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挖配线段防水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99082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挖配线段防水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明挖配线段防水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明挖配线段防水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明挖配线段防水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明挖配线段防水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挖配线段防水施工方案.docx

《明挖配线段防水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挖配线段防水施工方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挖配线段防水施工方案.docx

明挖配线段防水施工方案

 

明挖配线段结构防水施工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批:

 

明挖配线段结构防水施工方案

一、编制说明

1、编制依据

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2)《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

3)《铁路隧道设计规范》(GB10003-2005)

4)《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5)《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20299-2003)

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

7)《南京地铁三号线工程初步设计》及专家评审意见

8)《南京地铁三号线工程防水通用图》(图集编号:

D3-BJY-SS-TY-FS-1~25)

9)国家地铁现行其它有关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则、质量技术标准

2、编制原则

1)确保安全原则

安全生产时企业永恒的主题,最好的效益,发展的基础,施工生产永远将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

2)确保质量原则

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及相关规范、规程和技术标准进行施工。

3)确保工期原则

根据本标段的工期要求,编制科学、合理、周密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进度,实行网络控制,搞好工序衔接,实施进度监控,确保实现工期目标,满足工期要求。

4)文明施工原则

严格按照建设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和北京市文明施工管理规定组织施工。

5)职业健康及环境保护的原则

重视环境的保护,控制大气、水和噪声等污染以及职业健康、安全和卫生。

6)严格遵守规范、标准的原则

严格执行施工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规范、规程和技术标准。

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二、工程概况

1、工程简介

明挖区间为单层多跨箱型框架结构,总长约248米,北端接胜太西路站,南端设盾构接收井,其中盾构井增设联络通道兼泵房一座,下穿湖滨路桥,湖滨路桥下位置区间覆土±2.8米,其余区段结合风机房加高及受力要求覆土5.7-8.5米,标准段基坑开挖宽度21.1~21.9米,深度为15.8-16.9米,南端头井加深位置开挖宽度为25.5米,深度为18.3米,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

(参见“明挖配线段位置示意图”)

 

明挖配线段位置示意图

明挖配线段为单层四跨(局部两跨)箱型框架结构,主要结构尺寸如下:

四跨箱型段顶板厚600mm,底板厚700mm,两跨箱型段顶板厚900mm,底板厚1000mm,端头井处顶板厚800mm,底板厚1000mm。

四跨箱型段侧墙厚600mm(局部700mm)两跨箱型段侧墙厚900mm,端头井处700mm,地下二层厚厚度900mm。

2、防水简介

主体结构防水等级为一级,结构采用柔性全外包防水方案。

顶板采用2.5mm厚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侧墙和底板采用4.0mm厚双面自粘型沥青基聚酯胎预铺防水卷材。

防水卷材与围护结构间用20mm1:

2.5水泥砂浆找平,底板平面部位的防水层上表面浇注50mm厚的C2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3、工程地质情况

明挖区间配线段基坑开挖范围内主要土层:

①-2b2-3素填土、②-1b2-3粉质粘土、②-2b4淤泥质粉质粘土、②-3b3-4粉质粘土、③-1b1-2粉质粘土、③-2b2-3粉质粘土、③-4e含砾粉质粘土。

4、水文地质情况

明挖区间配线段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和弱承压水,潜水主要赋存于①-1杂填土、①-2素填土、②层新近沉积土中。

①-1杂填土,结构松散,①-2素填土,松软,由软-可塑状粉质粘土组成,夹碎块及植物根茎,厚度不均,富水性一般,透水性一般。

②层新近沉积土,均为粘性土,局部分布,厚度较大,富水性差、透水性差;水位埋深0.80-1.20米,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影响,以大气蒸发和向低洼处径流为主。

弱承压水主要分布在

-4e混合土中,弱承压水含水层厚度相对较小,且分布不均、富水性一般、水量一般,水位变化主要受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影响;勘察期间测得水位埋深约4.00米。

其余土层属于微透水层,为相对隔水层。

场地底部基岩主要为白垩系葛村组(K1g)泥质粉砂岩,裂隙不甚发育,且呈紧密闭合状,裂隙连通性差,含水微弱。

三、防水施工方案

1、施工指导思想

1.1、轨道交通地下结构防水遵循“以防为主,刚柔结合,多道防线,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1.2、防水根据不同的结构形式,水文地质条件、施工方法、施工环境、气候条件等,采取相适应的防水措施。

