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帮扶策略.docx
《问题学生帮扶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学生帮扶策略.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问题学生帮扶策略
话题一: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如何教育习惯不良的学生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乌申斯基
一、问题呈现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
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
“在您的一生中,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
“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
“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
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
“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
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二、现象透视
孔子说过: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
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行为习惯对于一个人的终生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说,优秀是一种习惯。
学生不良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不利于成长的家庭环境——学生不良习惯的发源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许多不良习惯表现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往往在家长身上。
家长未能抓住教育的最有利时机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有的父母自身行为不良,为孩子起了坏榜样;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家庭结构缺损,或家庭成员经常闹矛盾,孩子长期生活在不和谐的环境中;有的家庭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
(二)存在缺陷的学校教育——学生不良习惯的生长区
一是学校教育评价机制缺陷,使教师对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缺乏动力;二是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三是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教法陈旧,不关心、尊重学生,甚至体罚学生,过分的惩戒或放任强化了学生的不良习惯。
(三)不尽如人意的社会影响——学生不良习惯的助推器
一是市场经济诱发了学生价值去向的功利化;二是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三是网吧、游戏厅等
三、解决方略
着名教育家叶圣陶说:
“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
教育家陈鹤琴认为:
“习惯养成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
(一)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1.指导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一,家长要做好良好的师范,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
第二,家长要督促孩子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第三,家长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积极预习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第一,初步了解教材内容。
如语文预习,初步认识课文的基本内容、文章的脉络、主题思想等。
第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第三,找出重点、难点问题。
可与家人请教,也可把它记下来,上课时请教老师,并把其作为听课的重点。
第四,合理安排预习时间。
根据预习时间与听课时间间隔的远近,预习可分为三类:
近期预习(上新课前的预习)、中期预习(上新单元前的预习)、远期预习(新学期开学前的预习)。
(2)认真听讲的习惯
第一,做好准备,抓住特点。
听课之前要在心理(认同科任老师,喜欢这门课程)、知识(带着预习时发现的问题来听)、物质(学习的必需品)和身体(精力充沛,专心致志)四个方面做好准备。
第二,明确目的,心无二至。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学习目的越明确,想达到的愿望和责任感越强烈,就越能长时间的严格要求自己。
第三.积极思维,理清思路。
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有了问题,“好奇心”就会驱使自己不断探究,积极思考和专心听讲。
“首因效应”,听课时一定要抓住开头,高度重视结课。
(3)细心消化的习惯。
“艺会在学,艺精在练。
”
第一,俯读仰思,质疑问难。
只有积极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适量练习,积极反馈。
(4)及时复习的习惯。
第一,抓住重点,及时复习。
复习应成为每天、每周、每单元、每章,每阶段学习结束后的必要活动。
第二,掌握方法,多样复习。
(二)循序渐进,加强具体指导
学校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指导者。
