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技术指南.docx

上传人:gj****cr 文档编号:5557395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12.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技术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技术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技术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技术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技术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技术指南.docx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技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技术指南.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技术指南.docx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技术指南

前言

交通运输部积极推进公路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部公路局组织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依据《全国灾害综合风险调查总体方案》和《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编写《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技术指南》。

规范指导我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调查,对我国公路的空间分布、公路设施属性和影响公路的自然灾害风险点进行全面调查,掌握公路承灾体自然灾害风险底数,为全国公路运营管理提供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指南包括8章和十二附录,全面介绍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的内容、方法及工作流程。

目录

1总则 1

2术语、符号 2

2.1术语 2

2.2符号 2

3基本规定 4

3.1一般规定 4

3.2自然灾害类型 4

3.3普查工作内容 4

3.4普查工作流程 6

3.5普查技术方法 6

3.6资料归档及数据建库 7

3.7质量管理 7

4公路设施属性信息采集 9

4.1一般规定 9

4.2采集内容 9

4.3采集方法 10

4.4数据检查 11

5自然灾害风险点信息采集 12

5.1一般规定 12

5.2采集内容 12

5.3采集方法 14

5.4数据检查 15

6自然灾害风险点初步风险评估 16

6.1一般规定 16

6.2灾害发生频次(A) 16

6.3灾害历史危害程度(B) 16

6.4灾害处治情况(C) 16

6.5灾害现状情况(D) 17

6.6公路重要性(E) 17

6.7初步风险评估 17

6.8风险分级 18

7自然灾害风险点核查 19

7.1一般规定 19

7.2核查内容 19

7.3核查方法 27

7.4灾害风险评价 29

8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路段区划及成果 30

8.1一般规定 30

8.2风险区划 30

8.3风险普查成果 31

附录A地质灾害与水毁分类表 33

附录B公路路线信息调查表 43

附录C公路桥梁信息调查表 45

附录D公路隧道信息调查表 47

附录E公路高边坡信息调查表 49

附录F崩塌风险点信息调查表 58

附录G滑坡风险点信息调查表 61

附录H泥石流风险点信息调查表 64

附录I沉陷与塌陷风险点信息调查表 67

附录J水毁风险点信息调查表 70

附录K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调查系统 73

附录L地质灾害及水毁成因及识别 76

1总则

1.0.1为规范指导我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依据《全国灾害综合风险调查总体方案》和《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对我国公路设施属性特征和影响公路的自然灾害风险点信息进行调查,掌握公路承灾体自然灾害风险底数,为全国公路运营管理提供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制定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各等级公路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

1.0.3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应按数据采集、数据检查、初步风险评估、核查和风险区划工作流程进行。

1.0.4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应遵循客观和科学的原则,采用简单可靠易操作的方式。

1.0.5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除应符合本指南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符号

2.1术语

2.1.1自然灾害综合风险

在特定时段和空间范围内,自然灾害造成的潜在损失大小及其发生的可能性。

2.1.2公路设施属性信息

包括公路技术等级、路面类型、路面宽度、车道分类、车道数量等基础属性信息,公路路基、公路桥梁、隧道、防护设施和排水设施信息及设防标准。

2.1.3自然灾害风险点信息

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类型、规模范围、频率、灾害造成的公路构造物损坏、交通中断等以及风险点现状情况。

2.1.4水毁

本指南水毁指公路沿线的工程设施由于受到水的作用而遭到损坏的现象与过程,或者指公路建筑物因暴雨或洪水造成的破坏。

包括道路淹没、浸泡、沿河路基水毁(冲刷、撞击、冲毁等)、小桥涵冲毁或堵塞、桥梁墩台和引道冲刷、桥梁冲毁等。

2.2符号

CRI—危险性指数

A、B、C、D、E—风险评价指标

γi—指标权重

G—灾害风险点风险等级指标

F—单元路段各级风险点数量指标

QI—自然灾害公路路段风险分区指数

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包括数据采集、初步评估、核查、风险区划。

3.1.2数据采集包括公路设施属性信息采集、自然灾害风险点信息采集,由基层单位结合现场调查,采用资料填报、逐层审核方式进行。

3.1.3核查工作由专业单位以现场调查为主,勘察、监测、遥感等其他手段为辅的方式进行。

3.1.4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按统一的要求与格式,建立统一的信息数据库。

3.2自然灾害类型

3.2.1普查涉及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地质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

