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本科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99912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管理本科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行政管理本科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行政管理本科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行政管理本科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行政管理本科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管理本科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docx

《行政管理本科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管理本科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管理本科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docx

行政管理本科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代码00321)

第一大题:

单项选择题

1、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

A.文学

B.文章

C.文化

D.精神文明

2、《老子·五十八章》说: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是()

A.整体思维

B.类比思维

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

3、下列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

B.“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C.“中和”意为“除掉两端只取中间”

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4、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著名道士是()

A.寇谦之

B.陶弘景

C.孙思邈

D.葛洪

5、"以物比德"属于()

A.整体思维

B.伦理思维

C.辨证思维

D.类比思维

6、佛教的创始人是()

A.张道陵

B.葛洪

C.释迦牟尼

D.孔子

7、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A.什伍里甲制度

B.郡县制度

C.户籍制度

D.宗法制

8、宫廷文化属于()

A.上层文化

B.底层文化

C.市民文化

D.中层文化

9、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西汉时期,便进入了()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

10、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A.《刑书》

B.《法经》

C.《秦律》

D.《汤刑》

11、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A.《说文解字》

B."书同文"

C."文字神赐"

D."圣人造字"

12、南北朝时期,北方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的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

A.农业及牧业经济

B.农业及狩猎经济

C.牧业及狩猎经济

D.农业经济

13、《尧典》载于()

A.《春秋经》

B.《竹书纪年》

C.《古石经》

D.《尚书》

14、老子认为,取法“自然”,就需要()

A.“治身”

B.“治人”

C.“治心”

D.“治学”

15、名家公孙龙及惠施的理论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即()

A.“人”与“物”的关系问题

B.“虚”与“实”的关系问题

C.“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D.“主”与“客”的关系问题

16、传说车的发明者是()

A.高车部

B.黄帝

C.鲁班

D.伏羲

17、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

A.预测天气

B.研究天体运行

C.研究太阳

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

18、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学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

A.唐

B.宋

C.元

D.明

19、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昭穆制

20、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君王的首要职责是()

A.树立权威

B.军事征伐

C.休养生息

D.沟通天神

21、春秋时期,最早推行什伍制的列国是()

A.齐国

B.鲁国

C.晋国

D.秦国

22、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A.三纲

B.五常

C.五伦

D.十教

23、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A.24个

B.25个

C.26个

D.27个

24、古代的云贵高原作为民族杂居地区,曾被称作()

A.“南夷”

B.“南蛮”

C.“西南蛮”

D.“西南夷”

25、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A.血缘

B.地缘

C.亲亲

D.同门

26、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

A.《淮南子》

B.《开元占经》

C.《四时纂要》

D.《四民月令》

27、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或不能直呼其名的文化事象称作()

A.语系

B.语音

C.避讳

D.崇拜

2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运用的汉语汉字修辞格是()

A.回文

B.顶真

C.对偶

D.析字

29、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发生在()

A.秦汉时期

B.汉唐时期

C.宋明时期

D.明清时期

30、提出“创造一兼东西文明特质、欧亚民族天才之世界的新文明”之预言的是()

A.孙中山

B.蔡元培

C.李大钊

D.章太炎

31、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是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代

C.汉代

D.唐代

32、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制措施的是()

A.迁都北京

B.改用汉胜

C.定族姓

D.迁都洛阳

3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在隋代称作()

A.内史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中书省

34、“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

A.化学

B.文学

C.化解

D.改易

35、《礼记·曲礼》说:

“天子死曰崩,诸候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这反映了古代丧葬礼仪的()

A.规范性

B.调和性

C.等级性

D.延续性

36、哲学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属于()

A.物质文化

B.生产生活文化

C.制度文化

D.精神文化

37、下列语句,那些体现了孟子不违天时的观念()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

B.凡人家营田,须量已力

C.尽地力之教在职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山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8、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大约多少年()

A.4000年

B.5000年

C.10000年

D.20000年

39、从什么时候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A.夏

B.商

C.周

D.秦

40、“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是谁的思想()

A.孔子

B.庄子

C.孟子

D.老子

41、我国古代针灸学的第一部专著是()

A.《灵柩》

B.《千金要方》

C.《千金巽方》

D.《针灸甲乙经》

42、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指()

