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之欧阳数创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25950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之欧阳数创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之欧阳数创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之欧阳数创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之欧阳数创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之欧阳数创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之欧阳数创编.docx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之欧阳数创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之欧阳数创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之欧阳数创编.docx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之欧阳数创编

时间:

2021.03.02

创作:

欧阳数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号:

学号:

11510018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系别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

班级1101

姓名张霞

指导教师董文会

2015年3月28日

摘要

鲁迅先生一直都很重视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反封建的思想主题,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

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国内外的专家都已有过研究讨论。

论文在大量阅读原著作品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鲁迅先生的各种杂文、散文等,以鲁迅先生的男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来细致的分析女性思想的演变以及对其他作家、读者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

鲁迅作品,女性形象,思想影响

Abstract

Luxunhasalwaysattachesgreatimportancetothestudyofwomen'sissuesandexplore,andtriedtothroughliteraturealsofeudalismthoughttheme,calledtheawakeningoffemaleconsciousnessandtheliberation,aboutshapingtheimageofwomeninLuxun'sworks,thedomesticandforeignexpertsandscholarshavealreadystudiedanddiscussed,basedonalotofreadingtheoriginalworksfrom,onthebasisofpredecessors'researchresults,combinedwithvariousessaysproseofLuxun,inLuxun'smaleperspectiveasthebreakthroughpoint,throughthefemaleimageofLuxun'stobetteranalyzetheevolutionofthewomenthoughtaswellastheimpactontherestoftheauthor'sviewofwomen,andChinesewomen'seffectonthereaderstobetterunderstandChinesewomenthoughtinthenewperiodoftransformation.

keywords:

ThewordsofLuxun,Theimageofwoman,Theevlotionofideas

一、前言1

二、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2

(一)愚昧麻木的守旧者2

(二)贪婪庸俗的自私者3

(三)麻木不仁的看客3

(四)封建节烈的牺牲者4

(五)自觉发醒的反叛者4

(六)坚强战斗的反抗者5

三、鲁迅笔下女性的革命思想及其演变5

(一)逃避的反抗5

(二)被迫的反抗6

(三)一次主动的反抗6

(四)女性知识分子的觉醒反抗7

四、鲁迅女性思想对中国女性的影响7

(一)反抗的女性构成了女性的反抗史7

(二)对现代女性文明生活的影响8

五、鲁迅与其他作家笔下女性的比较8

(一)女性形象类型与女性解放道路8

(二)女性生存环境和心理特征9

六、总结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一、前言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被打破。

中国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为妇纲”的权力和性别秩序也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分裂,中华民族濒临危机,中国女性的命运也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新的经济关系开始形成,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开始涌入国门,促使潜伏在中国家庭内部的女性问题社会化,也促进了女性的解放。

在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在“五四”的疾风中,中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家开始探索中国的出路,也开始关注中国最底层、最卑微的弱势群体——女性。

新时期的学者、知识分子们也曾探索过许多女性问题,如康有为、梁启超曾以禁缠小脚与兴建女学来倡导女性解放,秋瑾则提出女性解放必须结合全部女性力量去打碎旧制度的思想,还有胡适、郭沫若、李达等等,都在痛斥封建教条对女性的伤害。

在这场女性运动中,女性处于被动状态,她们在封建专制下被创造、被重写,这些探索、这些呼唤虽没有在根本上解决中国女性问题,却对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为部分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文章拟从鲁迅先生笔下的女性形象、思想以及造成的影响几个方面论述。

二、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在中国的文学长河中,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层出不穷:

像替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花木兰,像忠于爱情的妇女形象刘兰芝,像心比天高的苦命形象林黛玉等等。

有人说“红颜祸水”,有人说“红颜薄命”,不管是才女杜十娘还是美若天仙的西施,悲惨的结局都让人心痛。

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像青春少女阿顺、生活艰辛的寡妇单四嫂子、敢于反抗的爱姑、知识分子子君、敢为祖国人民事业献身的刘和珍君、含冤而死的女鬼等等,不管遭遇了什么,她们的结局让我们哀痛,让我们沉思。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些女性形象依然生机勃勃,哀婉动人,使人难以忘怀。

毕生都在关注女性问题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鲁迅认为:

女性问题一直是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女性的解放和这个国家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更是这个国家进步的象征。

所以忧国忧民的鲁迅在弃医从文的救国道路上,用作品展示了麻木、愚昧、自私的旧中国的女性,也赞扬了敢于抗争、勇敢反抗的新时代的女性形象。

“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让人无奈。

为了救国救民,他对造就这些女性悲剧命运的社会与思想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例如在《祝福》、《离婚》、《明天》等作品中,他不仅塑造了众多形象各异的女性形象,也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女性的伤害与摧残,更为这些悲苦女性寻找了出路。

