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需求及其社会支持探究DF7400903A7A307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68770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需求及其社会支持探究DF7400903A7A307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需求及其社会支持探究DF7400903A7A307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需求及其社会支持探究DF7400903A7A307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需求及其社会支持探究DF7400903A7A307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需求及其社会支持探究DF7400903A7A307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需求及其社会支持探究DF7400903A7A3074.docx

《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需求及其社会支持探究DF7400903A7A307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需求及其社会支持探究DF7400903A7A3074.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需求及其社会支持探究DF7400903A7A3074.docx

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需求及其社会支持探究DF7400903A7A3074

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需求及其社会支持探究

----对北京市空巢家庭的高龄老人和一般家庭

生活自理困难高龄老人的个案调查研究

一、导言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医学科学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与此同时生育率和死亡率在不断降低,从而使人口年龄分布发生了鲜明的结构性变化,由此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全球老龄化时代的序幕。

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有关资料都反映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趋势:

即社会进入老龄化后,很快就会向高龄化阶段发展。

按照我国学者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所做出的预测,在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群体是21世纪老年人群中增长最快的年龄群,而高龄老人人数如果按中死亡率方案预测,1990年-2050年的年增长率为4.2%,若按比较乐观的低死亡率预测,年均增长率5.1%;而65岁以上老人年均增长率在中、低死亡率预测方案下分别为2.3%与2.9%,而总人口在到达峰值前年平均增长率只略高于0.7%,可见高龄老人的增长速率是最快的。

与低龄老人相比,高龄老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在显著下降,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性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对于医疗保障、日常生活照料以至长期医疗护理的需求相当强烈,并呈现出对生活照顾和医疗护理两者容为一体的特征。

然而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与这种新的社会需求方式相适应的社会支持系统,因而还不能使未来高龄老人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在质量上得到保证。

西方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比我国早了几十年,老龄问题的研究和老年人保障制度的建立都走在我们前面,他们大多已经建立起一套包括老年人的退休金制度、医疗保险和医疗护理制度、长期照顾制度、住房制度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但长期照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相对滞后,只是在老龄社会又进一步向高龄化发展的进程中,高龄老人的长期照顾需求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性问题时才被提到日程上来的。

由于各国在经济实力、文化理念、政治体制等方面存在差别,各国的长期照顾制度的模式和政策的着眼点也都各不相同。

例如,美国的长期照顾制度侧重于养老院护理。

它的落实基本依赖于医疗资助计划,由各州使用联邦经费进行操作执行。

经过对个人经济状况的调查,确定医疗资助对象、合格者可享受较多的保险项目,而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在准入标准之上的人,则规定他们只能在用尽自己的积蓄之后才具有申请医疗资助保险项目的资格和享受福利计划支付的待遇。

德国是崇尚国家社会利益的民族,按其以往社会保障的一贯做法,它通过扩大健康保险项目的办法,实行了全民参保普遍享有的政策。

该政策的着眼点在于积极促进社区护理,而不是坚持传统的养老院护理。

在社区内,健康保险对象所支付的各种费用远少于这些服务所设定的价格。

日本的新的长期介护保险制度是从2001年4月才开始正式起动的,该制度规定凡40岁以上公民都必须参保。

由于高龄老人数量的增长相当迅速,特别是近10年来经济一直处于衰落状态,政府财政状况空前严峻,所以不得不将长期护理政策的重点由养老院转向家庭护理,并决定为家庭护理人员提供补贴,意在经济合理地利用国民家庭的各种资源。

(日本妇女专职家庭主妇的比例较高。

但女权主义者反对这种倡导。

我国关于老龄问题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对高龄老人群体的调查研究是从90年代后期才逐渐引起更多关注。

而关于高龄老人照护制度的政策研究,严格说则是进入本世纪之后才开始成为热点的。

因此从整体上看,有关老龄化的需求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保障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有关专家对于究竟用什么样的具体的办法来弥补家庭照护功能的不足看法并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应以增加社区服务为重点,为社区内的老人提供各种生活照顾;另一种观点则主张、以民办公助的形式大力发展养老院。

