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林镇土地整理项目.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94075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林镇土地整理项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多林镇土地整理项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多林镇土地整理项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多林镇土地整理项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多林镇土地整理项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多林镇土地整理项目.docx

《多林镇土地整理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林镇土地整理项目.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多林镇土地整理项目.docx

多林镇土地整理项目

 

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青海省大通县多林镇等(四)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申报单位(公章)大通县国土资源局

项目负责人:

李新青

项目可行性研究承担单位(公章):

大通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

可行性研究报告负责人:

赵刚

 

2005年6月20日

 

 

1、项目概况

1.1基本情况

1.1.1大通县简介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湟水流域中上游,是国定的500家农业大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为青海省省会西宁市辖县,少数民族贫困县。

该县是青海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全省重要的工矿业基地。

全县总土地面积3090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290个行政村。

2004年末总人口43.3万人,其中:

农业人口34.1万人。

全县耕地面积5.67万公顷,其中:

水浇地0.83万公顷,旱地4.84万公顷。

县内居住着汉、回、土、藏、蒙、撒拉、满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总数的46.5%。

1.1.2项目申报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根据国土资发[2005]29号《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的精神,为突出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提高我县基本农田的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结合实际,我县组织申请了青海省大通县多林镇等土地整理项目。

该区位于大通县主要产粮区,是大通县优质马铃薯育种基地,属基本农田保护区,但联产承包后,由于部分群众忽略农田养护,地力逐年下降,原有灌溉设施破坏,加之该区土层较薄,水源涵养差,产量低下,使得群众依靠农业的收入较少,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不高。

同时反映出大通县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质量普遍较差,应大力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高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质量。

大通县多林镇等土地整理(即万亩良田)项目建设是非常必要并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通县是全国500家粮棉大县和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青海省的农业大县,该区又是大通的粮食主产区。

项目区处于我县“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黑林河二卡子水库下游,从长远来讲,灌溉用水有保障。

城(关)至西(海)公路从南至北贯穿整个项目区,交通便利。

项目区地形较平整,土质好,但由于地处河谷阶地,土层薄,水源涵养较差,渠系不配套,黑林河流域又因历史上洪水造成部分耕地的毁坏,很有必要对该区土地进行整理,通过土地整理后,有利于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该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利用黑林河建有塔哇和谷古家两条民营渠担负灌溉任务,由于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等原因,失去原有的灌溉功能,加之该区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春旱秋涝,已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当地群众和干部迫切要求通过土地配套农田水利设施。

三、该区田块较小,生产路、田间路不规范,耕地大多不平整,不适宜农业机械化生产,通过田块整理、平整土地、配套道路和农田林网,使项目区耕地变成高优质的水浇地,大面积提高我县基本农田质量,适应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该区光能条件好,水源保证,土壤优良、连片集中、电力设施便利,因此、具有得天独厚的土地整理先决条件,是我县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项目之一。

五、通过项目实施可明显增产增收,改善生产条件,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具有良好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农业的发展关系到群众的生活,社会的稳定。

土地是农业的基础,贯彻土地开发整理方针,以提高耕地质量为目标,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吃饭田”“保命田”不减少,实现可持续合理利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确保农村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尽快实施大通县多林镇等土地复垦项目,对于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且重大意义。

一是提高大通县基本农田区保护质量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退耕还林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增加,,人口刚性增长等的影响,2003年底全县耕地面积比2000年减少了15%(0.9万公顷),粮食总产量下降到8.3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到244公斤,分别比2000年减少了0.9万吨和36公斤,全县粮食供需缺口达到4万吨。

一方面耕地在减少,另一方面土地的产出率不高,农民增收较好的经济作物由于缺水不能大面积推广,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同时我县虽已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任务,但由于地域和土地养护的原因,耕地不同程度地存在退化现象,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大部分耕地质量较低,大部分为旱地,产量低下。

农民依靠土地的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小,为加快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必要的措施之一。

二是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需要

大通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属黄土丘陵地貌。

县域内北部的宝库峡和东部的东峡森林茂密,植被覆盖度较好,是国家天然林保护重点地区,也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境内宝库河、黑林河均发源于此,宝库河和黑林河在斜沟乡业坝台村汇合而成北川河,到桥头镇又有东峡河汇入,向南融于黄河一级支流湟水,经湟水注入黄河,年理论入水量可达到3亿立方米左右。

中南部主要是农业区,大部分为山旱地。

大通县非常重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基本农田保护率达85%以上,面积达46507公顷,为落实《大通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大通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结合大通县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必须加大农用地整理尤其是耕地整理,配套水利设施,归并零碎田块,提高单产,使之适宜大型农机具种植,从而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率,为农业增产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创造条件。

三是落实《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精神和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需要。

青海省从二○○五年起全面免征农业税,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项目区光能条件好,水源保证,交通便利,土质好,当地群众从事农业种植经验丰富,农村劳动力资源多,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相对较好,若能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单产,进一步提高该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群众种田的积极性将会更高。

