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9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5601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9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9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9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9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9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9篇.docx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9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9篇.docx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9篇

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

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

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

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

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

”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

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

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

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

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

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

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

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

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几点思考:

1、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

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

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

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

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探索性操作,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

长度单位我基本上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必须得完成一个教学难点,就是“总长度与标准量的关系”,这个似乎和高年级的“商不变性质”有点相像。

呵呵!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

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

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

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猜一猜。

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

1厘米有多长?

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

你是怎么猜准的?

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

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看一看。

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

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估一估,量一量。

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

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一开学,我们二年级数学组就是决定先上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开学3周,本单元的内容也差不多快结束了。

本周我们组的教研活动内容就是写本单元的教学反思。

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下面就谈谈自己上本单元后的一些课后感吧!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

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

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

存在错误情况有:

(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

(2)笔算中进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1”。

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

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

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

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

如:

(1)倒减。

(2)无退位。

(3)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

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

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

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

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上本单元我们三位老师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

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

还有做口算的速度不快。

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

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习,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探讨吧!

4、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这些内容不论在计算难度,还是在计算的方法上,有相同之处,但也不乏存在一定的差异。

所以在课堂中要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下一些方面:

一、注重课本资源的利用,让学生灵活获得本领。

我们常说新课程的内容很活,是因为它更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有了更为广博的空间,更能展示学生的个性。

教师如何利用这样的有效资源,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更好的发展,是每个教师所无限追求的目标。

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一课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景动态化。

在主题图“乘车”的问题上,以“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为活动目标,将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还初步接触到排列组合的内容。

又如: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一课中,注重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通过一张卫生评比栏,让学生根据图上小朋友的对话,推理出条件信息。

即二

(1)班16面红旗,二

(2)班比二

(1)少3面,并通过分析信息,解决二

(2)班有几面红旗的问题。

依此方法,解决其他各班有几面红旗的问题。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让学生寻找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条件,解答某班得的红旗面数。

由于条件不同,解答算式便也不同。

从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不但会根据问题选择条件,也会根据不同条件来解答问题。

二、注意错误资源的整顿,在揪错的道路上反正。

课堂的教学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学生的思维也总是有别于成人。

看似一个很简单的知识或许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

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

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

存在错误情况有:

(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

(2)笔算中进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1”。

……

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

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

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

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

如:

(1)倒减。

(2)无退位。

(3)全部做成退位。

……

面对这样精心准备的课堂,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们该怎么办?

除了以后我们更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外,更重要的是目前要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我们可以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

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

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

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切不可放弃这样的教学资源。

5、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我长高了》教学反思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

我在课前备课时曾为怎样引出课题而大伤脑筋。

后来,我决定带所有的学生实际测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

自己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由于前一节课,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厘米”我特意告诉每个孩子以“厘米”为单位的测量结果。

测量过的学生已经在卫生室的门口比起了高矮,甚至有的孩子兴奋地告诉大家“我又长高了!

  课上一开始,我问孩子们:

“第一节课我们去测量了身高,同学们测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

“我发现自己长高了。

”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

“你们究竟有多高呀?

”“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

先猜一猜吧!

”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测量出教师有多高?

”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测量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