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电子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559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电子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美术电子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美术电子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美术电子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美术电子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术电子教案模板.docx

《美术电子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电子教案模板.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术电子教案模板.docx

美术电子教案模板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美术课教学进度表教者:

科目

美术

教学

班级

六年级

教科书

名称及

册数

义务教育教科书

美术六年级下册

上课

日期

3.2

每周

节数

1

总授课

节数

16

考试

次数

2

周次

时间

预定进度

页数

实际进度

出入原因

说明

1

3.2

3.6

第1课

1

1

2

3.9

3.13

第2课

2

3

3

3.16

3.20

第3课

4

5

4

3.23

3.27

第3课

4

5

5

3.30

4.3

第4课

6

7

6

4.6

4.10

第5课

8

9

7

4.13

4.17

第6课

10

11

8

4.20

4.24

第7课

12

13

9

4.27

5.1

第8课

14

17

10

5.4

5.8

期中考试

11

5.11

5.15

第9课

18

21

12

5.18

5.22

第9课

18

21

13

5.25

5.29

第10课

22

25

14

6.1

6.5

第10课

22

25

15

6.8

6.12

第11课

26

27

16

6.15

6.19

第12课

28

32

17

6.22

6.26

毕业会考

18

6.29

7.3

19

7.6

7.10

20

7.13

7.17

总的教学目的

教育

教养

认识和了解绘画艺术,开阔学生视野,了解人体基本比例;进一步学习色彩知识和构图知识。

 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基础造型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色彩、构图、制作等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并用美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对大自然主生热爱之情。

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应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宽容和尊重。

第1课时(总计1课时)

课题

明暗与立体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1、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

2、射灯

3、静物台 

4、范画两幅  

5、铅画纸一张(4k)、铅笔、美工刀

6、素描纸,绘图铅笔、画板、橡皮

教学过程及内容

设计意图或

修改意见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师:

同学们,我们看教室两边墙上,这些是美术兴趣小组同学们的素描作品,你们能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师:

对,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明与暗”。

(出示课题)

(二)新授:

师:

我们首先来研究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

(写生灯)你们来看,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放在灯光下,你来观察一下,在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

谁能想办法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

(学生上台演示)

你是把它卷了一下,来观察一下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总结:

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的变化。

师:

下面来看这位同学把纸折了一下,我们把它放到灯光下,有了什么变化?

师总结:

对,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

师:

还有一位同学把纸揉皱了,看看它在灯光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师总结:

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

师: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总结出明暗时怎样产生的吗?

师总结:

对了,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三)观察体会

1、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石膏球体,我们来观察,当光线照射的它时,我们会发现什么?

(出示石膏球让学生思考、议论后回答)

总结:

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

你们再仔细看看,球体的亮部有没有明暗变化?

暗部呢?

总结:

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

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

2、刚才我们分析了球体的明暗变化规律,其实任何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产生这些明暗变化,我们来找找看。

(出示石膏几何体让学生观察)

3、学生交流。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

对身边的物体的观察理解,加强对物体明暗认识与体验。

第2课时(总计2课时)

课题

明暗与立体

授课时间

教学重点

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教学难点

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设计意图或

修改意见

一、复习导入

一个石膏球体,我们来观察,当光线照射的它时,我们会发现什么?

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

球体的亮部有没有明暗变化?

暗部呢?

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

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

二、主动参与

下面老师就用铅笔画素描的形式表现圆柱明暗关系。

1、第一步是整体观察分析,要确立光源方位,找出明暗交界线所在的位置。

2、观察好了就可以起稿了,用直线画出圆柱的结构轮廓;接着画出明暗交界线、投影;

3、然后就可以铺大色调了,铺出暗面、投影的基调;(注意:

用直线排成块面,顺着球的弧面画;投影注意近实远虚。

4、最后进行细致刻画:

从明暗交接线入手,先画出背光面基本调子;背光面近暗远灰,但不能比受光面的灰调亮;再从明暗交界线向亮调子由深到浅过度;亮调子用较硬铅笔画。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作业设计:

1、学生选择立方体或圆柱体画出明暗素描,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2、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A、灰调过少或高光位置不对;

B、明暗交界线不准;

C、投影不准;

D、排线问题;

E、反光太亮。

四、欣赏讲评

教师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摆放到前面,全体学生欣赏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知道了怎样运用明暗变化表现石膏几何体的立体感,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绘画中,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物体的明暗,并用画笔把他们描绘出来。

六、拓展:

观察其他几何体在光照射下其结构特点及明暗变化,并进行写生。

第1课时(总计3课时)

课题

寻找美的踪迹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肌理的美

教学难点

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

教学过程及内容

设计意图或

修改意见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1、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

小结:

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2、揭示课题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

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

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2、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

提问学生:

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

小结:

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

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

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3、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

例如:

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也美丽。

三、总结全课。

四、作业:

用相机记录身边的美。

第2课时(总计4课时)

课题

寻找美的踪迹

授课时间

教学重点

合理构图

教学难点

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

教学过程及内容

设计意图或

修改意见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肌理图片。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找寻肌理制作的方法。

1、自然界的肌理图片以及制作出的肌理图片。

(制作的肌理图片表现点和线的各一张)

2、在欣赏照片肌理现象中,提问学生:

你觉得它们像什么?

3、在欣赏制作的肌理图片中,提问学生:

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一幅是用白菜的叶子沾墨拓印制作成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二幅是用揉皱的纸张沾墨,然后打开后的效果。

4、学生讨论

小结:

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

5、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作业设计:

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肌理的照片。

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

四、作业评价:

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

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