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第十册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5209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4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第十册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第十册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第十册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第十册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第十册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第十册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第十册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第十册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第十册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第十册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数学第十册全册备课

对数学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

1、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资助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通过各种活动,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2、通过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加强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重视口算,加强估算,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量关系。

3、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统计初步知识、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综合应用

(一)

(二)及总复习八个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认识体积、容积的含义;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究长方体、正方体提及的计算公式;掌握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掌握体积、容积的计量单位,会进行体积或容积单位间的换算。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比较复杂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使学生了解整除、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整除与除尽的联系与区别;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迅速的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3的倍数;认识奇数和偶数。

2、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治印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能正确地把较小的合数分解质因数。

使学生理解互质的意义,会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求两、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子、分母的含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人数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4、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在理解分数和小数关系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5、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的顺序,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并会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过程方法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指导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统计过程,掌握比较复杂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做出判断和预测。

3、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与交流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

4、通过学生主动地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该文件来源[一起学习网].17xxw】

5、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索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数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和应用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进一步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学习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体会数学在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作用。

3、组织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认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统计意识。

4、通过“因数和倍数”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事物是互相依存的,受到“对立统一”观点的启蒙教育。

5、结合计算和解题,进一步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检查的学习习惯。

通过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初步树立矛盾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建立体积(容积)概念,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2、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4、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1、利用体积(容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灵活地解决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实际问题。

2、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对分数意义的正确理解。

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时间

教学课时

教学内容

第1--5周

2

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

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2

容积

2

探索规律1

4

整理与复习单元检测

第5周

2

综合应用

(一)

第5--6周

2

较复杂的条形统计图

4

较复杂的折线统计图

2

整理与复习单元检测

第7周

1

综合应用

(二)

第7--12周

4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

3

质数与合数

3

公因数

4

公倍数

4

整理与复习单元检测

第12--17周

4

分数的意义

3

分数的基本性质

6

约分通分

2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

探索规律2

5

整理与复习单元检测

第17--20周

4

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3

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

1

探索规律3

4

整理与复习单元检测

8

总复习

第一单元

对新课标的理解:

数学应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学到的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该文件来源[一起学习网].17xxw】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究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

会进行体积或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建立体积概念,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

利用体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灵活的解决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实际问题。

教学时间:

16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通过实践,动手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求正方体和长方体棱长之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把握长方体特征,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

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

平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

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

学生:

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请学生从教具中挑出长方体后,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留出写“正方体”的空)。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

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

面。

(教师板书:

面)

教师: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

有一条边。

教师:

这条边称为棱。

(板书:

棱)

教师:

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

尖。

教师:

相交的这点称为顶。

(板书:

顶。

(2)教师: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

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

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

长方体:

面:

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

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

8个。

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

第三步:

出示8个顶点。

教师:

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

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

(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

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

教师: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

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

(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

并指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

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

请分别说出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

(投影片)

2.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

(或抽拉投影图)

第一步:

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

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教师:

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教师:

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把课题补充完整——加上“正方体”。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

正方体:

面:

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

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

8个。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

(投影片)

(1)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

12条棱长的和是(   )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   )体,12条棱长的和是(   )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

它上面的面长是(   )厘米,宽(   )厘米,左边的面长(   )厘米,宽(   )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

3.判断。

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投影片)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