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与黄宾虹的忘年交.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2872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傅雷与黄宾虹的忘年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傅雷与黄宾虹的忘年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傅雷与黄宾虹的忘年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傅雷与黄宾虹的忘年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傅雷与黄宾虹的忘年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傅雷与黄宾虹的忘年交.docx

《傅雷与黄宾虹的忘年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傅雷与黄宾虹的忘年交.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傅雷与黄宾虹的忘年交.docx

傅雷与黄宾虹的忘年交

傅雷与黄宾虹的忘年交

 

1931年秋,23岁的傅雷,到上海美专出任办公室主任时,早在那里任教的国画大师黄宾虹,已近古稀之年,他们俩却很快成了情谊深厚的忘年交。

傅雷离开上海美专后,仍与美术界的朋友们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欣赏和研究美术,始终是他探索艺术奥秘的一个主要方面。

他对友人们的艺术成就,总是报以热烈、兴奋的反应;并不辞辛劳,不避琐细,欲将友人的艺术之果供奉于大众之前,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净化和提高心灵境界。

他自己,则在与美术界友人们一起或观画、或探胜中,进一步增长着对美的鉴赏力。

傅雷与黄宾虹

1935年夏天,傅雷与画家刘抗同登黄山。

峭壁、石笋、瀑布、奇松、云海,一景一胜,令人叹为观止。

观日出,漱飞泉,听松涛,在奇峰之巅抱膝长吟,在升仙台上对云凝思,顿觉胸襟开阔,意气奋发。

回来后,傅雷对刘海粟说:

“只有登上了黄山,才能达到萧然意远,恬静旷达,不滞于物,不碍于心的境界。

中国画家向大自然寻求灵感,获得了成功,这种意境,西方画家很难梦想得到!

中国画创作,向来讲究“师法自然”、“功齐造化”,那么,无论是作画者,还是观画者,要得中国艺术之真谛,就得徜徉于自然的胜景氛围之中。

傅雷是深知这一点的,所以,他常在译事之暇,走出家门,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

与黄宾虹先生开始交往后,傅雷常去大师那里观赏其新作印他所收藏的历代名家名作,探讨画理,交流体会。

对大师在创作上的成就尤为看重,并尽力宣扬推许。

黄宾虹先生创作宏富,且能不断地革故鼎新。

但在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从未举办过一次个人画展。

傅雷和裘柱常(其妻顾飞,乃宾虹大师之弟子、傅雷之表妹)等有感于此,1942年联合发出倡议,拟于来年黄宾虹80大寿时,为其举办一次“八秩纪念画展”。

这一倡议,得到黄先生的老友陈叔通、张元济、王秋湄、秦更年、邓秋枚、吴仲洞等人的热烈支持。

当时,黄宾虹正困居北平,行动受阻,得到这一信息后,很是欣慰,并予以积极响应。

这就开始了画展的筹备事宜。

筹备中的日常工作,主要由傅雷及裘柱常夫妇负责。

黄宾虹对傅、裘二人信任有加,把具体事务委托于他们。

从1942年8月起,黄先生将先后为画展创作的作品寄来上海。

为了节约开支,他主张全部作品,衬托以后,粘贴在牛皮纸上,首尾两端以芦梗代木轴,以便悬挂。

他在给上海友人作此交代后,又有信说:

“再者:

拙画拟少裱;或用纸卷粘贴,易于收展携带。

近来裱工奇昂,鄙意希研究画学者参观,不限售出之多寡。

令亲傅先生为知音,拙作之至交,一切可与就商,以不标榜为要,是否有合”黄宾虹对傅雷的信赖与赞赏,溢于言表。

1943年11月间,“黄宾虹八秩诞辰书画展览会”在上海西藏路宁波旅沪同乡会开幕。

展品除画家近年画作山水、花卉及金石楹联等外,历年为友人所作画件,作为非卖品陈列,以作观赏。

这是黄宾虹生平第一次举办个人书画展,显示了大师创作的主要风貌。

展览会前,由傅雷、裘柱常等建议,黄宾虹撰写一篇自传,朋友们写些诗文,以引导观众。

画展期间,傅雷几乎天天来到会场,除处理一些事务性工作,他很注意观众们的反应。

有时,还与他们一起读画,一起探讨研究。

观众对黄公画作每有疑问,他就热忱地加以解答。

有人提出:

“为什么黄宾虹的山水,山不似山,树不似树,纵横散乱,无物可寻似的”“何谓中国画中的笔墨怎样评价一个画家在笔墨上的功夫”……等等问题,傅雷都—一作了回答。

除了帮助观众掌握普通的绘画理论和鉴赏知识,傅雷尤其注意引导他们准确地理解黄宾虹的书画艺术。

在谈到中国画笔墨问题时,有人问:

“黄宾虹的山水画看来很草率,与时下的作风大异,难道草率中也能见出笔墨功夫吗”

傅雷说:

“你说的‘草率’是指什么呢如果是指工整与不工整而言,须知画之工拙,与形之整齐无涉;如果是指够不够形似的问题,那末,又须知绘画并非写实。

“山水画不是以天地为本吗黄宾虹的画作相距天地不是太遥远吗诚然,绘画并非写实,可是,难道都得空中楼阁吗”

