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习作指导及范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94110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习作指导及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习作指导及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习作指导及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习作指导及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习作指导及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习作指导及范文.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习作指导及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习作指导及范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习作指导及范文.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习作指导及范文

习作一

【习作要求】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还要写出在经历“第一次”之后获得的启示,也可以从下面两个内容中选择一个,完成本次习作。

在《手指》中,作者以平平常常的手指为题,写了一篇饶有趣味的文章。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普通的事物值得写,选择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写一写,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你从中得到的感悟。

漫画有强烈的讽剌性和幽默性。

画家从生活中取材,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某些事。

下面这幅《假文盲》,你能不能体会到画家的用意呢?

把这幅漫画和图意以及你的想法写下来,题目自己定。

如果你有更喜欢的漫画,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那一幅。

【写作指导】

写《难忘的“第一次”》的一件事,一定要围绕作文的中心思想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真实的、亲身经历的、感受最深而又比较有意义的、具体的、新颖的、典型的事件作为作文材料,这些事情包括自己做的、看到的、听到的、和别人一起做的……这样才能充分表达中心,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对于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的部分要作为重点详细地写,对于那些只起衬托作用的情节要简略地写,甚至一笔带过;凡是和中心没有关系的材料,即使非常熟悉、有趣,也绝对不能写,这样,才能有利于表达中心思想。

写作难忘的“第一次”的事情时,既要写清第一次所做、所见、所说、所想的经过,又要突出其中的主要内容、重点情节,要能看出“第一次”与第二次的不同点,展示出作文的新鲜内容。

比如你要写第一次家庭劳动,你就应该详细地写出第一次的感觉或体验来。

例如洗衣、洗菜、淘米、做饭、生火、收拾屋子、买油盐酱醋之类的劳动。

有的同学经常参加家务劳动,有人参加家务劳动比较少。

参加家务劳动多也好,少也罢,写“第一次”。

我们应当从许多家务劳动中挑选出“一次”来写。

挑选什么样的呢?

应当挑选自己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感受最深的来写。

因为最熟悉,你对劳动的过程了解得最清楚,才有的可写,写起来才得心应手。

因为最感兴趣,写起来才津津有味,才能写出劳动的情趣。

因为感受最深,写的时候,才会把感受、体会融注其中,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感染力。

描述“第一次……”的文章,我们已经写过多次了,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来具体描述吗?

在具体写作的过程中,要围绕《难忘的“第一次”》精心选材。

通过一件事的记叙来表现中心,要选取典型事件,着重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通过具体的叙述来突出文章的中心。

围绕《难忘的“第一次”》,也可以通过一件事的不同阶段的生活片段来表现中心,从不同角度来表现。

这些事可以是比较完整的,也可以是不完整的,是一些生活片断。

例如在“第一次”的过程中,开始失败了,又失败了最后终于成功了。

这样就能把文章写的一波三折,情趣横生。

如课文中所说的《顶碗少年》,文章描写了一件事:

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

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

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我们练习写《难忘的“第一次”》,应该围绕“第一次”来选材。

通过几个波折来表现中心的文章,写时一定要分清主次,突出主要人物,不能平均使力,更不能喧宾夺主。

除了要注意详略外,还要注意叙述顺序,材料的取舍、构思,矛盾冲突是否需要解决,怎样解决等问题。

我学会过很多手工活儿。

可以一提到写作文,就脑袋空空如也。

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写不具体。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描述你喜欢的手工生活,关键是要写好“学做”的过程。

“学做”含有两个内容,一是“学”,作为一个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学”的内容和方面很多,他们看到大人们在干事,说话,甚至走路的姿态都要学一学,他们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他们要学的东西也太多了。

二是“做”,就是动手,他们所“做”的事情,一般都是第一次,都不会,都在“学”,因而在“做”的过程中,要么失败了,要么成功了,一般具有曲折性,有情节,有过程。

“学做”什么和“学做”哪些呢?