两种观点各有依据,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国家财政、家庭收入水平和居住条件、等等),又都不足以解决由于老龄化而产生的社会环境的重新调整问题。

霍曼曾在<社会老年学----多学科展望>一书中提出,考察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与社会物质环境之间的动态相互影响的有效途径是劳顿和纳西莫夫提出的与环境压力有关的个人能力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环境因素可以指较大的社会、社区、邻里和家庭。

环境压力指的是社会和物质环境要求个人去适应、做出反应和改变。

个人能力被定义为个人在健康、社会行为和认识领域里起作用的能力的上限。

个人的能力越大时,能够承受环境压力的水平就越高。

环境因素也是可变的,我们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和政策干预等手段使个人与环境之间更好地相互适应。

本人认为,霍曼提到的这一理论抓住了老龄化需求中的根本性问题,对于我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

因此、本文以此为理论上的支撑,以社会环境支持和老龄化需求的问题之间的关系为主线来考察老龄化需求的问题。

但为了便于调查把握实际情况和讨论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把霍曼涉及的主要概念在内容上重新加以界定和补充,即我们所说的社会环境,主要指的是老人个人所面对的社会、社区、家庭、邻里以及各种可利用的社会支持因素;健康状况主要指老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方面的受损状况,并认为它与个人能力直接相关;个人能力是指老人在健康受损的情况下仍然保有的身体、心智和社会行为能力,另外考虑到在社会交换中老人的个人经济能力对身心状态的重要影响,将经济能力也算作个人能力的一部份。

通过对老人面对的社会环境、健康状况以及个人能力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本文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是弄清和回答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高龄老人健康及个人能力的基本状况和特征;2、现有可利用社会支持方式的类型及其作用;3、高龄老人需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4、社会支持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搞清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为高龄老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二、调查研究方法及概念界定

(一)调查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实地个案调查的方法。

调查研究的对象是由生活在以下三种环境下的高龄老人构成的:

即空巢家庭的高龄老人、独居的高龄老人、一般家庭中生活自理困难的高龄老人。

通过入户访谈、实地观察、侧面了解等方式,我们共对35位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做了具体的个案访谈,深入到老人的住所与老人做了面对面的交谈,并当场做了记录。

但是对高龄和自理困难的老人进行访谈比起对低龄健康者的访谈更为困难一些,由于健康状态和语言能力方面的原因,有些访谈是经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的,有些则只能通过观察或通过访问亲属、邻居、保姆的形式来完成。

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我们从各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与被访对象及家庭建立相对稳定的信任关系。

这些被访对象的基本构成是这样的:

在35个被访老人中,男性18人,女性17人;75岁-79岁有12人,80岁—89岁17人,90-98岁有6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有6人,高中4人,初中6人,小学11人,扫盲6人,文盲2人。

22位老人已丧偶。

空巢和独居者14人。

1、调查提纲与分类编码

考虑到本研究的探索性质,采用了开放式的调查提纲,提纲是在对同类问题的文献研究和对调查对象的前期试验性访谈中逐步形成的,其中一部份根据以往的经验设立一些共同回答的问题,并吸收了国外的一些经验。

提纲共包括以下8个大项:

A.基本人口状况、B.健康状况(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C.日常生活活动能力、D.最需要解决的问题、E.生活方式、F.生活满意度、G.社区环境、和H.意见征集。

我们对所有个案都做了细致的整理,并对其进行编码和分类整理。

首先以个案为轴心,将每个案主对所访问题的陈述按内容进行大的项目分类,共分出8个大类别,按A----H编码排列;第二层分类整理,是以类别为轴心,将每个案主对各类问题的陈述划分出几个方面进行归类,每个方面按1、2、……的顺序进行编码;第三层分类整理,是将案主对每个方面问题的陈述细分出不同的话题进行归类,每个话题也按1、2、……的顺序排列编码;最后将所有个案按照分布和访谈顺序冠以从1-----35的编号。