3.2.2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沉陷塌陷,具体见附录A灾害分类表。

3.2.3水旱灾害主要为水毁灾害,具体见附录A灾害分类表。

3.2.4地震灾害主要为由地震引发的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2.5气象灾害主要为台风暴雨、风雪冰灾害、风沙灾害等。

3.2.6海洋灾害主要为风暴潮、巨浪、海岸侵蚀、海岸淤积等。

3.2.7森林和草原火灾主要为森林火灾。

3.3普查工作内容

3.3.1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宜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制订普查实施方案;

2数据采集;

3数据检查;

4初步风险评估;

5核查;

6风险区划。

3.3.2普查信息采集应以公路路段为单位,根据普查实施方案,按照统一的技术、数据格式和要求利用APP软件填报,采集相关信息,逐级审核,汇总上报。

3.3.3数据检查包括采集数据格式的复查、抽查和验收,检查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质量及信息完备性。

3.3.4初步风险评估

基于采集数据,采用灾害发生频次、灾害历史危害程度、灾害恢复情况、现状灾害情况以及公路重要性等指标,运用指标评估法进行自然灾害风险点初步风险评估。

3.3.5核查

以公路路段为单位,根据自然灾害特点,结合资料收集分析,通过风险点初步风险评估确定自然灾害三级、四级风险点,采取现场调查、勘察、监测、遥感等手段进行灾害风险点核查。

3.3.6风险区划

根据公路特点,结合自然灾害风险点初步风险评估结果与核查工作,依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公路承灾体自然灾害风险区划。

3.4普查工作流程

3.4.1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工作流程如下:

1制定普查实施方案;

2公路设施属性信息采集;

3自然灾害风险点信息采集;

4数据检查;

5自然灾害风险点初步风险评估;

6核查;

7风险区划,具体见图3.4.1。

图3.4.1普查工作流程图

3.5普查技术方法

3.5.1普查宜采用资料填报、现场调查、勘察、监测、遥感解译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3.5.2普查应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技术,对已有相关数据资料,按要求进行统计、整理入库。

利用APP移动终端采集公路设施属性信息、风险点信息,并采用分层级抽样检查、人工复核等手段,保证数据质量。

3.5.3风险点核查应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点初步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现场调查、遥感调查、勘察、监测等多种手段进行。

3.5.4普查基础空间信息制备与软件系统建设应综合运用地理信息、遥感、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开展。

3.6资料归档及数据建库

3.6.1普查归档资料宜包括以下内容

1调查表格;

2各类图片、照片、影像、笔录、录音等原始资料;

3地形、遥感影像资料;

4实地调查获得的补充资料;

5调查实施方案及调查分析报告。

3.6.2自然灾害风险点数据建库

参考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数据库规范标准,按照统一的格式建立公路自然灾害风险点数据库。

包括以下要素数据:

公路设施属性信息,自然灾害风险点信息、风险区划等。

3.7质量管理

3.7.1过程质量控制,普查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各项内容根据实施环节和成果特点,确定过程质量控制的工作节点和程序,制定各阶段质量控制的内容、技术方法和要求、组织实施及监督抽查办法,并做好工作记录。

3.7.2分类分级质量管理,为保证普查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建立分类分级质量管理体系。

4公路设施属性信息采集

4.1一般规定

4.1.1公路设施属性信息采集包括公路路线信息、公路桥梁信息、公路隧道信息采集、公路高边坡信息。

4.1.2公路设施属性信息采集宜结合现场调查,采用资料填报、逐级审核方式。

4.1.3路线以路段为填报单元。

4.1.4桥梁以单个桥梁为填报单元。

4.1.5隧道以单个隧道为填报单元。

4.1.6高边坡以高度大于20m土质边坡及大于30m岩质边坡路段的单个边坡为填报单元。

4.2采集内容

4.2.1公路路线

公路路线信息包括路线编号、路线名称、路段名称、里程桩号、修建年代、管养单位、技术等级、路基宽度、面层类型、抗震设防等级、防洪标准等。

对未涉及的其他信息或需要特别说明的可在其他需要说明的信息中阐述。

具体参见附录B表B-1公路路线信息调查表。

4.2.2桥梁

桥梁信息包括路线名称、桥梁名称、里程桩号、修建年代、管养单位、桥梁类型、跨越地物类型、通航等级、主桥上部构造结构类型、主桥上部结构材料、墩台防撞设施类型、桥墩类型、抗震设防等级、防洪标准等。