这要因人而异,但不论农村还是城市,作为一个小学生,学做的内容十分丰富,可写的东西很多。

可以是学下厨,跟爸爸或妈妈一道,在厨房里做某件事情,一边学一边做,或者一边问一边在大人的指导下做,如学炒菜、学淘米、学刷碗等;也可以是学做自己的事情,爸爸妈妈经常为“我”做事,可是“我”渐渐长大了,尽管有很多事“我”从没有做过,不会做,但是“我”很想学,如学钉扣子,有一次,“我”的褂子掉了一个钮扣,回家以后,“我”穿针弓;线,躲在房里钉,尽管扣子钉歪了一点,手指也被扎出了血,但还是钉好了,还如学补衣服,学系鞋带,学梳头等等;还可以学做一些难做的事,有趣的事,如学写作文,到了三年级,开始做作文了,但字凑不成词,词组不成句,句拼不成段,“我”就经常学,还写些日记什么的,这样,在老师的多次指导下,已经有了一点眉目,还如学游泳,学捉螃蟹,学写字,学吹口琴等。

这类题目,要重点写学做的最初阶段的情景。

如何开头

1.直接回忆法。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有一件有趣的小事给我印象很深,我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做色拉的故事”,我讲给大家听一听吧。

我的生活中,有许多的“第一次”,但最难忘的是“第一次当英雄”。

一想起第一次当“英雄”的事儿,我就觉得好笑。

2.交代起因法。

就是开头直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时间。

如:

妈妈正在烧晚饭时,接到爸爸的电话,让她立刻出去办一件事。

临走时妈妈交待我,饭已经烧下去了,菜等她回来再烧,望着厨房里洗好的菜,一个念头闯进我的脑海,我何不把菜烧好,让爸爸妈妈回家吃现成的。

要说炒菜,我可是一窍不通。

平时,妈妈总是不让我做家务,再说我也认为烧饭炒菜之类的活儿没什么难的,今天正是我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在同班同学严英家做功课。

功课做完以后,我想,她家有电话,班主任老师曾几次鼓励我们拨打少年热线电话,何不借此……于是,我把这个想法限严英说了,她欣然答应了。

我们找来《少年报》的热线电话号码后,便由严英教我拨打:

3-0-6-9-l-0-5。

我是第一次打电话,心里不免有些紧张,手也在发抖,号码投完,电话里传出“嘟、嘟、嘟……”的忙音,我只得放下听筒。

3.抒情回忆法。

就是用抒情的方式来回忆往事,引出《难忘的“第一次”》。

这种方法好处是开头十分新颖,有吸引力。

如:

童年是由纯真、幼稚的故事串成的美丽珠链那充满幼稚和欢乐的珠链中,一件件难忘的有趣的往事,就像一朵朵开放在我的心中,无比艳丽,无限诱人。

想起来了,那是我第一次……

难忘的“第一次”,是多么诱人的字眼儿。

一看到它,那一幕幕有趣的往事,像天上星星一眨一眨的,像街上的冰糖葫芦一串一串的,像小河里的浪花,一层一层的,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如何结尾

1.总结全文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文章的结尾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启迪或收获。

有画龙点睛的妙用。

有了当第一次当“小老板”的经历,让我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每一分钱来的都很不容易,更体会到了为了孩子、为了生活,父母付出了多少血汗。

以后我要体谅父母,不乱花钱,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第一次当小老板》

万事开头难啊!

其实做事情只要有勇气、有决心,就一定能够成功。

骑马难道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想到这里,我鼓起勇气,一抖缰绳,像一名真正的骑士,向终点冲去。

《第一次骑马》

2.照应开头法。

就是文章的结尾,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如:

这件事虽然过去好久了,但我一想起来还忍不住想笑。

学游泳这件事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大有学问的。

3.自然结尾法。

就是在文章结尾时自然结束。

这种有水到渠成的巧妙。

如:

没过几天,我的习作《名字里面的学问》在《铜陵报》上发表了。

第一次投稿就被采用了,使我一连兴奋了好几天!

有了这次难忘的“第一次”的经历,经过一段努力,我渐渐摸到了作文的门径,再上作文课,我也变得越来越喜欢作文了。

读一读下面的关于“第一次”的好句子,想一想,你能不能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他双手捧着气球,腮帮子一会儿鼓起来,像扣上去半个皮球,一会儿瘪下去,像塌下去的深坑,眼睛睁得滚圆,像要裂开似的。

傍晚,我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蹦蹦跳跳地跑进校园,来参加“中秋赏月”晚会。

他钻进浩如烟海的书籍里,如鱼儿进入了大海,忘记了时间的流动。

校园里一片欢声笑语,同学们在相互追逐着、玩耍着,有的在爬竿,有的在跳远,还有的打羽毛球,只有女同学三五成群地跳橡皮筋,并且轻快地哼着歌曲。

他趁小丽不注意,偷偷把她的凳子抽了出来,然后幸灾乐祸地等着瞧热闹。

他朝我笑了笑,拍拍我的肩膀,诚恳地说:

“上次的事都怨我,对不起,咱们和好吧。

  “从现在起,咱们一刀两断!