学生行为出现偏差,很多时候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教师应扮演好督促与指导者的角色。
对学生的习惯给予明确的要求,要把习惯培养的内容做小、做细、做实,把习惯要求进行具体分解,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给学生提要求要尽量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提出具体、形象、直观,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培养要求,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
使学生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培养良好习惯。
【案例】李云同学学习成绩不好,经常不做作业。
刘老师采用四
步训练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步:
要求他抄题目(解决“动笔”的问题);第二步:
要求他抄作业(只要抄得好就奖励他喜欢的东西);第三步:
借鉴学习法(对于不会做的题目,允许他先把优秀学生的作业看几遍,看懂了再自己做);第四步:
独立自主完成作业。
四个月的指导和练习,李云同学逐渐形成了做作业的习惯,学习成绩也有所上升。
(三)正面强化,巩固优良行为
一位管理学家说过,奖励你所希望的行为比惩罚你所不希望的行为投入的资源少,而且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
欣赏、鼓励好的行为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
在学生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强化”的原则,对学生的优良行为强化,对不良行为淡化,对好习惯用加法,对坏习惯用减法。
(1)以集体荣誉感激发行为动机。
北京史家小学案例
(2)以评优方式形成良性竞争
魏书生的学生不仅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而且习作水平高。
魏书生巧用“无限积分制作文批改法”和“分组竞赛法”,通过评优来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四、【案例】
大拇指的力量
四年级的黄斌满口污言秽语,打架伤人。
家长提起他就掉眼泪,老师提起他谈“虎”色变,但熊老师通过观察,发现黄斌有两个特点:
一是争强好胜,死要面子,二是组织管理能力、号召力强。
熊老师让他从小组长干起,大组长,纪律委员。
熊老师与他约法三章,干好了就竖大拇指,这中间黄斌旧病复发过无数次,无数次被免职,但每次熊老师都给他个台阶和进步的机会,等他将功补过又不失时机的让他复职,到了四年级下学期,黄斌当上了纪律班长,学习稳步上升,硬笔书法名列前茅。
黄斌还在日记本上写下了“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几个大字。
他还有缺点,熊老师经常提醒、警告、惩罚,但他也有优点,熊老师不失时机的向他伸出大拇指。
案例分析:
1.调查,寻找优点。
2.耐心,允许反复。
3.展示,扬长避短。
4.总结,及时奖惩。
话题二:
学习并快乐着
如何教育厌学的学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一、问题呈现
一位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老师的一次罚站而自杀。
二、现象透视
(一)厌学的含义与类型
“厌学”顾名思义就是不喜欢学习、厌倦学习,是对学习产生的一种厌恶的心理倾向。
按其承担,可分为一般厌学情绪和厌学症。
一般厌学情绪,是一种正常的不良情绪,或者说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
主要表现为发牢骚,抱怨学习“太累了”,又不愿学习的想法,偶尔不写作业、上课开小差、逃课等。
这一类厌学情绪或行为通常具有短暂性,学习者能通过自我调整来克服,一般厌学情绪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有时反而是学习者内心压力的一种发泄,一种自我调节。
厌学症与一般厌学情绪不同,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要特征表现为:
在心理上对学习毫无兴趣、厌恶学习,把学习视为负担,害怕考试,恨书、恨老师、恨学校;在行动上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逃学;在生理上会出现头痛、胸闷、心慌、气短等症状,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晕、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等,无法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
(二)厌学的主要表现
1.学习兴趣不浓,缺乏长远动机。
2.信心不足,自暴自弃。
3.图眼前实惠,需要层次低。
4.意志薄弱,克服困难毅力差。
(三)厌学形成的原因
1.父母期望值过高。
父母在学习上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直接后果,是使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甚至丧失上进心和学习的自信心,最终产生厌学情绪。
2.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低,放任自流,一旦遇到困难,就认为学习太苦,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最终导致孩子厌学。
3.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
父母不和,家庭纠纷。
4.学习成绩差。
学习成绩差,是导致学生厌学的直接原因。
5.课业负担重。
6.学习动机不足。
学习动机不足,导致学习动力不够。
7.人际关系不良。
8.校园暴力。
三、解决方略
(一)指导学生自助,走进厌学困境
1.树立自信。
教师要让学生坚信自己的能力,从简单的事情做起,成功一点,自信就会多一点,逐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2.制定合适的目标。
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切合自己实际的目标,增强自信心,并为下一步的目标继续努力。
3.改变学习态度。
着名的足球教练米卢说过:
“态度决定一切。
”着名教育学家鲍比·迪波特说:
“在学习方面,你的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地态度。
”态度的改变需要坚持进行积极地自我心理暗示和不间断的行为矫正。
4.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5.掌握考试技巧。
6.培养意志力。
能不能走出厌学的误区,关键就是看厌学者有没有意志力,坚持下去。
7.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家校通力协作,帮助学生走出厌学的阴影
1.学校构建心灵的桥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象。
自知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
厌学者因为自己的成绩差,而且与自我期望值有差距,完全否定自己,从而丧失学习信心。
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经常跟他们谈心,进行心理疏导,并引导他们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关键是要学会面对现实,立足现实,从而进一步超越现实。
帮助学生充分接纳自我,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象。
2.家长寻找心理支点,增强孩子学习动力。
(1)多与孩子沟通。
别张口闭口学习,可以给孩子谈自己的童年,成长经历等,让孩子敞开心扉。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3)学会赏识孩子。
千万别唠唠叨叨,对孩子要努力给予肯定、承认,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赞赏,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4)关心孩子与同学的关系。
(5)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四、案例
《孩子,你不是傻子》、《高高举起的小手》
话题三
遥望远方的眼神
如何教育留守学生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亲情缺失,性格叛逆。
2.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3.不爱学习,不守规章。
4.管理空当,容易早恋。
5.监护不力,存在安全隐患。
二、解决方略
(一)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
如班主任请留守儿童到自己家过节;组织全班同学为留守儿童过生日;通过家访指导监护人科学安排饮食,尽可能满足他们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
(二)在学习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动班干部或其他优秀同学与之结对,同伴互助,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树立学习信心。
(三)在心理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失致使孩子变得孤独、抑郁、自卑,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的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
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
因此,班主任老师要主动与留守儿童接触,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选择和辛苦,消除抱怨的情绪和被“抛弃”的感觉。
懂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将这份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处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
父母外出,虽然少了一些父母的照顾,但是获得了更多的锻炼机会,有利于培养自己的自立自强精神和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将来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四)在活动中让他们感受亲情和幸福
1.电话传情。
搞特殊的班会:
电话传情。
由家长从外地打电话,先由孩子们向家长汇报,朗读课文或讲故事,说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启迪……再由家长介绍最近的工作。
在孩子与家长对话中,教师也插进一两句,或赞扬,或勉励,或鞭策。
2.鸿雁传书。
班上开辟“鸿雁传书”专栏,展览学生与家长的书信。
每月举行一次家书大赛,分别评选出孩子的优秀书信,既增强了书信写作的氛围,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此外,还可以组织“体谅父母”、“感恩教育”、“交往辅导”等活动,糖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受到教育;同时,还可以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
(五)加强同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六)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功能。
着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
“如果没有合格的家长,就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没有完整的优质教育。
”加强与代养人的沟通和联系,给予“替代性父母”必要的指导。
案例:
1.呵护“留守的心”
邓加胜父母离异,可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他他长期一人生活,他自私、霸道、攻击性强,厌学,“逃学”是他的爱好。
彭老师采取如下计划进行转变:
(1)加强沟通,帮助感受父慈母爱(让离异的母亲经常给他打电话)。