对未涉及的其他信息或需要特别说明的可在其他需要说明的信息中阐述。

具体参见附录C表C-1公路桥梁信息调查表。

4.2.3隧道

隧道信息包括路线名称、隧道名称、里程桩号、修建年代、管养单位、隧道类型、抗震设防等级、防洪标准等。

对未涉及的其他信息或需要特别说明的可在其他需要说明的信息中阐述。

具体参见附录D表D-1公路隧道信息调查表。

4.2.4公路高边坡

1公路高边坡信息包括公路名称、等级、里程桩号、坐标、建设时间、管养单位、路基宽度、路面宽度、车道数量、路面类型、排水设施类型、公路边坡类型、防护设施类型、抗震设防等级、防洪标准等。

对未涉及的其他信息或需要特别说明的可在其他需要说明的信息中阐述。

2公路边坡类型分为路堑边坡、路堤边坡等,包括边坡岩性特征(土质、岩质、土石混合),边坡结构特征(坡高、坡度、分级等)等。

3排水设施类型分为地表排水设施和地下排水设施。

4防护设施类型分为坡面防护、沿河防护、支挡设施。

具体参见附录E表E-1公路高边坡信息调查表。

4.3采集方法

4.3.1资料汇聚

公路设施属性信息采集宜以电子地图数据为基础,提前将养护统计年报资料导入后台,基层单位利用自然灾害风险公路承灾体调查系统(以下简称采集系统)对其余字段内容补充填报,最终实现资料汇聚。

1对于年报既有数据按照附录B-附录D中的表单,采集系统PC端可提供满足公路设施属性信息即公路路线、公路桥梁、公路隧道信息三类调查表的补充填报。

需补充的内容包括抗震设防等级、防洪等级及现场照片等。

2对于附录E即公路高边坡表单,采集方法与自然灾害风险点信息采集方式相同:

可同时借助采集系统APP和PC端对字段信息进行录入并逐级审核。

4.3.2实地调查

对于数据缺失或现实性不能满足要求的数据,应开展外业实地调查,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在PC端补充完善相关字段。

4.4数据检查

4.4.1常规检查,应对采集数据的数据文件格式、字段数量、名称、类型、长度,以及数据间关系等进行人工核查或系统校验性检查。

4.4.2电子地图检查,应对上报的电子地图的矢量位置及特征,通过对照底图、矢量分析等方式,进行人工核查或系统校验性检查。

4.4.3数据抽查

对采集资料按10%进行抽查,根据抽查数据质量确定进一步抽查比例控制填报质量。

4.4.4现场检查

利用现场调查、遥感、无人机调查等手段,对公路设施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数据检查;针对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修订采集内容和数据。

5自然灾害风险点信息采集

5.1一般规定

5.1.1自然灾害风险点信息采集是对路域范围内对公路有影响的灾害风险点历史信息、现状信息进行采集。

5.1.2自然灾害风险点信息采集宜结合现场调查,采用资料填报、逐级审核方式。

5.2采集内容

5.2.1自然灾害风险点信息采集宜按灾种进行。

5.2.2地质灾害

1崩塌,包括坡体结构(土质、岩质、土石混合);斜坡几何特征(坡高、坡度);灾害历史特征(灾害发生时间或频率、灾害危害情况(断通状况、危害对象、危害程度);灾害处治情况);风险点现状特征(裂缝、结构物破损情况、破损严重程度)。

具体参见附录F表F-1崩塌风险点信息调查表。

2滑坡,包括坡体结构(土质、岩质、土石混合),斜坡几何特征(坡高、坡度),灾害历史特征(滑坡发生时间及发生频率;断通情况,危害对象及危害程度;灾害处治情况);风险点现状特征(裂缝、结构物破损情况、破损严重程度)。

具体参见附录G表G-1滑坡风险点信息调查表。

3泥石流,包括灾害历史特征(发生时间及发生频率,泥石流类型;泥石流影响范围、危害对象、断通状况、危害程度;灾害处治情况);风险点现状特征(结构物破损情况、破损严重程度)。

具体参见附录H表H-1泥石流风险点信息调查表。

4沉陷与塌陷,包括灾害历史特征(发生时间及发生频率;触发因素、规模;断通状况、危害形式、危害对象、危害程度;灾害处治情况);风险点现状特征(裂缝、结构破损情况、破损严重程度)。

具体参见附录I表I-1沉陷与塌陷风险点信息调查表。

5.2.3水旱灾害

1公路水毁,包括灾害现状特征(发生时间及发生频率;水毁部位、水毁规模、水毁类型;断通状况、危害方式、危害对象、危害程度;灾害处治情况);风险点现状特征(结构破损情况、破损严重程度)。

