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547149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docx

《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docx

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

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6社会保障体系)

对弱势群体的支持,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责任,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家财力的逐步增强,要把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已经实施两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运行和管理中也存在较大问题。

主要表现在制度本身与农民之间缺乏良性互动,筹资、管理和监督成本偏高,人均30元的筹资水平过低。

下一步,应注意增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和运行的参与,加强民主管理和社会监督,切实体现其“合作”特色,在此基础上鼓励农民适当提高缴费水平。

此外,应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二者进行整合,以简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设计,降低制度运行成本,提高制度运行效率,具体可考虑将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和农村医疗救助补助资金合并为农民医疗保障补助资金,与农民个人缴费一起建立农民医疗保障基金,统一管理和使用。

二是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低保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保障贫困农民(包括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减轻农村养老工作面临的压力。

各地可积极探索在对特困户救助、农村“五保”户供养、口粮救济等制度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2610万绝对贫困人口脱贫

(二)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从本质上是与小农经济和农村社会不相容的。

目前,在我国大规模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具备经济实力。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村养老保障仍应以家庭为主,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制度相结合,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可通过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解决。

(三)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既要针对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也要立足于现有的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

对有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首先应着眼于促进其就业。

在实现就业的基础上,以企业职工或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参加城镇社会保险来解决其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问题,符合条件的还可按有关规定享受城市医疗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

对无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若领取土地补偿费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在城市规划区以内的,可优先考虑将其转为城镇户口,并按规定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未转为城市户口的,符合条件的可按当地有关规定享受农村特困户救助和农村医疗救助,还可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探索在整合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功能的基础上为失地农民建立基本生活保障,通过失地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适当补助的方式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金,在农民失地后向其发放基本生活费,保障其基本生活。

对农民工,首先应保障他们获得相当于自己劳动价值的工资收入,并保证及时足额到位。

首先应该尽快将尽可能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工伤保险,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时的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问题。

(四)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国家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

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必要的财力支持是关键。

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保障支出在很多国家是财政支出的最主要部分。

近年来我国财力已经有了明显增强,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和比重是有可能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5)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分布的高峰也集中在了就业年龄段。

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了出来。

加之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等等原因都造成了我国现阶段空前的就业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

只有通过就业,一个人才能获得收入、安居乐业、实现价值,社会才能不断地稳定发展。

显然,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之一。

我们必须积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就业促进工作。

首先,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扩大出口、增加创汇的重要举措。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促进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第三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余地比较大。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行业多、门类广,而且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能够吸纳大量不同层次的各类人员;同时,投资少,成本低,收效快。

第三产业应当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的主渠道,在扩大就业中发挥它应有的独特的重要作用

第二,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最近两年,全国1460万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中,230万人成为个体工商户,22万人创办了私营企业,两项合计共有17%的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每1人创业平均可带动3人就业。

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而推动创业来促进就业,正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切入点。

要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第三,积极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作好就业援助工作

公益性就业岗位主要由政府出资扶持或社会筹集资金开发的,符合公共利益的管理和服务类岗位。

社区管理岗位、劳动保障协管员、交通执勤、市场管理、环境管理、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岗位、保安、卫生保洁、环境绿化、停车场管理、公用设施维护、报刊亭、电话亭、社区文化、教育体育、保健、托老、托幼服务等、机关事业单位的门卫、收发、后勤服务等临时用工岗位等等公益性就业岗位的增设是解决下岗职工、“零就业家庭”等城市就业弱势群体的主要就业援助途径。

就业是民生之本。

只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就业促进工作,才能真正保障人民应得的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内蒙古十项民生工程

中广网呼和浩特6月21日消息2006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两会”,为群众办“六件实事”第一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的自治区“两会”,在承诺的“六件实事”全部兑现后,自治区政府再次承诺,要为困难群众办“七件实事”。

事实上,“十五”以来,内蒙古已经累计投入关注民生资金373亿元,其中2006年投入81亿元。

在落实“七件实事”的基础上,今年,内蒙古自治区还将投入百亿元,实施“十项民生工程”,进一步解决民生问题。

庞大的财政投入必将带来百姓生活的全新变化。

公共财政阳光照耀农村牧区

从新型合作医疗的试点推广到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从逐年加大的公路、水利、农牧区电网建设,到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书本费的减免,投入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扩大,成为自治区关注民生的最大特色。

