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无常观.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55000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人的无常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日本人的无常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日本人的无常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日本人的无常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日本人的无常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人的无常观.ppt

《日本人的无常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人的无常观.ppt(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本人的无常观.ppt

第六讲日本人的“无常”观,日本文化传统与流行,一、日本人的“无常”感,一、日本人的“无常”感“无常”一词出自中国古典和佛经,大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认为万物流转、不存在常住事物的“诸行无常”的思想。

(2)认为识别判断万物流转的主体本身即无常的“无蕴无常”的思想。

(3)认为无所谓无常、有常,只有超越有无之对立与差别的涅盘才是真正的无常,即空的思想。

一、日本人的“无常”感在以上的三种思想中,和日本文学相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日本民众的精神生活中的是

(1)所指的万物流转无常之感。

也就是说,对于日本人来说,“无常”一方面是指佛教中用来表述世间万物生生灭灭变化无常之意,另一方面是表示人生虚幻渺茫的日常用语。

一、日本人的“无常”感日本人的思维方法,不是去积极把握生的普遍规律,而是更重视人际关系和生活情趣。

从佛教中得到启发的无常之感,没能作为一种正式的世界观确立下来,而只不过是作为一种咏叹式的、抒情的哀伤之感引发了人们的共鸣而已。

“无常观”和日本其他的审美感和神秘感等一样,只是一种情怀而已,更确切的说应称为“无常感”。

二、“无常”与日本文学,二、“无常”与日本文学,

(一)弘法大师伊吕波阐述了古代日本人对于无常的理解:

“刚绽放的美丽花儿顷刻间便凋谢了,人的一生也并非一成不变,跋涉无常的人生坎坷路,似梦似醉世事不可预知。

”这首歌中的“无常”,是叹息世事的推移变化之快,人生如花期般短暂,咏叹岁月不饶人的佛教思想,这首歌中的“无常”有很浓的宗教意味。

二、“无常”与日本文学,

(二)日本人的无常观也提体现在贵族文学中从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大和物语乃至源氏物语,都是典型的贵族文学。

日本学者指出“整篇源氏物语,概而言之,描述了人生虚幻渺茫,及无人能与这种虚幻无常的命运相抗衡之意。

之所以在源氏出生起即笼罩着哀愁的气氛。

”认为源氏物语的主题就是宿命和无常。

二、“无常”与日本文学,(三)到平安末期,日本的无常感绽放了更加华美绚丽的文艺之花。

平家物语通篇的意思,氏叹息作为日本全国的统治者,平家一族直到昨天还是显赫至极,一朝没落便荣光不复当年。

平家物语开篇便写到“诋园精舍之钟鸣,诸行无常之声韵。

沙罗大树之花色,胜者必衰之表征。

”以“骄者必败,宛如春夜一梦,强者终亡,仿佛风中浮尘”开篇,成为贯穿全文的主题。

二、“无常”与日本文学,(四)方丈记镰仓初期鸭长明随笔集,以佛教的无常观为基调,列举了各种事例以阐述人生之变幻无常,并记述了自己最终隐退到日野山方丈庵闲居的情形。

“河川里流水不断,但已非原来的水。

淤水中漂浮着泡沫,时而消散时而集结,不会恒久不变。

世间的人及归宿,宛如这流水和泡沫。

”“在无常现世中,为谁而烦忧,又因何而欢悦。

宿主及其最终归宿的无常之态,无异于牵牛花瓣上的露珠。

”表达了著者认为现世短暂而虚幻的无常观。

二、“无常”与日本文学,(五)14世纪纪吉田兼好的名作徒然草,由于对人生百事进行思考的随笔及见闻等243段构成,通篇贯穿着无常思想。

“孤单寂寞中,终日面对笔砚,记述掠过脑际之无聊琐事的短暂无常”世间万象短暂虚幻而不足惜。

”表达了人生一世皆为空,不足以眷恋的无常观。

二、“无常”与日本文学,(六)日本人的心理南博“日本人从中学期间就开始学习一些阐述无常观的文章,说明这种想法代表了日本人的人生观。

不仅如此,也有人认为,日本额文学思想中文学本身的作用即在于向人们灌输无常观”,二、“无常”与日本文学,(七)“无常”对现代日本人的文化心理也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

日本著名现代诗人土井晚翠的荒城之月深受日本人的喜爱。

春日高楼明月夜,盛宴在华堂;杯影人影相交错,美酒泛流光;千年苍松叶繁茂,弘歌声悠扬;昔日繁华今何在,故人知何方;秋日战场布寒霜,衰草映斜阳;雁叫声声长空过,暮云正苍黄;雁影剑光交相映,抚剑思茫茫;良辰美景今何在,四野何凄凉;苍茫依然旧时月,冷冷发清光;颓垣断壁留痕迹,枯藤绕残强;松林难听风雨急,不闻弦歌响;浩茫太空临千古,千古此月光;人世枯荣与兴亡,瞬息化沧桑;云烟过眼朝复暮,残梦已渺茫;今宵荒城明月光,照我独彷徨。

日本的民谣和童谣很好地体现了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变幻无常之感,正如忽然盛开又突然凋谢的樱花一样,在炫目之美过后,留下的是无限的虚幻之感。

二、“无常”与日本文学,(八)如前所述,日本是一个远离大陆、四周环海的弧岛,自形成统一国家以来未曾受到外族入侵,日本文化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独立发展起来的。

处于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发自于日本文化深层的孤独感,比同是岛国的英国要强烈得多。