项目实施对进一步贯彻《决定》精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利用土地,珍惜和保护耕地有现实意义。

四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化农业,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需要

项目区绝大部分是基本农田,但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和田块不够规范,田间路和生产路缺乏、、农田林网不健全等因素,土地产出率低,农业收入低影响群众种田积极性。

该区由于田块的限制,新的种植技术和大型农机无法及时利用和推广。

通过增厚土层提高水源涵养;通过渠系配套,使旱地变为水浇地;通过滩涂的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通过对局部土地的平整,提高大型机械化作业条件。

进一步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项目实施对提高大通县基本农田质量,防止地力下降,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示范,对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起带动作用,为今后基本农田保护和整理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发展。

该项目受到青海省、西宁市以及大通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为项目实施几年来深入实地,调查研究,走访农户,收集资料等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实施项目的各项条件已基本成熟。

但由于项目投资规模较大,当地群众比较贫困,地方财政投入能力相对较弱,因此,申请列为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

1.2项目简介

该项目区地处黑林河.流域,光热与水土条件好,土地适宜农作物性广,有利于农作物稳产高产,丰富的水土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利用,只是由于农田水利设施水平低下,无法灌溉,严重地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

通过实施项目,现按照国家国土资源部有关文件精神,进行土地整理,促进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特别是把大面积旱地变为优质水浇地,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1.2.1项目类型

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重点项目。

该项目建设规模达1008.418公顷,地处平原,且集中连片,位于大通县土地整理重点区,同时大通县多林镇土地整理项目也是我县的重点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因此确定为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重点项目.

1.2.2项目性质

土地整理项目(基本农田整理项目)。

该项目区位于大通县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工作是土地平整,配套农田水利设施,调整田坎,增加土层,改善土壤条件,增加土地产出率,项目性质为土地整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

1.2.3项目位置和范围

项目区涉及大通县4个乡(镇)的14个村。

位于大通县城关镇、多林镇、青林乡、逊让乡等两镇两乡,涉及青林乡5个村(上阳山村、下阳山村、卧马村、麻哈村、中庄村);多林镇6个村(上浪加村、哈州村、口子庄村、下浪加村、石头滩村、祁哈街村);城关镇贝寺村、塔哇村;逊让乡麻什藏村,共计14个行政村。

项目区北至青山乡,南接逊让乡;东至城关镇,西连青林乡。

地理座标北纬37°02'0.3〝-37°05'3.2〝,东经101°23'45〝-101°30'0.2〝,项目区海拔2570-2650米。

,项目区涉及土地总面积1484.4018公顷。

1.2.4.项目规模

项目区涉及土地总面积1484.4081公顷,项目总建设规模1008.418公顷。

其中:

包括青林乡上阳山村等五个村的土地362.3597公顷和多林镇上浪加村等六个村的土地640.6149公顷,逊让乡麻什藏村土地144.4171公顷,城关镇贝寺村等两村的土地171.2176公顷,国有林地4.1015公顷,国有天然草地1.5990公顷。

扣除林地、农村居民点、公路、河道水面、特殊用地等,建设规模为1008.418公顷,

项目总投资2313万元。

单位面积投资22936元/公顷。

1.2.5项目工期

项目建设期为1年。

2006年10月—2007年10月

1.2.6项目任务目标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内的土地将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其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一是通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区新增优质水浇地65.329公顷,新增耕地率大于6%,原有旱地大部分耕地变为优质水浇地,实施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施改善和创造项目区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通过项目实施,把项目区变为高产、高效的粮、油、蔬菜作物种植区,农产品商品率提高40%,增加农民收入。

对项目区内未利用的滩涂合理开发和现有耕地进行适当平整,规范调整田坎系数,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产、稳产的标准农田,使土地产出率比原有耕地提高30%左右。

项目区年新增纯利润187.8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52元。

三是通过项目实施,可新增林木71439株,使项目区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4.1%提高至14.4%,同时规范的农田林网建设有利于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止风沙对耕地的侵蚀,提高基本农田的产量,创建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2、报告编制依据

2.1.1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

(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

(5)《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

(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9)国土资发(2005)29号《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

(10)《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

2.1.2相关规划

(1)《大通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0-2010年)》;

(2)《大通县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专项规划(2000-2010年)》;

(3)《大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

2.1.3行业技术标准

(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4)《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

(5)《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2.1.4相关资料

(1)《大通县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报告》

(2)《大通县综合农业区划》(1990);

(3)《大通县志》(1992);

(4)《大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1993-2003

3.项目区概况

3.1自然条件

3.1.1地形地貌

大通县处在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区,大通县地形南低北高,东低西高,三面环山,海拔最低处为2300米,最高处为4500米,海拨平均高度在2650米左右。