每个层次的编码之间以“-”号相隔,形成分层编码组,例如:

1-A3-3就表示1号老人对A类问题(基本人口状况)的第2个方面(配偶状况)的第3个话题所做的陈述。

然后根据所追求的目标问题,从与之相关的资料类别中获取第一手信息,对问题进行定性分析。

2、调查渠道和个案分布:

我们主要是通过居委会、社区卫生站、老人院、老年病院、熟人等关系渠道来寻找可作为调查对象的高龄老人的。

其中,在宣武老年病院平光宇院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对老年病院和广外地区所属的5个社区卫生站进行调查;另外在宣武区永安路居委会的帮助下,借助几十年的邻居关系,对访谈对象的基本状况进行了相当充分的了解和调查,大大增加了调查结果的效度。

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我们将调查对象按次序分为以下四个调查站点:

第1站是宣武老年病院,共访7名住院高龄者;

第2站是广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的5个基层社区卫生站,每一站由社区医生帮助挑选符合条件的被访对象并引领入户访问,借助老人对社区医生的信任,使我得以做较长时间的访问和观察,共做10个有效个案;

第3站是广外老人院,是一所街道所属的公办老人院,主要收住辖区内老人,在这里访问了6位老人;

第4站是永安路居委会,也是访问了6位;

除另外还有6个经熟人介绍的零散个案分布于其他各城区外,主要调查集中于宣武区内。

因北京市旧城区是高龄老人相对集中的地区,尤其是宣武区的老人比例最高,已经超过总人口的20%,因此选定这一地区。

(二)几个需要界定的概念:

1、高龄老人

对“高龄老人”的界定,多数研究将80岁以上定为高龄老人,以便和国际接轨。

但国

际上也曾用过75岁和80岁两个标准,而且国内仅有的由北京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实施的

“北京人口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大型纵向调查数据表明75岁以上老人的功能衰退和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的幅度明显增大,显现高龄特征。

因此本研究选择了符合国情的75岁以上作为高龄者的年龄界定。

2、综合健康状态

“综合健康状态”是指老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各方面的健康功能和状态。

健康本身应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

健康是指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好性,并非仅仅是没有疾病。

我们认为比较准确。

3、照护

“照护”是一个造词,也是一个综合概念,指对因高龄、患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或只能半自理的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和医疗护理。

所谓照护需求就是指这两个基本方面的需求,这种综合性体现了高龄老人的基本需求特征。

本文使用的是综合健康概念,因此认为对照护这一概念也应该做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

广义照护概念不仅仅是指因生理疾病所需要的照护,而是应当指因健康所包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各方面疾患和受损所需要的照护。

4、环境

“环境”在这里是指与老年人身心健康相关联的社会物质环境,可以包括社会、社区、家庭、邻里、居住以及相应的社会支持方式等环境因素。

5、废用能力

“废用能力”是指老人在某种环境中因得到照顾而使自身的某些能力得不到运用。

我们提出“废用能力”这个词是为了指代这样一种现象,即老人在某种环境中因得到照顾而使自身的某些能力得不到运用。

这一现象会降低社会对老年人支持的有效性,故此已经引起国外一些研究者和有关方面的重视。

三、高龄老人健康及个人能力的基本状况和特征

对老人的健康状况是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的,同时考察这三个方面的个人能力状况,内容涉及调查项目中的A、B、C、D、F等项。

1、生理健康受损的特征及原因

调研结果显示,高龄老人生理健康受损有两个很突出的特征:

一是多种疾病缠身,并多是延续时间较长的慢性病。

在所访35位老人中自述没有重要器官疾病的只有两人,因各种老年性疾病而长期吃药的有26人。

最常见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哮喘病和骨质疏松引起的多发性骨折。

二是健康受损通常伴随着肢体功能的减退,使活动能力受限。

如严重糖尿病引起的视力损伤和肢体溃烂;骨质疏松造成的骨折易发状态;脑血管病引发的半身不随等肢体残疾;老年痴呆症导致的智力障碍;许多老年性疾病发展下去都不可避免地最终会导致躯体功能的障碍。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高龄老人身体功能受限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随增龄逐渐发生的