这种孤独感给日本人的心理带来了深刻影响。

日本文学和日本美术所追求的“物哀”、“侘”、“寂”等审美意识,将蕴藏于日本人心底的孤独,以文学和美术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三、“无常”与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三、“无常”与日本人的危机意识,

(一)日本列岛由南至北气候差异很大,平原较少而河道短浅,雨水一多就容易造成洪水泛滥。

此外,在火山、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的自然环境中,日本人在感到宿命性的“无常”于危机的同时,积极顺应自然,在资源匮乏的孤岛上辛勤劳作。

由于无常感引发的危机意识,与拼搏心理相结合,造就了日本人的勤劳品质。

三、“无常”与日本人的危机意识,

(二)无常的世界留给日本人的不仅仅是哀伤与幻灭,也给日本人带来了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造成日本人善于自我否定的性格特点,也造就了日本人的革新精神,日本人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吸收中国的隋唐文化,建设起封建制律令国家。

后来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提高了国家的实力。

日本人无常出于危机意识而通过自我否定向世界学习,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无常”与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三)日本从古代开始就是在吸收外来文化养分的基础上发展起自身文化的。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人不仅对外来文化表现出好奇心,也表现出对外来崇拜的自卑心理。

中国:

“我闻海西有大隋,礼仪之国,故遣朝贡。

我夷人,僻在海隅,不闻礼仪,是以稽留境内,不即相见,今故清道饰馆,以待大使,冀闻大国维新之化。

”,三、“无常”与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三)中国:

“西天及神丹人本质直,盖为中华,教化佛法则迅速领会。

我朝自来人少仁智,难朝正种,此番夷使然且我国之出家人,诚不如大国之在家人,举世愚笨,心量狭小如此之举,即使坐禅,岂能立即证得佛法!

我国之人,仁智未开,人又迂曲,即使教以正直之法,则甘露反成毒汁。

”,三、“无常”与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三)日本对西方文化表现出崇拜之意高桥义雄1884年在日本人中改良记一书中提出,日本人无论是在体力方面还是在智力方面都劣于西方人种,因此,为了增强竞争力,日本男子应该和妻子离婚而与西方女子结婚。

当然,对于外来文化,在自卑的背后,日本人同时具有鄙外主义。

不过,这种鄙外主义是为了慰藉由民族自卑感而造成的不安心理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现象。

总体来说,日本人的对外意识中,崇洋思想占主导地位。

四、“无常”与日本人的生死观,四、“无常”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一)切腹对日本人的生死观给与最大影响的是佛教的“无常”思想。

主张“厌离秽土、欣求净土”主张离开污秽额现世,寻求净土的世界。

还有的主张“生死由生死”告诉人们无需在意生死问题,无论是生,还是死,皆应竭尽全力,这种思想成为镰仓时期以后明日或许战死沙场的武士们的心理支柱。

这种“死之觉悟”观念当中,贯穿着“无常观”思想。

武士们一方面感受到人世的“无常”,另一方面也重视“名”与“耻”,可以说正是这种“无常观”观念使他们能够克制住日常生活中的杂念与欲望,能够为保护自己的名誉、为报答主人的恩情从容赴死。

四、“无常”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一)切腹极端体现这种“死之觉悟”思想的是武士道中的“切腹”,通过割裂致命性软弱的腹部,演出一场悲壮的生死剧以张显自身和家族的名节,并保护其遗嘱。

这就是切腹之礼仪,也是一种制度。

四、“无常”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二)“心中”江户时期,“心中”一词指如发誓、剪发、刺青等男女间确认爱情的行为。

到江户中期以后,演变为牺牲仅有一次的生命的方式,便以“心中死”或“心中情死”相称。

1703年曾根崎心中,故事的主人公通过死保全了爱情,也体现了日本固有的“死而后生”的生死观。

现代日本作家渡边纯一失乐园人们相信在现实社会无法走到一起的男女,死后可以在天国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

四、“无常”与日本人的生死观,(三)自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社会依然保留着自杀的传统。

据统计,日本每10万人中即有20.4人自杀(1984年),自杀者占死亡总人数的3.8%,日本和罗马尼亚、匈牙利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三个国家。

根据厚生省统计,1998年日本的自杀人数达32863人,比1997年增加了34.7%。

2003年为历史最高,共34427人,2004年为32325人,自1998年以来,日本自杀者连续7年超过3万人以上。

其原因,正如“由死而生”所表述的,自杀在日本被看作是一种英勇的举动,而不是罪恶。

五、“无常”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五、“无常”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在日本人审美意识的深层,潜在着一种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和佛教中诸行无常的想法。

不过,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也各有不同。

五、“无常”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一)“物哀”“物哀”是对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发自内心的感叹。

看到自然界的月亮、花草等,就会觉得“多美的花啊”、“多皎洁的月亮啊”。

这些都是对物哀的感知。

“物哀”指的是在“物”即客观对象和“哀”即主观感情相一致的情境下产生的和谐情趣。

作为一种审美意识,“物哀”是一种带有优美、纤细、沉静、伤感色彩的理念。

五、“无常”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二)“幽玄”、“侘”、“寂”日本中世时期的文学、艺术、文艺等领域的审美意识是“幽玄”。

在和歌世界中,追求和歌外在形式之美,还追求“言外有音、余音缭绕”的静寂之美、纤细之美。

茶道中朴素而不奢华,所追求的正是包含着悠然、娴静之心的“侘”的审美意识。

“寂”描述的是一种寂静而孤高的心境。

期中考试题目,1、简述稻作文化的概念,并简述日本稻作文化的基本特征。

2、对一种日本文化现象进行简要的评述,如日本的纵式社会结构、日本人的重实用的文化心理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