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三门县某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secret.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5713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烈推荐三门县某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secre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强烈推荐三门县某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secre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强烈推荐三门县某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secre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强烈推荐三门县某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secre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强烈推荐三门县某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secre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烈推荐三门县某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secret.docx

《强烈推荐三门县某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secre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烈推荐三门县某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secret.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强烈推荐三门县某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secret.docx

强烈推荐三门县某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secret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附图表:

1、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

2、施工总体计划表

3、分项工程进度率计划表

4、分项工程生产率和施工周期表

5、工程管理曲线

 

第一章编制依据

1.1《三门县城西南三路虎陇山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招标文件及施工合同》;

1.2《三门县城西南三路虎陇山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图纸》;

1.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11国家现行有关其他施工验收规范、操作规程及技术标准。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2.1.1工程地理位置及现状

本工程滑坡点位于三门县城岙虎陇山,坡脚为南三路通向三门县城,距离三门县城约3km,交通便利。

目前滑坡已基本成型,平面形态大致为“箕”形,主滑方向为330°左右,其前缘为南三路。

纵长约200m,宽约100m,后缘标高约84.22m,前缘标高约31m,地形最大比高53.22m,滑体纵长约200m,前缘嘴处宽约150m,中部宽度约100m,厚度一般为10~20m,平均厚度约15m,现状稳定性较差,滑坡体积约25万m3,为中型深层土质滑坡。

2.1.2设计要求及工程规模

本着“以人为本、标本兼治”的原则,充分考虑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及土石方合理利用等因素,综合确定分级削坡清除滑坡体+新形成的边坡挡墙加固+截、排水沟+加强监测的治理方案。

一、分级削坡

1、以南三路现有公路标高为削坡起点标高,对南三路南侧边坡按两级进行削坡,第一级边坡按坡率1:

2(26.6),坡高6m,平台宽5m,第二级边坡按坡率1:

2(26.6),直接削坡标高40m;然后形成第三级大平台,平台标高40m,平台宽64~87m,第三级边坡按坡率1:

2(26.6),坡高8m;第四级平台标高48m,平台宽25m,第四级边坡按坡率1:

2(26.6),坡高8m;第五级平台标高56m,平台宽25m,第五级边坡按坡率1:

2(26.6),坡高8m;第六级平台标高64m,平台宽5m,第六级边坡按坡率1:

2(26.6),坡高6m;第七级平台标高70m,平台宽5m,第七级边坡按坡率1:

2(26.6),坡高6m;第八级平台标高76m,平台宽5m,第八级边坡按坡率1:

2(26.6)直接削至坡顶。

2、东侧及西侧形成的边坡高度小于6m的边坡段按坡率1:

2(26.6)直接削至坡顶;边坡高度大于6m的边坡段按坡率1:

2(26.6)、坡高6m进行分级削坡,两级之间设置5m宽的平台。

3、为防止平台在雨季期间大量渗水,平台应向东西两侧及北侧略有倾斜,斜率取1。

削坡后顶边缘线控制点坐标一览表

控制点号

X坐标

Y坐标

控制点号

X坐标

Y坐标

G1

39569.6

54848.9

G8

39304.5

54937.5

G2

39526.1

54855.2

G9

39300.0

54899.0

G3

39445.8

54916.7

G10

39309.3

54881.2

G4

39411.6

54940.2

G11

39323.7

54870.2

G5

39378.9

54965.0

G12

39358.5

54848.3

G6

39359.7

54968.5

G13

39391.3

54822.4

G7

39338.6

54965.8

G14

39425.7

54775.4

二、拱形骨架护坡

对削坡后的土质边坡即第七级边坡坡面(G21G7G9G22)、第八级边坡坡面(G7G8G9)及前缘两级边坡坡面(G1G2G26G14G27)均采用拱型骨架坡面防护,高与每级坡高一致,坡面防护拱型骨架厚度40cm,每拱跨度3m,上部拱型半径R为1.5m,并设置流水槽及阶步流水槽,平台采用浆砌块石护面,厚度30cm。

