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标准.docx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标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
一、心脏及大血管
【检查前准备】
患者无需作特殊的准备,经胸心脏超声检查需暴露患者前胸和腹部检查部位、左侧卧位和(或)平卧位。
小儿若因哭闹乱动不能检查,应待安静后在检查,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检查容】
房室大小:
左房、左室、右房、右室
血管径:
主动脉、肺动脉
室壁厚度:
右室前壁、左室前壁、室间隔
心功能:
EF、FS、E/A
血流速度:
主动脉、肺动脉
压力差:
主肺动脉、肺动脉压力
心脏结构:
心室与心房的识别、房室间隔的连续性
室壁运动:
幅度、大小、协调性
心分流:
房室间隔、动脉导管、其它
瓣膜分流:
二、三尖瓣,主、肺动脉瓣
【检查方法】
心脏超声基本切面与测量
1、左心长轴切面:
室间隔平直,二尖瓣开放不上翘,同时显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
左室测量在心室舒期腱索水平测量室间隔膜面至左室后壁的垂直距离;左房:
在心脏收缩期测量左房最大径;室壁:
在心脏舒末期腱索水平测量;左室流出道:
在心脏收缩期测量;主动脉测量:
在心脏舒末期分别测量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窦部和主动脉根部前后壁的垂直距离。
2、胸骨左缘大动脉短轴切面:
二维观察左室前壁、侧壁、后壁、下壁室间隔的中段有无运动异常。
M型超声观察左室前壁及后壁有无节段性运动异常较为直观。
CDFI可观察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费东门及其分支、主动脉瓣血流,室间隔有无异常分流。
3、四腔心切面:
室间隔与房间隔呈一直线,两组房室瓣几乎在同一水平开放与关闭。
右房:
心脏收缩期测量右房最大径;右室:
心脏舒期腱索水平测量室间隔膜面与左室后壁的距离。
二维超声观察二、三尖瓣口活动情况,房、室间隔有无回声中断,左室侧壁及前室间隔心尖段、中段、基底段有无节段性运动异常。
CDFI观察二、三尖瓣口血流,房室间隔有无过隔血流、肺静脉开口位置是否正常。
PW及CW观察二尖瓣、三尖瓣瓣口血流,通过二尖瓣瓣口血流频谱测E峰、A峰、E/A比值来评价左室舒功能。
4、剑下四腔心切面:
检查房间隔完整性的重要切面。
[心脏超声测量正常参考与标准]
男 左房<30mm右房<30mm
左室<55mm右室<35mm
女 左房<30mm右房<30mm
左室<50mm右室<35mm
左室后壁<12mm室间隔<12mm
右室前壁<5mm主动脉径<30mm
肺动脉径<30mm,当主动脉径正常时,肺动脉径小于主动脉径
下腔静脉径16—20mm
二、常规腹部(肝、胆、胰、脾、双肾)
肝脏
【检查容】
1、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边缘、包膜光整及连续性,及右叶膈顶部、左外叶边角部位。
2.肝实质回声的均匀程度,有无弥漫性或局灶性增强、衰减、透声性增加或减低。
3.肝实质异常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回声性质、有无包膜、部液化、声晕、侧壁失落效应及后方增强或衰减。
5.肝血管、胆管的分布、走向、纹理的清晰度;有无局限性或整体的增粗、扩、扭曲、狭窄、移位、闭塞;病灶、外的血流分布情况;血管有无栓子形成。