2007年,“十项民生工程”中涉及农村和农牧民的就有5项:

解读一:

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工程

入夏以来,一有空闲,包头市九原区沙尔沁镇的农民就会成堆地聚在村里的文化室,上网查看果菜销售信息。

自从去年村里通了互联网,农闲时节的村民不像以前没事就打麻将了,而是“史无前例”地迷上了上网。

沙尔沁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得益于自治区财政的支持。

2006年,自治区财政下拨支农支牧资金87亿元,为1.6万户农牧民通了电、350个村通了公路,部分村庄还通了互联网。

但是,并非所有的农牧民都像沙尔沁的农民一样幸运,至今,内蒙古仍有766个嘎查村未通公路,有14万户农牧民未通电。

所以,2007年,自治区计划再次投资,实现60个苏木乡镇通油路,300个嘎查村通公路,使苏木乡镇通油路率达到82%,嘎查村通公路率达到96%;还要解决60万农村牧区人口的饮水问题。

而且,今后每年解决70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万户农牧民的用电问题。

按照这样的规划,到2010年,14万户未通电农牧民就能全部用上电,1800个村嘎查可以和沙尔沁的农民一样打电话、上互联网。

解读二:

扶贫开发工程

2004年,商都县农民马英从贫困山区搬到县城附近的移民新村,通过种植大棚蔬菜脱贫致富。

但是,全区仍有100万贫困人口,解决农村牧区的贫困人口的脱贫任重而道远。

2007年,自治区将投入扶贫资金10亿元,解决1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扶持15万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全区计划安排40个旗县移民扩镇项目,每个项目点约搬迁移民100户、400人,两年计划安置贫困人口1.6万人。

解读三:

农民工转移和维权工程

今年,全区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要突破200万人。

如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自治区将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全面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和小时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解读四:

农村牧区社会救助工程

2006年,每人每天1元钱,解决20万特困农牧民的生活问题。

今年,自治区的补助提高到了1.2元,保障面也将扩大到60万人以上。

自治区将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在农村牧区兴办敬老院等社会救助机构,组织实施“明天计划”和“蓝天计划”,惠及更多的农村牧区孤残儿童。

解读五:

农村牧区广电事业建设工程

解决农牧民看电视难的问题,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齐心协力。

2007———2008年,国家计划安排1.5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农村牧区广电事业建设。

到“十一五”末,我区农牧民就能够收看到2套中央和2套自治区电视节目,收听到1套中央和2套自治区广播节目。

让群众梦想成真

现在,内蒙古很多困难群众,从读书到就业,从看病到住房,都能享受到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

解读六:

教育资助工程

2006年8月20日,阿左旗乌力吉苏木贫困牧民吉仁太的女儿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正当他为女儿的学费发愁时,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为他送去了2000元钱。

手捧学费,这位朴实的牧民感激的泪流满面。

2006年,全区为1万多名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近7000万元,通过各类教育资助,或以助学金、奖学金和助学贷款贴息等形式,筹措资金6500万元,资助大学生和职业院校学生5.4万人。

但是,由于经费有限,至今,全区仍然有100万中小学生教科书费、58万名中小学生学杂费、61万名中小学生补助公用经费和32万名中小学寄宿生补助经费没有解决。

今年,全区计划安排8.4亿元资金,提高47.8万名寄宿制贫困初中生、小学生的补助标准,力争使210万名中小学生当年受益。

还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助学金标准,使扶助面达到20%。

解读七:

城乡医疗保障工程

“今年5月,我的冠心病犯了,住进了九原区扶贫医院。

住院花了3600多元,这个窗口把钱交了,隔壁的窗口就把报销的1056元给我了。

”包头市九原区萨木佳镇的梦兰英说:

“加入合作医疗,觉得心里踏实了。

”自从合作医疗试点推广以来,农村牧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明显减少。

今年,自治区将投资5.6亿元用于公共卫生建设,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房屋、设备和人员队伍建设,在95个旗县区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牧民参合率力争达到85%以上。

