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29809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docx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docx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1

  《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2.5倍数特征之后的又一内容,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

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我决定在这节课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猜想——观察——再观察——动手试验的过程中,概括归纳出了3的倍数特征。

  1、找准知识冲突激发探索愿望。

  找准备知识中冲纷激发探索,在第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复习2.5的倍数特征并对一些数据做出了判断而后我们“谁来猜测一下3的倍数特征”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由于学生刚刚复习了2.5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特征时,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迁移过来。

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于是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困惑,有了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就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愿望,这样不反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有效的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激发学习中的困惑,让探究走向深入。

  找准知识之间的冲突并巧妙激发出来,这是一节课的出彩之处,而我从孩子们的学号为入重点,让孩子们判断自己的学号是否是3的倍数,并再次探究3的倍数特征,并且发现3的倍数和数字排列顺序的有关系。

但和这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有关。

使之所探究的问题是渐渐完整而清晰,而后我又组织孩子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来探究和验证,这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方法,促使探究活动走向深入,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3、课后反思使之完美。

  这节课结束后,我感觉最大的缺憾之处,最后点选了的倍数特征时,应放手让孩子们多说,说透,这样更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概括归纳能力。

而老练习题方面,也应形式面多样化,如用卡片练习判断,或通过打手势的方法或先听老师——这样效率更高,课堂氛围好,课堂不是同步,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教学的落脚点。

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感悟,这样才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2

  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个位上的数字之和”去研究。

上课开始先让学生通过练习回顾旧知:

2的倍数与5的倍数的特征。

然后让学生猜想:

3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呢?

这样能较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受2的倍数与5的倍数特征的影响,有些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是3的倍数”、“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等等,学生能想到这几点是非常不错的。

  学生进行猜想后,我并没有判断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而是出现了百数表,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所有的3的倍数,让学生从表中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把自己发现的在小组间交流。

此时,我还是没有判断学生的发现是否正确,而是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学,从课本中找3的倍数的特征,当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时,我们可以向课本求助。

然后问学生“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是什么意思?

请结合举例说说。

”接下来将数扩到百以上,通过各种方式举正反例通过计算来验证从而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

最后比较验证之前的猜想与发现。

当我们向课本找到结论时,我们也要质疑,通过举例来验证。

鼓励学生对知识要敢于质疑,敢于通过各种方式去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中,我能有效获取课堂生成资源,同时也注重方法的指导。

比如:

同桌举例验证时,涉及到了“123456”是否是3的倍数,先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后问:

还有更加简便的方法吗?

老师有效引导,让学生去发现“去3法”能给我们的判断带来很大的方便。

还有在方框里填数等。

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与课堂驾驭能力,如:

在百数表圈3的倍数时,我的课件中有个数“99”忘记没有圈好,学生发现了这问题。

在这里,我是表扬了发现此问题的学生,老师故意说:

我是特意没有圈的,看我们的学生观察是否仔细,考虑问题是否全面……,把原本的错误变成良好的教学资源。

练习的设计业很有层次与梯度,联系生活实际。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百数表中的数据太多,部分学生的发现是乱七八糟的;在举例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的计算还不够,学生亲自从算中去体会更好;总结不太及时,从及时总结中提炼、提升会更好。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3

  3的倍数是在学习了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我让孩子们提前进行了预习,通过授课发现孩子们的预习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学生在汇报时能够圈出3的倍数,而且非常准确,在汇报3的倍数的方法时,他们大多数是借助结论得出来的,没有体现出他们研究的过程。

因此,我在课上进行了及时的指导,把孩子们需要汇报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孩子们很快理解了我的意思,立刻进行了新的分工。

第一位同学汇报了他们找到的3的倍数,并介绍的找3的倍数的方法即,用这个数除以3,看商是不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

接下来汇报百数表中前十个3的倍数,让大家观察个位上的数字,通过观察发现3的倍数个位上是0-9的任意一个数,不能像2、5的倍数特征只看个位的特殊数就行了。

因此只看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

  由于孩子们有了提前的预习,孩子们心目中已经有了结论。

因此在这个时候孩子们思考的深度不够,没有理解教材的意图。

教师把教材的意图有意识地进行了渗透,让学生驻足片刻,把握课堂的结构。

  第三个环节,孩子们发现斜着看每个数的各位逐渐加一,十位逐渐减一,因此个位上的数字和十位上的数字之和不变,而且都是3的倍数。

让孩子试着总结结论:

两位数个位上和十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第四个环节,其实并不是把3的倍数特征总结出来了就完成任务了。

这个结论只是通过观察百数表得出的关于两位数的结论,两位数满足这个特征,是不是所有的数都适用呢?

