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临漳县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28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11026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临漳县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28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北省临漳县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28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北省临漳县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28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北省临漳县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28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北省临漳县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28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临漳县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28班.docx

《河北省临漳县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28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临漳县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28班.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临漳县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28班.docx

河北省临漳县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28班

河北省临漳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28班)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

“散文”的对峙的名词,严格地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

“诗”时常可以用各种的媒介物表现出来,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含着诗,所以有人说过,“图画就是无音的诗”,“建筑就是冻凝的诗”。

柏拉图的对话,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散文,但是整篇的也就是一首诗。

同时号称为诗的,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

所以诗和散文在形式上划不出一个分明的界线,倒是散文和韵文可以成为两个适当的区别。

这个区别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

散文没有准定的节奏,而韵文有规则的音律。

散文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比较韵文为更密切。

至少我们要承认,我们天天所说的话都是散文。

不过会说话的人不能就成为一个散文家。

散文也有散文的艺术。

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

把我们的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象译成语言文字。

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

头脑笨的人,说出话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

由此可以类推。

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

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

在韵文里,格式是有一定的,韵法也是有准则的,无论你有没有什么高深的诗意,只需要按照规律填凑起来,看的时候行列整齐,读的时候声调铿锵,至少在外表上比较容易遮丑。

散文便不然,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

喀赖尔(Calyle)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

“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

”伯风(Buffon)说:

“文调就是那个人。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

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

或如波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截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

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

譬如说《左传》的文字好,好在哪里?

司马迁的文笔妙,妙在哪里?

这真是很难解说的

(选自《论散文》)

1.根据文意,下列对“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文和我们人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天天说的话,写的文章都是散文。

B.散文是一种翻译,它能够把我们头脑里的思想情绪译成语言文字呈现出来,最能显现作者真实的个性。

C.散文没有固定的格式限制,是最自由的,因此驾驭起来相对容易些。

D.散文的妙处很多,气象万千,变化无穷,它比其他文体更有艺术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和散文相对的文体严格地讲应当是“韵文”,而“韵文”和诗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

B.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包含着诗,而号称为诗的,里面的材料却仍然是散文。

C.散文和韵文的区别在于节奏和韵律这些形式要素上的不同。

D.在韵文里,格式是固定的,韵法是相同的,即使没有什么高深的诗意,读起来也会感到声调铿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时常可以用各种媒介物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观看体操比赛、欣赏交响乐等也能体会到一种诗意。

B.散文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所以,我们鉴赏散文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对于散文那流动的情感,更是

无法把握。

C.要写出好的散文,富于感情、思路清晰都是需要作者把握的重要因素。

D.伯风说:

“文调就是那个人。

”因此,提高人品,也有助于提高文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秋风袅袅秋虫鸣

张强

秋天是虫的季节。

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未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

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

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

”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

古时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立秋的三候为“寒蝉鸣”,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

宋代柳永《雨霖铃》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层秋雨一层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

“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

”(郎士元《送别》)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思,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家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

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

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忘我的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洒在滴露的梦里。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些从《诗经》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

村庄的温暖。

“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

秋夜,纺织娘“轧织,轧织”“织、织、织啊,织、织、织啊”的叫声一点儿也不比蟋蟀逊色。

和蟋蟀不同的是,纺织娘似乎很少躲到村庄的屋檐下,野外的草丛才是它们最宽广最自由的舞台。

纺织娘古称“络纬”,《诗正义》中“络纬鸣

,懒妇惊”是说纺织娘叫起来的时候,懒惰的妇人突然开始吃惊,原来她意识到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远了,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她怎能不惊呢?

其实猛然吃惊的何止懒妇,李白《长相思》中写道: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霜降三候为“蛰虫咸俯”,俯,蛰伏也。

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时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

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逮也。

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

我庆幸和小虫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吧,它们还醒着,还用村庄朴实的方言唱着

大地的歌,生命不息,大地

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

B.人们常以寒蝉来表现身世之痛、家国之思或离别之苦,这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C.古人认为蟋蟀、蝈蝈、纺织娘到霜降后都蛰伏了,作者不认同这种说法,作者认为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条理清楚,行文自然流畅,极富文化意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现出作者对秋虫的赞美。

5.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5分)

 

6.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请结合全文概括。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22分)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

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醇酒。

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

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

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

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

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窋曰:

“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

‘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

’然无言吾告若也。

”窋既洗沐归,闲侍,谏参。

参怒,而笞窋二百,曰:

“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至朝时,惠帝让参曰:

“与窋胡治乎?

