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实验专题讲解与训练1光学实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548113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复习实验专题讲解与训练1光学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考物理复习实验专题讲解与训练1光学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考物理复习实验专题讲解与训练1光学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考物理复习实验专题讲解与训练1光学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考物理复习实验专题讲解与训练1光学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复习实验专题讲解与训练1光学实验.docx

《中考物理复习实验专题讲解与训练1光学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复习实验专题讲解与训练1光学实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复习实验专题讲解与训练1光学实验.docx

中考物理复习实验专题讲解与训练1光学实验

中考物理复习实验专题讲解与训练

光学实验

1.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同学们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除图甲中所示器材外,本实验还需用到的测量器材是:

(2)将可沿ON折转的白色硬纸板AB放置在平面镜上,白色硬纸板AB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选填“一定垂直”、“一定不垂直”或“可以垂直也可以不垂直”). 

(3)将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时,可在AB平面内看到反射光线.实验中使用可折转的硬纸板除了能呈现光路外,还能探究:

,为了完成该探究他应进行的操作是. 

(4)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5)某同学分别测出了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40°,于是他就得出了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请问他这样做是否正确?

,理由是:

(6)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的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得到上表四组数据:

①表格中错误数据是第次实验.

②在实验中,将入射光线EO远离法线时,看到反射光线OF(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③实验中进行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去测反射角大小的目的是. 

④同组的甲同学分析表格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在光的反射中,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乙同学认为应该是:

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同学的结论正确,理由是

.

(7)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他(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选填“是”或“不是”)在同一平面内.

2.某同学在做“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的实验,如左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

(1)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上表所示数据.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和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且折射角入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大小等于,即传播方向. 

(3)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将偏向法线”.

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

结论是否存在不足?

答:

(选填“是”或“否”); 请简要说明理由:

(4)如果让入射光线沿着CO方向从水中向空气中入射,则折射光线将会沿着方向,这说明了折射光路是的. 

(5)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以判断:

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将(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3.如图所示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2)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实验中选用刻度尺是为了探究. 

(4)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

.能否用家用镜子的镜片代替玻璃板?

答:

(5)实验中,用玻璃板和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并标记出像的. 

(6)点燃蜡烛后,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一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

“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

.理由是:

(7)当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要使蜡烛B与A的像重合,必须使蜡烛B玻璃板.(选填“远离”或“靠近”)

(8)点燃蜡烛A,如果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你推断其原因是. 

(9)实验时,小明应在侧(选填“A”或“B”)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10)小明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为证实上述有关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措施(选填字母). 

A.保持A、B两支蜡烛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观察

(11)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像B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B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12)若用光屏替换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的像,这说明. 

(13)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表明:

,. 

(14)若用跳棋代替蜡烛进行实验,但看不清跳棋的像,请帮她想办法看清跳棋的像:

(15)对着玻璃板既可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后的蜡烛.则前者是光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形成的像.(均选填“折射”或“反射”) 

(16)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4.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聪发现:

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是“0~90cm”,而实验桌上却有两个凸透镜,规格如表所示.小聪面临的问题是:

为了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选用透镜较好. 

(2)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选填“亮点”或“亮环”).由图甲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3)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大致在,目的是

(4)如图乙,小东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0cm刻度线处,向移动光屏(选填“左”或“右”),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的性质是;生活中的就是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 

(5)在(4)问的基础上,小东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在凸透镜位置不变时,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的性质是;生活中的就是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 

(6)小东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5cm刻度线处,小东从凸透镜的右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此时(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生活中的就是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 

(7)实验时,蜡烛随着燃烧而变短,光屏上的像将向(选填“上”或“下”)移动. 

(8)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当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时,小王用不透光的物体挡住凸透镜的左半部,此时光屏上的像将.                      

A.像的大小、形状不变,像的亮度变暗B.像的左半部消失C.像的右半部消失D.像缩小一半

(9)小宇同学所在的小组用由几个发光二极管做成的“F”字样作发光体,你认为其好处是

(答一点).他把发光二极管放在(8)蜡烛火焰的位置上(移走蜡烛后),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发光二极管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下面的. 

(10)小旭同学依次把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但是,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请你帮他找出一个可能的原因:

(11)某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①在物距一定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大,像距. 

②实验中,凸透镜三次成像都是像(选填“实”或“虚”);第次实验所成的像最大. 

(12)在实验过程中,若在光屏上观察到如图丙所示的情况,为了在光屏中央可以得到完整的像,小明应将凸透镜向(选填“上”或“下”)调节.如果此时将光屏换成平面镜,则从侧面(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13)在实验过程中,小宇还发现了一个特殊的情况.当他们从F光源一侧看向凸透镜时,在凸透镜上观察到两个“F”的像,如图丁所示.请你猜想一下,这两个像是怎么形成的?

 .

(14)小明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A.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B.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光学实验

1.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同学们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除图甲中所示器材外,本实验还需用到的测量器材是:

量角器. 

