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安化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05888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开安化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打开安化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打开安化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打开安化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打开安化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打开安化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docx

《打开安化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开安化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打开安化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docx

打开安化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安化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一、安化教育基本情况

二、安化教育的发展基础与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三、指导思想

四、发展目标

五、发展重点

六、保障措施

安化县教育局

二○一○年四月

安化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一、安化教育基本情况

安化现有中小学校272所,在校学生84862人。

其中公办学校267所,在校学生81380人,包括小学219所,在校学生50898人,初中42所,学生19261人,普通高中5所,学生8346人,职业中专1所(两个校区),学生2875人;民办学校5所,在校学生3482人,包括普通高中1所,学生1722人,职业学校3所,学生925人,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学生835人。

有幼儿园89所,其中公办50所,民办39所,在园幼儿共16388人。

在职教职工6444人,离退休教职工3211人。

二、安化教育发展基础与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一)安化教育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安化教育事业平稳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均衡提高,普通高中良性发展,职业教育与学前教育特色鲜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的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渐趋优化,教育质量节节攀升。

具体表现在:

1.学校布局不断优化。

综合乡镇发展、生源分布和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效益等因素,采用撤并整合办法,不断调整学校布局,使学校布点更合理,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

2007年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基本形成了乡镇中心学校、中心完小、管(片)区初中和村小(教学点)点面结合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学校数量由调整前的1000多所减少到现在的261所,大大降低了办学成本,提高了办学效益,获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先进县称号。

两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县职业中专两个校区分别在前后乡办学,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分布。

2.办学条件日渐改善。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成功实施第一、二期义教工程,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的基础上,2006年以来,主要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校改水改厕工程等,全面消除了中小学D级危房,提高了学校服务能力。

2008年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水平,提升了办学品位。

通过安化二中整体搬迁,安化一中校园三期扩改,县职业中专东坪校区建设与安化三中、县实验高中改制扩建等,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校园面积扩展了400多亩。

3.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义务教育稳步发展。

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保学控流工作力度,加上国家逐步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入学,全县小学生入学率一直保持在100%的水平,初中生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

2008年至2009年,13所学校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验收,为义务教育学校高位均衡发展提供了示范。

(2)普高教育办学品位不断提升。

安化一中、安化二中相继被评为省示范性高中。

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0%以上。

高考成绩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连续两年保持千人以上;安化二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位居全市第二,受到省厅通报表彰。

(3)职业教育长足发展。

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得到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好评,各职业学校专业特色初步形成,职校毕业生就业安置和满意率每年均达98%以上,对口升学本科上线率连续9年稳居全市第一。

(4)学前教育成绩显着。

全县共有公、民办幼儿园89所,在园幼儿达万余人,学前三年受教育率2007年就达到%,大大超过了省对国家级贫困县35%的标准。

安化被评为全省学前三年教育工作先进县,是同时被评的4个单位中唯一的农村县,学前教育工作经验作为全省唯一的典型在全省推进教育强省工作会议上推介。

(5)民办教育特色鲜明。

目前全县有民办学校5所,幼儿园39所,在校学生(幼儿)达到7000多人,民办教育实现了从高中教育到幼儿教育全面覆盖。

4.素质教育深入推进。

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常规、优化德育工作队伍,大力开展家长学校建设、学校法制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深入开展学生养成教育、留守儿童教育,星级评比和德育基地建设,不断丰富德育工作手段和方法。

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有效实施国家课程,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加强课程管理,提升课程效益,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规范开设体卫艺、科技、信息技术课程,落实“阳光一小时”等校园文体活动,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初步建立“评价主体互动性、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中考成绩与市内先进县市区的差距不断缩小,高考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

5.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在教职员工中广泛深入开展“两爱两讲”等师德师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等一系列活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

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继续教育”工程、“名师”工程和“215”工程等,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绝大部分中青年教师通过了计算机、普通话等级测试,各中小学校长接受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比例为100%。

有计划推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从东坪、梅城选派教师到边远乡镇薄弱学校支教,跨出了均衡配置区域内学校师资的步伐。

先后分别组织全体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参加专业知识水平考试,进一步营造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

2009年义务教育学校工作人员绩效工资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

6.学校管理走向规范。

加强对办学行为、课程设置等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管理,加大对各项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建立了更加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引导学校规范办学。

不断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了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水平,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取得新进展。

综合考虑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党派结构选配干部,提升了管理效益和民主管理水平。

完善民主集中制,落实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和校长负责制等相关制度,使制度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7.教育公平程度日益提高。

依法撤除“名校带民校”办学模式的萸江、培英学校。

义务阶段学校实现招生、计划、学籍“三统一”,有效遏制了区域内生源的无序流动,使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校的生源趋于均衡。

