈丝绸般的涟漪;有时,她又以几朵白菊的形象落到一盏茶里,那是一个白瓷杯,在一张原木的茶几上独自入定。

这么说秋天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现在我更倾向于认为“秋天”是一个关乎文化和心灵的词汇。

真正的秋天,在时间的远方,在古老的典籍里,在脆薄的纸页间。

从屈原写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从庾信写下“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开始,从马致远写下那首著名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开始,秋天就有了另外一种形式。

她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我们古老中国的秋天,其实住在诗行里,住在文字里,住在游子绵长的乡愁里。

⑦现在,在我看来秋天已是一种气象了,像一条流到开阔处的大河,像一座到了深秋的寒山,白云生处有人家。

秋天也是一个放下成见的人,不再愤怒不再计较不再轻易害怕未知的人生。

在秋天里,我愿意将心安放下来,将那些生命里的烦扰理清。

我要只留下爱和深思,秋天到来的时候,我愿意是一棵落尽繁花的树。

(选自徐海蛟的作品)

11.第二段和第五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第二段领起第三和第四两个自然段,第五段总括第三和第四两个自然段。

(只答“领起下文”“总括上文”不给分)

1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分)

(1)它们就氤氲开来,缭绕在心里。

【答案】

每当秋风乍起,秋天来临之际,被封存在“我”的记忆里的秋天那种空荡、萧疏、让人伤感的况味就会在“我”心中复活弥漫,挥之不去。

(2)我们古老中国的秋天,其实住在诗行里,住在文字里,住在游子绵长的乡愁里。

【答案】

“秋天”是中国古代文人伤感的季节,他们把秋天写进诗文里,抒发自己的悲凉情怀;秋天萧然寂寥的季节特征很容易引发古代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13.品味文中加点的两个句子,简析它们在语言表达上的效果及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6分)

①天空突然高远,夕阳变得彤红,像枝头丰盈的柿子,仿佛随时都流出香甜的汁来。

(3分)

【答案】

①这是一个新奇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夕阳在高远的天空下的独特景象,表现出一种静穆祥和之美。

②岸边的苇丛,此刻有了花白的芦花,在秋风里摇曳,它们也是不急不躁的,一茎芦苇,就是一个悄然独立的思想者。

(3分)

【答案】

②说芦花“不急不躁的”在秋风里摇曳“一茎芦苇,就是一个悄然独立的思想者”,这是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芦苇以人的情态,更好地表现了秋天的芦苇呈现的宁静之美。

这两个句子是作者用以说明秋天的祥和、静美呈现在许多事物上面,而夕阳和芦苇就是两个很好的物象。

14.联系全文,指出作者所说的“秋天的内涵”具体指哪些内容。

(6分)

【答案】

具体指:

(1)春华秋实既是对季节的赞美,更是对生命完美的向往;

(2)秋天呈现出一种收敛的、沉静的、不事张扬的静美;(3)秋天是一个关于文化和心灵的词汇;(4)秋天是一种开阔、浑厚、成熟的“气象”。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

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

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

几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

它让我们认识到:

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

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

你看:

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

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

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

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

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

“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

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

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

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

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

“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江苏省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

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

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

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

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

注意:

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

第二天就不行了。

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

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

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

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15.根据文意,“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什么?

“摸秋”故事的插入有何作用?

(6分)

【答案】

“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

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3分)

“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睛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3分)

16.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

(6分)

【答案】

(1)西方的“节”含有神圣的意味,不如中国传统节日形象生动;(2分)2)西方的“节”多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2分)(3)中西方节日都有和谐人的身心的特点。

(2分)

17.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提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有哪些?

(6分)

【答案】

①和谐天人,对自然的亲近;(2分)②和谐人事,对人情的呼唤;(2分)

③和谐身心,对生命的关怀。

(2分)

七、作文(70分)

18.“行走”既可指人生姿态,也可指精神成长。

人的一生本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在苍茫人世,你愿选择怎样的行走姿态,你愿有怎样的行走意义,你对行走有怎样的认识……请以“行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不得抄袭。

附加题

(满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

(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19.用斜线(/)给下列划线句子断句(6分)

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答案】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20.选文中的“白石”和“幼安”各指谁?

(2分)

【答案】姜夔、辛弃疾

21.王国维为何说北宋词不可学?

(2分)

【答案】因为北宋词的情韵、格调、境界,并非普通人轻易模仿可得。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B.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的最突出表现无疑是他的优柔寡断。

面对着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

但另一方面,哈姆雷特对杀死仇人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疑虑情结,使复仇计划一次次功亏一篑。

C.薛宝钗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她一有机会就要劝贾宝玉学些应酬世务,讲些仕途经济,使宝玉越发反感,由于她在贾母、王夫人等身上下功夫,最后达到了和宝玉结婚的目的,但她却没有得到爱情的幸福,做了封建主义的牺牲品。

D.《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是个吝啬得没了人性的家伙,在他的心里和眼里只有金钱。

他总是不择手段、不失时机地扩充着自己的财产,甚至利用人的感情大做金钱交易。

这个不折不扣的守财奴临死前紧抓十字架的忏悔,寄予着巴尔扎克对人性善良的真诚呼唤。

E.象征主义的手法是《老人与海》的最大特色。

桑提亚哥打鱼的生涯实际上就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是强者与强者之争,其实就是封建主义世界人与人的关系的写实。

【答案】

D、E(D对葛朗台临死前抓十字架动作的心理及其意义理解错误。

E是资本主义) 

23.简答题。

(10分)

(1)请说说鲁迅的《药》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5分)

【答案】通过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赞扬了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气节,痛惜着民众的落后和无知。

(2).《三国演义》中“斩华雄”这段不到六百字的情节,作者是怎样刻画关羽神勇的形象?

(5分)

【答案】层层烘托。

作者设置了一个难以收拾的战争场面,让关羽出场。

虚实结合。

虚写战场,实写会场,来表现其超群的武艺。

细节点染。

如“其酒尚温”,化抽象为具体,显示战斗速度之快,凸显了关羽的神勇。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4~26题。

松毛虫的行进行列

法国作家拉伯雷在他所著的《巨人传》中,曾经说到有群绵羊,竟盲目地跟着一只被扔到海里的头羊走,结果一块被海水卷起。

如果说这群羊的盲目显得很愚蠢、荒谬,那么松毛虫“盲从”却是因为它的生存需要。

的确,松毛虫出行时,第一条松毛虫爬到哪里,其余的松毛虫也排成整整齐齐的行列跟随其后,从不间断。

他们的队伍就像一条长长的细带子。

领头的松毛虫向东“走”,其余的也向东“走”,领头的松毛虫向西“走”,其余的也向西“走”,前后配合的十分协调。

在路上,领头的松毛虫不断吐出丝来,很细。

其他随行的松毛虫也分别吐出丝来,将这条细丝线加厚加宽,使它成为一条狭窄的带子,或者说是松毛虫的“绸缎轨道”。

松毛虫为何要花如此大的代价铺设“轨道”呢?

原来,松毛虫常常在夜间去吃松毛针。

黑暗中它们从松树枝上的窝里爬出去,从上到下啃噬分支上的松针。

吃饱后回它们的窝时,它们便要在松树的树枝间上上下下左拐右拐,因此对它们来说回“家”的路温长而曲折,而松毛虫近视,在漆黑一团的夜晚行路更不便。

同时,他们的嗅觉迟钝,也不能为它们在夜间行路提供帮助。

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要回到窝里就只有靠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