还将加快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将开设济困病房和门诊,困难的群众免收挂号费,减免10%以上药费和20%以上大型设备检查费。

解读八:

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

“政府免费为咱们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服务,让我们心里感到一种从没有过的踏实和轻松。

”2006年3月18日,阿拉善盟下岗职工张爱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盟里举办的“春风行动”送岗位招聘大会上填写了求职申请表。

没想到,3天后就接到了一家用人企业的应聘通知,并很快成为了这家企业的一名员工。

像张爱国一样,全区许多失业人员在2006年通过就业部门举办的“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活动周”、“大中专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活动中,最终实现了就业再就业。

今年,全区要通过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重点做好困难群体再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年力争新增城镇就业2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

确保有就业能力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解读九:

提高城镇社会保障水平工程

2007年6月5日一早,包头市东河区北梁回民办事处的马俊芳就到银行领取这个月的低保金。

全家四口人,她每月能领600多元的生活费,今年,又多了80元,基本可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2007年,自治区将城镇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了20元,对马俊芳来说,增加的80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扩大覆盖面,提高标准是城镇低保今年的重点工作。

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尤其做好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作,逐步建立覆盖人数较多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的目标。

解读十:

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程

2007年4月,家住大召附近的赵丽霞终于告别了18平方米的小平房,住进了50平方米的新楼房。

但是,在我区,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8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家庭仍有86945户,全部解决这部分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需要投入资金总额6.5亿元。

只能逐步解决。

今年,各级财政预算安排1亿元左右资金,将新建廉租房4.1万平方米,以后每年将安排1亿多元的规模,力争到2010年末,全部解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低保家庭的住房困难。

“百姓的事是天大的事”。

为民办实事、“十项民生工程”可以改善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仍然有很多的困难弱势群体需要帮扶,关注民生应该形成长效机制,成为各级政府长期的工作重心。

所以应该有一个。

职业道德的作用是什么?

(8)

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职业道德的涵义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规范,受社会普遍的认可。

(2)职业道德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

(3)职业道德没有确定形式,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

(4)职业道德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

(5)职业道德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6)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对员工义务的要求。

(7)职业道德标准多元化,代表了不同企业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8)职业道德承载着企业文化和凝聚力,影响深远。

每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

要理解职业道德需要掌握以下四点:

首先,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

它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的要求,而是要反映职业、行业以至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它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

甚至造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道德品貌上的差异。

如人们常说,某人有“军人作风”、“工人性格”、“农民意识”、“干部派头”、“学生味”、“学究气”、“商人习气”等、其次,在表现形式方面:

职业道德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

它总是从本职业的交流活动的实际出发,采用制度、守则、公约、承诺、誓言、条例,以至标语口号之类的形式,这些灵活的形式既易于为从业人员所接受和实行,而且易于形成一种职业的道德习惯。

再次,从调节的范围来看,职业道德一方面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也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用来塑造本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

最后,从产生的效果来看,职业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职业化”,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

职业道德虽然是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形成的,但它决不是离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而独立存在的道德类型。

在阶级社会里,职业道德始终是在阶级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制约和影响下存在和发展的;职业道德和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种形式的职业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的要求。

同样,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在很大范围上都是通过具体的职业道德形式表现出来的。

同时,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实际从事一定职业的成人的意识和行为中,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成熟的阶段。

职业道德与各种职业要求和职业生活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在学校生活阶段和少年生活阶段所形成的品行,影响道德主体的道德风貌。

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具有社会道德的一般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作用,具体表现在:

1、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

职业道德的基本职能是调节职能。

它一方面可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的关系,即运用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职业内部人员的行为,促进职业内部人员的团结与合作。

如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团结、互助、爱岗、敬业、齐心协力地为发展本行业、本职业服务。

另一方面,职业道德又可以调节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

如职业道德规定了制造产品的工人要怎样对用户负责;营销人员怎样对顾客负责;医生怎样对病人负责;教师怎样对学生负责等等。

2、有助于维护和提高本行业的信誉。

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信誉,也就是它们的形象、信用和声誉,是指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在社会公众中的信任程度,提高企业的信誉主要靠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