功能弱化,(如30号郭XX,85岁高龄,因视力下降很多,反应能力差,因而不敢过马路,使出行能力

受限;32号雄XX,高寿95岁,因身体弱、心脏功能差,近几年很少外出,并尽量避免能引起情

绪激动的社会交往。

)二是由各种慢性疾病造成的功能受损或较严重的躯体功能障碍。

躯体功能的弱化和障碍的发生将直接导致高龄老人独立生活能力的下降,使老年人不得

不部份地或完全地依赖他人生活。

国际上对这种躯体功能的测量一般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的6项标准(洗澡、穿衣、上厕所、室内活动、控制大小便、吃饭)和应用器械或社会设施的生活自理能力(IADL)的几项内容(做饭、管理财务、乘车、购物、走半里路、剪脚趾甲等),每一项内容分成无需帮助、需部份帮助、完全依赖三个等级,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有哪些必要的能力已缺失或半缺失。

一般根据依赖程度的不同将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状况分为完全自理、半自理、不自理等几个挡次。

2、心理健康状态及发生原因

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象生理健康问题那样会直接导致自理能力的下降,而且人们对心理疾患的认识水平还没有达到对生理疾病那样的明确程度,因此老人一般在谈到生理疾病时经常是谍谍不休,叙说自己有多少种病,病情病状以及患病过程和看病、住院经过,可是在谈到心理健康状况时往往很笼统或不着边际。

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调查中除询问有无心理疾患的各种具体表现外,还从老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对“老迈”的观念,对现状的满意程度等各个角度进行考察,这样一方面对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更具体的综合性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对老人心理健康受损的原因以及受损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为创造更有针对性的社会支持方式提供了依据。

从调查的结果看,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受损状况并不象生理健康受损那样具有必然性,有些老人天生乐观或本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健康受损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从例证中可反映这种类型):

31-B2-1知足常乐,受过大苦的人什么都知足,过去吃红薯叶,现在是细米白面。

就是盼着

亲人来,老家来人带来花生什么的。

去年91大寿儿孙亲属供24人一起庆贺,高兴。

29-B2-1愚蠢的人才烦躁,我不烦,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谁也跑不了。

(29号老人身患冠心病、脉管炎,腿差点据掉,后保住了。

访问时正打点滴)

有些老人经常会想各种办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丰富生活的内容:

14-B2-1.有时感觉孤寂、烦躁,我就看报、听新闻,定了北京报、老年报、光明报、读书

报、参考消息(5种)

14-B2-3.就得自己找事做。

每星期二有老同事来玩麻将,生活挺充实。

天天写日记,坚持不断

31-B2-3.画水墨画、学文化、扎纸花、养盆花什么的。

(独居)

但整体来看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存在仍是一种普遍现象,相当多的老人存在着这样那样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从发生的原因上来看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因长期疾病痛苦所产生的烦躁和厌世情绪

1-B2-2.早就想“走”了,无聊。

家里总劝,明白过来了,但病老来磨我。

7-B2-1.老躺着不能动,心烦、急躁。

24-B2.(宋XX80岁,因严重糖尿病一只脚截肢,另一只脚也开始溃烂。

与保姆同住在一间半地下室内,屋内有肉体溃烂散发出的难闻气息。

话很少,问一句说一个字,有时就点一下头。

据保姆和邻居讲,是儿子做主把他安置在地下室,刚来时总想回家,说“这不是我的家”,有烦躁情绪,但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已经没有任何要求和怨言。

宋XX心中到底怎么想的不得而知,但她的消极态度起码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是她的病已是晚期,生命中已经没有太多希望了;二是她已经没有能力安排自己的生活了,是否得到满意的临终关怀,全凭儿女们的孝心了。