“山水画绘写的是自然之性,并非要去剽窃其外貌。

绘画的任务不在描写万物之貌,而在传达其内在的神韵。

如果以形似为贵,那么可以这样说:

名山大川,真本俱在,还不够你观赏吗何劳画师再去图写呢摄影以外,又有电影,这些图写外界的新型媒介,非但巨纤无遗,且能连绵不断。

就逼真而言,已经达到了极致程度。

为什么还要特别看重丹青的点染呢须知:

以写实为依归,只不过是初民时代的事。

那个时候,人类以生存为要,实用为先。

文字图书的出现,为的是记事备忘,或者祭天祀神。

文明渐进,智慧日增,行有余力之后,人们才去崇尚抒情写意、寄情咏怀等一类事。

所以说,绘画的由写实而抒情,是人类进化到了一个新阶段。

所谓抒情,就是写貌抒情,就是摇发人思的意思。

然而,非有烟霞啸傲之志,渔樵隐逸之怀,难以言胸怀;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也难以言境界。

襟胸鄙陋,境界逼仄,更难以言画了。

作画如此,观画未尝不如此!

你以‘草率’二字来评价黄公的山水,还是圃于形迹,未具慧眼的缘故。

倘能悉心揣摩,细加体会,必能见出形若草草,实则规矩森严,物形也许未能尽肖,物理却始终在握。

所以说,看似草率,实际上是工整的表现。

如果形式上很工整,而生机灭绝,外貌很逼真,而意趣索然,这样的整齐,只能说是一种刻板和死气。

现在一些学画的人,一味地拘困于迹象外貌,唯以细密精致为能事。

竭尽巧思,转工转远,取貌遗神,心劳日细,这能说是艺术创作吗艺术家该去写什么呢写意境。

实物等等,只不过是引子而已,寄托而已。

古人说,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深山之巅。

摄景呀,发兴呀,表呀,巅呀,懂得了这些,才能说是懂得了绘画,悟得了画家不以写实为目的的道理。

有人又问:

“诚然,真如傅先生所说,作画之道,在于志旷怀高,但又为何要看重技巧呢又何须师法古人,师法造化呢黄公又何苦漫游川桂,遍历大江南北,孜孜,搜罗画稿呢”

傅雷回答说:

“真正的艺术,都是天然外加人工的结果,犹如大块铁经过熔炼方能成材成器。

人工熔炼,技术为尚;摄景发兴,胸意为高,二者相齐,方臻完满。

我先是说了技术,后又说了精神,实际上,它们是一物二体,即不矛盾,也难分离。

况且,唯有真正悟得了技术的用处,才能识得性情境界的重要。

而无论是技术,还是精神,都有赖于长期的修积和磨炼。

师法古人,也是修养的一个阶段,不可缺少,但尤其不可过于执着。

便是接受古法,也仅仅是为了学者的便利,为了免去暗中摸索,决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拘于古法,必自斩灵机;将楷模当成偶像,必堕入画师魔境,非庸即陋,非甜即俗。

再说,对‘师法造化’一语,也不可以词害意,误以为就是写实。

它原本的含义,就不是指艺术在自然面前,要去貌其嶂峦开合、状其迂回曲折的意思。

虽然说,学习初期,状物写形,经营位置等等,免不了要以自然为粉本,但‘师法造化’的真义,还须更进一层。

那就是:

画家要能览宇宙之宝藏,穷天地之常理,窥自然之和谐,悟万物之生机;饱游沃看,冥思遐想,穷年累月,胸中自具神奇,造化自为我有。

这就是说,‘师法造化’,不单单是技术方面的事,更是一门修养人格的终生课业。

修养到一定功夫,就能不求气韵而气韵自至,不求成法而法在其中。

概括地说,写实可,摹古可,师法造化,更无不可。

但决须牢记,那只不过是初学的一个阶段,决不是艺术的峰巅。

先须有法,终须无法。

用这样的观念习画观画,才能真正步入正道。

又有人问:

“看黄宾虹先生的画,纵然笔清墨妙,但仍不免给人以艰涩之感,也就是不能令人一见爱悦,这又是为什么呢与此相连的问题是:

那些一见悦人之作,如北宗青绿,又该如何欣赏和评价呢”

傅雷说:

“古人有这样的话:

‘看画如看美人’。

这是说,美人当中,其风神骨相,有在肌体之外者,所以不能单从她的肌体上着眼判断。

看人是这样,看画也是这样。

一见即佳,渐看渐倦的,可以称之为能品。

一见平平,渐看渐佳的,可以说是妙品。

初看艰涩,格格不入,久而渐领,愈久而愈爱的,那是神品、逸品了。

美在皮表,一览无余,情致浅而意味淡,所以初喜而终厌。

美在其中,蕴藉多致,耐人寻味,画尽意在,这类作品,初看平平,却能终见妙境。

它们或者像高僧隐士,风骨嶙峋,森森然,巍巍然,骤见之下,拒人于千里之外一般;或者像木讷之士,平淡天然,空若无物,寻常人必掉首勿顾;面对这类山形物貌,唯有神志专一,虚心静气,严肃深思,方能于嶙峋中见出壮美,于平淡中辨得隽永。

