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题精品WORD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550428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题精品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题精品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题精品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题精品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题精品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题精品WORD文档.docx

《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题精品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题精品WORD文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题精品WORD文档.docx

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题精品WORD文档

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学的对象和意义

1.什么是教育学?

(选择题)

答: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简述教育学产生发展过程。

(选择、判断)

答: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学记》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世界发展史上最早的教育文献。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捷克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称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

(3)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三)科学教育学建立阶段

(1)中国近代教育家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中国第一部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著作。

(2)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学》对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影响最大。

3.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现场自由发挥)

答:

教师学习教育学知识及理论,不应仅着眼于解决教学活动中的现实问题,学习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教育境界。

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不仅对现实的教学活动有益,而且能够使国家的教育事业建立在坚实的信念、境界、知识的基础之上。

这是从事教学的教师、从事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及学习者都应该具有的理性认识。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怎样理解教育的起源?

(P17辨析题,说出几种观点,并说出错误的观点的错误所在)

答:

(1)教育的劳动起源论(对)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错)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也存在于动物界。

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错)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无意识”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即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不同与生物起源论,但实质是一致的。

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和社会职能是什么?

(选择题)

答:

教育的基本规律:

(1)教育受社会发展条件制约规律

(2)教育受人的发展条件制约规律

教育的社会职能:

(1)传递生产劳动经验

(2)传递社会生活经验

3.教育的教育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答:

(1)历史性:

指教育是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变化而产生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

(2)永恒性:

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范畴。

(3)阶级性:

指教育在阶级社会里已经成为统治者用来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学校在何时产生?

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

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

学校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物质资料的生产进一步丰富,出现了剩余产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开始分工。

(2)由于脑、体劳动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出现记载整理达到一定程度。

(4)奴隶主阶级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需要大批官吏,而这些官吏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

(其中

(1)

(2)(3)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4)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

5.简述各社会教育的特点(共五个社会,理解把握前三个)

答:

(一)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者。

2教育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3教育的方式是口耳相传。

4教育内容简单贫乏。

5教育没有阶级性,是统一的、共同的、平等的。

(二)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者。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相分离。

③教育的目的在“明人伦”。

④教育的内容为六艺“礼、乐、书、术、射、御”。

6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三)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的目的在于“养士”、“愚民”。

②学校教育具有森严的等级性,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家庭出身的品级有严格规定。

③教育思想上“独尊儒术”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

④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教育。

(四)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目的的双重性。

②教育的民主化与现代化。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比以前紧密了。

(五)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社会主义教育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

②社会主义教育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手中。

③社会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

④社会主义教育主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人民都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说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P43、45简答题只需答两大点和各三个小点。

论述题则要在各小点下加上一句话,即【】内的话)

(一)一定社会的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

(1)一定社会的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价值方向等一系列教育上的大政方针,进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

(2)一定社会的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

【教育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什么样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决定的。

(3)一定社会的政治决定教育目的

【在一定社会中培养出来的人所具有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决定的,并要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要求。

(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1)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的人直接为政治服务;

【人的思想、能力、知识技能和政治倾向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依靠教育来培养和造就】

(2)教育通过制造舆论来为政治服务;

【政治舆论对社会政治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是社会稳定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思想力量】

(3)教育能够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

【民主是现代政治的核心与实质,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2.说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P39)

(一)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

(1)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促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

(3)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促使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不断发生变化

(4)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培养目标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力变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3)教育能够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1.什么是人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因素有哪些?

各起什么作用?

(P61)

人的发展概念:

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起物质前提的作用

作用: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

(3)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2.什么是遗传素质?

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P62)

遗传素质的含义:

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包括机体形态、结构、感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点。

遗传素质自认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有着发展的巨大潜力

(3)遗传素质决定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

3.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P66)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能够利用遗传、环境对人的影响促进人的发展;

(2)学校教育是由教师组织和领导的,而教师又是受过专门训练的,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掌握教育理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学校教育是协调和联络各方面教育影响力的纽带。

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

教育如何遵循这些规律?

(P71简答题、选择题)

(一)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者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者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二)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者抓住身心发展的成熟期和关键期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三)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身心发展的共同的稳定的特征,同时又看到可变性,不断采用新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

(四)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第五章教育目的

1.什么是教育目的?

意义如何?

制约教育目的的因素有哪些?

((P86、89)

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意义:

教育目的既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终归宿。

制约因素:

(1)一定社会的政治制约

(2)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3)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含义及体育、美育的任务是什么?

(P95)

美育的含义:

又叫做审美教育。

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含义:

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习惯的教育。

体育的任务:

(1)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学生在符合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2)促进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3)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美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创造美的能力。

3.简述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关系。

(P94简答题从五育的介绍中提炼出来)

总的来说,他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具体来说:

1)德育以其思想方向性统率智育和体育等;

2)智育以其科学知识为德育、体育等提供基本内容;

3)体育以其健康体质为德育、智育等提供前提条件;

4)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具有各自的任务,不能用其他几育来代替,它们能够促进其他几育的发展。

第六章教师

1.教师劳动特点有哪些?

(P107—108)

答:

(1)教师劳动对象的能动性

(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4)教师劳动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

2.教师应具有怎样的职业素养,对你有什么启示?

