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重点文段复习 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94782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重点文段复习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重点文段复习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重点文段复习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重点文段复习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重点文段复习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重点文段复习 2.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重点文段复习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重点文段复习 2.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重点文段复习 2.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重点文段复习2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重点文段复习

一、《社戏》阅读练习

㈠阅读《社戏》第7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

”“只有我不开口”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答:

表现了“我”因没看成社戏而难过、失落的心情。

2、选段主要描写的人物是双喜。

“大悟似的”与“大声的说道”属于神态描写,分别表现了双喜的聪明、勇于承担责任的特点。

3、“底细”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

指外祖母和母亲表现出来的担心。

4、双喜所写包票里“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的作用是什么?

答:

表现了双喜的聪明,办事稳妥可靠,能猜透外祖母和母亲的心思,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顺利地带“我”去看社戏。

㈡阅读《社戏》第10-13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朦胧”的意思是模糊不清;“踊跃”的意思跳跃。

2、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点、磕、退、上前、出,从中看江南水乡的少年们动作熟练、聪明能干的特点。

3、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

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视觉: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触觉: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嗅觉: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听觉:

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4、本段主要写月夜行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

答: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

开船动作利索,行船速度快以及“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闻。

5、第10自燃段中与“也许”有相同作用的词语是似乎(料想、依稀);第13自然段中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果然。

6、“那声音大概是……”中的“那声音”指的是第11自然段中的歌吹。

7、“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的“他”指的是宛转、悠扬的笛声。

8、“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句活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何作用?

答: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以及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高超,表现出“我”看戏的急迫心情。

9、第11自然段中的“跑”与前一段中的哪个词呼应?

它们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答:

“跑”与“飞”呼应。

它们都写出了船行速度飞快的情形。

10、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哪两项?

(A、C)

A.第一段第3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B.上文有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二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四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二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11、从第10、11、12自然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答:

第11自然段: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第12自然段: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第13自然段:

“我的心也沉静……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第11自然段:

轻松(活泼 轻松)

第12自然段:

急切(急切 焦虑)

第13自然段:

陶醉(惘然 陶醉)

12、对选段大意概括恰当的是哪一项?

(D)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情景。

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

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㈢阅读《社戏》第23-2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这句话的特点是什么?

答:

特点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子生动形象,并抓住了航船颜色和动态的特点。

2、“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这句话是侧面描写,说明了孩子们机灵能干。

3、请简析水乡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和品质。

答:

水乡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和品质是:

朴实、大方、热情。

4、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并塑造江南水乡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

答:

因为作者想要表达对农村生活和儿时小朋友的怀念。

二、《斑羚飞渡》阅读练习

㈠阅读《斑羚飞渡》第9-17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选段中两次提到了彩虹,请把相关语句找出来,并指出这样描写彩虹的作用。

答:

第一处:

“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作用是烘托了斑羚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

第二处:

“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作用是渲染镰刀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2、你认为镰刀头羊最令人敬佩的行为有哪些?

它是一只怎样的羊?

答:

行为有:

镰刀头羊在困境中迅速找出了自救的方法,它在两队羚羊数量不等时,领头走入需要牺牲的一队;最后只剩下它一只羊时,便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死亡。

它是一只富有智慧,有决断力和组织能力,遇事镇定,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领头羊。

3、选段中连续两次运用了“目瞪口呆”这个词语,换成“赞不绝口”好不好?

为什么?

答:

不好。

因为目瞪口呆从侧面准确写出了斑羚精神令人震惊。

4、选段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很是精彩,而14、15两段则运用了侧面描写,它通过作者的心理活动描写赞美了斑羚的精神。

5、“我吃了一惊,怎么,自杀也要老少结成对子,一对一对去死吗?

这只半大斑羚和这只老斑羚除非插上翅膀,否则绝对不可能跳到对面那座山崖上去!

”这句话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

反衬出斑羚的聪颖及伟大的献身精神。

6、选段中点明试跳成功的一句话是“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7、选文第3自然段描写了作者的心理活动,其用意是什么?

答:

突出作者对斑羚们的敬意。

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是什么叙述方法?

对孩子、百草园、中心各有什么影响?

插叙,对孩子新奇,刺激,使百草园富有神秘感,白草园是我的乐园。

2.冬天的百草园捕鸟是否有趣?

作者说“无趣”是为什么?

有趣,用不下雪的乐趣衬托有雪时的乐趣。

3.一连串的捕鸟动词表现了作者什么?

对中心有什么作用?

喜爱百草园,高兴,兴奋,虽事隔三十年但忆忧心

4.ade在文中是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反复,表现作者告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怀恋。

5.描写三味书屋和三味书屋内的摆设用的什么描写顺序?

空间顺序

6.怪哉虫的事你怎么理解?

先生把一切于学习无关的视为旁门左道,不让学生分心,过去是好,但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求知欲。

7.老师读书的动作说明了什么?

如何理解?

说明对工作喜爱,是个宿儒,读书入神,也有一股淡淡的酸腐气息。

8.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的是那两种变化?

空间和时间变化。

9.分别用两件事(或两句话)概括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达留恋之情?

①.美女蛇的故事②画锈像的故事

10.本文中用了很多对比手法,请列举三种,并说明好处和作用。

①闰土父亲捕鸟与我捕鸟作对比

②下雪与不下雪作对比。

③长妈妈与先生作对比

④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作对比。

11.三味书屋后面还有一个园,这与写百草园形成什么关系?