A.文化事象

B.文化现象

C.文化产品

D.文化内涵

43、中国文化的重心移到南方是在什么时期()

A.唐代

B.宋代

C.南北朝

D.明代

44、下列语句中,属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A.在天即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

B.天之道在生殖,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C.天行有常,不为荛存,不为桀亡

D.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45、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

A.天人合一

B.天人相分

C.中庸

D.知行合一

46、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体现了中国古代教学思想中的“因材施教”思想()

A.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B.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C.引而不发,跃如也。

D.君子之教,喻也。

47、儒家和墨家都提倡仁爱,二者关于仁爱思想的相似点是()

A.都提倡不分远近先后的“兼爱”

B.仁者爱人

C.天下之人皆相

D.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48、“孔子的门徒,是天地间最纯正的自然神论的学徒”是下列哪位思想家所说()

A.休谟

B.伏尔泰

C.莱布尼茨

D.坦布尔

49、“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以西洋文化为用具”一语出自()

A.《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B.《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C.《新理学》

D.《当代新儒家的动态》

50、“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谁提出来的()

A.邓小平

B.汉泽民

C.孙中山

D.毛泽东

51、儒、佛、道的融合造就了()

A.魏晋玄学

B.宋明理学

C.现代新儒家

D.阴阳五行说

52、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婚姻礼仪的家族原则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强调“同姓不婚”主要是因为对健康的考虑

B.结婚是家族间缔结关系的重要手段

C.家族社会的婚姻主要是基于男女双方两情相悦的结果

D.婚姻关系能否订立,无须取得家族祖先的同意

53、根据大文化的定义,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

A.文化产品

B.文化内涵

C.文化现象

D.文化事象

54、下列关于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B.虽然中国地形多样,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C.虽然中国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地势多么险峻,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D.淮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55、唐宋时期,江南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原因是修建了()

A.陂塘水利工程

B.都江堰水利工程

C.京杭大运河

D.郑国渠

56、按传统丧葬礼俗,亲属要依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穿载不同的丧服“守制”。

传统的孝服分为五等,按照与死者关系由亲到疏排列正确的是()

A.齐缞斩缞大功小功缌麻

B.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

C.斩缞齐缞小功大功缌麻

D.大功小功缌麻斩缞齐缞

57、“子日: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体现了中国古代的()

A.整体思想

B.辩证思维

C.类比思维

D.同比思维

58、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对辩证思维方法进行的归纳,其中“观复”是下列哪一本书中提到的归纳方法()

A.《老子》

B.《庄子》

C.《易》

D.《论语》

59、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其中源于三晋的是()

A.儒家文化

B.道家文化

C.楚辞文学

D.法家文化

60、下列关于汉语的说法,错误的是()

A.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诩用在句子里时,可以表示语法关系的诩形变化。

B.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诩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

C.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

D.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诩。

61、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A.许慎

B.东汉灵帝

C.仓颉

D.毕昇

62、长达2000万字,向世界生动翔实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伟大创造及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与影响的一本书是()

A.《马可•波罗行纪》

B.《论民族的精神与风尚》

C.《中国科学技术史》

D.《伟大的中国》

63、元朝的等级制度中,四等人是()

A.蒙古人

B.色目人

C.南人

D.汉人

64、下列哪一朝的社会阶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目“儒户”,立为儒户的可以免除赋役()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65、“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出自下列哪部作品()

A.《窦娥冤》

B.《山坡羊•潼关怀古》

C.《哨遍•高祖还乡》

D.《西厢记》

66、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67、被称为民间“二十五史”的是()

A.字辈谱

B.家谱

C.家风

D.人生礼仪

68、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宗法制使社会成员按照宗法的原则组织起来。

B.用自然血缘的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

C.对于一般家庭成员来说,他们可以有个人的权利和个性。

D.在宗法制度下,社会结构以宗族为基本单位。

69、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是()

A.《法经》

B.《汤刑》

C.《九刑》

D.《刑书》

70、“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这句话说明了()

A.传统礼俗的调和性

B.传统礼俗的规范性

C.传统礼俗的等差性

D.传统礼俗的严密性

71、魏晋南北朝时期,内侵的边地民族有所谓的“五胡”,具体是指()