若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很难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3、促进本行业的发展。

行业、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而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的员工素质。

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

而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是极强的,因此,职业道德能促进本行业的发展。

4、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

职业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每个从业者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从业人员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另一方面,职业道德也是一个职业集体,甚至一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如果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集体都具备优良的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肯定会发挥重要作用

住房改革攸关执政基础(9)

一、问题

目前我国住房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住房改革进程以及市场发育水平的集中反映,也与当前宏观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密切相关。

其中社会反响强烈、争议较大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房价快速上涨,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涨幅过大,新建的中小户型住房供给严重不足;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发育缓慢;住房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二是住房保障覆盖面小,措施不到位,有些保障制度设计不合理,由此产生的一些“寻租”和腐败现象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

三是住房市场宏观调控困难重重,调控政策尚未达到预期目标。

二、原因

我国住房领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是孤立和偶然的,其背景和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是在特定发展阶段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是由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快速推进、婚龄人口大幅增加、部分居民的超前消费观念、居民对房价快速上涨的心理预期等因素的叠加,促使我国城镇居民住房需求集中释放,导致住房领域各种矛盾凸显。

二是我国住房市场发育时间短、水平低,市场机制和规则尚不健全、不完善,市场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还比较落后。

同时,对政府在住房领域职责的认识尚不清晰,也影响了政府住房保障措施的实施。

三是由于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预期、国际投机因素加大等宏观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诸多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住房市场的矛盾。

三、对策

针对我国住房市场的现状,政府当前应从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治理和规范住房市场秩序三个方面重点解决突出问题。

一是以廉租住房制度为核心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在强化各级政府住房保障责任和明确保障标准的前提下,具体保障方式应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强化各级政府实施住房保障的责任。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使住房保障的主体、责任、实施方式、保障标准等问题都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住房市场的宏观调控。

围绕调控房价和调节供给结构的近期目标,进一步加强各部门在住房市场调控方面的协调力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调控的职能分工,统筹协调各种调控政策,防止出现各自为政和政策措施相互矛盾的情况,提高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完善住房供应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应尽快着手研究和起草《住宅法》,对我国住房市场发展规划、管理机构、市场主体和市场运行的监督管理,以及住房保障制度等予以法律规定,作为规范市场的基础法律。

政府各职能部门还应明确各自的市场监管职责。

基于住房在社会经济、政治中充当的特殊角色,与住房改革相关联的话题颇为重要。

如,由住房改革衍生出的住房公平问题、通过房改拉动内需问题、住房改革中政府行政执法问题、职能转变问题、“以房管人”户籍改革问题以及房地产泡沫等等

1、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做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建设”,并列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

我认为一个国家文化大发展,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不能纯粹靠文化的自发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需要有识之士的推动,特别是需要先进政党的推动。

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和合理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今天谈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是:

我们能够给世界贡献什么?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建设和发展当代的文化。

任何文化总是和其产生的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不同时代的人为了完成自己时代的任务、回答自己时代的问题,便形成了自己时代的文化。

当今时代,面临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光荣使命。

如何进行这一伟大实践、完成这一伟大使命,需要我们在理论上作出正确回答。

这种回答就构成了当代文化的重要内容。

因此,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关键就是努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

文化建设和发展需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我们应该合理的继承和弘扬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

作为东方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树大根深,散发着东方智慧和人性光芒,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

有经济超越的成功先例,文化超越亦有可能。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祖国一定会不只是经济强国,同样也是文化强国。

2、提高农牧牧民生活水平的思考1、加快农牧业科技进步,搞活农牧产品流通,实现农牧产品产供销一体化高科技农牧业是解决农牧民收入问题的关键。

农牧业科技落后直接导致了农牧业结构调整滞后、劳动生产率低、农牧产品的加工率和增值率不高。

用高科技与市场对接,就能化解市场风险,收入得到稳定增加。

2、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提高农牧民素质,注重对新型农牧民的培养在农牧民中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培育新农牧村建设提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

一是提高农牧民文化素质。

大力发展农牧村的文化素质教育,防止增加新的文盲和半文盲;在继续巩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及农牧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就业本领和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能力。

二是提高农牧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