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初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59819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初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历史初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历史初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历史初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历史初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初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docx

《人教版历史初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初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初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docx

人教版历史初一下学期综合检测卷四

一、选择题(24分)

1.(2分)唐朝擅长人物故事画,通过《步辇图》记述松赞干布向唐朝请求和亲历史的画家是(          )

     A.欧阳询

     B.颜真卿

     C.阎立本

     D.吴道子

2.(2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下列佳句中,由杜甫创作的是(          )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B.“孤帆近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D.“黄河落天走东湃,万里写入胸怀闻。

3.(2分)汉高祖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态度比汉高祖强硬

     B.“和亲”政策不再起作用

     C.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落

4.(2分)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①都出现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时

②都重视发展生产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都重视任用贤才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2分)清朝乾隆年间,秦桧后人秦涧泉考中状元,在游览西湖,拜谒某位名将的墓时,挥毫题写了“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的联语。

秦涧泉拜谒的墓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忽必烈

     D.秦桧

6.(2分)《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古代开封的繁荣景象。

下列场景中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          )

     A.王家锦帛铺当街而设

     B.某精装字画铺出售唐代名家字画

     C.驮运丝绸、瓷器的骆驼正在出现

     D.娱乐场所瓦舍表演杂剧《西厢记》

7.(2分)“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选自《登科后》。

该诗体现了(          )

     A.分封制度的血缘和等级特点

     B.科举制度的公平和机会均等

     C.行省制度的首创和高效特点

     D.八股取士的腐朽和文化专制

8.(2分)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

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城都在今北京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2分)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10.(2分)唐太宗曾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朝统治者的这种“抚九族以仁”的做法,说明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和亲”是当时最有效的策略

     C.各族之间关系自古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11.(2分)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唐朝衰落的原因(          )

     A.统治者不再励精图治

     B.地方军事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C.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央王朝无法与之对抗

     D.宦官专权使朝政更加黑暗腐败

12.(2分)“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炀帝此举”是指(          )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通大运河

     D.创立科举制

二、判断题(6分)

13.(2分)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10个行省。

14.(2分)唐太宗当政时期,注意任用贤才。

其中有两人被称为“房谋杜断”,这两个人是房玄龄和杜甫。

15.(2分)11世纪前期,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

他仿效唐宋制度,并创制了契丹文字。

三、综合题(20分)

16.(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唐时代的长安城,欧洲人、中亚各国人、四裔的胡族人、葱岭东西的西域人往来熙攘,是一座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

材料二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其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国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们纷纷遣使与唐朝通好。

日本、天竺、大食等国都多次派遣使团到中国考查学习,唐朝僧人还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以上材料均由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改编

(1)材料一中的“盛唐时代”是由谁开创的?

“长安”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2)材料二提到的“日本使团”被称为什么?

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的唐朝著名高僧是谁?

 

(3)上述两则材料说明唐朝时期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

(4)唐朝的对外政策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17.(6分)【万水千山总是春一经济卷】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

下面是张老师围绕“唐——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设的复习任务单。

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识图学史】

  

  

  

          图一                图二    图三隋朝大运河  图四元朝大运河

任务二【史料硏读】

材料一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东南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逼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宋史》记载: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二 《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

“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梦梁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

(1)图一、图二是唐朝发明的生产工具,分别写出其名称,并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有何影响?

 

(2)观察图三、图四,比较隋朝和元朝大运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材料一中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材料二中,宋朝大都市商业的兴盛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5)任务三【规律总结】

综合上述,归纳经济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

 

18.(10分)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的焦点话题之一。

而加强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则更是事关国家统一、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

下列是我国唐宋时期与少数民族关系进行的探究,请你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

持节送公主入蕃。

弄赞率其兵次(到达)柏海,亲迎于河源。

                                                                        ——《旧唐书》

材料二 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一摘自七下历史

材料三 阅读下列四个人物图片:

材料四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历史事件?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动乱”指什么?

生活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有“诗史”之称,被誉为“诗圣”的是谁?

 

(3)根据材料三写出B、D人物的名字?

(4)材料四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

(5)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古代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著名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他的名画《步辇图》记述了松赞干布使臣向唐朝请求和亲的历史场景。

故C符合题意;AB是书法家,不符合题意;D的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不符合题意。

排除ABD,故选C。

2.

【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的名句,故选C。

3.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初国力衰弱,无力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汉高祖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国力鼎盛,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取得胜利,故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力的强盛,故选C。

4.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出现在唐朝,都出现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时。

故①符合题意;唐太宗和唐玄宗都重视发展生产,都重视任用贤才,促成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故②④符合题意;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的说法错误,因为唐太宗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

故③不符合题意。

①②④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5.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岳飞的抗金斗争,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但是宋高宗和秦桧却向金求和,并且谋害了岳飞,秦涧泉拜谒的墓是岳飞墓。

故选A。

6.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ABC都可能出现;《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不可能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故选D。

7.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

题文的“登科”指的是科举高中。

故选B。

8.