(2)主动牵手,不断感受同学真情(班委主动与他牵手,在学习上帮助他,慢慢的和他做朋友,逐步将他带入自己朋友圈)。
(3)创设机会,不断增强孩子自信。
(选他为劳动委员)。
案例分析:
高度的责任心是教育留守儿童的前提;真诚的关爱是教育留守儿童的基础;重塑自信是教育留守儿童的关键。
夏丏尊说: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称之为池塘。
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
案例2:
爱心驱走冷漠
肖毅9岁,爱打架,我行我素。
父母经常不和,又各自外出打工,陈老师采取
(1)走进心灵,了解学生(了解家庭情况,了解其爱好,轻叩他紧闭的心灵之门);
(2)爱心浇灌,感化学生(表扬、缝补衣服、鼓掌、戴小红花);(3)创造契机,融化坚冰(陈老师让肖毅替自己上课,使孩子获得自信)。
话题四:
哪个才是我的家
如何教育离异家庭的学生
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的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
——苏霍姆林斯基
(一)离异家庭孩子存在的问题
1.心理问题:
自卑低沉、担心多疑、寂寞焦虑;还可能发展成为性格突变,如由性格开朗变为抑郁多愁,由沉静内向变为暴躁易怒……在很长一段时期,他们可能会对未来感到迷茫,没有方向和安全感,甚至有一种与别人格格不入的感觉,严重的影响到了孩子心理及个性的健康发展。
2.行为偏差:
交际面变小,不太爱与人交往;性格易怒,喜欢动手攻击别人;容易反叛,喜欢与人对抗;与“恶”为伍,破罐子破摔……渐渐成为“问题”孩子。
(二)离异家庭孩子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原因:
父母离婚前,家庭不和,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态度不统一;父母离婚后,有可能变成敌对双方,这种负面情绪难免带给孩子;父母重组家庭后,缺少对孩子关爱的合作,甚至产生冲突,如父亲的教育可能更多强制性,机械简单,而母亲一方的教育可能会更多娇宠、溺爱,双方没有合作,必然会造成孩子的单一性格,产生好斗、娇气、专横、胆怯等不良性格特点。
2.社会原因:
由于离异家庭的孩子特别敏感,他们对社会的评价很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和说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认知,因此,他们惶恐不安,对自己的处境产生怀疑,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3.学校原因:
注重孩子的成绩,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
三、解决方略
(一)充分了解,有的放矢:
摸清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存在的主要问题,多与孩子接触了解,认真思考对策。
(二)家庭沟通,正确引导。
老师应细心与孩子父母沟通,让家长为了孩子做出一些让步和牺牲,让孩子觉得虽然父母不在一起了,但仍然可同时得到父母双方恶关爱。
另外,教师在于父母沟通时还应引导家长主动配合,把这些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在家表现发聩给自己,以便在学校也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真诚关爱,赢得信赖。
教师要及时注意孩子的言行,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
在同学中,可采用“偏爱”法,放大他们的优点,不断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注意发现孩子心理、行为方面的点滴进步,帮助他们重树自信、走出自卑心理。
(五)集体温暖,重拾信心。
良好的伙伴关系,有助于离异家庭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1.鼓励班干部和班上的活跃分子真诚的与这些孩子交朋友;
2.根据离异家庭孩子的特长和爱好,有计划的成立一些活动小组,拉近他们和同学的距离,让这些孩子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
3.教师多关注个性内向的孩子,对待他们要多一份主动和热情。
4.尝试让他们负责班级里一些事务的管理工作,满足他们被需要的心理,增强他们的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
(五)教会换位,懂得感恩。
让孩子明白,父母离异是因为大人之间出现了问题,与孩子自己没有关系;父母及时分开也许是修正错误的最佳选择,离婚是父母的权利,要调整好自己的生活和心态去面对这种变故,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离婚和再婚,慢慢懂得感恩,明白父母不仅为孩子活,也要为自己活。
四、案例
1.春风化雨暖人心
张刚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的离异、后母及妹妹的出现,他严重缺乏安全感,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让他产生了攻击别人的行为,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卑心理。
班主任卜老师以自己的真诚和耐心,用温暖的话语和实际行动,精心呵护了一个单亲家庭孩子脆弱的心灵。
这个案例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暖言暖语,消除戒备。
(2)抓住契机,及时表扬。
(3)趁热打铁,不断鼓励。
2.呵护“残缺的心”
张俊,他像一只敏感的刺猬,喜欢与所有的人对立,经常吹着口哨,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据前任班主任介绍,他学习成绩十分糟糕,又不听话,真拿他没辙!
从张俊的爷爷口中得知,张俊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其他而去,父亲因此受到打击,从此萎靡不振,在痛苦中染上毒瘾,一直关在戒毒所。
父母的离异让他心灵有了创伤,多年的批评让他“破罐子破摔”。
杨老师提着精心准备的礼物,和几位住校生一起去张俊家看望他;学校期间,杨老师经常约张俊谈心,每次都主动去握他的手;元旦快到了,他悄悄和班干部商量给张俊制作贺年卡;为了消除张俊自卑的心理,杨老师努力挖掘他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表扬,教他怎样与人相处。