于是让孩子试着写一个三位数、四位数而且是3的倍数,然后用这个结论进行验证,看是否符合。

孩子们先试着写几个3的倍数,老师罗列到黑板上,然后分别用用各个数位之和相加的方法和除以3是否有余数的方法进行验证。

验证的结果是肯定的,因此得出的结论适合所有的数。

  到这里孩子们对于3的倍数特征已经理解的很透彻了,做起练习来也显得得心应手。

孩子体验了结论得出的过程,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有他的意图,在每个环节孩子都有思考,有思维的碰撞,这才是教材的意图,才是真正的数学课。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4

  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各位上数的和”去研究。

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回顾旧知:

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学生们发现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利地设下了陷阱:

“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猜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还有学生猜测“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一定是3的倍数”,能想到这点应该说是了不起的。

本课到这里都很顺利,因为完全在我的预设之中。

  下面进入验证环节,先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3的倍数,再在这些学号中挑出个位上是0,3,6,9的数,通过交流,学生发现这些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

学生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不同,不表现在数的个位上,那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

于是进入到动手操作环节。

在此基础上,抽象成各位上数的和,是理解3的倍数特征的关键。

  “试一试”是数学的第三步,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各位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利用反例进一步证实3的倍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随后设计了一系列习题,使学生得到巩固提高。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5

  【初次实践】

  课始,让学生任意报数,师生比赛谁先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正当我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之中,几个“不识时务者”打乱了课前的预想。

“老师,我知道其中的秘密,只要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就行了!

”“对!

在数学书上就有这句话。

”……又有几个学生偷偷地打开了数学书。

“怎么办?

”谜底都被学生揭开了。

面对这一生成,我没有死守教案,而是果断地调整了预设,变“探索”为“验证”,将结论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组织学生将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验证是不是具有这样的特征,最后进行一系列巩固练习……

  [反思]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类似上述案例中的“超前行为”,即有些学生提前把要探究的新知识和盘托出。

我们的习惯做法就是变“探索”为“验证”,当然有些知识的教学采用这种方式是有效的,然而本课中“验证”的过程真能取代“探究发现”的过程吗?

仅仅举几个例子试一试,验证方法单一,思维含量低,学生充其量只能算是执行操作命令的“计算器”,又能获得哪些有益的发展?

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教学,还容易使学生形成浮躁浅薄,不求甚解,甚至只要结论的不良学习风气。

怎么办,置之不理吗?

如果这样,不仅没有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且在已经揭开“谜底”的情况下,再试图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实验、发现,体验遭受挫折后取得成功的那种激动,也只能是一种奢望。

那么又该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呢?

  【再次实践】

  (与第一次教学情况基本相同,有些学生能够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这时一些学生却依然感到困惑,我设法将这一困惑激发出来。

  师:

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知道了3的倍数的特征,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只和什么有关?

  生:

只和一个数的个位有关。

  师:

与今天学习的知识比较一下,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

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不行?

  生2:

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只看个位,而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

  ……

  师:

同学们思考问题确实比较深入,提出了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那我们先来研究一下2、5的倍数为什么只和它的个位有关。

  (学生尝试探索,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简单数开始研究,借助小棒或其他方法进行解释。

  生1:

我在摆小棒时发现,十位上摆几就是几十,它肯定是2、5的倍数,因此只要看个位摆几就可以了。

  生2:

其实不用摆小棒也可以,我们组发现每个数都可以拆成一个整十数加个位数,整十数当然都是2、5的倍数,所以这个数的个位是几就决定了它是否是2、5的倍数。

  师:

同学们想到用“拆数”的方法来研究,是个好办法。

  生3:

是否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就不行了。

比如13,虽然个位上是3的倍数,但10却不是3的倍数;12虽然个位不是3的倍数,但12=10+2=9+1+2=9+3,因此只要看十位上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是不是3的倍数就行了。

  生4:

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还发现十位上余下的数正好和十位上的数字一样。

  生5:

(面带困惑)起初,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在试三十几、四十几时就不行了。

余下的数和十位上的数不一样了,比如40除以3只余1,余下的数就和十位数字不同。

  生(部分):

对。

  生4:

其实40不要拆成39和1,你拆成36和4,余下的数不就和十位数字相同了吗?

