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渔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591910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渔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渔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渔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渔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渔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渔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语文渔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渔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渔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语文渔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渔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具】电脑、投影仪

三、教学过程[来源:

学#科#网Z#X#X#K]

课前播放《屈原魂》创设意境

1.导语

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脸上写满了孤独和悲愤。

当日益没落的楚王朝随着历史化为一缕云烟的时候,他毅然决然的纵身一跃,自沉汨罗而死。

那声巨响至今仿佛还响在我们的耳畔,他的热血也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诗人的足迹,来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2.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3.介绍屈原(课件展示)

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知人论世的说法,他说: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两千多年前的楚国,来探寻屈原走过的人生之路。

3.检查预习(课件展示)

生齐读,同时将字词句上仍存疑惑的地方提出来。

4.分析文本———探究人物形象

(1)通过诵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是由屈原和渔父的三次对话结构全文,俗话说:

“言为心声”。

语言最能表达人物心灵世界,要把握屈原和渔父的形象,就必须先熟悉他们的语言。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注意感受人物形象(屈原——失意,声音沉稳渔父——淡然,声音悠长)

教师做朗读评点:

很有感情,把握住了人物的性格,语气把握也很到位。

(2)本文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形象特点。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下面请同学们展开小组的合作交流探究吧,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类别

屈原

渔父

肖像

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莞尔而笑

动作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来源:

学科网]

鼓枻而去

语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而能与世推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明确:

屈原:

1.肖像

文中对屈原的肖像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用柳永的话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个“伊”指的是自己的眷恋国家和颠沛流离的百姓。

2.动作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

3.语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生:

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

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

生: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生:

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老师总结:

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当今社会我们国家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不需要我们去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但是有些人在各种利益和诱惑面前信仰流失,人格扫地,让人痛心。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国家的未来,要坚守本心,砥砺前行,因为只有人人有信仰,国家才会有力量。

下面让我们饱含深情的再次来诵读屈原不朽的誓言吧。

生:

他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

具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生:

如果给渔父画一幅肖像,那他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他撑着渔船远远地离我们而去。

教师评点:

每一位同学都说得相当到位,大家经过讨论对两个人物形象有了准确的把握。

综合大家的发言,我们现在来将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更加直观展现出来。

教师出示结论:

屈原:

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

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儒家道家

入世出世

【课件展示】

渔父这个意向是《楚辞》的首创,但是随着文化的浸染。

它已经成为一个传统意向并且有了特定的内涵,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

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

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

《沧浪歌》是渔父人生观的集中体现,师展示这首歌的吟唱,生跟着轻轻的和,体会其中包含的人生智慧。

【小结】

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

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凸显屈原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崇高的人格。

5.探究与争鸣【小组讨论展示】

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思索。

屈原的这一结局让很多同学都觉得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么?

在国破之日即是屈原直面人生之时他可以选择:

A以死殉国捍卫尊严

B隐忍苟活修学著述坚韧执着

C隐遁江湖豁达潇洒

D另择高枝灵活变通

屈原是否可以选择——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半实现他的理想;

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行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另栖高枝,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来源:

Z+xx+k.Com]

【讨论明确】:

[来源:

学科网ZXXK]

生:

以死殉国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的政治理想是复兴楚国、统一天下,并且一直都在努力执着追求着,正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他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表明他与楚国“同生死、共存亡”的立场之外,他还想用死来警示当时楚国的腐朽统治者,既然自己无法用语言说服他们抗争,就只能用行动来唤醒他们,至少可以发挥哪怕是一点点的作用。

生:

隐忍苟活

屈原不能选择苟活,假如屈原没有选择自杀,他活下来了,那么,他就会眼睁睁地看着他钟爱的楚国被彻底灭亡,他就要成为一个亡国奴,作为把高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屈原怎么会甘心让自己忍受这样的屈辱?

他怎么会忍心看着楚国灭亡而自己却苟活于世呢?

他选择自杀,就是要表明他既然无法挽救楚国,就会跟楚国共亡,决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教师:

补充得很及时,很到位,看来屈原是非选择死亡不可了,那么或者就一定会受辱么?

他完全可以像渔父那样远离世俗保持自身的清白啊。

生:

隐遁江湖

选择隐居的话,需要一颗完全抛开世俗的心,但是屈原或许缺少渔父那样的心态,楚国是屈原的生命,他不可能忘记楚国灭亡的事实而沉浸于山水之乐中,他放不下,所以他也做不到渔父那样豁达潇洒。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6【写作小试】:

教师:

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

屈原,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

请同学们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

生:

屈原的伟大更令我敬佩,古人向来推崇宁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屈原便是如此,而且他的爱国热情是我们任何人都无法比的,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生:

我比较欣赏渔父,他虽然没有前面两者那样高尚的情操,生活方式也似乎很消极,但他身上仍然有我敬佩的东西,就是当我们面临困境的时候,常常是茫然或退缩,而渔父那种洒脱,镇定,沉着,潇洒的处世态度正是我们青年人所缺少的,我们常常表现出浮躁,应具备一些渔父的精神。

教师:

同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很多同学或许也想,二位人物,我都欣赏,其实我们这次讨论不是要争出一个高下来,他们身上都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屈原——壮烈的死:

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渔父——超然的活:

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在他们影响下,后世涌现出一批在生存还是毁灭面前做出自己庄严选择的人,

文革的时候就有同样很多人面临生死的抉择。

【课件展示】文革事例

【总结】

每一种选择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

正如屈原选择了投江而死,他们的这种选择不是轻生,不是苟活,不是怯懦,不是逃避,恰恰相反,这种选择里折射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崇高理想的捍卫。

每一份选择都是顺应他们心灵呼唤的庄严承诺,他们也因此而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价值。

 

《渔父》学情分析

许多学生觉得文言文属于古人的语言,离我们时代久远,隔阂太深,艰涩难懂;文言文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什么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要记要背要积累要归纳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时间又那么有限,根本应付不过来,况且花那么大精力学习这些繁难枯燥的东西,除了用于应付考试外,还有什么意义呢?