A.匈奴、鲜卑、突厥、氐、羌

B.匈奴、鲜卑、羯、苗、氐

C.匈奴、突厥、羯、氐、羌

D.匈奴、鲜卑、羯、氐、羌

72、“自古皆贵中华、贼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反映了那位皇帝的民族政策()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73、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号称“一菜一格,百菜百格”的是()

A.湘菜

B.闽菜

C.徽菜

D.川菜

74、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主要有()

A.字辈谱家谱家风家规

B.字辈谱家谱家风人生礼仪

C.家规家谱家风人生礼仪

D.家规字辈谱家谱家风

75、“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

A.《说苑·指武》

B.《礼记·中庸》

C.《论语·雍也》

D.《荀子·不苟》

第二大题:

多项选择题

1、在商代,宗教崇拜的对象大体有()

A.佛

B.上帝

C.超自然神

D.天地神祗

E.祖先神

2、察举是一种由下向上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其中最著名的三科为()

A.孝廉

B.茂才

C.秀才

D.贤良方正文学

E.探花

3、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宗族祭祀

C.军事讨伐

D.宗法体系

E.家族血缘

4、中国戏曲的角色分为()

A.生

B.旦

C.净

D.末

E.丑

5、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为()

A.健舞

B.软舞

C.字舞

D.花舞

E.马舞

6、下列观点中,反映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是()

A.诗言志

B.尚意追求

C.中和之美

D.尊崇自然

E.乐以教化

7、下列属于庶族平民礼俗的有()

A.三月三

B.七月七

C.春节

D.清明

E.端午

8、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有()

A."天人合一"

B."天人感应"

C."天人交胜"

D."天人之分"

E."重天轻人"

9、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居住用房的主要方式的有()

A.半穴式

B.干栏式

C.塔楼式

D.井干式

E.哥特式

10、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三省”包括()

A.中书

B.门下

C.尚书

D.内阁

E.枢密院

11、20世纪30、4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有()

A.贺麟

B.冯友兰

C.余英时

D.刘述先

E.胡适

12、下列选项中属于广义文化产品的有()

A.农具

B.陶器

C.雕塑

D.绘画

E.典籍

13、后期法家的主张有()

A.以杀去杀

B.以乐去乐

C.以仁去仁

D.以刑去刑

E.以礼去礼

14、下列人物中,以治水闻名的有()

A.大禹

B.神农

C.李冰

D.崔寔

E.李斯

15、“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的提出者或出处各是()

A.《管子》

B.管仲

C.《齐民要术》

D.贾思勰

E.《绎史》

第三大题:

名词解释题

1、文化事象

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2、九流十家

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九流十家”之说。

3、血缘九族制

(1)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

(2)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族制度,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4、家天下

(1)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衍了两千年之久,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家族的代兴与衰亡

(2)秦始皇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对宗法血缘关系进行强力破坏,但是他并没有摆脱宗法的控制,他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位。

5、中庸

(1)“中庸”这一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2)“中庸”的含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6、七夕

“七夕”是古代的一种节日,农历七月七日,据说是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人们陈酒脯瓜于庭中,妇女织彩缕向月穿七孔针,穿过者为得巧。

7、《木兰辞》

《木兰辞》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篇章,它歌颂了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木兰。

8、四大传说

“四大传说”指《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与青蛇》、《梁山伯与祝英台》四大民间故事。

9、盂兰盆节

孟兰盆节是群众性最强的佛教节日,时为农历七月十五日,佛寺于此日举办孟兰盆会。

10、钟鼎文

“钟鼎文”是指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刻的铭文,因铭文多刻在青铜的礼器或乐器上,所以叫钟鼎文。

11、知行合一

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古代哲学家主张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12、文化思潮

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在—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13、墨家学派

该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是墨翟。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

到了战国时期,该学派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的发明创造。

14、毕昇

毕昇,宋仁宗时期(11世纪中叶)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节省工又提高了效率,加速了我国印刷业发展。

15、《法经》

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在各国成文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

《法经》六篇。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第四大题:

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

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1)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2)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2、统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其表现有哪些?