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一)愚昧麻木的守旧者

作品《药》中写道:

华大妈想用“人血馒头”来治好生病的儿子,她心疼儿子却没有办法,只能盲目听从别人,店面也在丈夫买到“人血馒头”时已经收拾的干干净净,滑溜溜的发光。

从中可以看出华大妈的勤快、老实。

因为康大叔给她能救儿子的良方,所以她对康大叔感恩戴德,康大叔来了,她就“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作品对她描写不多,但她毫无主见的盲从麻木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也更展示出了她的愚昧无知。

还有《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太,她深居穷乡僻壤,思想保守愚钝,她看不惯儿子的行为,不满这个家的现状,不懂赵七爷说到的长毛,却都用“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议论。

“一代不如一代”的口头禅不只简简单单的写出她的不满情绪,更揭示出像她这样的小生产者们的守旧、愚钝、顽固、麻木的保守观念。

(二)贪婪庸俗的自私者

鲁迅作品中贪婪、自私、势力的人物莫过于《明天》中的王九妈。

单四嫂子的儿子夭折后,她忙来忙去,表面上热情,却别有用心。

单四嫂对宝儿难舍难分哭的死去活来时,王九妈则表现的不耐烦,“气愤愤地跑上前,一把抛开她”,才“七手八脚的地盖上了”。

做丧事时,王九妈发布命令,让人烧纸钱什么的,然后她又将单四嫂子仅有的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做抵给帮忙的人作饭,却没有顾及一下可怜的被庸医骗的精光的单四嫂,王九妈的冷酷、自私可见一斑啊!

鲁迅在作品《故乡》中把人与人之间的冷淡无情描写的淋漓尽致。

人们都喜欢的“豆腐西施”杨二嫂20年前还是个安分守己的善良人,因为她的和蔼、美貌,她的豆腐店买卖很好。

二十年后,在岁月的磨练下,她变得贪恋自私,尖酸刻薄。

她在“我”家搬家时,每天都去,看到什么拿什么,不管是手套还是木器、杀狗气,趁别人不注意拿了就跑。

对土气的闰土看不起,恶口伤人。

鲁迅用杨二嫂、王九妈等人物,给我们展现了一系列贪恋、自私、冷酷无情的农村妇女形象,也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冰冷。

(三)麻木不仁的看客

被鲁迅称为“无物之阵”的“看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更是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看客的嘴脸。

看客们的眼光力量强大,他们能把不幸的人“看”死,还能消除先驱者的斗志。

《祝福》中鲁家的帮佣——柳妈,一个不起眼的与祥林嫂一样的苦工,经受了风霜的她有着“打皱的脸”、“干枯的小眼”。

就这样一位老实巴交的“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当灾难降临到祥林嫂的头上时,“善良”的她不是给予同情,而是一味的嘲笑和奚落。

她看到祥林嫂额头上的伤疤问“不就是那时候撞坏的吗?

”,还说一定是祥林嫂最后自己肯了,就推说是别人力气大,让祥林嫂“在一个强”,自己撞死好了,就不用受罪了。

这些无意的几句话深深烙在了祥林嫂的心里,让她无尽的悲痛。

柳妈对天堂、地狱之类的说法深信不疑、她用那些封建鬼神之说使祥林嫂的精神备受打击,她让祥林嫂“捐门槛”来赎去她内心的罪,却还是不能摆祭品,这使祥林嫂彻底的毁灭。

柳妈表面上是善女人,但她用“看客”的眼光,无意间与“看客”联手,铸成了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四)封建节烈的牺牲者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节妇”、“烈女”、“只从一夫”的伦理道德观一直影响着中国女性。

《我之节烈观》中却否认了这些女性的畸形心理,“节烈很难很苦”,“节烈已经失去存在的价值。

”这残酷的封建社会制度把女人逼迫成了各式各样的奴隶,“却还把种种罪名加在她的头上。

”封建社会的节烈观像一把刀残害着许多女性,祥林嫂就是其中一员。

《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个自己叫什么都不知道的女人,在丈夫死后被迫再嫁,而她觉得这一切都是她的罪孽。

她两个丈夫都死了,儿子也死了,可怜的祥林嫂却觉得这是自己的错,是自己的罪,拿出全部家当去捐门槛赎罪,但她依然是一个不能沾祭品的女人。

这致命的一刀扎在她心里,让她变成了一个木偶人,最后沦为乞丐,冻饿而死。

(五)自觉发醒的反叛者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永远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自由,她必须遵从三从四德,任人驱使。