”白娜朝李颂喊起来,然后气哼哼地转身跑开了。

  他俩像斗架的公鸡,都是睑红脖子粗的,你骂我一句,我骂你一句,满嘴脏话,谁也不让谁。

  一张张活泼的儿童的笑脸,像春天里娇艳的鲜花在开放。

  鼓手把奔放激越的豪情,完全抒发在那欢快跳跃的鼓点之中了。

  枝头上的小鸟吱吱喳喳地唱起歌,好像也来参加我们的联欢会。

  有几次搞击鼓传花,她接到花手帕,像拿到火团似的,急着往别人手上传。

  火苗快活地舔着锅底,映红了他们一张张笑脸。

  那整齐地排列着的一行一行的帐篷,好像一大群卧伏的绵羊似的。

  岸边的篝火越烧越旺,给那平静的湖面涂上了一层灿烂的金红色。

  天空全黑下来,树枝梢上挂满晶亮的星星,林中空地上,营员们烧起一堆堆的火。

  夜色中远远近近的火堆,明明暗暗,闪闪烁烁,像是大上散布着稀稀疏疏的星星。

  愉快活泼的火焰,好像是在游戏,是在互相拥抱,红色的火舌向上卷起,散出一个个的火星。

  

  营火“腾”地一下子蹿起了三四米高,“呼呼”作响,通红通红的火焰映红了夜空,映红了营地,也映红了我们少先队员的一张张笑脸!

  老师的告诫是让我不断进步,像芝麻开花一样,一节更比一节高。

  她就像一部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地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了理想和知识的种子。

  答卷开始了,“刷刷”的写字声充满了教室每一个角落,像饥饿的春蚕在咀嚼桑叶。

  老师的这些话,句句打在他的心坎上,仿佛是一场春雨,洒落在一块久旱的田地里,很快渗透了下去。

  老师的谆谆教诲像一股暖流,流进她那早已枯竭的心田。

  我贪婪地读着书,如同一只饥饿的小羊闯进芳草嫩绿的草地。

  有的童话,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读来是一种美的享受。

  下面是关于“第一次”的一些段落,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呢?

读一读,你有什么体会?

【范文】 

难忘的第一次

  人总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得表扬、第一次受批评,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常常是一种挑战。

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第一次煮方便面。

  那一天早晨,奶奶和姑妈要一同去看望姑姑和小表弟。

她们临去前交代,可能会晚一些回家煮饭,要我在家好好待着。

于是,我就独自一人在家里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

看着看着,就不知不觉地过了两个小时。

临近正午时,我的肚子唱起了“空城计”。

这时我想:

既然奶奶和姑妈不在家,那我就来大显身手一番吧。

过去我都是“饭来张口”,总是奶奶煮好了一日三餐“请”我。

我有好几次想亲力亲为一下,都被奶奶拒绝了,我只能站在一旁偷师。

这下可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机不可失呀!

于是我二话不说,冲到食柜前拿了一包方便面,立刻开始构思我的第一次。

  我一边回忆奶奶的做法,一边做前期准备。

待一切材料备好,我的煮面工作就开始了。

生火一分钟之后,该是放调料的时候了,我小心翼翼地揭开锅盖,“别出心裁”地往锅里放胡椒粉、五香粉、鸡精、麻油……我一边放料一边沾沾自喜:

马上就要尝到凌小姐的美味佳肴了!

  调料放完了,我又担心有什么差错,便拿着筷子小心地在锅里搅拌了几下,把面和各种调料搅匀于“汤”中,再小心翼翼地嗅了一下:

唔,好香!

自我感觉良好之后,我把锅盖盖回锅上,耐心地等待着面“煎熬”。

  四分钟过去了,我想应该“煎熬”完了吧?

我又小心翼翼地揭开锅盖,──哗!

马上有一股香味扑鼻而来!

“第一次完美成功!

”我乐不可支,心里美滋滋的,真想跳个舞!

我马上尝了一口:

哇!

真是色香味俱全!

比奶奶做的还要香呀!

不是说自己摘的瓜甜吗?

自己的劳动成果,当然比别人“侍候”的更有滋味!

