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概论第三讲演示文稿.ppt.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55225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2.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史概论第三讲演示文稿.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明清史概论第三讲演示文稿.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明清史概论第三讲演示文稿.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明清史概论第三讲演示文稿.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明清史概论第三讲演示文稿.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清史概论第三讲演示文稿.ppt.ppt

《明清史概论第三讲演示文稿.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史概论第三讲演示文稿.ppt.ppt(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清史概论第三讲演示文稿.ppt.ppt

1,明清史概论第三讲,2,郑和下西洋,3,回忆思考:

1在明朝之前,中国有没有人乘船去过海外?

2、航海到国外要什么条件?

明朝时具不具备这些条件?

唐: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宋:

海外贸易东到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坚硬的船只、航海技术、指南针,4,郑和下西洋600周年,5,6,郑和(13711433)郑和本姓马,小字三宝,云南回族。

又称三保太监1404年,因靖难之役立功,明成祖赐姓郑,始名郑和。

郑和,7,8,郑和其人郑和(13711433)原姓马名和,字三宝,出生在云南省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回族家庭,祖先来自西域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布哈拉)。

元初杰出政治家咸阳王赛典赤乌马儿是郑和的六世祖。

郑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

郑和在19岁时,被挑选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从此追随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并逐渐得到朱棣的信任。

9,尤其是1399年1402年,朱棣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进行了“靖难之役”,郑和立下功劳,帮助朱棣登上皇位。

随即郑和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

1404年,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

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时,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

10,郑和下西洋具备什么客观条件?

思考,

(1)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国力强盛是下西洋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

11,

(2)当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是远航能够实现的技术前提。

12,明朝为了建立威望,招纳各国入贡,借此开拓海外贸易,增加政府和人民的收入。

明朝也联络西洋各国以牵制西部边患。

最后明成祖要寻找惠帝的下落,所以让郑和道海外打听消息。

动机,13,为什么明成祖将下西洋的重任交给郑和而不是别人?

(1)郑和深得明成祖信任。

(2)郑和的祖父和父亲曾到过伊斯兰圣地天方,家庭的熏陶使他从来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他也从家庭里得到了航海的间接经验。

14,(3)郑和是回族人,兼有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徒两种身份。

而沿途的国家主要也是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国家。

因此对这些国家的宗教习俗非常了解。

15,郑和船队为什么能受到热烈的欢迎?

(1)郑和船队所到一个地方都非常尊重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跟当地人和谐相处。

16,

(2)郑和船队上装载着大量金银宝货,以丝绸和瓷器馈赠给当地人,通过很平等的方式与当地人做买卖,受到了当地人喜欢。

(3)当时的明朝是个国力强盛的国家,郑和下西洋所经途中的国家为明的强大所吸引。

所以一个国家的强大非常重要。

17,七下西洋,第一次,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七月,郑和率船员2,7800余人,乘“宝船”62艘(加辅助船共200余艘),从苏州浏家港出发,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汇齐,然后扬帆南行,经南中南部、暹罗、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斯里兰卡,再到印度西海岸折回,于1407年9月结束。

18,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19,太仓刘家港,20,21,第二次,1407年9月起航,路线与上次同,至印度西海岸柯钦及中东贸易中心卡利库特,于1409年7月返回。

第三次,1410年1月至1411年7月。

经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再沿印度西海岸北上,到达孟加拉湾。

22,七下西洋,第四次,1413年10月至1415年8月。

航线大体同前,但却远至波斯湾,抵霍尔木兹海峡。

分舰队则驶抵东非沿岸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忽鲁谟斯(今伊朗基什姆岛)、麻林(今坦桑尼亚)等。

23,七下西洋,第五次,1417年冬至1419年8月。

主力舰队再到波斯湾,而分舰队则经阿拉伯南岸驶往东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腊瓦(均属索马里)、阿丹(今也门亚丁)、剌撒(今红海东岸)、忽鲁谟斯、麻林等。