具体参见附录J表J-1水毁风险点信息调查表。

5.2.4地震灾害包括地震发生时间、震级、距震中距离等信息,地震灾害造成危害。

调用单灾种普查信息,不单独采集。

5.2.5气象灾害包括灾害类型,灾害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持续时间、灾害等级及灾害危害等。

调用单灾种普查信息,不单独采集。

5.2.6海洋灾害包括灾害类型,灾害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持续时间、灾害等级及灾害危害等。

调用单灾种普查信息,不单独采集。

5.2.7森林和草原火灾包括灾害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持续时间、灾害等级、灾害危害等。

调用单灾种普查信息,不单独采集。

5.2.8灾害对公路的危害程度根据公路受灾的破坏部位、破坏规模、破坏类型、危害对象、灾害损失、受影响的道路通行情况进行划分,应按表5.2.8划分为严重、较严重、一般、轻微四级。

表5.2.8灾害对公路的危害程度划分表

危害程度级别

危害程度表述

轻微

公路及其构筑物仅受到很小的影响或间接地受到影响,不影响使用,未造成交通中断。

一般

公路及其构筑物遭到一些破坏或功能受到一些影响,及时修复后仍能使用;交通中断,抢修、处置时间预计在1h以上。

较严重

灾害发生后公路及其构筑物遭到较大破坏或功能受到较大影响,需要进行专门的加固治理后才能投入正常运用;交通毁坏或中断,抢修、处置时间预计在12h以上。

严重

灾害发生后,公路及其构筑物完全破坏或功能完全丧失,交通毁坏或中断,抢修、处置时间预计在24h以上。

注:

危害程度级别可根据公路等级,受灾经济损失进行适当调整,也即公路等级高,受灾损失大可以相应上调危害程度级别。

5.2.9破损严重情况根据变形、裂缝及结构物破损情况进行判别,分级标准见表5.2.9。

表5.2.9破损严重情况分级表

破损级别

分级表述

无变形、无裂缝,结构物完好。

轻微

边坡、路基、路面上有少量变形或少量细微裂缝,结构物轻微破损。

中等

边坡、路基、路面上有局部变形或裂缝宽度大于5mm,结构物局部变形、破损。

严重

边坡、路基、路面上有鼓胀、隆起、沉陷现象,裂缝分布密集,宽度大于20mm,结构物变形和破损严重。

注:

级别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5.3采集方法

5.3.1资料填报

根据附录F至附录J中的表格,分不同灾害类型由基层单位采用采集系统进行填报。

1采集人员可利用采集系统APP或PC端对自然灾害风险点进行信息录入,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离线保存或在线保存。

同时可对已录入的信息进行编辑、修改、删除等操作。

当使用APP时需要开启GPS定位服务,主界面中实时显示设备的当前经纬度和定位精度。

2在采集主界面填写灾害属性信息,并在地图上查看采集的灾害风险点。

采集灾害风险点信息包括:

起点、中间点及终点。

3对于已上传的数据,审核员可通过Android系统手持设备登陆采集系统APP或通过PC浏览器登录执行逐级审核。

若审核通过则发送到下一级,审核未通过则直接返回到采集端进行修改。

5.3.2资料汇聚

1灾害风险数据由基层单位进行填报,中间审核单位不能对数据进行编辑修改等操作。

2灾害风险信息采集后需要审核单位进行逐级审核,对审核不通过的数据系统直接退回原始录入单位,数据原始录入单位重新核对补充信息后按新录流程逐级提交审核直至部审核通过完成。

5.4数据检查

5.4.1应对上报的调查数据的数据文件格式、字段数量、名称、类型、长度,以及数据间关系等进行人工核查或系统校验性检查。

5.4.2应将上报的自然灾害风险点信息与“公路灾毁信息采集系统”的历年灾毁信息进行比对,核实历史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5.4.3利用数据检查结果,结合实地调查,核实采集数据的准确性。

5.4.4利用遥感技术手段,对灾害风险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抽样数据检查。

60

6自然灾害风险点初步风险评估

6.1一般规定

6.1.1公路自然灾害风险初步风险评估应在普查填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指标体系法进行。

6.1.2初步评估评价指标应包括:

灾害发生频次(A)、历史灾害危害程度(B)、灾害处治情况(C)、灾害现状情况(D)、公路重要性(E)。

采用指标体系法评价,各指标最高分值均为100分。

6.2灾害发生频次(A)