三、截、排水沟

1、在坡顶外缘约3~5m稳定斜坡上,东侧以原有溪沟进行改造,西侧以旱地西侧已有溪沟进行改造,依据地形设置一条防渗截水沟,横断面为梯形,底宽0.4m,顶宽1.15m,深度为0.5m,M7.5浆砌块石砌筑,厚度0.30m,并采用10cm的碎石垫层,坡陡处采用阶步截水沟。

2、每级平台内侧设置排水沟,第四级、第五级、第六级边坡坡面设置纵向排水沟,宽0.3m,深0.3m,M7.5浆砌块石砌筑,厚度0.30m。

纵向排水沟与标高56m平台排水沟相交处分别设置一处消力池,消力池规格为长2m,宽1.5m,深1m,采用C20现浇混凝土砌筑。

3、坡脚排水沟,宽0.5m,深0.6m,M7.5浆砌块石砌筑,厚度0.30m。

四、挡墙

1、在南三路公路北侧边坡(G1G27)、南东侧边坡(G21G22)标高70m的平台内侧、标高40m平台(G15G16)、标高48m平台(G17G18)、标高56m平台(G19G20)的东侧边坡分另设置一道A型挡墙。

2、在标高40m平台(G25G26)、标高56m平台(G23G24)的西侧边坡分别设置一道B型挡墙。

3、挡墙采用M7.5砂浆块石砌筑,墙高均为2.5m,内墙背直立。

A型挡墙墙面坡度1:

0.4,顶宽1.2,底宽为2.2m;B型挡墙墙面坡度1:

0.3,顶宽0.8m,底宽为1.55m;基岩时基础埋深0.5m,土层时基础埋深1.0m,基地逆角0.2:

1。

挡墙底部采用10cm的砼垫层。

4、沿挡墙每隔15m设置一道20mm的伸缩缝,用沥青麻筋填塞,填塞深度不小于200mm;挡墙内设置一排泄水孔,泄水孔高出地面20cm,泄水管采用ф75PVC塑料排水管,水平距离3m,自墙内向外倾斜布设,坡度5,挡墙内侧泄水管处设置碎(砾)石反滤层。

墙顶以C20细石砼克顶,厚度10cm。

挡墙控制点坐标一览表

控制点号

X坐标

Y坐标

控制点号

X坐标

Y坐标

G1

39569.6

54848.9

G19

39391.4

54955.7

G15

39475.4

54901.5

G20

39389.4

54952.3

G16

39455.9

54903.1

G21

39353.3

54968.7

G17

39430.3

54928.7

G22

39305.1

54885.8

G18

39421.7

54926.7

G27

39413.2

54756.9

G23

39340.5

54867.7

G25

39407.5

54818.7

G24

39350.9

54853.7

G26

39427.3

54799.8

五、平台、坡面绿化

1、标高64m、70m、76m平台,在距离平台外侧边缘0.6m处设置直立浆砌块石挡墙,挡墙高为60cm,宽为40cm,底部设置一排泄水孔,泄水孔采用ф75mm的PVC管,墙顶采用10cm厚的C20细石砼克顶。

平台的挡土墙内侧回填种植土,回填高度50cm,中间种植灌木,种植间距为2m,平台回填土外侧和内侧种植爬山虎等藤本植物,使其下爬上挂,种植间距为0.5m。

2、拱形骨架护坡格构坡面及东侧土质边坡坡面(G3G15G16、G4G17G18、G5G19G20)西侧土质边坡坡面(G11G23G24、G13G25G26G14)采用撒播适应当地生长的草种进行绿化护坡。

六、监测与巡查

1、对边坡加强监测与巡查,特别是在梅雨季节和台风暴雨期间,若发现坡体开裂或有不稳定迹象,则应及时上报有关主管部门,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2、根据边坡体特征、变形情况及工程的重要性,设置位移监测孔3个,对边坡地表变形进行监测。

边坡崩塌预报采用现场严密监视和资料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七、工程规模:

主要工程量如下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1

削坡土方

M3

140200

2

削坡石方

M3

24400

3

挡土墙

M3

1711.3

4

截水沟

M

750

5

排水沟

M

1580

6

拱型骨架护坡

M3

850

7

混凝土消力池

M3

5.33

8

回填种植土

M3

620

9

撒播草种

M2

3800

10

种植杜鹃

320

11

种植爬山虎

1280

2.2施工条件

2.2.1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提交的《三门县县城西区南三路虎陇山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滑坡区上覆第四系残坡积层松散土体,厚达10米左右,东西两侧沟谷分布有洪坡积碎石土。