文言文要掌握的知识点确实比较多,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还有相关的文体文化常识等,都是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但从学生课堂活动的表现来看,他们文言知识掌握之薄弱令人担忧。

学习这篇文章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经典作品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中的常用句式。

整体理解本专题的内容,品味凝练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思,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直面人生。

《渔父》教学效果分析

这篇课文篇幅相对较短,学生基本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先挑出重点字句由学生自主讨论解决,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去思考体味屈原和渔父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对今日的我们具有怎样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上遵循“学生霸占,立即落实”的教学原则,以学习小组为学习单位,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全班共划分七个小组,便于他们合作学习。

各组之间,有时是推荐一人回答问题,有时候是抽签按座次叫人回答问题,重在人人参与,那种“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充溢其中。

整堂课学习氛围浓厚,学生热烈参与,收到了预期效果。

另外,注重补充课外知识。

集中体现在对渔父意象的探讨上。

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

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

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

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能让学生认识到这一层面,亦是可以了。

最后,补充屈原名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这些课外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效果很好。

纵观这一堂课,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学生全面参与,学习劲头足,学习效果好。

同时,因为这是一堂赛课,由于各方面的限制,未免有仓促、不深入之感,有待于再精心组织。

《渔父》教材分析

《渔父》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中“直面人生”单元、“生存选择”模块的一篇课文。

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生。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

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所以,教学中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伟大人格。

 

授课过程中联系本专题的内容,把《渔父》放在整个专题中,教师做重点词汇点拨,引导学生翻译课文,并联系本专题的其它内容展开讨论。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变革,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课程探究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和自我评价。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专题教学中,我们注重知识点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对比、综合知识点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已不能胜任课堂教学的需要,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拓展学生视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渔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准确翻译句子。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通过对比阅读,对屈原和渔父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积累写作素材。

 

二.【萌生入境】 

1、作者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出生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屈原主张对内明修法度,举贤授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遭到了腐朽贵族集团的攻击,后因遭馋而去职,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晚年,不听屈原的劝阻,在子兰等人的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愤怒绝望,后投身汩罗江。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骚体诗:

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的《楚辞》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具有楚辞特色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 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①渔父:

“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②子非三闾大夫与:

“与”通“欤”。

③歠其醨:

“歠”通“啜”。

 

(2)古今异义:

 

①颜色憔悴(颜色:

脸色,今多指色彩)   ②形容枯槁(形容:

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

拘泥,执着。

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④何故深思高举(高举:

行为高出世俗。

今指高高举起)    ⑤何故至于斯(至于:

到 同义词连用。

今指①表示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3)特殊句式:

 

省略句——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被动句——①是以见放②圣人不凝滞于物 

倒装句——①身之察察(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察察之身

(4)多义虚词:

而、于、以 

(1)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2)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3)以: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3、检查预习: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渔父:

圣人不凝滞于物:

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

莞尔而笑:

鼓枻而去:

4、翻译句子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以见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英咀华】

1.文中从哪些方面描绘屈原的?

这些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用原文中的四个字来概括?

并谈一谈对这一形象的分析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又是从哪些方面描绘渔父的。

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用原文中的四个字来概括?

并谈一谈对这一形象的分析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国破之日即是屈原直面人生之时他是否可以选择:

隐忍苟活,实现理想?

隐遁江湖,享用山水田园?

离开楚国,另择高枝?

请做出回答并阐述理由

隐忍苟活,实现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师:

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

屈原,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

请同学们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馨香远播】

作业: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屈原更是爱国的典范,请以“爱国”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要求:

观点鲜明,论据使用屈原的事例,不少于300字。

 

淡水河边吊屈原--余光中

青史上留下你一片洁白,

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泽。

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

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

太史公为你的投水太息,

怪你为什么不游宦他国?

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张仪,

你不过为先秦一说客。

但丁荷马和魏吉的史诗,

怎撼动你那悲壮的楚辞?

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

你一直活到千秋万世!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

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

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

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子兰的衣冠已化作尘土,

郑袖的舞袖在何处飘舞?

听!

急鼓!

可爱的三闾大夫!

浅浅的龙湾在为你竞渡!

我遥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

我仿佛嗅到芳草的芬芳;

我怅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

它依然流着楚泽的寒凉。

《渔父》公开课教学反思

         《渔父》这一课文在苏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生存选择板块,文章较短,就文言学习层面来说,难度不大;但就情感价值方面来说,需要加强教师的引导。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我在安排学生预习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将其中的文言现象归纳整理出来,并且就文中疑惑的地方提出疑问,通过课代表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反馈给我,然后,我按照学生的反馈情况确立了本文的学习目标。

      我发现,学生不解的语句比较集中,大部分翻译都很正确,所以在课上我并没有单独去讲解文言翻译,而是以“文”为主,以“言”为辅,在讲解“文”的同时穿插“言”的讲解。

 

     整体来说,在课堂上,我积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劲头很足,由开始的紧张逐渐轻松起来,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但由于经验不足,其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时间把握不当。

前边进展有些慢,导致后来的讨论时间不足,使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以至于回答问题时答不到点上。

 

 二,缺少启发。

学生的知识水平与阅历是有限的,我没有想到这点,高估了他们的认识度,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以至于学生对于屈原的见解比较片面或者形而上。

 

 三,将生活语言等同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