鲁迅先生想为她们伸张正义,所以就在《离婚》中成功刻画了一个勇敢于反抗、泼辣、撒野的农村妇女——爱姑的形象。

《离婚》中爱姑撒野、泼辣、倔强,不知天高地厚敢于对封建权贵挑战。

丈夫在外面有了女人,这在那个社会虽不足为奇,爱姑却忍受不了,不能装作不知道,咽不下这口恶气,就回家搬救兵为自己出气,要“搞他个家破人亡”。

她要离婚,“一闹就是三年”,没人拿她没办法,即使对封建权贵卫老爷她也不放在眼里,甚至也不怕七老爷,说七老爷和县官老爷换过帖子又能怎样,“难道换过帖就不是人了吗?

”她敢于与夫权挑战,且表现的相当勇敢、泼辣。

她不受丈夫随意摆布,不惧怕权贵。

体现出了她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蔑视与反抗。

爱姑的行为在那个时代已是相当的进步,思想也开始觉醒了。

(六)坚强战斗的反抗者

如果说爱姑的反抗觉醒是新时期女性的开始,那刘和珍君这类女性就是广义上的新女性,她们,她们用自己的生命去战斗,去争取社会的解放。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至于这一回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援助,虽殒身不恂是事实,则更是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数千年后终于有消亡的明证了。

”这些青年女学生开始有了个人的独立性、反抗性,敢于向社会发起主动进攻,中国女性的三从四德,就这样被冲的干干净净。

真的猛士站起来了,开始愤然前行了,中国的女性也开始走向了新时代。

三、鲁迅笔下女性的革命思想及其演变

“五四”运动提出了“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专制,提倡民主”,新民主思想开始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受其影响,鲁迅先生创作的作品中的女性也在不停的反抗、斗争中成长着。

从无力反抗的单四嫂子,到反抗无望的祥林嫂,再到敢大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来争取婚姻自由的子君,再到公开大胆反抗封建势力,维护自己权利的爱姑,再到敢用自己的生命抗争,为人民牺牲的女学生刘和珍君,她们通过不同的反抗展示了在新时期的革命思想演变。

(一)逃避的反抗

单四嫂子是在《明天》受到多重压迫的很符合封建规范的“节妇”。

她丈夫死了,留下她和儿子宝儿,孤儿寡母不仅在生活上艰难,还要承受封建社会的各种压迫。

儿子是苦难生活中的火光,是未来的希望,要坚强的活下去才有更好的明天。

但是宝儿却不幸夭折,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和希望没了,她只能逃避这惨淡的生活,因为她力不从心,不敢反抗。

她觉得这都是自己的错,她只能默默承受着社会上的敲诈勒索、伤害和侮辱。

明天是给人希望的,但是却给了单四嫂了绝望。

单四嫂的形象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下层受压迫却无力反抗的农村妇女是怎样的生活,鲁迅塑造的不反抗或者说只是逃避的反抗的女性形象让世人惊醒,也让千千万万的中国女性开始觉醒,开始反抗了。

(二)被迫的反抗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在封建政权、夫权、神权压迫下的一个温顺、善良的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

这个温顺女人的反抗是被迫的,但也使我们看到了被动中的进步,这女性革命思想转变的开始。

祥林嫂的第一个丈夫死后婆婆将她卖掉,她被迫逃了出来,这是她第一次反抗,虽然还是被卖掉了,这是一次突破,是值得肯定的。

她被婆家卖掉抬到贺家是她的第二次反抗,她一路嚎哭、打骂,她不去拜天地,一头撞在香案角上,撞的头破血流,好几个壮实的男性才控制住她。

这些反抗虽然最终没有使祥林嫂摆脱掉被卖掉的现实,但这些反抗也足以使那些看客吃惊。

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的反抗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女性的关心,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希望和进步。

(三)一次主动的反抗

《离婚》中的爱姑开始了主动反抗,比起祥林嫂的忍气吞声,被迫反抗,爱姑表现的更多的是强势,撒泼。

爱姑的行为也显示了女性的思想开始由不敢反抗到敢去抗争的转变了。

在旧社会男人另觅新欢是在正常不过了,很多女性都忍气吞声,但爱姑却敢站出来为自己讨说法。

绅士慰老爷说和,她不依,“要闹得他们家破人亡”,施家没办法,又请七大爷,爱姑还是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七老爷评理。

