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1202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docx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docx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我国商代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冶铁、炼钢。

古代三大化学工业:

火药、造纸、烧瓷器

2、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3、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

焰心、内焰、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

两端先炭化;

结论:

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

用冷而干的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

用一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变浑浊

(4)熄灭后:

有白烟(石蜡蒸气凝华成的固体小颗粒),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4、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5、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

受热均匀)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

(二)测体积--量筒(没有零刻度,一般能精确到0.1mL)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若仰视,实际体积比读数大;若俯视,实际体积比读数小。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选择量筒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量程(最接近且要大于所测体积)。

(三)称重量--托盘天平(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

(1)“左物右码”(若放反,则实际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2)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NaOH),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添加砝码时,先大后小。

称量定物质,先放物质;称量一定量物质,先放砝码。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

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可吹灭。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湿抹布扑灭火焰。

(五)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六)玻璃棒的作用:

搅拌、加速溶解;(溶解)引流;(过滤)

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蒸发)蘸取(测pH值)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取用量:

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

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液体以1~2mL为宜。

多余试剂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废弃药品应放在废液缸中

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使用招气入鼻法,

3、固体药品的取用

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

用药匙,块状及条状药品可以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试剂倾注法(一倒二向三紧挨):

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药品污染桌面);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试剂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以免液体洒出)。

液体试剂的滴加法:

滴管的使用:

a、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

b、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

c、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滴瓶上的滴管专用,不可用水洗,不可吸取其它试剂。

(二)装置气密性检查(务必注意密封)

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

开手后,水回流,就说明装置不漏气。

长颈漏斗注意加水形成液封,分液漏斗注意关闭活塞

(三)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作为反应容器时不超过容积的1/2),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四)过滤操作注意事项: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否则会影响过滤速度)

“二低”:

(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否则液体会流出)

(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否则滤液会变浑浊)

“三靠”:

(1)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否则滤液飞溅)

(2)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处(否则滤纸破损、滤液浑浊)

(3)烧杯紧靠玻璃棒(否则液体流出)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仪器本身不干净

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滤纸破损

(五)蒸发注意点:

(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作用:

加快蒸发,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当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3)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六)仪器的洗涤:

(1)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3)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

先用热的纯碱(Na2CO3)溶液或洗涤剂洗涤,再用水冲洗。

(4)玻璃仪器中附有难溶于水的碱、金属氧化物、碳酸盐:

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1、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

拉瓦锡(质量守恒定律)。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

O2

N2

稀有气体

CO2

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21%

78%

0.94%

0.03%

0.03%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

足量且生成物是固体

b、装置要求:

气密性良好

c、现象:

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

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N2约占空气体积的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

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就打开止水夹

能否用铁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

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

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等

目前计入空气首要污染物的有SO2、NO2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

氟里昂温室效应:

主要是CO2,(CH4也有一定的作用)

酸雨:

NO2、SO2白色污染:

塑料垃圾等

6.氧气

(1)氧气的化学性质:

可以支持燃烧,可以供给呼吸

(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物质

现象

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产生大量白烟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石蜡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铁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

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铁丝绕成螺旋状,目的是增大受热面积;系一根火柴,目的是便于引燃铁丝

*铁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3)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

氮气的沸点比氧气低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H2O2MnO22H2O+O2↑

2KMnO4△K2MnO4+MnO2+O2↑

(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

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收集装置:

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

(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

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

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

防止药品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水槽中的水变红,原因是未在管口放棉花)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

(若要测定生成的气体体积,应一有气泡冒出就收集)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便于更快排尽瓶内的气体

(6)氧气的验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若检验是否含有氧气,用燃着的木条

7、催化剂的两不变:

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8、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

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②氮气:

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混合物)

9、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O2:

带火星的木条

②CO2:

澄清的石灰水

③H2:

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④SO2:

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

10、氧化反应(放热反应):

(特别注意光合作用不是氧化反应)

剧烈氧化:

燃烧

缓慢氧化:

铁生锈、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酒的酿造

三、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①原理:

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②选用固加液不加热型的发生装置

③气体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④验证方法:

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

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

CaO+H2O=Ca(OH)2

3、二氧化碳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②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H2O+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2高温2CO(吸热反应)

4、用途:

灭火(密度比空气大、不可燃也不可支持燃烧)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舞台的云雾效果

温室肥料

5、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需做灯火试验

6、CO2产生途径:

含碳燃料燃烧、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消耗途径:

光合作用、溶于水。

四、自然界中的水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通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

2H2O===2H2↑+O2↑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负氢正氧)

体积比2:

1(有时较大的误差原因可能有氢气比氧气更难溶于水。

质量比1:

8

E.检验:

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通电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2H2O===2H2↑+O2↑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最多的元素是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Na。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

工业“三废”;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

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4、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物理方法);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水中加入絮凝剂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沉降,起到一定的净水作用;起吸附作用的是活性炭作用是吸附水中色素和异味。