【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城。

589年隋文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隋炀帝时,始创科举,所以科举制诞生于隋朝;铁木真统一蒙古后,于1206年建立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元朝灭掉了金、西夏、南宋等政权,统一了全国。

元朝建立后,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实行了行省制度。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结束了唐朝灭亡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④正确。

故选B。

9.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致意思是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

即读书的行为高于一切。

反映了宋朝重文,重读书;“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好男儿不当兵,好铁不做针。

反映当时人们重文轻武,不以从军为荣。

故选D。

10.

【答案】D

【解析】“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是唐太宗的话。

意思是:

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唐太宗比较开明(或平等)的民族政策。

由此可知,唐朝统治者的这种“抚九族以仁”的做法,说明当时统治者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故选D。

11.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可知,开元后期,唐玄宗开始不愿过问政事,只想安逸享乐。

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奸佞之人相继当权,他们随意发号施令,胡乱处理政事,使唐朝的政治更加昏暗。

藩镇割据致使地方军事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政权,导致唐朝混乱。

所以ABD符合都属于唐朝走向衰落的原因,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王朝无法与之抗衡这个现象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故选C。

12.

【答案】C

【解析】题干的“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大体意思是促进了多年的国运,造福后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工程之一,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大大加强了南北联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同时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运河所经之地,城市兴起,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故选C。

二、判断题

13.

【答案】√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了巩固统治,在中央建立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

所以,这句话表述正确。

14.

【答案】×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任人唯贤,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他还广开言路,唐太宗知人善任,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

“房谋杜断”指的是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

15.

【答案】×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

他仿效唐宋制度,订立管制、兵制和法律,并奖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并创制了西夏文字。

所以,元昊创制的是西夏文字,“创制了契丹文字”这句话表述错误。

三、综合题

16.

【答案】

(1)唐玄宗(或李隆基)。

西安。

(2)遣唐使。

鉴真。

(3)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4)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要与世界各国保持友好往来;要发展外向型经济;等等。

【解析】第

(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盛唐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整顿吏治,裁汰冗员等,使他的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盛,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618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渊,进入长安(今陕西西安),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唐都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2)问,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称为遣唐使。

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鉴真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因此材料二提到的“日本使团”被称为遣唐使;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的唐朝著名高僧是鉴真。

第(3)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其表现有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第(4)问,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7.

【答案】

(1)曲辕犁筒车。

影响: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相同点:

南北起止点没变;都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不同点:

元朝大运河不经过洛阳;缩短了航程等。

(分别答出上述任意一点)

(3)原因:

大批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江南地区社会安定;江南自然资源丰富和自然条件优越。

变化:

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逐渐向南方转移。

(4)商业贸易使社会上的产品种类更多,生活方式也更加丰富,经济收入得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等。

(5)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发达的交通路线;充足的劳动力;政府重视经济政策等。

【解析】第

(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图一是唐朝农民把以前耕犁的犁壁由直的改进成了弯曲的,称为曲辕犁,以便于耕作。

图二是筒车,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筒车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

曲辕犁、筒车的应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问,根据图三、图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世祖为了便利南粮北运,他令人开凿两段新运河。

元朝的两段新运河,是指由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和由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这样元朝运河不再经过洛阳,河道变直,航程缩短。

因此,图三“隋朝大运河”、图四“元朝大运河”相同点是:

南北起止点没变;都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不同点是:

元朝大运河不经过洛阳;缩短了航程等。

(分别答出上述任意一点即可)

第(3)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意思是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意味着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其原因有:

大批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江南地区社会安定;江南自然资源丰富和自然条件优越。

第(4)问,根据材料二“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可知,宋朝大都市商业的兴盛对人们生活的好处是:

经济收入得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根据材料二“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可知,宋朝大都市商业的兴盛对人们生活的好处是:

社会上的产品种类更多,生活方式也更加丰富等。

第(5)问,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经济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发达的交通路线;充足的劳动力;政府重视经济政策等。

18.

【答案】

(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影响: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友好关系。

(2)安史之乱。

杜甫。

(3)B:

耶律阿保机;D:

阿骨打。

(4)澶渊之盟。

(5)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持节送公主入蕃。

弄赞率其兵次(到达)柏海,亲迎于河源”,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根据材料二“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年号天宝。

天宝年间,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任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为相,导致了天宝危机。

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趁机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由盛转衰。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

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精炼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它为“诗圣”。

(3)根据材料二“他统一契丹各部,任用汉人为官,改革习俗,建筑城郭,创制契丹文字,发展了农业和商业。

916年,他称皇帝,建立契丹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因此图片B人物是耶律阿保机。

根据材料二“他是女真族杰出的首领,12世纪初期,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他还仿汉文创制女真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时期,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

因此图片D人物是阿骨打。

(4)根据材料四“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

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5)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