24,第六次,1421年春至1422年冬。

主力舰队仍到波斯湾各港,分舰队则周游了东非各港。

第七次,宣德六年(1432)一月至宣德八年(1433)七月。

航行到达红海。

作为回教徒,郑和到了天方即伊斯兰圣地麦加。

25,七下西洋,“七下西洋”,郑和舰队共驶抵37国,郑和传一一列明。

当时明朝只想宣扬国威,“怀柔四夷”,使远方“荒服”,而并无后来西方那种殖民思想。

若抱此宗旨,处处殖民,那就会拥有比成吉思汗、忽必烈父子远为辽阔的版图。

26,旧名新说:

1占城-,2暹罗-,3渤泥-,4锡兰-,5天方-,越南,泰国,文莱北部,斯里兰卡,麦加,27,想一想,郑和在航海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危险?

28,危险,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海上迷路的可能,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海啸、地震等恶劣的情况,29,历史意义和影响,

(1)郑和下西洋时间之早,航海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人数总多,到达的地方之多,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30,

(2)七下西洋的结果,替明朝开辟了印度洋沿海和南洋群岛的市场,促进中国与海外贸易和中国工商业的发展。

(陶瓷、丝、茶等换取香料、染料、宝石等),31,(3)在宣扬国外方面,郑和用宣传和武力压迫,取得了南海上的霸权。

南洋诸国,纷纷向中国朝贡,表示臣属。

32,(4)地理知识的增进。

郑和七次航行,沿途度作了纪录,并绘制了地图,这不但对于沟通东西海上交通有利,而且使中国人获取了许多航海的地理科学知识。

33,(5)由于海上航路的开发,吸引更多中国沿海的人民迁移到南洋,他们带来了中国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以及各种制造品,因此促进南洋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34,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比较,35,郑和与新加坡龙牙门,郑和下西洋到过新加坡“龙牙门”,即新加坡拉柏多公园海域和圣淘沙海岸间的海峡。

郑和舰队在当时所经过“龙牙门”的航线地标,称为“龙牙石”,可惜这块别具历史价值的龙牙石已被炸毁。

36,新加坡古称谈马锡,郑和航海图记载,郑和舰队下西洋到了马六甲海峡最南端,这是从中国到西洋的一条重要航线,经过一个高约六米的很像龙牙齿的巨石,即“龙牙门”。

37,此龙牙门位于新加坡拉柏多公园的海域和圣淘沙岛海岸之间的海峡,而郑和当时就是以拉柏多公园附近海域一个很像龙牙齿的石头作为其船队航线的标志。

但遗憾的是,英国海军为扩大水道,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将龙牙石炸毁。

38,为还原历史,让世人重新认识郑和当年下西洋途经的龙牙门,新加坡旅游局将与海事及港务管理局、国家公园局合作,于今年七月份在拉柏多公园内重新竖起一个相同高度的龙牙石。

39,新加坡将从六月起展开为期三个月的大规模的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庆祝活动,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重建”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龙牙门”。

40,历史与今天,时隔600年,今天热爱郑和的人们、学者纷纷想要重新下西洋,通过自己的行动来纪念郑和。

假如你是这次航行的船长,为了保证这次旅行的顺利和安全,你会为这次航行做哪些准备?

41,今天在南京关于郑和的一些历史景点和历史遗迹,南京郑和墓,42,南京郑和纪念馆,43,南京郑和墓,44,郑和下西洋的诸多历史谜团,600年前,根据明成祖朱棣的旨意,身为“钦差总兵正使”的郑和,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驶出南京太仓的刘家港,开始了历时28年的七下西洋的壮举,从而拉开了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45,郑和七下西洋,每次航程都在数万千米以上,遍历东南亚、印度洋以及东部非洲数十个国家。

有人甚至认为,郑和船队已经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而且有可能完成了环绕地球的航行。

46,然而,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在明成祖去世后即宣告停止。

后来,明宣宗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已是曲终之后的余响。

此后,明朝施行海禁政策“,罢西洋取宝船”,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档案文献多数被毁,给历史留下了诸多谜团。

47,明成祖朱棣以叔叔的身份从侄子手中夺取了皇位,侄子建文帝却从此下落不明。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并由此演绎出不同的文学作品。