6.体位移动、深呼吸时观察肝脏的活动度,包膜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
7.肝门部及腹腔有无肿大淋巴结;有无腹水。
【检查方法】
1.检查前准备
常规的肝脏超声检查不需要任何检查前准备,只在同时需要对胆道系统进行检查以及观察门静脉系统血流量进餐前后的变化时,病人才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检查。
2.检查体位
(1)仰卧位:
为常规检查体位。
病人仰卧,平稳呼吸,两手上举置于枕后。
主要用于检查肝左叶,右前叶和部分右后叶。
(2)左侧卧位:
病人向左侧45°~90°卧位,右臂上举置于头后,便于观察肝右叶,特别是对右后叶的观察。
(3)半卧位、坐位和站立位:
适用于肝脏位置较高的病人,用于了解肝脏的活动度以诊断肝脏下垂。
(4)俯卧位:
一般不用,仅在肝脏位置过高,肝右叶显著肿大或需与其他疾病如腹膜后肿块鉴别诊断时选用。
3.扫查方法
肝脏超声扫查应做到系统、全面和正规,按一定步骤有序地进行。
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首先从左肝开始扫查。
肝脏超声常规切面、探头位置:
右季肋下横切观察第一肝门;剑突下切观察第二肝门;右肋间斜切观察右叶间裂;肋缘下矢状面观察左外侧角、左叶间裂、左叶经腹主动脉、正中裂、膈顶部、肝下缘。
【肝脏的测量】
(1)肝右叶最大斜径:
需显示观察膈顶部,以肝右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的肋下肝缘斜切面声像图为标准,测量得到的肝脏前后缘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正常值不超过12~14cm。
(2)肝右叶前后径:
在肋间切面声像图上测量得到的肝脏前后缘间的垂直距离,正常测量8~10cm。
(3)肝右叶横径:
自肝最右外侧缘至下腔静脉右侧壁间的距离,正常测值不超过10cm。
(4)左半肝厚度和长度:
以通过腹主动脉的矢状纵切声像图作为测量左半肝厚度和长度的标准切面,尽可能显示膈肌,正常测值为左半肝厚度(包括尾状叶)不超过6cm,长度不超过9cm。
(5)肝右叶锁骨中线肋缘下厚度和长度:
正常人肝脏在平稳呼吸时,超声在肋缘下常探测不到;当深呼吸时长度可达肋缘下0.5~1.5cm;对肺活量大者,肝上下动度亦大,深呼吸时,长度明显增加,与平稳呼吸的比较甚至可有5~6cm之差。
【注意事项】
1.在肝脏超声检查中,应对上下、外等部位进行连续性滑行扫查,在某一位置进行断面观察时,应做左右或上下方向最大围的侧动扫查,避免跳跃式扫查。
2.对肝脏径线测量时要坚持标准体位和标准切面,避免因呼吸深度和检查体位的不同而带来的误差。
3.在右肋间扫查观察右膈顶部肝组织结构时应让病人尽可能呼气,使横膈尽量上升后做屏气动作,以便超声束能有效投射至上述区域,井使检查者有足够时间调整声束投射方向及观察,分析声像图特征。
同理,在肝脏其他部位检查中,让病人尽可能吸气使横膈尽量下降后
再屏气,以避开肋骨、肋弓和胃肠气体的遮挡而获得最佳显示。
4.在肋下缘肋间断面扫查时、右肾上极、右肾上腺及腹膜后病变易重叠在肝脏断面上、故应重视纵断面或冠状断面的扫查,并配合呼吸运动动态观察,帮助确定病变是在肝还是在肝外。
5.在测量血管血流频谱时,应充分取得病人的合作,暂时屏住呼吸3~5s,在此时间获取一段平稳频谱即可。
切不可长时间屏气.以免造成频谱误差。
胆囊与胆道
【检查容】
1.胆囊的形态、大小、胆壁的厚度及是否光滑。
2.胆囊有无胆泥、结石、隆起性病变或肿瘤。
3.疑有胆囊炎或胆囊颈部梗阻者,用脂餐试验观察胆囊收缩功能。