(1)自有人群以来就相互交流;

(1)甲骨文中有“四方”的明确记载;(3)西周时代“天下”观念就已十分清晰;(4)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础,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3、简述五帝至商的宗教崇拜分野。

该历史时期的宗教崇拜大体为:

(1)超自然神;

(2)天神地衹;(3)祖先神;(4)商朝力量愈大,祖先神灵祭祀愈占主要地位。

4、我国历史传说中解释的工匠有哪三个特点?

(1)具有手工艺性;

(2)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3)唯一性。

5、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特点?

(1)皇帝总揽天下大权;

(2)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3)严密的人身控制。

6、简述以工补农、以商求富观念的文化价值。

(1)它促成了程式的出现;

(2)它发展了市民文化;(3)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也把地方或民族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它地方。

7、简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

(1)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2)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3)皇权至上,法自君出;(4)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8、简述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1)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约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

(2)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

9、你怎样理解墨子的认识论?

墨子的认识论属于唯物论的经验论。

他把客观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基础。

墨子还提出了检验真理的三条标准,即“本”、“原”、“用”。

“本”即简接经验,“原”即直接经验,“用”即通过实践效果进行检验。

但由于墨子片面强调感性经验,轻视理性思维,往往把错误的传闻和错觉假象也当成真理。

10、简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

(1)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2)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3)与诗、书、印密切配合。

11、简述中国人的修辞观。

(1)特别重视言辞的内容,提出言辞应该诚信;

(2)特别注重语言的传达效果;(3)特别重视说话的场合、对象、时机和分寸;(4)一向存在着追求质朴与华美这一矛盾。

12、什么叫“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包括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和《警世通言》以及凌檬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13、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

(1)岭南籼稻自然生长,四级不缺;

(2)岭南原始居民没有改良籼稻品种之必要;

(3)与上述两点相反的长江中下游在提高产量的要求下,籼稻才得以改良,从而形成了中国稻作农业。

14、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

(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

目的在于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从而引发了各国的变法大思考,构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部分。

(2)民力大发展。

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经济。

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

15、简述印刷术发明及传播的历史。

早在唐代初年,我国已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宋仁宗时期(公元11世纪中叶),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公元8世纪时雕版印刷术传人日本;14—15世纪,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术并行欧洲。

第五大题:

论述题

1、试述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1)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2)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学方面。

有《诗》三百经学的开启,有两汉社会对歌唱的热爱,再加上文人的参加,诗词大国就养成了。

(3)经学与王莽新政。

王莽新政是受“尧舜禅让”影响的结果,但其失败则其是经学的失败,也是只重《周礼》而脱离现实的结果。

2、试述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科举制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在于其通过价值导向来影响精神文,化的方向,通过建立文官制度来保证士大夫的身份地位,从而使儒家伦理文化有了稳定的传人。

(2)科举制作为建立文官体制的前提,在中国古代曾经是一个公平合理、枳极有效的选官制度,它在维系民族传统文化、保证中国统一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历史作用。

(3)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曾经是一先进的选官制度,它为中国文官体制的建立与维持作出了重要贡献。

3、简述王充的哲学思想。

(1)王充认为构成世界的基础是“气”,万物因气而生。

(2)在认识论方面,王充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反复强调,人的知识只能通过人的感官和外界接触得来,尖锐批判当时流行的圣人“神而先知”论。

(3)王充既重视感性经验,又重视理性思维。

(4)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王充肯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5)王充虽然否认神秘的天命论,却陷入唯心主义命定论。

王充的唯物论仍然是朴素的,还存在不少的漏洞。

4、简述汉代统治者对法制进行的改革。

(1)废除苛法和酷刑。

(2)优恤老幼废疾。

(3)推行谳狱制度。

谳狱,即评议定罪量刑。

(4)以《春秋》决狱。

即引《易》、《书》、《诗》、《礼》、《乐》和春秋等六部儒家经典著作为断案的准绳。

(5)以儒家教义解释法律。

汉代法制改革,是统治者不断总结经验修订秦法制的过程,也是儒家思想逐步影响封建法制的过程。

5、论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1)正面影响:

第一,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第二,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2)负面影响:

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当然,儒家在强调义的重要性时,过分地抑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种倾向曾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6、试述儒家的义利观。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儒家学者对“义”进行评价时,往往把“利”作为它的对立面,在义利之辨中反映出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利”就是物质利益,“义”是行为原则,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必须以义为前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