自来水生成过程中只有杀菌消毒是化学变化。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

取样,加入肥皂水,振荡,若形成较多垢状物、较少泡沫是硬水,否则为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常用煮沸,软化程度最好的是蒸馏;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

浪费肥皂;锅炉容易结成水垢,浪费燃料,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其他

(1)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水的检验:

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1、符号的含义以及数字的含义(见同步导学P50-51的第10、20题)

2、缺钙Ca有可能导致佝偻病、骨质疏松,过多容易引起白内障、动脉硬化;

缺锌Zn可能导致智力低下、侏儒症;

缺铁Fe易得贫血;缺碘I易得甲状腺疾病

3、我国精确测定铟等相对原子质量的科学家是张青莲;

发现青霉素的科学家是弗莱明;发现电子的是汤姆生;

发表原子学说当然科学家是道尔顿;发表元素周期表的是门捷列夫;

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拉瓦锡;

4、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质子数),而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5、原子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原子序数

离子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

电子数

6、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

原子的重新组合。

7、卢瑟福实验的三个结论:

原子中有很大的空间(或原子核很小)、原子核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或原子核的质量远大于a粒子)

8、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原子既论种类、又论个数

9、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

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

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 构成 分子:

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2、O2、N2、Cl2。

离子:

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

      混合物

分类      单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纯净物   有机化合物CH4、C2H5OH、C6H12O6、淀粉、蛋白质

  化合物:

  氧化物H2OCuOCO2

            无机化合物  酸HClH2SO4HNO3

                   碱NaOHCa(OH)2KOH

                     盐NaClCuSO4Na2CO3

10、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又间隙

第四章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

(缺一不可)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任意一个即可)

可燃物隔离可燃物

与氧气充分接触隔绝氧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2、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爆炸:

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

4、CO

①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排水法收集)

②有毒:

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③化学性质:

(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②还原性)

1)可燃性:

2CO+O2点燃2C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鉴别:

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

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2)还原性:

CO+CuO△Cu+CO2(现象:

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Fe2O3+3CO高温2Fe+3CO2(现象:

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除杂:

CO[CO2]通入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

CO2+2NaOH==Na2CO3+H2O

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Cu+CO2

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CaCO3高温CaO+CO2↑

注意:

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CO32-的检验:

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二、燃料

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

主要含碳元素;煤燃烧排放污染物:

S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

主要含碳、氢元素;汽车尾气中污染物:

CO等

(3)天然气(主要成分:

CH4),是较清洁的化石燃料。

2、煤的干馏:

化学变化;石油的分馏:

物理变化

3、沼气的主要成分:

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化学性质:

可燃性CH4+2O2点燃CO2+2H2O(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俗称:

酒精,化学式:

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C2H5OH+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

优点

(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

4、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放热反应:

如所有的燃烧

(2)吸热反应:

如一般条件为“高温”的反应

5、新能源:

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三、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注意“参加”与“生成”的一一对应

2、微观解释: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宏观:

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

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

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

分子数目可能变、化合价可能改变

第五章金属与矿物

一、金属

1、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2、合金:

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

合金

铁的合金

铜合金

焊锡

不锈钢

生铁

黄铜

青铜:

成分

含碳量

2%~4.3%

含碳量

0.03%~2%

铜锌

合金

铜锡

合金

铅锡

合金

铁镍铬合金

备注

紫铜为纯铜

熔点低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酸→盐+H2↑

3、金属+盐溶液→金属+盐Fe+CuSO4==Cu+FeSO4(“施法冶金”)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a.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b.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c.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除K、Ca、Na、Ba)

例题:

有FeSO4、CuSO4的混合溶液,向其中投入一些锌粉,完全反应后得到一些固体沉淀。

过滤,向沉淀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

固体沉淀的成分分析: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1)原理:

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3CO+Fe2O3高温2Fe+3CO2(注意:

不是置换反应)

(2)原料:

铁矿石、焦炭(提供高温、提供CO)、石灰石(杂质转化为炉渣除去)、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

(3)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

先通CO,目的是: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CO与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

后停止通CO,目的是:

防止生成的铁又被氧化了

2、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

铁与O2、水接触(铁锈是一种疏松多孔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

Fe2O3)

(铜生铜绿的条件:

铜与O2、水、CO2接触。

铜绿的化学式:

Cu2(OH)2CO3)

铝与氧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与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

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③制成不锈钢

3、保护金属资源途径:

①防止腐蚀②回收利用③合理开采矿物④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意义:

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第六章溶液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基本特征:

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蓝色FeSO4浅绿色Fe2(SO4)3溶液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

溶质的溶剂溶液(如:

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水溶液的性质:

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某些水溶液有导电性(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如:

碘酒,溶质是碘(I2),溶剂是酒精(C2H5OH)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关键词):

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里

(2)判断方法:

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

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

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

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

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

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种类)③温度

(4)溶解度曲线

A

例:

80

·

(1)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B

(2)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C

·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6)从B的溶液中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