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84149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docx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docx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人教版)

《与朱元思书》

一、通假字

1.转:

通“啭”,鸟叫声。

(蝉则千转不穷。

2.反:

通“返”。

(窥谷忘反。

二、古今异义

1.许   

古义:

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

或许,应允,赞许等。

2.奔   

古义:

指飞奔的马。

(猛浪若奔。

)   

今义:

奔跑,飞奔。

三、一词多义

1.绝: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美,绝妙)

(2)猿则百叫无绝(消失,断,停,)

2.上:

(1)负势竞上(向上)

(2)横柯上蔽(在上边)

四、词类活用

1.任意东西(东西:

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2.猛浪若奔(奔: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上:

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4.互相轩邈(轩邈:

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息:

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6.横柯上蔽(上:

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五、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翻译: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翻译: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翻译: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出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翻译: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翻译:

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物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

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六、阅读理解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抒发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流露出对功名的鄙弃,表达了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

具体语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总写山水之美的句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7.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

望峰、窥谷。

《五柳先生传》

一、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义:

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义:

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义:

旧交,旧友

今义:

过去的,过时的

3、造饮辄尽     

古义:

到,往   

今义:

制造

4.或置酒而招之     

古义:

有时   

今义:

或者

5.赞曰:

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义:

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义:

夸奖,夸赞

二、一词多义

1.以:

(1)因以为号焉(介词,把、用)

(2)以此自终(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2.之:

(1)或置酒而招之 (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助词,的)

3.言:

(1)闲静少言 (说,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 (言语,话)

4.如:

(1)晏如也(......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像)

5.许: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估计、左右)

6.其: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三、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

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

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4.性嗜酒:

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四、翻译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翻译:

(他)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翻译:

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3.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簟瓢屡空,晏如也。

翻译: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

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翻译:

不为贫贱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五、理解内容 

1.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

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2.简要概括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及其生活状况,并分析其分别写出了一个怎样的五柳先生。

(1)读书,刻画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2)喝酒,刻画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3)写文章,刻画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4)生活状况是: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3.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

不汲汲于富贵。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答:

因为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5.

(1)交代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交代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6.简要说说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

是一个闲静少言、率真旷达、淡泊名利,虽处于贫困之中却能安贫乐道、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7.对“五柳先生”的评价:

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他不慕荣利,厌恶官场的追名逐利,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是值得肯定的。

可另一方面他逃避现实,隐居起来,不去撞击社会矛盾的思想是消极的。

《马说》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耶: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二、一词多义

1.之:

(1)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

(2)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3)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不译,补充音节)

2.食:

(1)食不饱(吃)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3.策:

(1)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2)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鞭打)

4.能:

(1)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2)虽有千里之能。

(能力)

5.其:

(1)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

(2)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

(3)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三、词语活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5.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翻译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翻译: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

喂马的人不懂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五、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8.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答: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之人 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9.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语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修辞:

排比

作用:

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10.怎样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答:

因为首先是没有得到正常的喂养,食不饱,本领根本表现不出来,所以和普通的马都无法比,与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浅薄,才造成了这样的原因。

11.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答: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1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达了自己愤懑不平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13.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

答:

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来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如果没有伯乐,我们也要自己储备知识能量,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为社会做贡献。

14.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的?

说说理由。

答:

赞同。

因为在封建社会即使有人才,没有伯乐的发现也会被埋没甚至被摧残。

15.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答:

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在这里工作。

16.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

试举两例。

答: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送东阳马生序》

一、古今异义

1.是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

这,些   

今义:

常用作判断词

2.致    

无从致书以观        

古义:

得到,文中指买到   

今义:

达到,实现

3.汤    

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

热水          

今义:

菜汤,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4.走    

走送之                        

古义:

跑            

今义:

行走

5.趋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古义:

快步走   

今义:

趋势

6.或    

或遇其叱咄                  

古义:

有时          

今义:

或者

7.卒    

卒获有所闻                  

古义:

最终          

今义:

士兵

8.遗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古义:

赠送          

今义:

遗失

9.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

借            

今义:

虚假

二、一词多义

1.至:

(1)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2)至舍(动词,到达)

2.从:

(1)无从(从何处,这里指办法)   

(2)从乡之先达(向)

三、词类的活用

1.腰白玉之环   (名作动   腰间挂着)   

2.日再食  (“日”名作状   每天) (“食”名作动  给……吃)

3.无鲜肥滋味这享(原意为新鲜、肥厚,文中为鲜鱼和肥肉)

四、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五、常考虚词

1.以

(1)计日以还(而,来,可不译)

(2)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3)以是(因为)人多以(把,拿)书假余 

(3)以衾拥覆(用)

(4)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的身份)

(5)俯身倾耳以请(来,连词)

2.之

(1)录毕,走送之   (代词,书)

(2)每假借藏书之家  (助词,的)

(3)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的)

(4)益慕圣贤之道    (助词,的)

(5)当余之从师也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而

(1)足肤皲裂而不知(转折连词,但是、却)

(2)久而乃和(承接连词)

六、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翻译: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籍的人家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翻译: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刮着猛烈的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翻译: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宝珠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翻译: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翻译:

我站着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翻译:

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

毫无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翻译:

(原来是)我求学时的勤奋与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翻译: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翻译:

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交往,(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七、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写出自己成年之后求学的艰难的?