一学期后,张俊发生了巨大变化……
启示:
一是“用真情打开封闭的心门”,二是“用友情抚慰心灵的创伤”,三是“用鼓励重拾逝去的自信”。
话题五我们不是外星人
如何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的问题
1.心理问题。
(1)学习基础差,导致心理的脆弱。
(2)生活环境差,导致厌学的情绪。
(3)经济条件的差距,导致自卑的心理。
(4)父母过高的期望,导致焦虑的心理。
2.学习问题。
进城务工子女流动性大,在语言、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上有着较大差异由于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加之教材、教学进度或语言不同等,往往在学习适应性上存在显着差异;父母文化程度低,缺乏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导致学习成绩偏低,如不及时教育和引导,极易造成学习障碍。
二、解决方略
(一)澄清基本情况,建立专项档案。
在知、情、意、行诸方面进行调查,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
(二)健全作业制度,实现家校共管。
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沟通,和家长签订家庭作业协议,要求家长积极参与到监督孩子家庭作业完成情况的工作之中。
(三)重视养成教育,提高自律能力。
自律是一种“慎独”境界。
一个人只有达到自律的水平,才能具有真正的道德品质。
班主任就必须在平时班级管理上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包括共同认可的各种班级制度,建设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班风和班级文化,规范和约束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
(四)丰富假日生活,组织多彩活动。
(五)建立班级网站,促进师生交流。
建立班级网站,班级QQ群来展示班级风采、学生个性等,通过网络平台促进交流沟通,拉近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六)进行必要家访,走进孩子心灵。
班主任应该挤出时间走进这些弱势群体的家庭、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工作,同时也能激发家长对孩子强烈的关注和责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教师教育的顶峰是师生之间心灵的和谐境界。
”班主任通过家访,给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积极的鼓励和赞赏,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尊严感,让孩子们知道自己也是被关注的,这样师生距离就拉近了,也更有利于日后彼此的沟通。
案例
1.陪你一起走
岑中成是进城务工子女,他多次受到同学的嘲笑、欺负,逼迫和这位同学打架,可这位欺负他的同学却叫来一群人要报复岑中成,岑中成因此不敢回家,覃老师陪他一起回家,并和欺负他的那位同学的班主任一起处理这件事,使欺负他的那位同学答应再也不欺负岑中成了。
后来覃老师发现岑中成抽烟,就用写字条的办法,使岑中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掉了抽烟的坏毛病。
2.躲避的眼神
开学的第一天,我微笑着走进教师,发现有一双躲避的眼神:
羞涩、惶恐,还伴随着一眼的迷茫。
这个孩子叫龚崴,刚从农村转进城里。
为了消除环境改变带来的不适应,使他们尽快融入新的集体,我像往常一样对孩子进行了学期前的摸底。
通过电话联系和家访,我了解到龚葳的家庭情况,还从龚葳妈妈的口中得知,龚葳转到城里,对新的环境不适应,经常哭,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现在变得不肯说话了。
语文课上,小组讨论,龚葳沉默不语,同学们也有意冷落他,我鼓励他大胆发言,下课后,我找龚葳谈心,打消他的顾虑,鼓励他要大胆发言。
学完《掌声》一课后,我引导学生谈感受,同学们领会了我的用意,开始主动找龚葳说话,开始不再笑话他的沉默,我趁热打铁,又特意安排了几个活泼的孩子和他一个小组学习。
为了帮助龚葳树立信心,我还特意在班上举行了《我最喜欢的小动物》演讲,龚葳的演讲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这样他在同学们中的分量一下子就重了很多。
但要真正改变孩子怯懦的心理,还得从最根本处着手。
我一方面和家长保持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另一方面,在课堂外对龚葳进行个别辅导,告诉他如何参与小组讨论,怎样进行展示交流,如何质疑评价,让他迅速适应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一段时间之后,孩子活泼多了,在学校大课间活动中,还被同学们推选成了跳绳组长。
案例分析:
(1)耐心期待孩子前进的步伐,给他以时间。
(2)真心唤醒孩子心灵的渴望,给他们以动力。
(3)用心搭建孩子展示的舞台,给他们以自信。
(4)尽心营造孩子成长的氛围,给他们以空间。
3.一位“捣蛋鬼”的蜕变
胡国军是由福建转回来的学生,学习差、纪律差、卫生差,学生给他起名“非洲犟”。
有一回,我发现他把掉在教室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表扬了他,他告诉我,他最看不惯别人乱丢垃圾,他说在外地读书的时候,他妈妈就是扫大街的,看见妈妈刚刚扫过的地面,转身就被人丢垃圾,他妈妈马上又去扫,这时他很生气,所以,他很不喜欢别人乱扔垃圾。
第二天,我任命胡国军为副清洁委员,为了防止他“旧病复发”,我经常以叫他汇报工作为借口,请他到办公室和他单独交流,和他交朋友,鼓励他认真学习,教他如何搞好个人卫生。
一个月后,胡国军变了,并且在日记里表示一定要做一个好学生。
案例分析:
老师从树立学生自信心入手,用伟大的师爱,如甘霖滋润了学生的心田。
启示:
(1)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基础。
(2)尊重和关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
(3)从细处入手和持之以恒是教育是成功的有效方法。
话题六走出孤独的围墙
如何教育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