由于思想的局限性,爱姑最后在地主老爷的威逼下屈服了,但我们还是能从她身上看到了女性的觉醒。

(四)女性知识分子的觉醒反抗

受到了新文化的洗礼的《伤逝》中的子君,不同与无知、愚昧的农村妇女祥林嫂,她具有新思想,有新理论指导了她使她觉醒,她的反抗具有了主动意识。

她信念明确,勇敢的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宣布:

“我是我自己的。

”为了争取恋爱自由,她离开家、离开亲人,她敢用新思想与封建伦理进行顽强斗争,但她仅凭个人力量去抗争,还是失败了。

子君的抗争是为了自己,而刘和珍君用血、用生命去抗争,不仅是为了自己,更为了全中国的人民。

这种思想境界又提升了一步,这种革命思想逐渐形成了。

四、鲁迅女性思想对中国女性的影响

作家,是一群用单薄的笔杆谱写出令人惊叹的绝唱的人。

他们用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敬意,对假恶丑的批判,对人性的拷问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描绘出了世间百态。

艺术来源与生活,作家的作品是艺术,传达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生活的缩影,影响了那个时代,更影响了后世子孙。

就如鲁迅的作品表达的女性革命思想,对社会、对中国女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

这里从几个方面论述一下其产生的影响和改变。

(一)反抗的女性构成了女性的反抗史

纵观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五类:

“受难型、理想型、畸变型、塑造型、社会解放型”这几类。

从这几类中可以看出:

这些女性在压迫残害中挣扎,在挣扎中斗争,在斗争中汲取力量。

不管是子君,爱姑,还是刘和珍君都在要求改变,都在挣扎,都在革命,她们已经从反抗中开始革命。

不管她们是怎样反抗的,最终反抗的结果如何,这些女性的革命行为让每个人都认可,她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女性反抗的反抗史,是我国女性进步的奠基石。

正如子君说的“我是我自己的”在所有人都不认同她的爱情时,她敢于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她比祥林嫂强多了,在思想上已经改变了许多。

子君是在争取自我的革命思想,而刘和珍君则用实际行动,用自己的生命去反抗,带动了所有蠢蠢欲动的心。

这些组成了一部伟大的女性反抗史。

(二)对现代女性的文明生活的影响

这些反抗的女性革命形象对现代人的文明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现代性”上,也体现了崭新的现代女性的一种向上的精神面貌。

现代的女性都是“女士优先”、“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独立自由”等等这些内涵的践行者。

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都在为祖国的胜利而反抗,民主自由的观念潜在人们的心中,每个人都为自由、幸福而反抗。

不仅是男性,女性也开始了战斗,有多少像刘和珍君一样,在面对死亡时没有半点退缩。

不管是生活还是文学作品,女性的反抗都在延续着。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大都受到了文学作品中女性反抗形象的感染。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女性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她们也会像子君、刘和珍等一样进行反抗。

不管是在婚姻里,在商界,还是在政治中,女性都在男女平等的思想下在争取,在参与。

这种反抗相对于以前的反抗就是一种进步。

像政界中退休了的吴仪,巾帼不让须眉;商界中格力电器的总裁董明珠,身为女性,在商界也是赫赫有名。

相信在女性权益的变化中,文学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

五、鲁迅与其他作家笔下女性的比较

作家不同,关注的焦点不同,作品就各有千秋,形象也会有不同的风格。

对于中国的女性问题,与鲁迅同时代的许多作家都对中国女性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如《这也是一个人》是叶圣陶对人性的拷问,王统照《沉思》中王统照描写了女性对爱与美的执着与迷茫等等,他们都用自己的视角阐释了女性不同的角度,又如冰心描写重男轻女现象的《庄鸿的姐姐》,凌淑华写婚恋问题的《绣枕》等等。

他们的创作虽涉及了当时人们都非常关心的家族礼教、妇女贞节等与妇女命运有关的问题,但由于作者视野不同,描写的女性现状就不同。

这里以张爱玲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鲁迅与张爱玲在塑造女性方面的异同。

(一)女性形象类型与女性解放道路

鲁迅先生与张爱玲在关注中国女性的命运的同时,也探索了中国女性的出路,也为其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两人在塑造形象时关注的焦点不同:

在“自由民主”“个性解放”的思想影响下,鲁迅刻画的都是农村妇女形象,像《祝福》中勤劳善良、守旧麻木的不幸的祥林嫂,《伤逝》中要婚姻自由却忘了人格独立自由的子君,《明天》中可怜无助却又愚昧的单四嫂子等,都是要依靠别人的农村女性。

张爱玲刻画的是生活在洋场里无所事事的都市女性,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女学生葛微,《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等等,都要依靠男人来解救。