建立健全县级贫困生救助机构,成立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专项负责贫困生救助的协调工作,制发《安化县中小学贫困生救助办法》,建立健全贫困生档案库,进一步规范贫困生救助工作的程序和方法,明确了相关工作纪律,确保急需救助对象最大比例地得到充分救助。

(二)安化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正处于由普及走向提高的关键时期。

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安化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近年来,安化经济、社会、文化的持续发展,不仅为安化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也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后发赶超、富民强县”目标,实施“教育强县”战略,为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体制提供了广阔空间,安化教育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安化教育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创建优质教育品牌,才能促进安化经济社会发展;只有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才能助推安化“三加二”发展战略的实施;只有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才能增强安化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安化教育要抓住机遇,创新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三)安化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教育优质、均衡化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就近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目前,安化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薄弱学校相比优质学校在办学目标、硬件配置、师资状况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差距还比较明显;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及择校问题还未能彻底解决。

2.办学特色化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

学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上个性不够突出,特色不够鲜明,创新意识不强。

品牌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影响力、示范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3.干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充分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少数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还不够先进,管理水平还不上档次,学生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方面未得到足够重视,能力发展、素质教育、个性培育等人才培养的难点问题有待突破;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比较落后,教学方式还比较陈旧,教学水平还比较低下,学生的学业负担偏重,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升,学习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尚需加强;教育家型校长、教育家型教师的培育机制有待创新和突破。

4.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构建安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

教育投入、办学条件与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差距悬殊,与“教育强县”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距离;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发展网络尚待完善;促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价体制需要进一步变革;学校内部管理效益有待进一步增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与普通中小学教育发展程度还不平衡。

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安化教育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发掘新动力,确定新战略,创设新机制,实现新突破。

三、指导思想

以教育“三个面向”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以均衡发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铸造教育尊严,维护与促进人的尊严”为追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满足安化人民的教育需求,做强安化教育,建设教育强县,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四、发展目标

(一)学前教育

充分利用闲置校舍,举办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

各乡镇(尤其是合并乡镇)在办好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上,要在人口集中地区适当增加幼儿园,以满足幼儿入园需要,努力巩固和提高三年入园率。

各村小和教学点要举办学前班,保证所有适龄幼儿接受学前一年教育。

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为辅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

全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5%以上,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8%以上,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到2015年,全县公民办幼儿园均达到合格以上标准,全县创建1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3-4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10-15所县级示范性幼儿园。

(二)义务教育

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以上,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6%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6%,其中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0%。

小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以下,初中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

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城镇居民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益。

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到2015年底,全县完小以上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合格学校标准,基本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普通高中教育

充分发挥安化一中、安化二中的龙头拉动作用,努力改造薄弱高中,整体提高全县普通高中办学水平。

到2015年,全县普高在校学生人数达12000人左右。

因校制宜,创建特色普高学校,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职业教育

到2015年,全县中职学校在校学生达到5000人以上。

加强专业建设,争创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1-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3个,市级重点建设专业4-6个。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2-3个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

抓住国家项目建设契机,在县城南区征地220亩,建设好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提高我县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五)成人教育

理顺、完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管理体制,广泛开展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的成人教育,继续发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作用,建立县乡村职成教育网络,使之成为农村开展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基地。

每年引进、推广科技致富项目2-3个,培训各类实用型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3000人;每个乡镇每年至少举办短期培训班2期,培训200人次以上;5年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达到400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1万人次。

(六)特殊教育

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

到2015年,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80%以上。

在2015年前,建成县特殊教育学校,按1:

3的师生比配足配齐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五、发展重点

(一)德育创新工程

开展学科德育渗透研究,努力挖掘学科德育内涵,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有效融合;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形成中小学互相衔接、层次递进的思想品德课程体系;坚持“注重基础、强化实践、讲求实效、遵循规律、创新发展、形成特色”的德育工作思路,开发并实施地方德育课程,力争形成区域德育课程品牌。

在中小学校全面建立并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双导师”制。

全体教师不仅要履行学业导师职责,负责全体学生的学业成就,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还要通过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的方式,承担学生成长导师的责任,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人格健全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会发展。

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合力育人的德育实践机制;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和“生命教育”课外活动体系;打造一批校园文化原创精品;建设一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基地和新品牌;建设家校一体的德育网站,加强校园网信息安全管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完小以上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数量充足的专、兼职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

(二)质量提升工程

加强课程建设。

深入推进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行动,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不断提高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大力开发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努力实现“选修课程多样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规范课程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与标准,开齐、开足、开好三级课程,促进学校规范办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设高效课堂。

实施“高效课堂”建设行动,深入开展“有效教研与有效教学”活动,以“增效”促“减负”;研制安化高效课堂评价标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建立健全全面、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以突破学生能力培养、思想道德建设、个性发展难题为核心,切实关注并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健康水平、综合素质发展;研究制定《安化县中小学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结合小学全学科教学质量评价、初高中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等工作,切实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测和过程管理,研制教学质量过程监控数据库,探寻不同发展水平学生背后真切的过程因素,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更为理性、科学的提升。