  我一边吃一边情不自禁地想:

啊,原来煮面是这样简单,我还以为有多难呢。

看来,我今后还是要勇敢地尝试其他项目才行,比如煮饭呀,炒菜呀,补衣服呀,等等等等。

我可不想成为一个被家人“圈养”起来的“猪人”,我要做个自己动手的全能冠军!

  第一次煮方便面令我终生难忘!

难忘的第一次

许多人都有许多第一次,第一次炒菜、第一次洗碗、第一次摔跤、第一次犯错……第一次有酸的;有甜的;有苦的;有辣的;在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里,让我最难忘的就属它了;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五,我踏着轻快的脚步回家。

只见小区的人行道旁停满了汽车。

一辆闪着蓝光的白色的汽车引起了我和同学的注意。

于是我们走上前去,看了看那个小牌子,上面写着“寻找车主请敲击此处”几个小字。

于是,出于好奇我和同学一起敲了敲那个地方,只见那车子一闪一闪的,我们见势不妙,撒腿就跑。

突然我们听见楼上有一位带有东北口音的大叔破口大骂:

“是谁手这么痒啊!

原来是你们两个兔崽子啊!

”我们听了跑得更快了。

同学已溜得无影无踪了。

突然我在商店里看到了正在挑东西的姐姐,于是我跑了过去。

姐姐问发生了什么事,我一五一十地吧事情原委告诉了姐姐。

姐姐说:

“真是不怕死啊!

”我怕得把衣服和书包塞给姐姐,想伪装伪装,然后走到姐姐的右边。

我催姐姐快点,怕被那个大叔发现了。

不过一会,大叔就下来了,我的心跳得越来越快了,脸也烧红了。

我偷偷地瞄了那位大叔一眼,只见他浓眉大眼,衣着朴素,一个啤酒肚,满脸的愤怒。

我心想:

完了我要被发现了,怎么办啊!

姐姐也拼命地挡住我,但那还是无济于事,因为我比姐姐高。

那位大叔朝我走了过来,我的心跳到了嗓子眼,脸红得像猴屁股。

他把我揪出来,问:

“是你吧小妹妹?

”我怕得哑口无言,豆大的眼泪也不禁掉了下来。

他又问了一遍,我含着泪说:

“对不起叔叔,我不是故意的。

我只是好奇而以,不会有下一次了。

”“还让你有下一次,走,见你父母去。

”他边把我往前拉边说。

我哭得更厉害了。

说:

“对不起叔叔,我真的不敢了。

”在一旁的姐姐忍不住说:

“你很奇怪耶,干嘛对一个小孩子大呼小叫的啊!

”大叔说:

“你是她谁啊,她才奇怪,无缘无故敲别人的车。

”……他们就这么吵了下去,直到爸妈来了。

这次的事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病从口入,祸从手出”的道理。

难忘的第一次

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有许多难忘的第一次吧。

来和我一起分享吧。

“咳!

急死我了!

急死我了!

这次考试会不会很难?

时间会不会不够?

”我清楚地记得,这是我刚上一年级时的第一单元测试,当时我很紧张。

老师把考卷发下来了,我拿起来一看,题目都很简单,心想:

“哼!

我还以为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这么简单呀!

”我放松了警惕,开始心不在焉,题目刚看到一半就写了起来。

  我做得很快,第一个交卷,老师问我检查了没有,我点了点头,其实压根没检查。

交完考卷后,我得意地瞥了瞥班里的尖子生小林,只见她紧锁眉头,咬着笔杆,一幅苦思冥想的样子。

此时,我不由得骄傲起来:

“还说是班里的尖子生呢!

这么小儿科的题就把你难成那样!

  几天以后,成绩出来了,我喜滋滋地等待老师报出“胡雪晴,100分”,让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

老师开始报分数了,李明97分、张玉林88分,柴紫玲99分……当报到小林的分数时,班里的同学都惊叹小林的成绩好。

而只有我不服,心想:

“不要惊讶得太早,让你们惊讶的还在后头呢!

  “胡雪晴,75分。

”分数终于报出来了,犹如晴天霹雳,我接住考卷,只见“们”写成“门”,“人”写成“入”,不但错别字一大堆,而且审题还有错误。

  经过这次考试风波后,我真正悟出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从第一次考试以后,我再也不敢骄傲了。

难忘的第一次

我有许多难忘的记忆,但最难忘的是自己第一次做饭。

  那一天,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我自己一个人在家玩。

快到晚上了,我接到爸爸的电话,说他和妈妈在外面有点事,要晚一点回来给我做饭,问我能不能自己“搞定”。

嘿!