1.3、采用钢筋混凝土自防水体系,即以结构自防水为根本,施工缝、变形缝、穿墙管、桩头等细部构造的防水为重点,并在结构迎水面设置柔性全包防水层加强防水。

1.4、选用的柔性防水层应具有环保性能、经济实用、施工简便、对土建工法的适应性较好、能适应当地的天气和环境条件。

成品保护简单等优点。

1.5、优先选用不易窜水的防水材料和防水体系,减少窜水对后期堵漏维修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

2、防水等级

本配线段主体结构防水等级为一级。

一级防水不允许渗水,结构表面无湿渍。

3、施工准备

3.1、技术准备工作

1)熟悉施工图纸及操作规范,制定作业交底书,并组织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掌握工程主体及细部构造防水技术要求。

2)试验室对所采用的原材料进行试验,确保采用的原材料满足要求。

3)防水工程主要施工人员上岗前需进行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3.2、材料准备

1)工程部根据作业要求编制材料计划,下发限额领料单,由作业班组到材料部门领取所需材料。

2)防水施工材料提前采购,进场后对其外观、规格、型号、性能指标和质量证明文件等进行验收,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防水材料进入现场进行见证抽样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3)为防止防水卷材在储存或领用过程中损坏,作业班组领取防水卷材后,应检查其外观质量有无断裂、变形、孔洞等缺陷,如有问题,及时更换。

4、施工工艺

4.1、混凝土结构自防水

防水混凝土采用通过调整配合比,或掺加外加剂、掺合料等措施配置成的C35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8。

在满足抗渗等级要求的同时应满足抗裂抗压、抗冻和抗侵蚀等耐久性要求。

试验混凝土抗渗等级应比设计高一级(0.2Mpa)。

防水混凝土环境温度不得高于80℃,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

防水混凝土结构底板的混凝土垫层采用150mm厚C20混凝土垫层,防水层施工完成后铺设50mm厚的C20细石砼保护层。

顶板隔离层施工完成后施工70mm厚细石砼保护层。

4.2、主体结构

采用柔性全外包防水方案。

顶板采用2.5mm厚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侧墙和底板采用4.0mm厚双面自粘型沥青基聚酯胎预铺防水卷材。

4.4、结构缝防水

4.4.1结构设缝要求

1)结构环向垂直施工缝设置间距宜为12-18m,并宜设置在3/4-3/5跨范围。

2)墙体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的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

拱(板)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宜留在拱(板)墙接缝线以下150~300mm处。

墙体有预留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应小于300mm。

3)垂直施工缝应避开地下水和裂隙水较多的地段,并宜与诱导缝相结合。

4)水平施工缝浇灌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先涂1.5kg/m2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再铺30~50mm厚的1:

1水泥砂浆并及时浇灌混凝土。

5)垂直施工缝浇灌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凿毛并清理干净,涂刷1.5kg/m2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并及时浇灌混凝土。

4.4.2变形缝、施工缝、诱导缝防水

变形缝、施工缝、诱导缝为防水施工的重点控制部位,防水方案如下表:

变形缝防水方案:

施工方法

防水等级

顶板变形缝

侧墙、地板变形缝

结构

一级设防

迎水面密封胶嵌缝

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

背水面密封胶嵌缝

外贴式橡胶止水带

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

背水面密封胶嵌缝

施工缝防水方案:

施工方法

防水等级

顶板施工缝

侧墙、地板施工缝

结构

一级设防

35cm钢边橡胶止水带+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35cm钢边橡胶止水带+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诱导缝防水方案:

施工方法

防水等级

顶板施工缝

侧墙、地板施工缝

结构

一级设防

卷材防水层+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

外贴式胶止水带+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

4.5、施工工艺流程

 

底板

侧墙

顶板

 

配线段结构标准横剖面防水构造图

5、防水施工方法

5.1、结构底板、侧墙防水施工方法

结构底板、侧墙防水层采用4.0mm厚双面自粘型沥青基聚酯胎预铺防水卷材。

5.1.1基面处理

(1)混凝土垫层和围护桩表面不得有明水,否则应进行堵漏(注浆或表面封堵)处理,待基层表面无明水时,再施做找平层。

(2)找平层采用1:

2.5的水泥砂浆或防水砂浆,厚度不小于2cm,当基面条件较差时,可先铺设400g/m2的土工缓冲层进行保护。

(3)找平层表面应平整,其平整度用2m靠尺进行检查,直尺与基层的间隙不超过5mm,且只允许平缓变化。

(4)找平层表面应坚实、基本干燥,不得有明水,允许出现局部潮湿部位,不得有酥松、掉灰、空鼓、裂缝、剥落和污物等部位存在。

(5)在阴角部位均采用1:

2.5的水泥砂浆做成50x50mm的钝角或R≥50mm的圆角,阳角部位均应做成不小于20x20mm的钝角或R≥20mm的圆角。

(6)当基层上出现大于0.3mm的裂缝时,应骑缝各10cm涂刷1mm厚的聚氨酯涂膜防水加强层,然后黏贴耐碱玻纤网格布(16-20目)增强层,最后涂刷防水层。

5.1.2防水层铺设顺序及方法

(1)防水层采用双面自粘型沥青基聚酯胎预铺防水卷材,靠近桩面一侧的隔离膜可不撕掉,与现浇砼结构外表面密贴面的隔离膜应在浇筑砼前撕掉。

高分子自粘胶膜预铺防水卷材的自粘面必须面向现浇砼结构。

(2)防水层采用机械固定法固定于桩或垫层,固定点距卷材边缘2cm处,钉距不大于50cm。

钉长不小于3cm,且配合垫片将防水层牢固的固定在基层表面,垫片直径不小于2cm。

避免浇筑砼时脱落。

(3)相邻两幅卷材的有效搭接宽度为10cm(不包括钉孔)。

将钉孔部位覆盖住。

要求上幅压下幅进行搭接,搭接时,搭接缝范围内的隔离膜必须撕掉(双面粘卷材的两侧隔离膜均要求撕掉)。

(4)底板防水层铺设完毕,除掉卷材的隔离膜,并立即浇筑50mm厚C20细石砼保护层,侧墙防水层应采取临时保护措施避免防水层受到破坏。

(5)防水层破损部位采用同材质材料进行修补,补丁满粘在破损部位,补丁四周距破损边缘最小距离不小于10cm。

(6)底板与侧墙在达到设计要求的阴、阳角部位铺设预铺防水卷材加强层。

加强层材料与侧墙和底板防水层同材质、同厚度。

宽度为50cm,转角两侧各25cm,加强层卷材满粘在防水卷材上。

(7)侧墙防水层应连续铺设至顶板上表面以上50cm的高度。

防水层的甩槎(超出钢筋的部分)应采取临时措施进行保护(模板、砖、沙袋等硬质材料覆盖),避免后续施工过程中受到破坏。

(8)立面防水层分段铺设完毕后,除需要进行后续搭接的防水层外,均需要及时施做保护层,保护层采用1:

2.5的水泥砂浆,厚度不小于15mm。

(9)预留孔洞(车站与出入口通道、车站与通风道、车站与区间接口)四周的防水层均需要采用厚度不小于10mm的复合板进行保护。

5.1.3注意事项

(1)雨、雪天气和五级风以上的天气不得施工。

(2)施工现场环境温度低于-10℃时不宜施工。

(3)应确保基面的干燥程度满足设计要求。

(4)防水层施工前,应确保穿墙管、预埋件均应施工完毕。

防水层铺贴后,严禁在防水层上开洞,以免引起渗漏水。

(5)必须采取措施防止铺设完毕的防水层滑脱。

5.2、明挖结构顶板防水施工方法

明挖结构顶板防水层采用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用涂刷法施工,一级设防要求时的成膜厚度不小于2.5mm。

与聚氨酯防水涂料配套是使用的产品包括聚氨酯密封胶和增强层材料,增强层可采用16-20目的耐碱玻纤网布,搭接宽为10cm,搭接缝应错开1/3-2/3幅宽。

5.2.1基层处理

(1)顶板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反复收水压实,使基层表面平整(其平整度用2m靠尺进行进检查,直尺与基层的间隙不超过5mm,且只允许平缓变化)、坚实,无明水、起皮、掉砂、油污等部位存在。

(2)基层表面的突出物从根部凿除,并在凿除部位用聚氨酯密封胶刮平压实,当基层表面出现凹坑时,先将坑内酥松表面凿除后用高压水冲洗,待槽内干燥后,用聚氨酯密封胶填充压实;当基层出现大于0.3mm的裂缝时,应骑缝各10cm先涂刷1mm后的聚氨酯涂膜防水加强层,然后立即粘贴增强层,最后涂刷防水层。

(3)所有阴角部位均应采用1:

2.5的水泥砂浆做成3x3cm的钝角或R≥3cm的圆角,所有阳角部位均应做成1x1cm的钝角或R≥1cm的圆角,转角范围基层应光滑、平整。

5.2.2防水层施工顺序及方法

基层处理完毕并经过验收合格后,先涂刷聚氨酯专用底涂层(可采用专用稀料将聚氨酯防水涂料稀释后涂刷,用量约为0.1~0.15kg/m2),底涂层实干后,在阴阳角和施工缝等特殊部位涂刷防水涂膜加强层,加强层厚度为1mm,涂刷完防水涂膜加强层后,立即在加强层涂膜表面粘贴增强层,最后涂刷大面防水层。

严禁涂膜防水加强层表面干燥后再粘贴增强层。

涂料防水层施工完成后,铺设隔离层,隔离层采用350#纸胎油毡,当顶板有植筋要求时耐根系穿刺层,防水卷材采用双焊缝焊接,铺设范围超过植筋范围外2m,不设隔离层,但应在涂料防水层上表面设置1.5mm厚PVC防水卷材。

5.3变形缝、施工缝、诱导缝施工方法

(1)底板和侧墙变形缝预铺防水卷材加强层均指1.5mm厚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顶板变形缝防水卷材加强层均为1.5mm厚双自粘型丁基橡胶防水密封胶粘带,宽为1.0m。

(2)顶板变形缝部位的防水卷材加强层在变形缝两侧各20cm范围的防水层隔离膜不撕掉,避免与基层黏贴,外侧各30cm宽度范围必须与基层满粘,不得空鼓。

卷材防水加强层上表面的隔离膜撕掉后,立即涂刷1mm厚防水涂料,然后立即粘贴增强层,并涂刷涂料防水层。

(3)变形缝外贴式止水带均应采用橡胶止水带,止水带接头必须采用现场热流化对接。

(4)变形缝注浆管均指全断面注浆管,注浆导管引出间距10m。

(5)变形缝衬垫板可采用20倍发泡倍率的闭孔PE泡沫板。

(6)变形缝部位出现渗漏水时,依靠预埋的注浆管进行回填注浆封堵,注浆材料应采用聚氨酯灌浆液等弹性灌浆材料;注浆压力应根据现场条件确定,但不宜大于0.3Mpa。

(7)变形缝处密封胶,采用单(或双)组分聚氨酯密封胶,其中迎水面采用低模量聚氨酯密封胶,背水面采用高模量聚氨酯密封胶。

(8)顶板施工缝部位防水层施工步序

A对预留搭接部位进行临时保护

B施做施工缝部位防水加强层并立即粘贴聚酯布增强层

C完成防水层搭接

(9)主体设置两道诱导缝,中隔墙诱导缝应预留孔洞,使接水盒穿过中隔墙连续设置。

(10)底板和侧墙诱导缝预铺防水卷材加强层均指1.5mm厚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顶板诱导缝防水卷材加强层均为1.5mm厚双自粘型丁基橡胶防水密封胶粘带,宽为1.0m。

(11)顶板诱导缝部位的防水卷材加强层在变形缝两侧各20cm范围的防水层隔离膜不撕掉,避免与基层黏贴,外侧各30cm宽度范围必须与基层满粘,不得空鼓。

卷材防水加强层上表面的隔离膜撕掉后,立即涂刷1mm厚防水涂料,然后立即粘贴增强层,并涂刷涂料防水层。

(12)诱导缝外贴式止水带均应采用橡胶止水带,止水带接头必须采用现场热流化对接。

(13)诱导缝处密封胶,采用单(或双)组分聚氨酯密封胶,其中迎水面采用低模量聚氨酯密封胶,背水面采用高模量聚氨酯密封胶。

5.4接缝防水材料施工技术要求

接缝方式材料包括中埋式钢边止水带、外贴式止水带、遇水膨胀止水胶、预埋注浆管、膨润土橡胶遇水膨胀止水条、嵌缝用密封胶、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等。