4.肝、外胆管管径;胆管有无扩,扩程度、围、部位。
5.胆管有无结石、肿瘤、局部管壁增厚或囊状扩。
【检查方法】
1.患者准备
(1)患者须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检查较为适宜。
(2)必要时饮水300-500ml有利于肝外胆管显示。
(3)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可灌肠排便后检查。
(4)急诊患者不受以上条件限制,可在密切观察下及时进行检查。
(5)一般胆囊检查须在X线胃肠造影三天后,胆系造影二天后进行。
2.扫查方法
(1)利用肝脏显示充盈的胆囊及肝外胆管,在患者深吸气屏气状态下,用探头加压推及气体可提高胆管显示率。
(2)右上腹直肌外缘纵断切面,探头稍向左倾斜,显示胆囊纵轴断面。
(3)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探头从肋缘下向膈肌斜面切面扫查,显示胆囊位于右肾前方,向左上移动可见胆囊颈管部及肝外胆管截面位于下腔静脉横断面的前外侧,并可见门脉左右支及其腹侧伴行的左右肝胆管。
(4)患者取右前斜位45°,探头置右上腹正中肋缘下纵切面下段稍侧向右外侧扫查显示肝外胆管。
(5)胸膝卧位可能使积聚于胆道周围的肠气移开,更清晰的显示胆囊颈部和肝外胆管病变。
【正常胆囊及参考值】
1.胆囊纵切面多呈梨形或长茄形,横断面呈椭圆形。
胆囊壁光滑,胆囊胆汁为无回声,透声性好。
2.胆囊纵轴指向肝门,颈部位置较深,邻近门脉右支。
体部前壁贴于肝脏的胆囊床,床部游离于肝下缘邻近腹前壁。
3.超声测量
(1)正常胆囊的长径一般不超过8.5cm,前后径数不超过3.5cm;前后径对胆囊力的反映较长径更有价值。
(2)正常胆囊壁厚度空腹状态下不超过2.5mm,测量时探头必须垂直于胆囊壁,否则会产生胆囊壁增厚的假象。
【正常胆道及参考值】
1.肝胆管,左、右肝管在门脉左右支的前方,径在2mm以下;正常肝胆管二级以上分支超声难以清晰显示。
2.肝外胆管,声像图上肝外胆管大致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紧贴于门静脉腹侧与之伴行,下段与下腔静脉伴行,前方为胃十二指肠,胆管下段延伸进入胰头背外侧。
下段胆管由于胃肠道气体的干扰,不易清晰显示。
正常人肝外胆管上段径不超过5.0mm,下段径不超过
8mm,高龄者有增宽趋势。
【注意事项】
1.胆囊壁增厚呈双层,不是急性胆囊炎特有的表现,肝硬化合并低蛋白血症和腹水、急性重症肝炎时都可出现。
2.初期单纯性胆囊炎超声表现不典型。
胆囊稍增大,囊壁轻度增厚。
3.化脓性胆管炎合并胆囊炎时,胆囊不大,仅显示囊壁增厚、模糊,有沉积物。
胆囊壁外肝组织有低回声带可能为严重胆囊炎的炎性渗出。
4.胆囊结石易误诊的常见于以下:
(1)胆囊炎性沉积物或旧的浓缩胆汁等易误诊为泥沙样结石。
(2)当结石不大或嵌顿于胆囊颈管时容易漏诊。
(3)位于近肝门部的肝外胆管结石误认为胆囊结石。
(4)胆囊颈管部结石、粘连瘢痕组织、癌肿、胆囊颈部淋巴结钙化灶等易误诊为胆管结石。
(5)肝胆管积气及后方多重反射易误诊为结石声影,应注意鉴别。
(6)胆总管末端的癌肿、蛔虫尸体碎块和黏稠胆汁、脓性胆汁、胆管乳头部溃疡炎症等也有同结石相似的超声表现。
5.胆囊气性坏疽,胆囊增大,囊壁显著增厚,囊含有气体,后方显示不清。
6.或胃切除术后,常见胆囊增大伴沉积物回声,但囊壁不增厚无压痛,有助于鉴别。
7.轻度慢性胆囊炎声像图无特异性,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常显示不清。
超声诊断困难。
8.胆囊炎增殖型需与胆囊癌的厚壁型、胆囊腺肌样增生症鉴别。
