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71330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docx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docx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第5单元面积

第6课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运用进率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弄清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

难点:

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划分成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回忆之前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题目,并把刚刚学生们说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归纳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0页例6。

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

翻过来看反面,现在把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

教师说明: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看作是10厘米,前面我们学了1分米是10厘米,按边长是10厘米再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10×10=100〔平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两次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教师板书: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去想,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推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教师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记忆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比照。

区别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启发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

〔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3、教学面积单位的换算。

8平方米=〔〕平方厘米。

让学生讨论并答复结果,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平方米=〔〕平方分米。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陈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让学生比拟这道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前两道题是从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这道题是将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请同学们讨论这道题该何如去做。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一填、

7平方米=〔〕平方分米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700平方分米〔〕平方米10平方米=〔〕平方分米

4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宜的单位。

课桌长是5〔〕黑板的面积是3〔〕

3、一块长方形玻璃,它的长是40厘米,宽是25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思维训练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0厘米,宽是50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小明家客厅的地面长是8米,宽是6米。

面积多少平方分米?

本资源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第9单元总复习

第1课时数与代数〔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6页的第1题及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掌握因数、倍数的特征,能写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能利用这一特征解决一些问题。

3.进一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并能正确判断。

4.通过复习,能发现不懂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因数与倍数。

〔1〕什么是因数?

什么是倍数?

请举例说明。

如:

3×4=12

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你对因数和倍数还有哪些了解?

由学生自己回忆知识、语言表达所了解的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着重说到下面几个问题:

①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本身。

②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③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④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是相互存在的,不能孤立说因数或倍数。

⑤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公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是2的倍数的数称什么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称什么数?

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偶数:

2,4,6,8,10……

奇数:

1,3,7,9,11……

〔2〕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5,10,25,35,40

教师:

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3〕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6的倍数,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吗?

为什么?

3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吗?

提示:

因为6=2×39=3×3

可以看出:

6包含有因数3,9也包含因数3,从而得出:

6的倍数中一定包含因数3,9的倍数也一定包含因数3。

所以,6和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3.质数和合数。

〔1〕什么样的数叫做质数?

质数又称作什么数?

〔2〕什么样的数叫做合数?

〔3〕1是质数吗?

是合数吗?

二、复习讲授

1.写出36的所有因数和100以内的倍数。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怎样写才能不缺写也不多写。

2.从下面四张卡片中取出三张,按要求组成三位数。

0587

〔1〕奇数。

〔2〕偶数。

〔3〕5的倍数。

〔4〕3的倍数。

(5)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7)是2,3,5的倍数。

由学生独立完成,能写几个就写几个,然后,全班反应,老师集体评价。

3.将以下各数填入相应的圈里〔数字可重复使用〕

1248910

121521579168

练习要求:

〔1〕学生分别将各数写在相应的圈里。

〔2〕学生交流:

说一说自己的判断过程。

〔3〕答复以下问题:

①自然数中,除了奇数,剩下的一定是偶数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②自然数中,除了合数,剩下的一定是质数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③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④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⑤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三、稳固作业

1.完成课本第118页的第1题。

此题是有关2、3、5倍数特征的习题,练习时,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应。

2.完成课本第118页的第2~4题。

第3题:

此题是稳固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习题。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应。

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求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第4题:

此题是有关公倍数的实际问题。

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4个装一排正好能装完,6个装一排也正好装完,说明松花蛋的数量就是4和6的公倍数。

学生明确题意后,让学生找出4和6的公倍数,并根据70多个松花蛋这个条件,判断出是72。

四、课堂作业

判断题。

〔对的打“√〞错的打“×〞〕

1.5的倍数大于4的倍数。

〔〕

2.4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

〔〕

3.偶数加偶数和是偶数,奇数加奇数和是奇数。

〔〕

4.自然数是由奇数和偶数组成的。

〔〕

5.两个质数相乘,积一定是合数。

〔〕

五、课堂小结

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数与代数〔1〕

什么是因数?

什么是倍数?

如:

3×4=12

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教学反思】

本课时主要对因数与倍数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

由于概念较多,学生对此容易混淆,所以本课时教学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复习有关概念,并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

此外,由于本单元的内容比拟抽象,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这可通过相关练习让学生逐步体会。

第4单元比例

第2课时反比例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开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为什么?

购置练习本的价钱:

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2、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①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②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③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拟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拟低。

 

〔2〕出示表格。

杯子底面积/cm²

10

15

20

25

30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

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根底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板书出示: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用字母表示:

xy=k

三、拓展应用

练习九第2题

四、总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五、作业布置

完成P48“做一做〞

练习九第8~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