一、郑和下西洋是海上霸权吗,48,但是,这种说法一直不能让历史学家们信服。

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解释,使其历史真相渐渐地显露出来。

专门研究海运史的房仲甫先生与李二和先生最近出版与郑和相遇海上一书,提出了他们的看法。

49,两位学者用多年搜集来的材料证明,郑和下西洋既有浓厚的经济目的,又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前者表现为亚非贸易网的建立,后者则体现在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明朝所施行的是朝贡贸易,过去有一种非常普遍的看法,以为朝贡贸易一定是蚀本生意,出得多,进得少,根本不计成本。

50,事实并非如此。

当时海外使团带来的贡物有方物、国王附进物和使臣自进、附进物3种,前者数量很少,绝大多数是国王附进物和使臣自进、附进物,往往超过进贡方物的数十倍。

51,明朝政府对此采取官府收购的办法,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可以获得巨额利润。

以苏木、胡椒为例,明朝政府以苏木和胡椒作为支付给京师文武官员的俸禄,从而解救钞法败坏的危机和货币政策的失败,而进口价只是卖出价的1/50,转手赢利就达50倍之巨。

52,正是这个原因,明成祖才不惜耗费巨资,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招徕海外诸国朝贡,用“派出去,招进来”的办法,迅速改变国内面临的财政危机。

据说,郑和下西洋以后,大量苏木、胡椒输入“,充溢库市”,明朝政府以此折赏和折俸,一直到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才用完,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

时人评价为“不扰中国之民,而得外邦之助”。

53,郑和下西洋在外交上也是很成功的。

放眼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对外交往模式,也就是外交模式。

体现在航海上,则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方式和西方的暴力掠夺方式。

54,美国人写了一本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书,书名直译为当中国称霸海上。

作者显然误解了郑和,尽管他领导下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但他没有也不想成为“海上的霸权”,而只是一个沟通了东方和西方的和平使者。

书中写道,郑和下西洋每次返航时,都有海外诸国的使者随船来华。

55,如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九月,郑和第二次下西洋返航时,遣使随行朝贡的有苏门答剌、古里等国;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六月,郑和第六次下西洋返航时,有暹罗、苏门答剌、哈丹等国遣使随行;翌年九月,又有西洋、古里、忽鲁谟斯、锡兰山、阿丹、祖法儿、剌撒、不剌哇、苏门答剌、满剌加等16国遣使1200人来华朝贡。

56,明成祖在接待各国使者时指出“:

其以土物来市者,官给钞酬其值。

”可见,郑和下西洋绝非“耀兵异域”。

至于他率领着相当数量的军队,那是一支防止海盗袭击的自卫武装力量。

57,二、郑和确是世界航海第一人,英国退休潜艇指挥官、业余历史学家加文孟济斯有一个惊人发现,他声称,中国明朝三宝太监郑和领导的船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环绕地球航行的队伍,早在15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的航海家就发现了新大陆,比麦哲伦提早100年绕行世界1周,比达伽马领先一步到达印度,到达大洋洲的时间也比英国的库克船长早了许多,并一度航海到达南极附近。

58,此论一出,举世哗然。

海内外学术界的意见主要分为5种:

赞成、否定、部分赞成、部分商榷、存疑并有待研究。

目前看来,孟济斯的许多结论或许还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

但即使这样,郑和下西洋也是一次伟大的创举。

59,在人类大航海时代到来的时候,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内陆转向海洋的序幕,成为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先行者。

与郑和相遇海上的作者告诉我们,郑和下西洋至少在3个方面开创了世界第一,而且遥遥领先。

60,第一,时间最早,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达伽马早了92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了114年。

第二,持续时间长,途经范围广。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前后历时28年,遍历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61,第三,船队规模最大。

欧洲几位航海家,几次航行,船只有三四艘,人只有百余个,最大载质量也只有120t。

而郑和的船队超过200艘,其中最大的“宝船”,长145m,宽60m,载质量达数千吨,船队总人数达27000多人,而且配备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包括导航工具、掌握航向、有效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