正因为它隐藏得深沉,所以不是浅尝辄止者所能发现;正因为它蓄积厚实,才能探之无尽,叩之不竭。

至于说到北宗之作,它的宜于仙山楼观,海外瑶台,非写实者可知。

后世一般人却往往被它表面上的金碧色彩所眩惑迷恋,一见称善,实际上,它那云山缥缈的景色,如梦如幻的情调,常人未必能梦见于万一。

所以说,对北宗之作,俗人的称誉赞赏,正与贬毁不屑一样的不当。

有人这样问:

“都说黄氏之作得力于宋元者多,这一点,从何处可以见出呢”

傅雷的回答是:

“不外神韵二字。

你注意过那幅《层叠冈峦》吧,它的气清质实,骨苍神腴,不就是一种元人风度吗而它的豪迈活泼,又出元人蹊径之外。

这是由于黄公用笔纵逸,自造法度的缘故。

我们再来看《墨浓》一帧,这高山巍峨,郁郁苍苍,不又俨然是一种荆、关气派吗但要注意,就繁简而言,它又与以往作品显然有别。

这是因为前人写实,黄公重在写意。

他的笔墨圆浑,华滋苍润,能说他仅仅是在重复北宋的规范吗在黄公的作品中,处处都表现着截长补短的作风。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白云山苍苍》这幅作品,它的笔致凝练如金石,活泼如龙蛇,设色娇而不艳,丽而不媚,轮廓粲然,又无害于气韵弥漫,从中尤可见出黄公的面目。

又有人问:

“世之名手,用笔设色,大都有一固定面目,令人一望而知。

黄先生的这些作品,浓淡悬殊,扩纤迥异,似出两手。

这又怎么去看呢”

傅雷说:

“这正是黄公作为大师的不一般了。

常人专宗一家,免不了形貌常同。

黄公则兼采众长,已入化境,因而能够家数无穷。

常人足不出百里,日夕与古人一派一家相守。

在他们的笔下,一丘一壑,纯属七宝楼台,堆砌而成;或者像益智图戏那样,东拣一山,西取一水,只能拼凑成幅。

黄公则游山访古,历经数十载寒暑;烟云雾霭,缭绕胸际,造化神奇,纳于腕底。

这样,他才能做到:

放笔为之,或收千里于飓尺,或图一隅为巨幛;或写暮霭,或状雨景,或泳春潮之明媚,或吟西山之秋爽,各各不同。

总而言之,在黄公的笔下,阴晴昼晦,随时而异;冲淡恬适,沉郁慨慷,因情而变。

在黄公而言,画面之不同,结构之多变,实在是不得不至的必然结果。

《环流仙馆》与《虚白山街壁月明》,《宋画多晦冥》与《三百八滩》,《鳞鳞低蹙》与《绝涧寒流》,莫不一轻一重,一浓一淡,一犷一纤,遥遥相对,宛如两极。

从中,我们可以具体地看到黄公画作的面目,何等地变化多端、丰富多彩啊!

“八秩书画展”之后,黄宾虹在给吴仲炯的信中提到,此次画展,“惟傅君与秋斋、柱常伉俪之力,兼荷尊处与秦曼老、陈叔老德爱有加以成之。

尤可纪念……”他对傅雷是十分感激的,也增进了对他的器重。

黄宾虹对画展收入的用途有所安排,并请傅雷帮助实施。

他曾致函傅雷,请其将收入的三分之二存入金城银行,以一份作为在上海筹办一个文艺联欢所的资金。

那三分之二的收入,黄宾虹拟用于出版几种著作,此事也委托给了傅雷。

为此,傅雷与大东、开明书店订立了合资印刷黄著的合同。

黄宾虹虽深知上海各书局及推销法的难以成事,但由于“不欲拂傅君盛意”,仍拟将书稿《明季三高僧(石帮、石涛、渐江)佚事》请人抄清后寄到上海。

后来,黄宾虹有意出版另一著作《画学分期法》,该著原稿用的是旧式句读法,为便于后学阅读,他又请傅雷采用新法句读,加以圈点润色。

再后,黄宾虹又拟将所藏古铜印文考释,在上海分类印行。

他准备在北平收购印书所需的连四纸(一种国产手工纸)。

这就需要解决纸张的堆栈问题。

为此,他又和傅雷进行了商量。

不只在黄宾虹书画展之前,在此之后,傅雷始终追踪着黄宾虹的创作轨迹,并逐步深入地进行着研究。

他也从黄宾虹那里,学习和领受了不少。

1954年9月间,华东美协为黄宾虹举办个人画展,并召开了座谈会。

会前,黄老先生专门到家拜访,看望傅雷夫妇。

画展展出的一百多件新作,傅雷觉得,虽然色调浓厚,但却浑厚深沉得很,而且很多作品远看很细致,近看则笔头仍很粗扩。

这种技术才是上品!

座谈时,发言的人大半是在颂扬作者。

傅雷“觉得这不是座谈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