  生6:

也就是说整十数都可以拆成十位上的数字和一个3的倍数的数。

这样只要看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就可以了。

  师:

同学们确实很厉害!

那三位数、四位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学生用“拆数”的方法继续研究三、四位数,发现和两位数一样,只不过千位、百位上余下的数要依次加到下一位上进行研究。

3的倍数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越来越清晰。

  师: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你们不仅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还弄清了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

现在你还有哪些新的探索想法呢?

  生1:

我想知道4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2:

我知道,应该只要看末两位就行了,因为整百、整千数一定都是4的倍数。

  师:

你能把学到的方法及时应用,非常棒!

  生3:

7或9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

  师:

同学们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课后可以继续进行探索。

  [反思]

  1.找准知识间的冲突,激发探究的愿望。

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时,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迁移过来。

而实际上,3的倍数的特征,却要把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

于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困惑,“为什么2或5的倍数只看个位?

”“为什么3的倍数要把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

”……学生急于想了解这些为什么,便会自觉地进入到自主探究的状态之中。

知识不是孤立的,新旧知识有时会存在矛盾冲突,教师如能找准知识间的冲突并巧妙激发出来,就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有效地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激活学习中的困惑,让探究走向深入。

创造和发现往往是由惊讶和困惑开始。

对比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由于忽视了学习中的困惑,学生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并不透彻,探索的体验也并不深刻。

第二次教学留给学生质疑的时空,巧设冲突,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将困惑激发出来,通过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对问题的思考渐渐完整而清晰。

学生不但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而且思维不断走向深入,获得了更有价值的发现,探究能力也得到切实提高。

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困惑,这种困惑有时是学生希望理解更全面、更深刻的表现。

面对这些有价值的思考,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采取恰当的方法将其激活,促使探究活动走向深入,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当然,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怎样的困惑,面对这一困惑又该如何恰当引导,尚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

  3.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不断探究。

显然,2、5的倍数的特征与3的倍数的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其研究方法是相通的(都可以通过“拆数”进行观察),特征的本质也是相同的。

这种研究方法和特征本质的及时沟通,激发了学生继续研究4、7、9……的倍数的特征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不断探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并在探究过程中建构起对数的倍数特征的整体认识,感悟数学其实就是以一驭万,以简驭繁。

课堂不是句号,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教学的落脚点。

我们的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对于一堂课知识的掌握,而应着眼于学生对于解决问题方法的感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6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中的一个知识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倍数和因数、2和5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从数的表面的特点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根据个位数的特点就可以判断出来。

但是3的倍数的特征却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而在《3的倍数的特征》的开始,我先复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学生猜一猜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的问题中,得出:

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后被学生补充到“个位上是0—9的任何一个数字都有可能是3的倍数,”其特征不明显,也就是说3的倍数和一个数的个位数没有关系,因此要从另外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

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产生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接着提供给每位学生一张百数表,让他们圈出所有3的倍数,抛出问题:

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3的倍数特征。

接下来,经过进一步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各位上数的和,发现各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

于是,形成新的猜想:

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补充了一些其他的数,如49×3=147,166×3=498等,使学生进一步确认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还可以任意写一个数,利用这一结论来验证,如3697,3+6+9+7=25,25不是3的倍数,而3697÷3也不能得到整数商,因此,它不是3的倍数。

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认识到:

找出某个规律后,还要找出一些正面的、反面的例子进行检验,看是不是普遍适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课堂练习时,我还把一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经过不同的排列,再让学生判断,以加深对“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理解。

如完成“做一做”第1题时,学生判断完45是3的倍数后,教师可以再让学生判断一下54是不是3的倍数。

  利用2、5、3的倍数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其方法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要形成较好的数感,达到熟练判断的程度,也不是一、两节课所能解决的,还需要进行较多的练习进行巩固。

  这节课结束后,我感到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是这节课中最重要的两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举例验证等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等合作探究活动,获得了数学知识。

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

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但最大的缺憾之处,最后总结3的倍数特征时,应放手让孩子们多说,说透,这样更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概括归纳能力。