乃者①我使谏君也。

”参免冠谢曰:

“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上曰:

“朕乃安敢望先帝乎!

”曰:

“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上曰:

“君似不及也。

”参曰:

“陛下言之是也。

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

“善。

君休矣!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

卒,谥懿侯。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①乃者:

往日,上次。

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B.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C.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D.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微:

卑微

B.即召除为丞相史除:

免去官职

C.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间:

不久

D.窋既洗沐归,闲侍,谏参侍:

陪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表明曹参“清静无为”的一组是()(3分)

①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②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

③至者,参辄饮以醇酒④吏舍日饮歌呼

⑤亦歌呼与相应和⑥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A.①④⑥B.①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参起初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有了深交。

萧何在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B.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办事无所变更,日夜痛饮醇厚的美酒。

C.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试着私下问问他的父亲怎么回事。

D.曹参认为现在的皇帝与自己分别不及高帝与萧何,所以主张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这也得到惠帝的认可。

11.翻译上面文言文段中划线。

(10分)

(1)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

(2)参免冠谢曰:

“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2、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首七言律句。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

B.“绿”,写树木葱郁,“白”,写天空颜色。

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

C.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

D.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

E.

这首诗全篇语言朴实生动,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1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6分)

14.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6分)

(1)《诗经·氓》女主人公自嫁氓为妻,多年来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甚至在氓变心后打骂她她仍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

勤劳的女人公实在让我们不得不敬佩在诗中能够体现这一点的语句是:

;,。

(2)《离骚》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的句子,。

(3)《离骚》文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

(4)《离骚》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

,。

(5)曹操在《短歌行》中“,?

,”几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6)《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秉承人类命运共同性的理念,携手国际社会,相濡以沫,推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②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产品创新与售后服务两不误,才能如釜底游鱼,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③新课程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法。

④年轻人在工作中要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勤学好问,做到“专”与“博”结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升。

⑤在央视举办的研讨会上,面对众人褒奖,电视剧导演曹慧生不赞一词,只顾埋头记录大家的意见。

⑥在这个意义上,平凡的工作实在更有价值,作为交警,孟昆玉平凡的工作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正是一种曲突徙薪、防患于未然的工作。

A.①

④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⑤⑥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图穷匕见,这个一向以友好邻邦来标榜的霸权主义者,终于撕去了“友谊”的面纱,赤裸裸地进行军事交涉了。

②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精神,倾注着强烈的爱恨,读起来楚楚动人,有 很强的感染力。

③他的这番所谓的赞赏无异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看似浓情蜜意实则是对我进行讽刺与攻击。

④仅仅靠一双脚板,一块块地搜集,很难包揽天下的奇石,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

⑤出游之前,老师告诫学生们说:

“我们这次出游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要做到秋毫无犯。

⑥只要上下一致,勠力同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赣南苏区必将谱写出浓墨重彩的新章节,赢得更丰沛的尊严和尊重。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②④⑤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如今很多网络业务都与用户绑定的联系电话相连,手机成了银行和支付机构验证个人身份和保护个人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

B.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习的各种科目并不是“浪费生命”,而是给学生的未来打下基础,为学生的人生走向提供更多的选择。

C.本市国税局绘制“税源分布示意略图”,解决了税源管理辖区划分细节不清、争议扯皮等问题的发生。

D.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等方面难免会显得千篇一律。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学生的作文普遍缺乏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中学生的阅读量少及阅读面窄。

B.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的传承。

C.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D.《雨巷》是早期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该诗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任何艺术形式,其神妙工致之处,②很难用语言说出。

民俗画③是如此,品味它需要的④是对笔墨线条的关注,⑤重要的是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一幅民俗画之所以动人,⑥正是缘于画家与观者因热爱家乡所建立的那份通感。

①②③④⑤⑥

A无论也更/而却

B/都也不仅更也

C对于却仍然不但而且/

D不管/当然既还有就

20下列句子划线部分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抱歉打扰您了!