(三)品牌引领工程

安化一中、安化二中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办学品位,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将学校中教学、德育、教师素质提高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强化其示范性,发挥其辐射作用,争创全省名校。

其他学校以办学理念研究为核心,优化教师队伍,提高管理水平,打造学校特色品牌。

(四)布局调整工程

完善非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

我县现有公民办高中校10所,其中普高6所,公办职高1所,部门职高3所。

按每30万人口必须办一所高中的要求来看,我县普职高学校数偏多,规模偏小,办学效益不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必须进行资源整合,适当减少学校个数,扩大学校办学规模。

整合义务教育资源。

坚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原则,在保证教学质量和师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撤点并校力度,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等项目,不断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小学的建设与管理,优化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配备。

每个乡镇重点办好一所初中和一所中心完小,有条件的乡镇要力争把小学高年级学生集中到乡镇中心完小或九年一贯制学校就读。

科学规划县城城区学校布局。

“十二五”期间,严格规范东坪完小、闵家完小、吴合完小、泥埠桥完小班级人数(标准班额50人/班),逐年扩大萸江学校办学规模,以每年招收6个一年级新生班的速度递增。

预计3年后,县城南区总人口将达到8万人,3-6岁儿童约600人,1-6年级适龄儿童约1800人,7-9年级适龄少年约800人。

而南区目前仅有的城南完小面积狭小,且在南区建设规划中将被拆除,2015年前要在县城南区新建一所48个班、2500人左右规模的小学。

(五)校长、教师培育工程

采取多元培植方式,整合高等学校、研究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多方有利资源,通过扎实有效的培训,切实提高校长的教育领导力,努力培育一定数量的有思想的研究型校长学者型校长、专家型校长。

开展以“办学思想的形成与实践”为主题的培训,重点促进校长提高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修养、政策法规、学校管理水平,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开展“校长论坛”活动,营造校长成长的文化氛围。

以“名师工程”为依托,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名师,并努力探寻教育家型教师成长路径。

加大对市、县骨干教师、名师和特级教师的培养力度,按5%左右的比例选拔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县级骨干教师培训。

落实“引进与培养”目标,注重引进高等学历的紧缺学科的外籍师范毕业生和本地籍贯的理工类非师范类毕业生,同时鼓励并选送教师到名牌大学培训学习,以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为加强拔尖人才领衔人物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六)信息化建设工程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示范学校。

“十二五”期间,全县所有中学全部按照1间/10个教学班的标准、所有完小全部按照1间/15个教学班的标准装备计算机网络教室,其它小学全部装备1间(含)以上的计算机网络教室,所有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室数量完全满足教学需要。

全县每年装备计算机800台,到2015年,“班班通”学校达100%,生均计算机达到每10人一台,全县计算机教室80%以上改造成为多媒体网络教室,其网络教学功能完全适应进行各学科的课程整合教学,语音传输性能完全达到高保真、高清晰,具备数字语音室的全部功能。

全面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建设好一支素质优良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

全体教师基本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95%以上的教师通过与之相关的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

(七)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发展需要。

是进一步提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需要。

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为此各校要抓好校园绿化、美化,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教育内部环境;坚持办好自己的校刊,扎实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网站和校园广播的功能;建立心理咨询信箱和心理咨询室;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有效促进学生人格素养的发展。

(八)教师安居工程

为深度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教师安心从教,维护农村教育稳定的大局,必须加强各乡镇教师周转房建设。

到2015年,力争每个乡镇中心学校建设一栋经济适用的教师周转房,切实解决农村教师无住房、不能住校管理、工作生活条件差和农村留不住教师的问题。

六、保障措施

(一)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县委、县政府进一步确立教育事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将教育事业发展置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优先位置,深入实施“教育强县”战略。

加大教育政策的支持力度和教育成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认识,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

秉承和发扬安化尊师重教传统,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新局面。

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责任。

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统筹、协调各级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从财政、编制以及政策等各个方面确保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

县教育局制定规划实施的具体行动方案,编制经费项目预算,向县委、县政府适时汇报规划实施与落实情况。

各部门认真履行实施规划的责任,接受督察、评估、考核。

建立决策咨询论证制度,确保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实施教育重大改革与发展问题的社会公示制度,建立决策信息的收集反馈机制。

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形成依法行政、运转协调、管理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运行机制。

深化学校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单项评价与多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二)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政府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

提高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起达到4%。

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

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调整学费标准。

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

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

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

高中阶段教育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随着财力增强,逐步提高对高中阶段教育的财政投入水平。

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

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创新和完善教师补充机制,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大特岗教师招聘力度,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养,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将师德表现作为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2015年,全县小学教师基本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80%,普通高中教师在学历达标的基础上,具有硕士学历的比例达20%。

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高级教师比例达到20%,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到60%,拥有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2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