(2)将可沿ON折转的白色硬纸板AB放置在平面镜上,白色硬纸板AB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一定垂直(选填“一定垂直”、“一定不垂直”或“可以垂直也可以不垂直”). 

(3)将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时,可在AB平面内看到反射光线.实验中使用可折转的硬纸板除了能呈现光路外,还能探究: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为了完成该探究他应进行的操作是将纸板B向后(前)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4)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某同学分别测出了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40°,于是他就得出了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请问他这样做是否正确?

不正确,理由是只测一组入射角和对应反射角的大小,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应多测几组数据,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6)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的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得到上表四组数据:

①表格中错误数据是第3次实验.

②在实验中,将入射光线EO远离法线时,看到反射光线OF远离(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③实验中进行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去测反射角大小的目的是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 

④同组的甲同学分析表格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在光的反射中,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乙同学认为应该是:

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乙同学的结论正确,理由是先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或“先有入射光线,才有反射光线”).

(7)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他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选填“是”或“不是”)在同一平面内.

2.某同学在做“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的实验,如左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

(1)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上表所示数据.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大小等于0°,即传播方向不改变. 

(3)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将偏向法线”.

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

结论是否存在不足?

答:

是(选填“是”或“否”); 请简要说明理由:

 探究过程不完整,还应该做其他多种透明介质之间的折射实验_. 

(4)如果让入射光线沿着CO方向从水中向空气中入射,则折射光线将会沿着OA方向,这说明了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5)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以判断:

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将大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3.如图所示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2)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实验中选用刻度尺是为了探究像到镜面距离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 

(4)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让蜡烛A反射成像,同时又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B.能否用家用镜子的镜片代替玻璃板?

答:

不能. 

(5)实验中,用玻璃板和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并标记出像的位置. 

(6)点燃蜡烛后,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一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

“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

不合理.理由是:

只测一组物距和对应的像距大小,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应多测几组数据,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7)当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要使蜡烛B与A的像重合,必须使蜡烛B靠近玻璃板.(选填“远离”或“靠近”)

(8)点燃蜡烛A,如果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你推断其原因是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 

(9)实验时,小明应在A(选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10)小明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不变(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为证实上述有关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措施B(选填字母). 

A.保持A、B两支蜡烛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观察

(11)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像B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B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反射,每个表面各成一个像. 

(12)若用光屏替换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不能(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13)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表明: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14)若用跳棋代替蜡烛进行实验,但看不清跳棋的像,请帮她想办法看清跳棋的像:

 用手电筒照亮跳棋. 

(15)对着玻璃板既可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后的蜡烛.则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均选填“折射”或“反射”) 

(16)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便于直接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 

4.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聪发现:

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是“0~90cm”,而实验桌上却有两个凸透镜,规格如表所示.小聪面临的问题是:

为了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选用甲透镜较好. 

(2)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亮点(选填“亮点”或“亮环”).由图甲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3)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4)如图乙,小东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0cm刻度线处,向左移动光屏(选填“左”或“右”),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的性质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 

(5)在(4)问的基础上,小东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在凸透镜位置不变时,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远离(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的性质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幻灯机就是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 

(6)小东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5cm刻度线处,小东从凸透镜的右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正立(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此时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生活中的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 

(7)实验时,蜡烛随着燃烧而变短,光屏上的像将向上(选填“上”或“下”)移动. 

(8)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当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时,小王用不透光的物体挡住凸透镜的左半部,此时光屏上的像将A.                      

A.像的大小、形状不变,像的亮度变暗B.像的左半部消失C.像的右半部消失D.像缩小一半

(9)小宇同学所在的小组用由几个发光二极管做成的“F”字样作发光体,你认为其好处是增加物体的亮度,使成像更清晰(或“便于观察凸透镜成像的性质”或“所成的像不会晃动,更加稳定”或“跟燃烧蜡烛相比,LED发光体更安全、环保”等)(答一点).他把发光二极管放在(8)蜡烛火焰的位置上(移走蜡烛后),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发光二极管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下面的A. 

(10)小旭同学依次把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但是,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请你帮他找出一个可能的原因:

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或“蜡烛与透镜距离小于焦距”). 

(11)某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①在物距一定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大,像距越大. 

②实验中,凸透镜三次成像都是实(选填“实”或“虚”)像;第3次实验所成的像最大. 

(12)在实验过程中,若在光屏上观察到如图丙所示的情况,为了在光屏中央可以得到完整的像,小明应将凸透镜向下(选填“上”或“下”)调节.如果此时将光屏换成平面镜,则从侧面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13)在实验过程中,小宇还发现了一个特殊的情况.当他们从F光源一侧看向凸透镜时,在凸透镜上观察到两个“F”的像,如图丁所示.请你猜想一下,这两个像是怎么形成的?

 光的反射

(14)小明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D. 

A.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B.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