正合我意,我可以大显身手一番啦!

我回答他:

我能行!

  我马上冲进厨房,看见冰箱里有鸡蛋,青菜和一些菌,又看见桌子上有一些剩饭。

我灵机一动,来一道蛋炒饭!

我拿起剩饭,倒进加热锅里,打了两个蛋进去。

我回想起来,妈妈不论做什么菜都放一点“金龙鱼”花生油。

我不知道该放多少油,就倒了一大勺进去。

没想到,锅里的油发出了“噼里啪啦”的响声,吓得我连忙拿起锅盖盖上去。

我心想:

“哇,是不是油放得太多了,铁锅起火了?

”过了一会儿,等“噼啪”的声响停止时,我左手拿起米饭,右手拿起锅盖,迅速把饭倒进去。

又等了一下子,饭热了,我又打了两个蛋。

不一会儿,饭由白变黄了,还散发出了阵阵诱人的香味。

我又检查了一下冰箱,发现了芝麻油,还发现了米精。

加上这两样调料,饭的香味更浓了。

我想:

“爸爸妈妈回来后,肯定会表扬我的!

说不定还会批准我玩电脑呢!

  爸爸妈妈回来了,看到我做的饭,开心地笑了,还不忘夸我:

“哈哈!

我儿子会做饭了,而且味道不错!

要继续努力哦!

”我的心里甜滋滋的。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回想着今天做饭的事,很开心。

并不是因为得到了夸奖,而是因为学会了帮助爸爸妈妈分担压力。

我心里暗暗下劲:

今后要更主动为父母分担,要成为一个男子汉。

5只手指的对话

  五指兄弟们吵架了,为什么?

可不是吗,他们正争论谁的功劳大。

  老大大拇指气哼哼的叫着:

“我虽然不好看,可我工作起来最不怕吃苦、最受累。

血出来了,谁先按住!

捏、握、摁……那个却我?

我还是鼓励的象征,我的功劳是最大的~!

”大拇指破怒为笑,给其他指头带来了恐惧。

  老二食指对大拇指吐了吐舌头:

“我虽然看上去工作不吃苦、卖力,但我的工作非常麻烦甚至要冒险,比你那大拇指细致多了!

不然怎么会有指头保护—茧在我这呢?

比如指方向、拨打电话、扳枪机……不要谁都行,都不能缺我!

“大拇指甘拜下风。

  老三中指像军人一样几个箭步走了过来:

“哼!

我……我可是将指,你们也敢跟我比简直是不知好歹、不自量力!

将军可是历史长河中的模范。

不选模范,选谁?

  无名指气极了大声吼着:

“我不能在沉默了!

你们是些什么?

啊!

我可是爱神丘比特的转世神指。

你想想:

中指两个垂下相对,其他都容易分开,只有我就分不开!

这就是不分离的象征!

”顿时大家鸦雀无声。

  最小的妹妹小拇指走着模特不上来了娇声娇气的硕:

“哼,别看我小可我小巧玲珑。

当人们的耳朵有耳屎的时候谁能够进耳朵?

我,小拇指!

大拇指呀个大拇指整个一鲁莽,给别人鼓励?

切!

只能骄傲!

而我就给了压力,没听说过‘没有压力,哪有动力。

’怎么样?

哼—”

  大拇指一听要去弹她,食指眼珠一转对中指和无名指指使离间:

“是将军棒还是爱神狠呀?

  “神就是人变的,应该人神平等。

  “神是经过磨练的,人却没有!

  “我强!

  ……

  手掌和虎口看到他吵架了,连忙跑来:

“别吵了!

你们可是兄弟不是敌人!

如果不合作,我们将只是一个摆设而退化成一个铁板!

  五指兄弟听了话吓的直哆嗦然后垂下了头,想着就为了功劳:

兄弟变成敌人、危害虎口以及手掌、伤害兄弟……不禁马上和好,同心协力变成身体上重要的器官,而且变成了成语里的。

 这件事告诉了我们如果不团结就办不了大事,就像那句话“团结就是力量!

”一样!

 

假文盲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社会是多么的太平,多么的美好呀!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但自从看了华群武先生于1984年1月所画漫画后,我完全改变了这种想法。

那是一个十分寒冷的早晨,北风呼呼地刮着。

就在候车道里站着四个身强力壮、衣冠楚楚的大男人,而在候车道外却站着一对可怜兮兮的母子。

那不是“母子上车处”吗?