9.结石的胆囊轮廓不清晰,仅见胆囊前壁的弧形高回声,伴宽大声影,看不到结石轮廓,呈典型的“WES”征。
(wall echo shadow,囊壁回声的正影)。
超声检查中易误诊为“WES”征有下列情况:
(1)钙胆汁或钙化胆囊声像图显示为高回声带,其后伴有清晰的声影,
胆囊腔不能显示,鉴别困难。
(2)胆囊过小或先天缺如,肝门附近含气的胃肠道易误诊为胆囊充满结石。
(3)胆囊切除术后瘢痕组织或胆囊窝纤维化,应结合病史诊断。
10.囊结石合并胆囊癌的发病率高,较多结石高回声团及声影掩盖肿瘤是漏诊的主要原因。
实块性胆囊癌有时与肝癌不易区别。
(1)突到胆囊腔,肿物似与门静脉右支接近;
(2)有结石强回声;(3)来自胆囊动脉,应高度提示胆囊癌。
11.肝外胆管扩程度不能作为鉴别良恶性梗阻的依据。
12.肝外胆管扩是超声检查梗阻性黄疸的灵敏指标。
胆管的扩先于临床黄疸出现。
13.梗阻水平判断
(1)总管扩是下端梗阻的可靠依据。
(2)外胆管正常或不显示而肝胆管或左右肝管仅一侧扩提示上段肝门部阻塞。
(3)多数情况下胆囊与胆总管的力状态是一致的,即胆囊增大提示下段阻塞,胆囊不大符合上段阻塞。
(4)有时胆囊与胆总管处于矛盾的力状态,提示胆囊颈部阻塞或胆囊本身存在病变。
胆囊是否增大不能作为判断梗阻水平的标志。
胰腺
【检查容】
1.胰腺的形态、大小、轮廓、边界。
2.胰腺部回声的均匀程度。
3.胰管的长度与径。
4.胰腺周围主要血管,胆总管,相邻器官与胰腺的关系。
5.胰腺病灶的所在位置、数量、分布围、大小、形态、边缘、回声强度及其对周围器官和组织的影响。
【检查方法】
1.被检查者体位取平卧位,侧卧位和坐位以及立位。
2.探头常规沿胰腺长轴走行检查,同时辅以胰腺各部位的短轴超声扫查。
3.在左第8~9肋间以脾脏为透声窗,在脾门静脉旁观察胰尾。
4.注意胰腺和周围脏器如:
肝脏、脾脏、胆囊和胆道、胃、十二指肠、胰腺周围的血管和胰腺的关系。
5.肝外胆道扩者须观察胰腺及胆道的全长。
6.对于较胖体型者,胰腺超声显像不理想者,可在患者引水500~600ml后在坐位和右侧卧位下检查。
【正常参考值】
1.正常测量部位:
剑突下(上腹部)横切面测量胰头、胰体、胰尾厚度,胰头于下腔静脉前方进行测量,胰体于腹主动脉前方进行测量,胰尾于腹主动脉左侧缘进行测量。
2.胰腺正常参考值:
胰头:
≤2.5cm ,胰体、尾≤2.0cm。
【注意事项】
1.测量和判断胰腺的形态、大小和位置,约1/4人的胰腺形态或位置有变异。
2.胰腺炎时胰腺肿大程度、实质炎症侵袭程度、周围炎性液体积聚。
3.注意胰头部有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胆道系统、胰管受压狭窄闭塞或扩的围、程度。
判断和测量胰管扩,发现胰腺结石。
4.胰腺囊性病变的位置、大小、数量、囊壁和囊液情况。
假性囊肿邻近的动脉可形成假性动脉瘤、门静脉血栓,超声检查必须警惕这种严重并发症的存在。
5.发现胰腺1.0cm以上的实性肿瘤,确认胰腺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缘和边界、部回声等级和回声均匀程度,超声对胰尾部和较小胰腺肿瘤的敏感性较差。
6.胰腺病变对胰腺后方血管的影响。
7.胰腺外伤时小网膜囊积液积血,严重的胰腺破裂。
8.区分胰腺病变和周围病变:
(1)与胰头紧贴的肝尾叶容易被误认为胰腺肿瘤,多断面扫查可判定肝尾叶与肝左叶背侧的连续关系;
(2)胰腺周围肿大的淋巴结与胰腺紧贴时易被误认为胰腺肿瘤;(3)部分胰头和钩突部的原始副胰呈低回声易被误认为胰腺肿瘤,多切面观察其为非球形结构。
9.严重黄疸伴胆道全程扩,而胰头未发现明确病灶者,应考虑十二指肠壶腹部病变。