周边残积层较薄,厚0.5-1.0米,下伏侏罗上统西山头组(J3x)火山碎屑沉积岩:

角砾凝灰岩、晶屑凝灰岩、沉凝灰岩以及陆源碎屑沉积岩:

粉砂岩。

粉砂岩、沉凝灰岩呈夹层或互层状产出。

岩层产状335°∠15°,顺坡缓倾。

滑坡区地层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分别描述为:

1-1含角砾粘性土(Qdl-pl):

灰褐-棕黄色,稍湿,硬塑,角砾含量25%,局部达50%,大小0.2-2厘米,呈次棱角状,成分为全-强风化状角砾晶屑凝灰岩和少量凝灰岩、粉砂岩。

该层主要分布于植被未被铲除的部位,厚度1.2-2.5米。

推荐容许承载力[σo]=110KPa。

1-2砂质粘性土(Qdl-pl):

黄棕红-棕红色,稍湿,硬可塑,含5-25%石英砂,粒径0.05-0.1mm,分布不均匀。

普遍见中等风化晶屑凝灰岩角砾、碎石、块石,孤石最大可达4米,遇水易松软,天然含水量ω=29.9%,渗透系数3.86×10-7,液限指数IL=0.37,可塑性较好,为高压缩性土a1-2=0.697Mpa-1。

坡体表面广泛分布,厚度2-6米,平均厚3.5米。

推荐容许承载力[σo]=100KPa。

1-3粉砂(Qdl-pl):

灰黄-棕黄色,稍湿-湿,稍密-中密状,粘土40-50%,石英砂50-60%,局部见有角砾和碎石,其分布于ZK2、ZK5、ZK10至边坡坡脚30米的范围内,天然含水量ω=22.9%,a1-2=0.594Mpa-1为高压缩性土。

厚度1.75-3.65米,平均厚度2.4米。

推荐容许承载力[σo]=110KPa。

2-1亚砂土(Qdl-el):

灰-灰黄色,稍湿-湿,稍密-中密,主要为粘土和石英颗粒。

天然含水量ω=20%,天然孔隙比e=0.78,液限指数IL=-0.03,渗透系数K=3×10-4属中等透水性,压缩系数a1-2=0.450Mpa-1,为中等压缩性土。

其主要分布于滑坡体中部的东侧,厚度2-7.4米,平均厚度4.26米。

推荐容许承载力[σo]=140KPa。

2-2含粘性土角砾(Qdl-el):

紫褐色,稍湿-湿,稍密-中密,角砾50-60%,为全-强风化凝灰岩、粉砂岩,大小0.2-2厘米,局部见少量碎石,呈棱角-次棱角状,分布不均匀,局部为粘性土或含角砾粘性土,粘性土粘性强,紧密胶结角砾,干强度较大,天然含水量ω=27.7%,天然孔隙比e=0.823,渗透系数K=8.83×10-5属弱透水性,液限指数IL=0.36,粘土可塑性较好。

厚度变化大,0.8-4.4米,平均厚2.05米。

推荐容许承载力[σo]=160KPa。

2-3亚粘土(Qdl-el):

灰色,稍湿,硬可塑,干强度低,手捏易碎,仅在ZK8孔见及,厚度1.7米。

推荐容许承载力[σo]=100KPa。

2-4含粘性土碎石(Qdl-el):

紫褐色,稍湿-饱和,稍密-中密状,碎石50-60%,以强-中等风化粉砂岩、凝灰岩为主,大小2-5厘米为主,少数10厘米,分布不均匀。

局部为粘性土或含碎石粘性土,粘性土粘性强,紧密胶结碎石,干强度较大。

天然含水量ω=28%,渗透系数变化较大K=6.17×10-5~9.6×10-7属弱透水-极微弱透水性。

天然孔隙比e=0.965,液限指数IL=0.32,粘土可塑性较好。

厚度变化大1.4-8.4米,在离坡脚70-100米的部位尖灭是和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