怎么会站着四个大男人?

难道他们是文盲吗?

不,他们不是文盲,我向你介绍一下他们的穿着打扮,你就会明白他们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了。

  站在最前面的那个人,他像是一个干部,他身穿皮大衣,双手插在衣兜里,脚穿名牌皮鞋。

跟在他后面的是一个研究生模样的男生,他头戴一顶礼帽,身穿一件大衣,头就这样一直低着,装作没看到那块牌子。

紧跟在男生后面的是一个矮胖的中年人,他戴着眼镜,穿着很多件衣服,旁若无人地站在那儿。

在他后面站着一个面带口罩的人,想让人们会以为他是生病了,会谅解他。

而站在候车道的那对母子见他们没一个肯让位,只好无奈地站在那儿。

  在我看来,他们的的确确是“文盲”,不过我所指的是“文明”的“文”。

一个泱泱大国,最需要的就是全民族的团结,最基本的就是文明、道德。

这幅漫画是对这类人绝妙的讽刺。

古人云: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改变生活,就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出发,提高自身素质,让“文明之花”处处开放,使整个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看完这幅漫画,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但愿社会上像这样的“假文盲”越来越少……

假文盲

如今的社会已经走出了文盲时代,进入了高度文明的社会。

物资极其丰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改善。

很多人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几乎没有不识字的。

尽管如此,还是有少数人对一些简单的字装作不认识,这种人被称为“假文盲”。

着名画家华君武曾画过一幅名叫《假文盲》的画,他借助了漫画的表现形式,对这种假文盲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在这幅画中,画着几名身强力壮的男子,他们正站在“母子上车处”,等候公共汽车的来临。

而真正应该站在此处等候车辆的母子俩,却被他们挤在了一边。

那位母亲用求助的目光望着他们,希望他们能挪一点位子出来。

但是,那些男子对妇女视而不见,对妇女旁边写着“母子上车处”的牌子熟视无睹,毫无理让之意。

难道他们真的不识字吗?

不,不是的,他们为了自己的方便,装了一回假文盲。

  过了一会儿,一辆公共汽车缓缓开来。

那几名男子一拥而上,在公共汽车上抢到了最好的位子。

而那位母亲,抱着孩子最后一个上车,站在那些男子的旁边。

车开了,在晃晃悠悠的车厢里,母亲紧紧地抱着孩子,颤颤巍巍的站着,生怕摔了一跤,伤着自己的孩子。

这时,车上的喇叭传来响亮的声音:

“乘客们,您好,欢迎您乘坐本路电车!

公共汽车是精神文明的窗口。

如果您的身边站有老、弱、病、残、弱,请您主动让个座,本车全体员工向您表示感谢!

”那位母亲一听,心想,这回该有个人给我让个座了吧!

果然,那几名男子先是一愣,但后来,他们有的摆弄自己的眼镜,有的闭目养神,有的则继续看报纸,没有一个人为这位抱着孩子的母亲让个座。

他们都心安理得的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这位母亲彻底失望了。

她收回充满希望的目光,默默地抱着孩子,一声不吭。

看完这幅漫画,你是否想到了什么?

是的,那些人并非文化文盲。

他们是爱心的文盲,是精神的文盲,是品德的文盲。

他们缺乏奉献,他们不懂得什么叫爱,什么叫品德,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而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只为自己的方便而造成他人的不便,为自己的快捷而损害别人的权利。

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一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我希望社会上,这种“假文盲”能够越来越少,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让温暖的阳光洒遍每一个角落。

《假文盲》有感

最近,我在一本书里看到了一幅漫画,画名叫《假文盲》。

这是我国深资漫画家毕君武爷爷在1984年1月画的一幅漫画。

  漫画画的是一个侯车站的一角的故事,在图的左上角有一个牌,牌上写了这么几个字“母子上车处”,可是在此侯车的却是这样的一个情景。

在牌的下方有这样四个身强力壮的大男人在排队:

排在第一的男人,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国家干部,吃着人民的血汗,吃得肚子大大的,牌上的字装着没看见;第二个男人看上去是一个文文静静的知识分子,带着一幅眼镜,低着头看着报纸,装着没发现有个牌子在这儿;第三个男人看上去是一个打工仔,牌上的字他装着不认识;第四个男人是一个医生,他带着一个口罩……在他们的后面有一个妇女抱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这个妇女的很焦急、很累、很无奈,心想:

怎么“母子上车处”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四个身强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