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

”——记者小王采访心理学家张教授。

B.银行营业厅服务员对张小明说:

“你想干什么?

”——张小明来到银行营业厅,正选择要到哪个窗口办业务。

C.“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

”——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解决地区间矛盾问题时表达自己的意见。

D.“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

”——某大学工会讨论高龄退休干部活动方案时,75岁高龄的前院长刘伟说。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对于学生来说,传承传统文化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学校教育、自觉意识。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切身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个因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AJUAN

1、答案:

B解析:

A项,“写的文章”错;C项,“驾驭起来相对容易些”错,应当为“最不容易处置”;D项,“它比其他文体更有艺术价值”错。

2、答案:

C解析:

A项,原文说“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所以韵文和诗并不相同。

B项,原文说“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漏掉“也许”与原文不符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散文”的对峙的名词,严格地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古代诗歌阅读答案“散文”的对峙的名词,严格地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

D项,“韵法”不是相同,而是有准则。

3、答案:

B解析:

B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4.C【解析】“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说法错误,是寿命使然。

5.

(1)增添文章的文学性(语言典雅,富有文采),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分)

(2)丰富文章内容,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突出作者的看法和情感态度),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分)

6.

(1)不辜负美好时光,释放生命的热情(忘我地歌唱)。

(2)面对生活中的凄苦,虽无奈,但依然抗争。

(3)歌唱生活的美好、大地的丰收、村庄的温暖,生命不息,歌唱不止。

(4)生命虽短暂,但应尊重生命,要认真地活。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7.B

8.B(除:

任命官职)

9.B(②表现的是其为官之道④表现的是别的官吏饮酒歌唱

10.A(“有了深交”错,原文是“有卻,即“两人有了隔阂”)

11.

(1)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没有向皇上请示的事情,凭借什么来忧虑天下(国家)大事呢?

(2)曹参脱帽谢罪说:

“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

12、AB

13、感情:

(1)热爱乡村生活。

树木葱郁,水光映天,细雨如烟,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2)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采桑养蚕,插稻秧,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14、

(1)三岁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3)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5)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6)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5.C【解析】①相濡以沫:

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不合语境。

②釜底游鱼:

比喻在极端危险境地的人,望文生义。

③耳提面命:

形容恳切地教导。

褒贬失当。

④学无常师:

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要善于向各种有学问和长处的人学习。

使用正确。

⑤不赞一词:

原指文章写得很好,

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现也指一言不发。

使用正确。

⑥句比喻消除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防患于未然。

16.D((楚楚动人,姿态娇柔、秀美,形容女子或柔媚的景物。

不能形容文章动人。

“慷慨解囊”是资助别人,不是自己花钱买东西。

秋毫无犯:

秋毫:

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

侵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17D【解析】A.“手机”不是“手段”。

搭配不当。

B.主语不是“各种科目”,而是“学习各种科目”。

“的”字导致短语结构错乱。

C.“解决”和“的发生”杂糅。

18.A(B一面对二面,删掉“能否很好”。

C包含关系不可并列,删去“以及床上用品”。

D语序不当,“早期”挪到“戴望舒”之后)

19.B

20.D(“老朽”是老人自谦之词,符合语境。

A项,“垂询”中的“垂”为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的询问,不合语境。

B项,不符合说话者的身份及所处的场合,可改为“我能帮助您吗,先生?

”。

C项,语体色彩不得体,“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是口语化的表达,不适合用于新闻发布会这种正式场合。

参考译文: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

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他们在县里已是有名望的官吏了。

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

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

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

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束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

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

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曾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话相劝。

可是这些人一到,曾参就立即拿美酒蛤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

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

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曾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

曹参反而叫人取酒布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

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于曹窋做中大夫。

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由己,于是对曹窋说:

“你回家后,试看私下

随便问问你父亲悦:

‘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

’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

”曹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

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

“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谈论的。

”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

“对曹为什么要惩罚呢?

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

”曹参脱帽谢罪说:

“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

”惠帝说:

“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

”曹参说:

“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

”惠帝说:

“您好像不如萧何。

”曹参说:

“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

况且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

吗?

”惠帝说:

“好。

您休息去吧!

”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

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