(2)家庭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

11-B2-1.想起拉扯大孩子不容易,到现在儿子们都不孝,心里很不痛快。

我孙子就

说他们(指儿子)。

自己想开点就算了。

17-B2-1和老伴关系不好,吵了一辈子了,现在老了,也没什么共同语言,心中郁闷,就

天天和电视做伴。

最近精神越来越差,电视也看不动了,常坐在沙发上发呆、打盹。

(3)某些社会因素导致的不健康心理

25-B2-1但谁有空老陪我,孤独烦躁,没意思,有时特别灰心,有时想自杀。

25-F1生活上什么都满意,但精神上太孤独,想出去看戏什么的也不能去,没人陪,谁

有时间老跟我聊天。

5-F3.(说到老头过去的药费一直没给报销,不满,有些激动,眼泪控制不住哗哗流出。

老头单位,人死了4个月了,药费还没给报,不满意,心里不踏实,给报多少就算多

少,不多想了。

只有这点事不满意,老伴的单位,人死了也不关心,从退休到死单位就没

关心过。

还不如我的单位,年节还来人看看,送点东西。

唉,不生这气了,都过去了。

医保不知给报不给报,听说要自己出2000元垫底。

(4)认知功能衰退引起的情绪极度不稳定

19-B2-1(阎XX83岁,脑血栓,整天做在轮椅上,哭笑常常不能自控)

脾气坏得很,家里人说话都特别小心,常和保姆发生争执,气大了就冲保姆喊“滚蛋”,都换了7、8个保姆了。

(老伴语)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实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老年人存在心理问题的现象其实是相当普遍的,一般在不发展成严重的精神障碍时常常被人忽视,心理问题往往通过情绪、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出来,其发生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的因素。

长期不愈的病痛,健康受损的不可逆转性,是老年人产生消极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中的夫妻不和,与子女关系紧张,失去亲人的不幸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损伤;脑功能衰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情绪失控是一种必然现象,是高龄老人容易出现的问题;比较起来社会因素导致的心理损伤似乎更具普遍性,因其并不局限于有严重生理疾患的老人,与整个社会大环境和时代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家庭因素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因素,老年人孤独、寂寞的问题在高龄老人人数快速增长,独生子女世代的父母们已开始步入老年的新时代里会更加突出。

3、社会交往状况

高龄老人的生理健康受损会直接影响其社会交往的功能,引起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的变化,使社会完好性呈现不同程度的受损状态。

这里从如下几个方面考察高龄老人社会关系的变化:

(1)与老伴的关系

在所访问的35位高龄老人中,有22位已经丧偶;有3位的老伴儿是处于卧床不起状态,甚至是双双卧床状态;有2位是与老伴不和,不能互相照顾,还有2位是与老伴分居独过,也是因家庭不和;能够与老伴儿相依为命,多少得到老伴照顾的只有5人。

说明高龄老人在人生最后阶段配偶照顾的作用是有限的,除非夫妻年龄差距很大。

(2)与子女的联系

有一半以上的高龄者是与子女共居的,大多数家庭都能很好地照顾老人,但也有少数家庭存在老年人权益被侵犯的问题,诸如故意不管老人,多子女互相推诿责任,图谋老人财产等事也有发生。

另外,代际之间的感情不和也是老人生活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有14位老人属于空巢,其中只有一人属无子女家庭。

现在的高龄者虽是空巢但也是有子女的,其子女可能居住较远,可能出国了,可能关系不好或工作忙,与老人关系保持在“常来看看”、“偶尔来”或“没人来”的状况。

(3)与邻居的关系

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住平房的老住户越来越少,搬进新楼房的老人越来越多,邻居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老人们更喜欢住老房子时的邻居关系,而楼房的邻居很少互助关系。

以下通过例证来分析各种邻居关系及变化:

5-B3-3.住平房,徐大妈天天来找说话,和邻居相处挺好。

11-B3-3.新搬去的楼房和平房大不一样,谁也不认识谁。

8-B3-3.老同事老邻居都散了,变化太大了。

楼房中邻居关系比较理想的是单位宿舍,人熟并有归属感,老人可从中受益。

6-B3-3.本单位的宿舍,楼房,人都熟,也来往。

20-B3-3.关系很好。

邻居都是咱们铁道部的干部、专业人员,素质高。

互相关心,腿

不好有人帮代买东西,拿报纸,都乐于助人。

高龄者会因为身体行动功能受限而影响到与邻居的交往。

例如:

14-B3-3.走不动了,串不了门了。

30-B3-3.不来往,门一天到晚关着,没人来敲门.过去曾有来往的人,但搬走了.