(P111—115三大点,10小点启示自由发挥)

答: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

(1)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

热爱教育事业

(2)对待教育对象的态度:

热爱学生

(3)对待同事的态度:

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的态度:

严格要求,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精深的专业知识

(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3)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3)自我控制能力

第七章德育

1.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

(P216简答题只答三点意义论述则展开谈)

答:

德育的意义:

(1)重视德育是历代学校教育的普遍规律

(2)重视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自身特点决定的

(3)重视德育是青少年学生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2.普通学校德育任务有哪些?

(P218)

答:

(1)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到的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

3.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德育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P219、218德育的具体内容写六个就行)

答:

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德育任务决定德育内容的性质

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一定时期的形势、任务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内容的针对性

德育的具体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

4.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关系如何?

(P215)

答: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区别:

德育过程又叫做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它注重和强调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进行教育,是一个教育过程;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注重和强调的是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由低到高,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渐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发展过程。

联系:

学生思想品德是在德育过程中通过教育者的教育逐渐形成发展的;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时要求必须遵守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如何理解?

(P229—232论述题理解前两个点,展开谈)

答: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段性

知:

即到的认识,指人们对一定道德关系及意义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道德

情:

即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人们对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

意:

即道德意志,指为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及道德行为所作出的一种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

即道德行为,指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支持下,人们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做出的一种反应。

知情意形的关系:

 

统一性:

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必须统一地和谐地发展,缺一不可。

多端性:

指德育过程具有多种开端,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这样一种顺序,既可以从丰富道德情感入手,又可以从锻炼道德意志入手,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积极作用

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是按照德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从而能保证对学生品德影响的这样一种针对性。

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是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科学原理组织起来的,从而能够保证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具有科学性。

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可以预先估计到从而使教育者及时地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以加强教育的效果。

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集体进行的,良好的学生集体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本环境。

社会性和实践性

强调德育过程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客观状况和客观要求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实际地履行一定的社会道德义务。

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衡量和检验。

(三)德育过程是激发和促进学生开展积极的矛盾运动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德育水平之间的矛盾.

学生德育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6.什么是德育原则?

常用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如何理解?

(P234、235案例分析理解德育原则,含义大致记住,即【】内的内容)

答:

德育原则:

根据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准则。

常用的德育原则有:

(一)疏导原则

【德育中要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

(二)知行统一原则

【教育者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得道德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者要满腔热忱地关心爱护没一个学生,依靠并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要善于提出并严格执行各项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沿着教育者期望的方向不断前进。

(四)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发扬并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积极落后的一面】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既通过集体教育个别学生,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机体,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六)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德育过程中,要针对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思想状况,从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出发,灵活地提出各项教育要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方法,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七)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要求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德育影响】

7.什么是德育方法?

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如何理解?

实施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P241、242、249理解德育方法,含义大致记住,即【】内的内容)

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教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真情实话来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其思想觉悟,形成正确观点】

(2)榜样教育法

【又称示范法。

以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好品质来影响、感染、鼓舞激励学生】

(3)实际锻炼法

【按照一定的要求,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4)情感陶冶法

【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景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5)修养指导法

【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

(6)品德评价法

【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或否定,促使其良好品德形成和巩固】

实施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第八章教学(上)

1.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如何理解?

(书上没有,可能出选择题)

答:

教学内容通过三种形式体现:

(1)课程计划

含义:

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总的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

学科设置、学科开设的顺序和时间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

含义:

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统一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3)教科书

含义:

根据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2.教学的意义、本质及任务各是什么?

(P153、154)

答:

教学的意义:

强调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但非教学唯一。

教学的本质:

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教学的任务:

(1)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3.教学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如何理解?

(P159重点理解前三个)

答:

(一)教与学相互依存、辩证统一规律

教与学的矛盾体现:

(1)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密切联系上

(2)体现在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的密切联系上

(3)体现在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密切联系上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基本规律

(1)掌握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2)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必要的心理条件

(3)知识和智力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性

(4)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转化

(5)防止两种倾向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辩证主义规律(即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

(1)为什么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

由教育目标要求所决定

由教师自身修养所决定

由教学内容是所决定

(2)二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有赖于知识的提高

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有助于知识的掌握

(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

(1)学生掌握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学生掌握间接经验又有助于直接经验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深刻化、全面化.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P168简答题)

答:

(1)引起学习动机

(2)感知课程内容

(3)理解课程内容

(4)巩固知识和技能

(5)应用知识和技能

(6)学业的检查与评定

5.什么是教学原则?

举例说明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P172简答题举例时要举具体的例子)

答:

教学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依据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提出来的,是教师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区别:

教学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而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教学需要而制定的基本要求,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主观性。

联系:

教学原则是依据教学规律制定的,并且反应教学规律.

举例时以下七个任选其一即可

直观性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的反映。

启发性原则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规律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的反映。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的反映。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规律的反映。

巩固性原则是由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循序渐进原则是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因材施教原则是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6.常用教学原则有哪些?

如何理解?

(P173论述题重点理解前三个)

答:

(一)直观性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为发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

直观性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的反映。

(二)启发性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掌握课程内容的本质,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

启发性原则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规律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的反映。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密切结合实际,讲清基础理论,并引导学生把读书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达到有知能用。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的反映。

(四)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是指教师所教的课程内容应准确无误,同时保证所举的实例、所用的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的科学性,并结合课程内容的学习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将科学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规律的反映。

(五)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掌握技能、技巧方面达到熟练的程度,当需要时能很快地再现出来,并能熟练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性原则是由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六)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师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步地、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发展。

循序渐进原则是科学知识本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