(各用四个字概括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目的:

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2.文章将同舍生的豪华衣饰和自己的蕴袍敝衣作对比,更为突出作者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他不慕虚荣、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的精神。

 

3.归纳作者最终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

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

4.你觉得“先达”对学生“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

为什么?

 

答案一:

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互相信任,共同学习,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学习和成长。

 

答案二:

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生。

同时,尊师长是传统美德。

5.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苦为乐。

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答: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写出有关“勤学”的诗句、事例、成语和名人名言。

勤学诗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勤学事例:

①唐朝李白铁杵磨成针     ②西汉匡衡凿壁偷光      ③战国时代孟柯改过勤学 

勤学成语:

①囊萤映雪   ②悬梁刺股   ③凿壁偷光   ④韦编三绝    

勤学的名人名言:

(1)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3)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4)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小石潭记》

一、一词多义

1.可:

(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2)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2.从: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 

(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随) 

3.清:

(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冷清)

4.差:

(1)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形容词) 

(2)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5.以:

(1)以其境过清(因为) 

(2)卷石底以出(表示“以”前面的成分是后 

(3)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 

6.乐:

(1)心乐之 (以……为乐) 

(2)似与游乐者相乐(逗乐,嬉戏)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做状语

1.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七星那样。

蛇,像蛇那样(爬行) 

2.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4.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二)使动用法

1.鸣:

使……发出声音       如鸣佩环 

2.凄:

使...... 感到凄凉      凄神寒骨。

 

3.寒:

使...... 感到寒冷      凄神寒骨。

三、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翻译:

从小土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挂在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我的)心里高兴起来。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翻译: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

四面被竹子和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令人感到悲哀。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四、阅读理解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写出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整体感受是什么?

答:

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具体: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

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文中描写小石潭的山石、潭水、树蔓、游鱼、溪流、岸势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清幽、明丽、深远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3.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定点特写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比喻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4.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

用的什么写法?

好处是什么?

答:

清、澄。

侧面描写。

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

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5.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将溪身比喻成北斗七星,这是静止的,将溪水比喻成蛇,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

孤独忧伤(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心情)。

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

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8.为了开发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

示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处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岳阳楼记》

一、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2.属予作文(“属”通“嘱”,嘱咐)

二、古今异义

1.越明年(古义:

第二年今义:

今年的下一年)

2.微斯人(古义:

没有今义:

微小)

3.属予作文(古义:

写一篇文章今义:

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4.去国怀乡(古义:

离开国都今义:

前往国家)

5.宠辱偕忘(古义:

荣耀今义:

偏爱)

6.进亦忧,退亦忧(古义:

入朝为官隐居乡野今义:

向前移动向后移动)

7.气象万千(古义:

景象今义:

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8.微(古义:

没有今义:

微小)

9.南极潇湘(古义:

向南到达今义:

地球的最南端)

10.尝(古义:

曾经今义:

品尝)

11.浊浪排空(古义:

冲向天空今义:

全部去除掉 )

12.景(古义:

日光今义:

景物)

13.备(古义:

详尽前人之述备矣今义:

准备)

三、一词多义

1.国:

(1)(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国家)国恒亡

(3)(国都)则有去国怀乡

2.或:

(1)(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2)(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3.居:

(1)(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居住)面山而居

(3)(停留)不可久居

4.通:

(1)(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2)(顺利)政通人和

(3)(通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旷:

(1)(开朗)则有心旷神怡

(2)(宽广)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6.属: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属予作文以寄之:

通“嘱”嘱托、嘱咐

(3)召令徒属,徒属皆曰:

等、辈

(4)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

(5)属引凄异:

连接

四、词类活用

1.先天下之忧 【先】在……之前。

2.后天下之乐而乐  【后】在……之后。

五、成语

【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

现形容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

兴,起。

【气象万千】景象千变万化。

今形容家乡或事业壮丽而多变化。

万千,没有穷尽。

【心旷神怡】心胸开阔,精神愉快。

六、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翻译: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翻译: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翻译: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