31-B3-3.没有来往。

因我不出去,也碰不上,不串门。

但人还好,住了20年了。

调查反映出,高龄老人与邻居关系在弱化,关系弱化的外在因素是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使迁入新居的老人失去了原有的多年邻居关系,其内在因素是高龄老人身体功能的衰退使实际的交往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种邻居之间互助功能弱化的趋势,可能会使高龄者在需要帮助时面临更多的困难。

(4)与原单位的关系

高龄老人与原单位的联系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医药费的报销,其次是逢年过节单位发点钱和东西。

效益差的单位,钱和东西发得少,还有拖欠医药费的现象。

把现在的单位领导与过去相比较,老人们多少有些怨言:

11-B3-5.单位领导换了新人,比以前差多了,有时发点油、东西什么的。

以前过年

老人都聚会,新领导就不管这些事了。

27-B3-5.单位里领导好几年都不露面了。

这一代人过去是以厂为家,加班加点,全心做贡献,老了就没人管了,没人关心关心老工人。

现在跟过去太不一样了,过去我们搞工会,人家生活怎么样,床怎么支,都了解得清清楚楚。

随市场经济的推进,单位对职工的责任渐渐淡化,但职工的生老病死需要关怀这一点并没有变,而这方面的社会化支持方式并没有发展起来,明显形成部份真空地带。

(5)与同代人的交往关系及变化

老人们用切身体会说明了这种关系和变化:

2-B3-6.原先串门儿的人都“去”了,就剩我了,没人来了。

14-B3-6.人家不来我也不好要求人家,我自己出不了门,就是电话多,年初一晚上

有三、四十次电话,抗战时的朋友、老同事都有联系。

31-B3-6.没有多少来往了。

走的人太多,原来每年给寄贺年片的一个人,今年没寄,怕是不行了吧。

还有个过去的老熟人刘处长现在只能打电话来问问,让儿子送花来看看(我)。

8-B3-6.在老人院可交谈的人多,还有院内聚会、会餐什么的。

人和气朋友就多。

在漫长的人生中,总会有些老朋友。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去了”的人越来越多,剩下的

也都年岁大了,不便出门。

幸亏还有个现代通讯方式,可以打电话联系。

相比较而言、老人院在同代人交往方面占有优势,共同的生活环境为同代人提供了交往的便利条件。

从以上五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高龄老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十分紧密。

生理疾患虽然并不必然导致心理健康受损,但却直接影响老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尽管高龄老人生理健康受损是导致老人独立生活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然而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社会交往以及主客观条件(价值观念和社会体制)的变化对现阶段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甚至比生理健康还要明显。

这种影响主要表象为,高龄老人社会性的接触面越来越狭小,老人自身如何应对和适应这一变化已经成了决定心理健康差异的主要因素。

4、个人能力的状况及特征

个人能力应是支撑高龄老人独立生活最重要的因素,其中应包括个人经济能力和个人所保有的身体与智力能力。

(1)经济能力的类型和水平,

城市高龄老人的个人经济资源主要来源于退休金或离休费。

这部份人最迟也在15年前就退休了,大部份退得更早,他们的工资水平也显现出时代变化的痕迹,整体讲工资水平是偏低的,工资间差距也不是很大。

根据现有调查对象的情况(不含不少数高级干部),大致可分如下几个档次:

a.离休费在1500元—2400元,享受公费医疗,医疗费100%可报销;(4人)

b.退休金在1000元—1800元,享受公费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