而练习题方面,也应形式面多样化。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7

  《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是五下数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中一个知识点,是在学生已认识倍数和因数、2和5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从数的表面的特点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根据个位数的特点就可以判断出来。

但是3的倍数的特征却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而在《3的倍数的特征》的开始阶段我复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就让学生猜一猜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

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的问题中,得出:

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后被学生补充到“个位上是0—9的任何一个数字都有可能是3的倍数,”其特征不明显,也就是说3的倍数和一个数的个位数没有关系,因此要从另外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

  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接着提供给每位学生一张百数表,让他们圈出所有3的倍数,抛出问题:

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3的倍数特征。

学生在经历了猜测、分析、判断、验证、概括、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后感悟和理解了3的倍数的特征,引导学生真正发现:

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不是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一定不是3的倍数。

从而,使学生明确3的倍数的特征,然后进行练习与拓展。

这样的探究学习比我们老师直接教给他们答案要扎实许多,之后的知识应用学生就相应比较灵活和自如,效果较好。

  这节课结束后,我感觉最大的缺憾之处在最后的拓展练习上,由于自己事先练习下水没有做足,所以误导了学生。

题目如下:

“从3、0、4、5这四个数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以下条件:

1、是3的倍数。

2、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同时是3和5的倍数。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学生问要写几个时,我回答如果数量很多至少写3个。

呵呵,其实此题不需要如此考虑,因为它们的数量都有限。

  希望以后自己的教学会更扎实起来。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8

  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各位上数的和”去研究,本课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

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回顾旧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发现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地设下了陷阱:

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猜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很自然猜测到:

“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还有学生猜测:

“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一定是3的倍数”,能想到这点应该说是了不起的。

本课到这里都很顺利,因为完全在我的预设之中。

  下面进入验证环节,先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3的倍数,再在这些学号中挑出个位上是0,3,6,9的数,通过交流这些数不一定都是3的倍数。

学生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不同,不表现在数的个位上,那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

于是进入到动手操作环节,在此基础上,利用计数器转移探索的方向,让学生用3颗算珠在计数器上任意摆数,得出结果:

摆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到这里有几个学生显得很兴奋。

随后用5颗算珠实验,发现摆出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到这里学生中已经有一些议论,他们都有了发现。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看出其中的神奇,我将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们,自己选择算珠的颗数进行了第三次实验,然后板书出每组的实验结果,从结果的数据中,学生们都很兴奋地发现了所用算珠的颗数是3颗,6颗,9颗,拨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每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也是每个数各位上数的和。

把算珠颗数抽象成各位上数的和,是理解3的倍数特征的关键。

  “试一试”是教学的第三步,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各位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

利用反例进一步证实3的倍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可惜在这一点上,我很仓促地指着黑板上算珠颗数是4颗,5颗,7颗,8颗时,所摆出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直接告诉了学生,而没有让学生自己举出反例。

随后设计了一系列习题,使学生得到巩固提高。

  整节课只能说顺利地走了下来,对于教者我来说从中发现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及时总结,虚心请教,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9

  《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中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学生在学习了2和5的倍数特征之后的新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的特征有很大差别,2和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

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我在本节课设计理念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法为主线的原则,从现象到本质,从质疑到解疑。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很多问题,下面我进行做几点反思。

  1、瞄准目标,把握关键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复习旧知识进行“热身”。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2和5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就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特征时,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迁移过来,尽管是负迁移。

实际上,鲜明的冲突让学生发现却不是这样,于是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困惑,有了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就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愿望,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有效的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过程,授之以渔

  猜想3的倍数特征是基础,在学生得出猜想后,我便引导学生找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

验证也是有技巧的,30以内即可发现3的倍数中,个位上可能是10个数字中的任何一个,之前的判断已经站不住脚。

之后继续探究,在100以内,基本可以发现规律,但为了严谨,必须跳出百数表,在100以上的数中去验证这个规律。

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这个结论背后的原理,为什么它的规律和之前的规律不一样?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会本节课知识,更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3、追求本真,知其所以然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上,我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我决定引导学生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背后的道理。

这一尝试建立在我对学生学情把握的基础上,因为3的倍数的特征的结论一但得出,运用起来没有难度,后面的练习往往成了“休闲时间”,而进一步提升探索难度,无疑是开发思维的良好契机。

我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逐步深入,最后还是把话语权留给学生,这样就给予不同学生各自适应的个性化学习方略,真正做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