5.4.1钢边橡胶止水带施工技术要求

钢边橡胶止水带包括施工缝和变形缝用两种止水带,其中变形缝用钢边橡胶止水带必须为中孔型,施工缝用止水带为平蹼型。

止水带宽度均为35cm,橡胶厚度10cm,钢板为镀锌钢板,厚度1mm。

(1)止水带采用铁丝固定在结构钢筋上,固定间距40cm。

要求固定牢固可靠,避免浇筑和振捣混凝土时固定点脱落导致止水带倒伏、扭曲影响止水效果。

(2)水平设置的止水带均采用盆式安装,盆式开孔向上,保证浇捣混凝土时止水带下部的气泡顺利排出。

(3)止水带的现场接头不得设置在距结构转角两侧各50cm范围内,现场接头应尽可能少,现场接头应采用热硫化对接。

(4)止水带任意一侧混凝土的厚度均不得小于15cm,止水带的纵向中心线应与接缝对齐,两者距离误差不得大于1cm。

止水带与接缝表面应垂直,误差不得大于15°。

(5)浇筑和振捣止水带部位的混凝土时,应注意边浇筑和振捣边用手将止水带扶正。

(6)止水带部位的模板应安装定位准确、牢固,避免跑模、涨模等影响止水带定位的准确性。

(7)止水带部位的混凝土必须振捣充分,保证止水带与混凝土咬合密实,振捣时严禁振捣棒触及止水带。

5.4.2外贴式止水带施工技术要求

外贴式橡胶止水带宽度为35cm,厚度不小于8mm,仅用于明挖结构底板和采用“外防内贴”法铺设防水层的明挖结构侧墙变形缝部位。

(1)外贴式橡胶止水带安装在膨润土防水毯表面时,可直接采用水泥钉和铁片垫固定止水带,固定点距止水带边缘不大于20mm位置,固定应牢固、定位准确,避免浇筑混凝土止水带位移或脱落。

(2)止水带设置在其他防水层表面时,可采用胶粘法等固定,不得采用水泥钉穿过防水层固定。

(3)止水带兼作为分区止水带时,应与防水板密贴设置(见分区系统施工技术要求),其他非分区部位可固定在防水板表面或防水层的保护层表面。

(4)外贴式橡胶止水带尽量整环设置,如出现现场接头时,应尽量采取现场热硫化对接;当无条件时可采用未硫化的丁基橡胶腻子片粘贴搭接,搭接宽度不得小于50mm,搭接部位的齿条间应采用未硫化丁基橡胶腻子片或丁基橡胶防水密封胶粘带进行加强密封。