6.2.1灾害发生频次(A)按表6.2.1确定灾害发生频次指标(A)得分。

表6.2.1灾害发生频次指标评分值

评估指标

分级

分值

说明

(A)灾害发生频次

5年内发生次数0次

25

按灾害在5年内发生的次数进行评分。

5年内发生次数1-2次

50

5年内发生次数3-5次

75

5年内发生次数>5次

100

6.3灾害历史危害程度(B)

6.3.1灾害历史危害程度(B)按表6.3.1确定历史灾害危害程度指标(B)得分。

表6.3.1灾害历史危害程度指标评分值

评估指标

分级

分值

说明

(B)灾害历史危害程度

无或轻微

25

按表5.2.8划分的历史灾害危害程度评分。

一般

50

较严重

75

严重

100

6.4灾害处治情况(C)

6.4.1灾害处治情况(C)按表6.4.1确定灾害处治情况指标(C)得分。

表6.4.1灾害处治情况指标评分值

评估指标

分级

分值

说明

(C)灾害处治情况

灾害已处治恢复

25

按灾害发生后是否实施处治恢复进行评分。

灾害正在处治恢复

50

灾害未处治恢复

100

6.5灾害现状情况(D)

6.5.1灾害现状情况(D)按表6.5.1确定灾害现状情况指标(D)得分。

表6.5.1灾害现状情况指标评分值

评估指标

分级

分值

说明

(D)灾害现状情况

25

按表5.2.9划分的灾害现状危害程度评分。

轻微

50

中等

75

严重

100

6.6公路重要性(E)

6.6.1公路重要性(E)以公路等级按6.6.1确定公路重要性指标(E)得分。

表6.6.1公路重要性指标评分值

评估指标

分级

分值

说明

(E)公路重要性

四级公路及以下

25

按公路等级对公路重要性进行评分。

三级公路

50

二级公路

75

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

100

6.7初步风险评估

6.7.1初步风险评估采用指标体系法,灾害风险点风险初步评估指标应按表6.7.1确定权重。

表6.7.1灾害风险点初步风险评估指标权重表

灾害类型

权重系数γ

指标

灾害发生频次

历史灾害危害程度

灾害恢复情况

灾害现状情况

公路重要性

(A)

(B)

(C)

(D)

(E)

地质灾害

滑坡

0.28

0.20

0.11

0.36

0.05

崩塌

0.28

0.20

0.11

0.36

0.05

沉陷与塌陷

0.28

0.20

0.11

0.36

0.05

泥石流

0.28

0.36

0.11

0.20

0.05

水旱灾害

水毁

0.28

0.36

0.11

0.20

0.05

6.7.2公路灾害初步评估风险指数CRI应按式6.7.2确定。

CRI=A×γ1+B×γ2+C×γ3+D×γ4+E×γ5(6.7.2)

式中:

A、B、C、D、E、F—各评价指标分值;

γ1、γ2、γ3、γ4、γ5—各评价指标对应的权重系数;

CRI—危险性指数。

6.8风险分级

6.8.1根据灾害风险点初步评估的危险性指数(CRI)按表6.8.1进行灾害风险点风险分级。

表6.8.1风险点风险分级表

风险等级

危险性指数

一级

CRI≤40

二级

40

三级

50

四级

70

注:

风险分级指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7自然灾害风险点核查

7.1一般规定

7.1.1宜对初步风险评估风险等级三级、四级的风险点进行核查。

7.1.2核查工作宜由专业单位采用资料收集、现场调查、遥感调查、勘察、监测等手段进行。

7.2核查内容

7.2.1地质灾害

1崩塌

崩塌调查包括危岩体调查和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

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1)崩塌发生的斜坡环境

①崩塌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

可采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机载激光雷达获取崩塌区三维模型,直观地展示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崩塌规模、崩塌范围等;或应用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解译并圈定崩塌发育的精确坐标、规模、范围。

②崩塌危岩的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

③降雨及河流的影响,包括降雨量及崩塌危岩相对河流的位置(河流冲切情况)。

(2)崩塌基本特征

①崩塌危岩岩体结构特征,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

②崩塌变形基本情况,崩塌近期发生时间;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崩塌造成危害。

③崩塌发展趋势特征,采集多期形变监测数据,分析单体崩塌的范围、形变量、位移方向、形变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基于形变特征分析崩塌稳定性;分析区域崩塌的区域分布、灾害发育程度。

④崩塌堆积体基本特征,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