10.胰岛细胞瘤多数位于胰腺体、尾部,通常瘤体较小(约1~2mm),呈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规整,部回声均匀,绝大多数伴有发作性低血糖症状。
脾脏
【检查容】
1.检查时因观察脾脏的形态、大小、包膜、脾实质回声改变、有无钙化及异常团块回声,如有占位病变,应观察其边缘、部回声高低及分布均匀程度、形态等。
2.必要时再行彩色多谱勒血流检查。
【检查方法】
1.检查前无须特殊准备,必要时可行空腹检查。
2.体位:
可取右侧卧位、仰卧位及左前斜位。
3.选用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2.0~5.0MHz,亦可用相控阵扇形探头。
4.标准切面:
左肋间斜切、左肋下斜切。
5.探头位置:
左肋间、左肋下。
探头置于左腋中线、腋前线与腋后线之间的第9~11肋间进行扫查。
常规测量:
正常脾脏前缘不超过腋前线,下缘不超过左肋缘。
(1)厚径:
探头顺腋前线至腋后线9~10肋间斜切面显示脾门及脾静脉,测量自脾门垂直于脾对侧缘间的距离,即为脾厚径,正常参考围为3~4 cm,个别也可<4.5cm。
(2)长径:
通过与左第10肋平行探测显示脾脏肋间斜切面,测量其下极最低点至上极最高点的距离,即为脾脏解剖学上的长径,正常参考围为8~10cm。
6.CDFI观察脾门及脾血管分布,用频谱多谱勒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
【注意事项】
1.超声基本上可明确提示的病变包括下列五种:
(1)脾肿大。
(2)脾含液性占位病变,如脾囊肿、多囊脾、脾脓肿等。
(3)脾实质性占位病变。
(4)脾实质钙化。
(5)脾外伤。
2.部分病理结合声像图与临床病理情况及其他检查有可能确定病变的性质:
(1)脾急性局灶性感染。
(2)脾动脉栓塞。
3.超声提供病理声像图改变但应进一步检查的病变包括下列两种:
(1)脾实质弥漫性回声异常。
(2)脾实质实性占位病变的良、恶性判断。
肾脏
【检查容】
1.肾脏的位置、形态、大小、包膜回声是否正常。
如果一侧找不到肾脏,则应了解有无手术史,注意有无异位肾(盆腔、胸腔)、萎缩肾或先天性肾发育不全、肾缺如(单肾),并作检查和鉴别。
2.注意肾皮质、髓质(锥体)的厚薄和回声强度有无异常改变;有无集合系统(肾盂、肾盏)扩征象。
3.观察肾有无弥漫性或局限性回声异常。
4.若发现局限性回声异常,应确定其部位(肾实质、锥体或肾窦区)、大小、形态和回声特征。
5.观察肾周有无积液或其他异常征象。
6.怀疑肾脏恶性肿瘤时,应常规检查肾门部及主动脉、下腔静脉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肾静脉和下腔静脉有无瘤栓。
【检查方法】
1.使用凸阵和扇扫探头,成人一般用频率为3~5MHz,儿童选用频率为5~7MHz。
2.检查前无需特殊准备,如饮水并充盈膀胱,有助于同时显示肾盂、输尿管和膀胱。
3.扫查的切面
(1)扫查冠状切面。
病人仰卧位或侧卧位,探头置于腋后线,纵向扫查,使声束指向前方。
以肝脏和脾脏为声窗,可分别获得右肾和左肾的最大冠状切面声像图。
标准肾脏冠状切面呈外凸凹的蚕豆形,此切面应显示肾门结构。
(2)扫查矢状切面。
病人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探头置于腰背部或季肋角部纵向扫查,并使声束向上倾斜,获得肾脏矢状切面图。
冠状和矢状切面可统称为肾脏的长轴切面。
(3)扫查横切面。
在冠状扫查的位置,旋转探头90度,可获得肾脏的横切面声像图。
标准肾门部横切面似马蹄形。
此切面应显示肾门结构,并使显示的前后径(厚度)和宽径最小。
(4)利用冠状切面和(或)横切面显示肾门部血管。