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对比关系,指出中心,突出主题,不同之处,突出百草园快乐自由,三味书屋压制约束。

12.“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单是”和“就”好在哪里?

作用?

过度句,总领句,承上启下,但是….就突出主题,指出中心,突出百草园有趣。

13.第二段描写不同景物对象的事物都有:

春季——;夏季——;秋季——;

14.三味书屋都写了哪些事?

讨教怪哉虫;后花园寻乐;师生读书;学堂画画。

15.你如何理解师生读书?

学习的内容脱离实际,学生不太明白,但也从中获得了欢乐。

16.你如何理解学堂画画?

学习虽然枯燥,但学生“苦中求乐”,这也符合儿童心理。

17.“我”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心地善良,知识渊博,略显古板的老式读书人。

(外貌、几件事情看出来的性格)。

18.作者对三味书屋是什么态度?

对“三味书屋”旧式教育制度不满,但对她给自己的欢乐也是很留恋的。

四、《爸爸的花落了》

1.阅读课文54到68自然段回答:

为什么反复写“快回家去!

”的心理活动?

我急于见到爸爸告诉他握着一天的情况和收获。

2.“我”进家门后看到了什么情景?

这预示着什么?

垂下散落的夹竹桃和掉在地上的青石榴,暗示爸爸的生命之树凋谢。

3.“我一进不再是小孩”的含义是什么?

你从哪些方面看出我已经长大了?

我长大了懂事了,能分担一定的家庭责任了。

从我镇定的动作和思想中可以看出来。

4.从文中找出按时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

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好几枝子,三三落落的,很不像样。

5.“进了家门”到完,概括这里的主要内容?

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着老高的话,他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落了,我已经长大了。

6.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用花比人把即将丧父的悲伤推向极致,而又含蓄。

7.爸爸的花落了明指什么?

暗指什么?

明指:

父亲养得花落了。

暗指:

父亲去世了。

五《伤仲永:

1回答问题并翻译:

(1)介绍他家世背景:

世隶耕:

世代(属于)的农民。

(2)介绍他最初状况:

未尝识书具。

(3)介绍他写诗内容:

收族为意。

(4)其父贪因: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取之。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述中有什么作用?

过渡。

3怎样认识“受之于天”和“受之于人”的关系?

“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材是至关重要的。

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

父利其然也。

具体做法: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经历了那三个阶段?

(1)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泯然众人矣。

6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讲了人的天资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六、《最后一课》

1韩迈尔先生说: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近于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2文中从“真奇怪,今天听讲••••••这样耐心讲过。

”助于什么描写?

试着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心理描写。

最后一刻激起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怀,把课上好,学好自己祖国语言作为热爱国家的神圣职责,因而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

所以会有这种感觉。

老师也教得更认真了。

3是什么使小弗朗士觉得韩迈尔先生变得这么高大?

韩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朗士觉得他高大。

在小弗朗士眼里,韩先生不仅是个法语老师,还是一个爱国志士。

4韩先生脸色惨白的原因是什么?

最后一节法语课,窗外已经传来了钟声和普鲁士兵收操的声音,德语马上要代替法语了,给了他沉重的打击,所以极度悲伤痛苦。

5韩先生用出全身力气在黑板上写“法兰西万岁!

”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热爱,必胜的信念,对孩子们的鼓励。

对敌国憎恨。

6最后一段是什么描写,表达什么意思?

动作描写,表示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事实感到极大的痛苦。

7中午的钟声和号声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交待背景,渲染气氛,标志最后一课结束了,使爱国心更痛苦,激发了人物的爱国之心,塑造人物的点睛之笔,为中心升华作了最后的铺垫和烘托。

8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如何理解红体字?

韩先生对语言有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对祖国的热爱。

9亡了国当了亡国奴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对红体字的理解?

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监狱指普鲁士兵的控制,钥匙是祖国的语言,母语可以让人萌发爱国之情,可以使人民团结起来抵御,结束外国的统治、侵略。

10最后一段写出了韩先生怎样的心情?

无奈,悲痛,伤心等。

11如何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比喻的修辞方法,本体:

字帖;喻体:

小国旗。

经老师的影响唤醒了学生爱国主义真情。

12如何理解“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叫着,我心里想: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表现了对普鲁士士兵不让学法语这种控制手段的蔑视,以及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憎恨,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13小弗朗士认为:

“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

”说说小弗朗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最后一节法语课激起了所有人的爱国热情,老师更加认真地教了,学生在老师的感召下投入学习,所以有这种感受。

14如何理解“啊!

这最后一节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有什么作用?

说明了小弗朗士懂事了,明白最后一节课的意义重大。

点明主旨,与课文题目相呼应。

七、《木兰诗》

2将第二段分为两层;写层意;分析修辞。

(1)木兰替父出征前的准备。

(2)赴戎机中的景象,军情急,思乡心切。

(3)第一句:

排比:

写出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

第二句:

反复,对偶:

写出:

思念家乡和亲人。

3不是对偶句的是:

A没有修辞的是B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D当户理红装,对镜贴画黄。

4木兰在买骏马和马具的时,为什么要分东南西北?

难道是在一个地方买不齐?

东西南北是排比铺陈的写法,为了渲染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

5文中两次写“不闻•••但闻•••”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用对比写出木兰在征途上思念亲人的细腻感情,同时与“鸣溅溅”“鸣啾啾”共同渲染出了征途中的悲凉气氛。

6木兰辞官回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表现了什么性格?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上次之多,她辞官表明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7.本文出现的一个成语:

扑朔迷离

8.本文用了互文手法的两句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