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1042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7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docx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docx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考向解读】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命题热点突破一】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和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

(1)经历了“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阶段,后者成为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耕犁已相当完善。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1)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成长因素:

生产技术和工具的改进、自然地理环境、水利建设、天文学与农学的发展、社会稳定与动荡、政府经济政策的扶植。

(3)影响:

是封建制度存在的基础,开创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辉煌。

规模小、分工简单,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封建社会长期延缓的重要原因。

3.土地制度

(1)井田制:

盛行于商周,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春秋时期,趋向瓦解。

(2)土地私有制:

确立于战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分为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3)土地国有制:

以北魏、隋唐的均田制为代表。

例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答案】A

【解析】“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精耕

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我;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

【变式探究】(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

古代农业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经济重心的变迁是近两年高考关注的新热点问题。

高考对古代农业的考查集中在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上,包括“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土地私有”等方面,对经济重心南移考查侧重于表现和影响。

从宏观上把握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非常重要。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2)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导形式和发展方向,农业生产技术日益成熟。

(3)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结构的主导形式是种植业为主、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经济,形成了广大的农区,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为补充。

(4)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

(5)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较早形成南稻北粟的经济格局。

(6)我国古代各地区和各民族农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命题热点突破二】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突出成就及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手工业发展概况

(1)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

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和丝织(苏州、杭州)、棉纺织(元代松江,明代后期成为主要衣料)。

(3)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4)主要成就:

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5)发展特征:

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B

【变式探究】

(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汉始置州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在汉时出现了州,州下是郡,郡下是县,在南北朝到隋唐时逐渐演变成州县,故①错误;唐代的私营手工业,是大量个体农民经营的家庭副业,他们生产的产品,在自用和纳税有剩余时,也拿到市场去卖。

当时手工业者所经营的作坊,诸如织锦坊、纸坊、染坊、冶成坊(冶铸手工业)、铜坊(铸造铜器)等,比以前有显著增加,私营作坊有的规模相当大,定州(河北定县)富豪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故②正确;宋代定州的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白瓷为主,以制瓷业闻名天下,故③正确;元代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故④正确。

故D项符合题意。

高考对手工业考查主要侧重于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高考对手工业成就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纺织、制瓷等行业上,要求认识不同时期的产品特色。

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重点,近几年高考对此考查较少,是高考的冷点,有时冷点也会变成热点,应特别注意。

【命题热点突破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和主要经济政策

1.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时期

发展表现

阶段特征

先秦

时期

①商朝人善于经商,是“商人”的由来。

②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兴起和繁荣发展

秦汉

时期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②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受到限制

隋唐

时期

①长安、洛阳等城

②农村集市(草市)贸易发展起来。

③出现柜坊和飞钱市商业繁荣。

发展

宋元

时期

①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

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④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

打破时空限制,商业贸易发达

明清

时期

①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

②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④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工商食官

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坊市制度

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重农抑商

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海禁”闭关锁国

明代开始实行,清代前期更加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例3.(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可以看出①正确;由“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可以看出②正确;③中的“放弃”是对“政府许可”的曲解;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的地位问题,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A项。

【变式探究】(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A.商B.周C.秦D.唐

【答案】D

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对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特点的考查。

探究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市场发展状况,包括城市中的市场和乡村中的市场,商业交通状况,商业城市状况,倾向流通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及国家政策等方面。

在国家政策方面,又特别重视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对商业发展、中外贸易及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以及政府对商业的管理在宋之后的放松情况。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1)宋朝以前:

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范围和市场规模不大;唐代商业城市有所发展。

(2)宋朝以后:

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空间限制,城镇兴起和发展;打破了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早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如泉州、杭州、扬州等;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高考真题解读】

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答案】A

【解析】“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我;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3.(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B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说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翻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农业生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经济和灌溉工具•翻车

4.(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

5.

(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土地兼并作为封建社会的毒瘤一直都存在,很多朝代采取抑制的措施,而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宋代对土地兼并放任不管。

这样的土地政策也创造出题中所产生的现象,租户和佃户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

A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宋代的经济空前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C选项与材料无关,坊和市之间的关系是商业的内容,不是农业的内容;D选项没有明白这种政策的内涵,这种政策并不是通过严格的管理来控制土地兼并,而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产生稳定的秩序。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

6.(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

题干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是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状态相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故A项排除;“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B项排除;题干中地权拥有者依然是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两者是无法契合的。

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

7.(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

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B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汉字·西周的宗法制

8.(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汉始置州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定州丝织业、制瓷业

9.(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

【答案】

(1)原因:

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

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

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

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

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

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解析】第

(1)问是对清代人口增长内容的考查,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相关有效信息。

由“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可知,当时社会稳定,税收制度进行了变革。

由“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可知

,清代农业实行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耕地面积增加。

对人口膨胀的影响的考查,通过阅读材料也能提炼相关有效信息。

由“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

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可知,清朝人口膨胀主要造成了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清代人口增长·清代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10.(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可以看出①正确;由“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可以看出②正确;③中的“放弃”是对“政府许可”的曲解;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的地位问题,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的商业·明朝的商业

1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A.商B.周C.秦D.唐

【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

12.(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

“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①正确;纸币的发行自然也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②正确。

根据“流转行使”可见有利于货币的流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④正确;根据“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可见该纸币并不在四川流通,与所学知识“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不符,因此仅凭材料信息无从体现一定是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排除③,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纸币。

13.(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4)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14.(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

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

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

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史往来”。

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余年。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

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

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

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

琉球“遣兵邀击,太歼之”。

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

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

——据《明史·琉球传》

(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

(5分)

【答案】

(1)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支持明朝抵御倭寇;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

(8分)

(2)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

(5分)

(2)问,依据材料中“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等信息可得出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等。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对外贸易•明代和琉球贸易

15.(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

,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答案】示例:

观点: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

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与交流;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1.(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解析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种粒”“下通足窍”“且行且摇”,由此判断是播种工具——耧车,故选B。

A、D两项是耕作工具,排除;C项是灌溉工具,排除。

答案 B

2.(2015·福建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

“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解析 据材料“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借玉器和朝贡的名义,提高了瓷器的知名度;故选D项。

依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可知“景德镇”一词出现于宋,故A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