使用彩色和脉冲多普勒诊断仪分别探测肾动脉、肾段动脉、叶间动脉的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加速时间。
在上腹部横段扫查,检测肾动脉起始段的各种血流参数。
4.测量方法
(1)测量肾脏长径。
标准肾脏冠状切面或肾脏的最大矢状切面,从上极的上缘至下极的下缘。
(2)测量肾脏宽径。
标准肾门部横切面,从肾门上缘至外侧缘。
肾窦宽径从肾窦高回声的侧缘到外侧缘。
(3)测量肾脏厚度。
标准肾门部横切面,从前缘至后缘。
【注意事项】
1.决定有无肾局限性病变,必需从肾长轴断面(冠状、纵断)和短轴系列断面来观察,以免漏诊或误诊,对于肾的赘生性肿物(囊肿、肾癌)尤应如此。
2.注意识别正常肾脏变异和伪像干扰,勿将正常肾脏表面的分叶状切迹和肥大肾柱误诊为肾肿瘤。
3.超声检查虽然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是尚存在许多局限性,甚至是“盲区”。
超声诊断医师必须对各种疾病的超声检查价值和局限性有足够的认识。
超声检查“无异常”,不等于“无疾病”,更不能称正常。
必要时,建议进行其他检查。
4.对肾血管检查,仅在临床有特殊要求时进行。
三、泌尿、男性生殖系
输尿管
【检查容】
1.自肾盂开始向下扫查,观察输尿管是否有扩、扩的程度及部位。
2.正常输尿管径狭小,超声不能显示。
大量饮水使膀胱高度充盈后检查,可能显示输尿管下段和膀胱壁段及其蠕动,其径可达2~4mm。
3.最易显示的部位为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和膀胱壁段(即第一和第三狭窄部)。
通常首先依次检查该两处输尿管,若能确定病变所在,可不必常规检查第二狭窄部。
4.输尿管走行是否正常,有无迂曲。
5.扩输尿管末端的部位、形态,管壁有无增厚及增厚的围;观察输尿管腔有无异常回声及其大小和回声特征,如结石、肿物等。
6.尽可能找到输尿管开口的位置(膀胱壁段),观察开口处有无结石或肿物等异常回声。
7.有条件时,使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输尿管口的尿流信号。
也可利用彩色快闪伪像发现微小结石。
【检查方法】
1.宜在晨间空腹检查,以排除肠气干扰。
必要时,前一日禁食产气食物,服缓泻剂、消胀片等。
检查前大量饮水,适当充盈膀胱。
必要时,饮水后服用呋塞米(速尿)或肌肉注射呋塞米(速尿)15~20min后检查。
2.扫查方法和切面
(1)受检者侧卧位冠状扫查输尿管长轴切面,以肾门或积水的肾盂为标志,显示肾输尿管衔接部,然后沿长轴追踪扫查,逐段显示输尿管。
也可取仰卧位分别在下腔静脉或腹主动脉外侧1~2cm处纵向扫查,寻找扩的腹段输尿管,向下追踪盆部输尿管。
(2)以膀胱为声窗,在膀胱三角区显示膀胱壁段及两侧输尿管口。
向上逆行追踪检查盆段输尿管。
有条件时,使用彩色多普勒辨认输尿管出口并观察和对比双侧输尿管喷尿。
(3)受检者取仰卧位,以髂总动脉末端及髂外动脉为标志加压倾斜扫查,在髂总动脉前方寻找到输尿管后,调整探头方向,显示输尿管第二狭窄部。
若充盈的膀胱影响检查,可先检查输尿管盆段和膀胱壁段,排空膀胱后再检查第二狭窄部。
(4)受检者取俯卧位经背部扫查,显示积水的肾盂后,向下追踪探测到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和上段输尿管,直到受髂嵴声影影响为止。
在经腹部显示输尿管困难时,此切面作为补充,不必常规检查。
膀胱
【检查容】
1.膀胱壁回声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2.膀胱壁(黏膜)回声有无局部增厚、增强及局部隆起。
3.膀胱腔有无异常回声,注意异常回声的部位、强度、形状、大小、移动性、后方声影及其与膀胱壁的关系。