接头两侧止水带的纵向轴线需对齐。

(5)止水带的纵向中心线要与接缝对齐,误差不得大于10mm。

(6)止水带安装完毕后,不得出现翘边、过大的空鼓等部位,以免灌注混凝土时止水带出现过大的扭曲、移位。

(7)转角部位的止水带齿条容易出现倒伏,应采用转角预制件或采取其他防止水条倒伏的措施。

(8)止水带表面严禁施做混凝土保护层,应确保止水带齿条与结构现浇混凝土咬合密实;浇筑混凝土时,平面设置的止水带表面不得有泥污、堆积杂物等,否则必须清理干净。

以免影响止水带与现浇混凝土咬合的密实性。

5.4.3遇水膨胀止水胶

遇水膨胀止水胶均指缓膨型聚氨酯遇水膨胀止水胶,为非定型产品,采用专用注胶枪挤出后粘贴在施工缝表面,固化成型后的断面尺寸为(8~10)x(18~20)mm。

(1)施工缝表面必须坚实、相对平整,不得有蜂窝、起砂等部位,否则应予以清除。

(2)止水胶任意一层混凝土的厚度不得小于50mm。

(3)止水胶挤出应连续、均匀、饱满、无气泡和孔洞。

(4)挤出成形后,固化期内应采取临时保护措施,止水胶固化前不得浇筑混凝土。

(5)止水胶与施工缝基面应密贴,中间不得有空鼓、脱离等现象。

(6)止水胶接头部位采用对接法连接,对接影迷是,不得出现脱开部位。

(7)在止水胶附近进行焊接作业时,应对止水胶进行覆盖保护。

5.4.4注浆管施工技术要求

注浆管均指全断面注浆管,采用专用固定件固定在施工缝表面,并每隔5~6m两端各引出一根注浆导管。

(1)安装注浆管的施工缝表面应坚实、平整,不得有浮浆、油污、疏松、空洞、碎石团等,否则应予以清除。

(2)注浆导管与注浆管的连接应牢固、严密。

导管的末端应临时封堵严密。

(3)注浆管宜设置在结构中线位置,任意一侧混凝土的厚度不得小于100mm。

(4)安装注浆管的范围的基层可不凿毛,并保持平整,必要时采用防水砂浆进行局部找平,以确保注浆管任何部位均与施工缝表面密贴,应确保注浆管不得有悬空部位。

注浆管的固定间距宜为200~300mm,固定应牢固、可靠。

(5)注浆管采用搭接法连接,搭接宽度宜为20~30mm,(即有效出浆长度),搭接部位必须与基面固定牢固。

(6)注浆管的转弯半径不得小于150mm,转弯部位应平缓,不得出现折角。

(7)注浆导管埋入混凝土内的部分至少应有一处与结构钢筋绑扎牢固;注浆管引出混凝土外部的长度不宜小于150mm;注浆导管引出端应设置在方便的,易于接近的位置。

注浆导管任意部分均不得出现挤扁或直弯,以免影响浆液的流动,导管开孔端应进行临时封堵,以免异物进入。

(8)注浆管破损部位应割除,并在割除部位重新设置已经安装好注浆导管的注浆管,并与两端原有注浆管进行过渡搭接。

(9)在注浆管附近绑扎或焊接钢筋作业时,应采用临时遮挡措施对注浆管进行保护。

(10)注浆管的注浆施工符合下列规定:

a、应选用自流平水泥、超细水泥等无机注浆材料,也可选用环氧树脂、聚氨酯、丙烯酸等化学灌浆材料。

注浆应在结构施工完毕、停止降水后进行;所有预埋的注浆管均应进行注浆封堵。

b、注浆应从最低的注浆端开始,将材料向上挤压;为保证注浆效果宜使注浆液低压缓进。

c、注浆材料不再流入并且压力计显示没有或者几乎很少压力损失,应维持该压力至少2分钟。

d、注浆材料、注浆压力等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确定,应对整个注浆过程进行检查分析,确保注浆效果满足防水要求。

e、需要重复注浆时,应确保使用经过核准的注浆材料;任何留在注浆通道内的注浆材料必须在其固化之前清除干净。

5.4.5膨润土橡胶遇水膨胀止水条

膨润土橡胶遇水膨胀止水条属制品型产品,主要用于非迎水面结构的施工缝部位(楼板施工缝),断面尺寸为20x10mm。

(1)止水条应安装在施工缝表面预留凹槽内,施工缝表面、凹槽底和侧面均应坚实,并确保凹槽平整、干净,无油污、疏松、掉砂、起皮等部位。

(2)止水条采用专用胶粘剂粘贴在施工缝凹槽内,粘贴应牢固,与基层地面密贴。

粘贴不牢、空鼓部位用水泥钉固定。

(3)止水条采用对接连接,对接部位应密贴,不得出现翘边现象。

(4)已经遇水膨胀的部分要割除,并重新安装止水条。

5.4.6密封胶

明挖结构顶板变形缝迎水面、变形缝背水面以及楼板变形缝上表面采用密封胶进行嵌缝时,应采用单(或双)组分聚氨酯密封胶。

(1)嵌缝前,应按照设计要求的嵌缝深度除掉变形缝内一定深度的衬垫板,并将缝内表面混凝土面用钢丝刷和高压空气清理干净,确保缝内混凝土表面干净、干燥、坚实,无油污、灰尘、起皮、砂粒等杂物。

变形缝衬垫板表面无堆积杂物。

(2)缝内变形缝衬垫板表面应设置隔离膜,隔离膜可采用0.2~0.3mm厚的PE薄膜,隔离膜应定位准确,避免覆盖接缝两侧混凝土基面。

(3)注胶应连续、饱满、均匀、密实。

与接缝两侧混凝土面密实粘贴,任意部位均不得出现空鼓、气泡、与两侧基层脱离现象。

(4)密封胶表面应平整,不得突出接缝混凝土表面。

(5)嵌缝完毕后,密封胶未固化前,应做好保护工作。

(6)顶板迎水面嵌缝胶必须与侧墙外贴式止水带密贴粘贴牢固。

5.4.7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施工技术要求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涂刷在施工缝和桩头混凝土表面,用量1.5kg/m2。

采用双层涂刷,两层之间的间隔时间应根据施工作业的环境温度、湿度和选材养护要求确定,一般宜为24-48h。

1)基层处理

(1)基层表面应坚实、干净,无浮灰、浮浆、油污、反碱、起皮、疏松部位。

施工缝表面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凿毛并清理干净。

混凝土表面的脱模剂应清理干净。

(2)基层过于光滑时,应打磨毛糙。

(3)基层表面应无积水,涂刷前,基层表面应保持湿润。

(4)施工缝表面如出现大于0.3mm的裂缝,应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