虽然两人塑造的女性形象在各方面都不一样,但二人都通过这些女性形象来描写这些女性的悲剧人生,表现了女性在艰难的生活中怎样寻求解放道路。

两人虽都塑造了社会中的女性,寻找她们的解放道路,但二人侧重的思想和具体道路不同。

鲁迅认为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是造成女性地位低下的主因,非常重视女性的经济独立的重要性:

“所有一切好,倘若得不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认为所有好名目都是空话。

” 但仅仅获得经济独立权是不够的。

在《关于妇女解放》一文中,鲁迅进一步指出男女平等的制度才能让女性彻底的解放。

但张爱玲则认为男权社会对女性压迫、伤害是造成女性对男性依附的根本原因。

她批判的是“男子的文明”。

她指出男权的长期支配,使得女性对男性产生依附心理,然后就在这种痛苦与不舍中挣扎,最后走向了死亡,她探索的这条道路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不失为一条新的女性解放之路。

(二)女性生存环境和心理特征

鲁迅和张爱玲在塑造女性形象时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女性生存环境与心理特征方面:

首先,两人塑造的女性形象都依附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他们俩都忠实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忠实于环境,都力在刻画生活中的女性形象。

其次,两人都很重视对女性心理的描写。

但是鲁迅站是站在男性的立场上对女性进行观察、分析的。

张爱玲则从女性的角度对女性进行观察。

张爱玲的作品较多的从女性视角描写女性的心理。

她认为新女性与传统女性都是一样的,在旧家庭中,即使是新女性也一样软弱、自私、冷漠、虚荣。

像《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疯狂吞噬了资金及儿子、女儿的幸福去满足自己的私欲,《半生缘》中的曼璐,去牺牲自己的亲妹妹,来讨丈夫欢心,来维护自己的婚姻。

鲁迅则以男性的视角冷静的分析了在男权中压下的女性心理。

像《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性命运是很多中国女性的缩影,她地位低下,身份卑微,没有文化。

从她的眼神中的“低眉顺眼”,“间或一轮”,“闪出一点光”,这些细微的眼神的描写,反映出了她内心变化,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她卑微、麻木、愚钝、迷信的心理。

六、总结

本文从落后者、自私者、看客、牺牲者、反叛者和反抗者这几个方面总结了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转变反映出了这些女性在时代的推动下,思想开始了不同程度的转变,一次次的反抗到觉醒,见证了她们那颗不甘屈辱的跳动的心。

作家的作品是时代的缩影,这些女性一步步的反抗正是那个时代中国千万女性的反抗,她们构成了中国女性的反抗史。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折射了生活,也影响了生活中的人们。

鲁迅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女性思想的演变,有极强的社会性和针对性,也影响了现代女性的生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作品中的那些女性形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射了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映射出了他们所受的苦难,他们的挣扎,斗争和他们为自由为幸福的反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自由,民主,的不懈追求的可贵。

这些女性的苦难,女性的反抗告诉我们要不断奋斗要敢于冲破自己的封建思想,要坚持做自己,坚守那颗跳动的、前进的心才有出路,才有自由,才有幸福!

致谢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

校园里的生活充实而美好,令人难忘。

校园里的老师和同学和睦、友爱,倍感温暖。

岁月匆匆,我会把这每一份感动,每一份关怀铭记在心。

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董老师,由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个人较懒散,董老师及时提醒,不断督促,耐心地指导我的论文写作。

论文题目的选定、论文大纲、论文内容和格式等方面老师都细心指导,提出意见和建议。

她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同时,还要感谢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家人的帮忙和支持,让我顺利的完成论文的写作,谢谢您们!

人家说:

母校就是只允许自己的说她坏话,却不允许别人说半句。

现在想想还真有道理。

曾经在学校里的美好日子自己不知道珍惜,匆匆的四年时光在也回不去了。

在这即将离别之时,我要向我所有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谢谢你们让我拥有了这最美好的时光,谢谢你们给予我的关怀和帮助。

你们将是我记忆里永不凋谢花。

谢谢你们,永远为你们祝福!

我将永怀感激努力奋进!

参考文献

[1]从惠娟.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M].湖南:

湖南师范大学,3003:

28

[2]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鲁迅全集[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

27.

[3]于宏达,于青.张爱玲文集[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1):

325.

[4]张亚男.鲁迅与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塑造之比较[J].辽宁: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

03

[5]张琪.试论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其妇女观[M].湖南:

湖南师范大学,2008,

(2):

95

[6]王璐.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J].吉林.吉林大学,2006:

08

[7]周茂.试论鲁迅与张爱玲小说中的人性[J].重庆.西南大学,2006,(6):

24

时间:

2021.03.02

创作:

欧阳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