4.输尿管膀胱段、盆段有无扩。
5.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输尿管口喷尿的情况。
【检查方法】
1.一般腹部超声检查,若有条件可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以凸阵探头最好,3~3.5MHz。
2.检查前大量饮水,使膀胱充分充盈。
3.经腹检查时在耻骨上膀胱区由低向高横切、由中线向两侧纵切,进行系列扫查。
4.经直肠检查膀胱与检查前列腺方法相似。
前列腺
【检查容】
1.前列腺的大小(径线测量)、长径(上下径)和厚径(前后径),利用矢状切面测量。
宽径利用前列腺横切面或斜冠状切面测量。
2.前列腺的形状、包膜是否完整,左右侧是否对称。
3.部回声有无异常,有无局限性回声异常,如囊性或实性病变,有无点状、斑点状或团块状强回声及其分布。
4.彩色多普勒检查,正常前列腺血流信号左右两侧对称。
注意有无弥漫性或局限性血流信号增多或减少。
【检查方法】
1.需高分辨率的超声诊断仪兼有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功能。
仪器配有经腹壁扫查的3.5~5MHz凸阵式或线阵式探头和经直肠端扫式5~9MHz宽频或变频探头。
2.患者检查前准备
(1)经腹壁超声扫查需事先多量饮水,适当充盈膀胱。
(2)经直肠超声扫查,排便后检查,膀胱无需充盈。
3.体位与姿势
(1)经腹壁扫查者取仰卧位,暴露下腹部至耻骨联合。
(2)经直肠扫查者取左侧卧位,两腿屈曲,暴露臀部和会阴部。
4.操作步骤和方法
(1)经腹壁扫查,耻骨联合上缘盆腔纵切扫查与横切扫查。
(2)经直肠扫查,进行前列腺系列横切面、矢状切面以及双侧精囊切面扫查。
【注意事项】
1.经腹超声检查前列腺的图像分辨力远不及经直肠检查法。
如有腹壁厚、局部瘢痕、膀胱充盈不良等情况,常使前列腺检查不能满意进行。
2.经直肠前列腺检查时,探头和乳胶套表面应由耦合剂充分润滑。
插入肛门时动作必须轻巧,避免疼痛。
有外痔和肛裂患者慎用。
四、妇科
【检查容】
1.子宫体位置(前位、水平位、后位)。
2.子宫体大小(纵径)×(横径)×(前后径),标准切面为纵切面测量宫底至口最大距离为纵径,垂直于子宫纵径为前后径,横切面垂直于子宫体纵切面为横径。
成年妇女正常子宫大小参考值为:
纵径5.5~7.5cm,前后径3.0~4.0cm,横径4.5~5.5cm,宫颈长2.5~3.0cm,青春期宫体与宫颈等长,生育期为2:
1,老年期又为1:
1。
3.子宫肌壁回声。
4.膜厚度为子宫矢状切面双层膜的厚度,成人月经分泌期膜厚度<14mm,如怀疑膜病变时,超声检查应选择月经干净后3~4天进行。
绝经期妇女膜厚度<4mm。
5.宫腔分离时测量分离宽度。
6.子宫纵切面节育器的上缘至宫底外缘的距离为1.7~2.4cm。
7.卵巢大小为相互垂直的最大径,必要时观察卵泡的个数,大小及有无黄体。
8.双附件区有无异常回声。
9.子宫直肠陷窝有无积液。
10.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动脉,可以在宫体与宫颈交界处显示子宫动脉,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随月经周期、妊娠期变化而变化。
【经腹超声检查方法】
1.患者在检查前应饮水500~800ml,膀胱适度充盈,以能够显示子宫底部为标准。
2.一般采用凸阵探头,频率3.5~5.0MHz。
3.患者常规取平卧位,于下腹部先纵向探测,后横向探测,多切面探测。
五、产科
经腹部超声检查早期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