地貌类型主要有河谷地貌、丘陵地貌和高山地貌三种;项目区地处大通县中南部的河谷阶地,地势开阔,地形平坦,地形呈南略低、北略高,东略低、西稍高的长条型。

黑林河流径项目区。

城(关)-西(海镇)两条公路横贯全区。

项目区四至及范围:

项目区北至青山乡,南接逊让乡;东至城关镇,西连青林乡。

地理座标北纬37°02'0.3〝-37°05'3.2〝,东经101°23'45〝-101°30'0.2〝,项目区海拔2570-2650米。

,项目区涉及土地总面积1484.4018公顷。

3.1.2水文及地质

水资源:

项目区灌溉用水取自黑林河,黑林河属黄河四级支流,发源于青山乡山岔草原,全长62.2公里,从北向南纵向流径项目区全境,流域面积582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2.6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44.2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54立方米/秒,年径流量8332.5万立方米,7、8、9月流量最大,4、5月份枯水期。

河水无任何污染,水质好,对农作物灌溉无任何危害。

河水PH值在8-8.2,地下水PH值7-7.8;矿化度一般小于0.5g/L,河水和地下水化学类型大多均为HCO3-Ca.Na型水质,均适宜农田灌溉。

项目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的中低山丘陵区西宁盆地的西北部,在构造上属祁连褶皱中间隆起地带,新生代第四纪沉积物广泛分布于流域内。

河谷地带地下水比较丰富。

项目区地质结构为黄土地质,地质表层为黄土层,黄土层下部为砂砾层。

沿河两岸为地势平坦的一二级阶地,河床均为沉积的砂砾石层,厚度较大,两岸0.2~1.0米覆盖土层以下均为砂砾卵石层,其承载力35~40吨/平方米,内摩擦角φ大于36°,凝聚力C值为0。

黑林河虽属山区游荡性河流,但多年来,河流演变不大,主河流基本沿河道行流,因此,工程地基全部处在古河床砂砾石层上。

3.1.3气候

项目区地处内陆高原,属高原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根据城关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508.7mm,蒸发量1252.8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匀(见表3-1),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

多年平均气温3.2℃,多年平均温差25.3℃,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605小时,多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132-140千卡/平方厘米,最大冻土厚度1.2-1.4米。

无霜期180天,温湿指数0.92,干旱指数1.65,大于0℃的积温为1820℃,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平均风速为1.2m/s,最大风速为19m/s。

春旱、秋涝等自然灾害较多,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表3-1项目区降雨量年内逐月分配表单位:

毫米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降雨量

1.9

4.5

10.3

25.5

62.2

66.5

102.5

112.2

80.8

33.7

6.9

1.8

508.7

比例

0.4

0.9

2.0

5.0

12.2

13.1

20.1

22.1

15.9

6.6

1.4

0.3

100.0

3.1.4植被

项目区内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主要是农田林网及人工林,种植树种是青杨,沙棘。

农作物种植春小麦、油菜、蚕豆、马铃薯和蔬菜。

区内植被发育,生态环境较好。

3.1.5土壤

项目区所属土壤为粟钙土,该土种母质是洪积物、冲积黄土为主,夹杂有少量砂砾和砾石,土层厚度60-100cm,表土层大部分都有石灰反应,碳酸钙含量由上到下逐渐增加,耕作层有机质平均含量6.64%,全氮0.448%,全磷0.227%,全钾2.16%,碱解氮239PPM,速效磷5.2PPM,速效钾154PPM。

从上述耕层养分含量情况来看,有机质含量中等,全氮、碱解氮较缺,速效磷缺少,速效钾丰足。

土层无明显的分异,机械组成也较一致,结构良好。

从各种养份含量来看,项目区土壤可种植青海省现有的各种作物,农作物的布局可不受土壤类型的制约。

(1)土壤偏碱性,在肥料施用中应注意施用酸性肥料和有机肥料。

(2)碳酸钙的含量略有偏高,但影响不大,在肥料施用中应特别注意磷肥及施用技术,提倡与有机肥混合施用或实行集中施用的方法。

(3)建议加大土壤改良力度,增施优良农家肥料,采取多种措施,加厚活土层,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不断提高农作物产量。

规划后增加的耕地,原则上以适种原有农作物为主,加强土壤改良,可以提高土地使用质量和生产效率。

3.1.6自然灾害

大通县自然灾害主要有霜冻、冰雹、干旱、雨涝、连阴雨、暴雨、洪水等。

但气候较稳定,项目区近15年内未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对项目区影响小。

黑林河(卧马以上)洪水10年一遇和20年一遇洪水分别为73.2立方米/秒、105.2立方米/秒。

2自然资源

3.2.1光热资源

项目区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日照时数2342小时,年均太阳年辐射总量132-142千卡/平方厘米·年,年均气温3.2℃,无霜期180天。

≥0℃、≥5℃、≥10℃积温分别在1820℃、1790℃和1753℃。

可满足春小麦、油菜和马铃薯、蚕豆、蔬菜等作物,青杨、白桦树、榆树、柳树、云杉等速生树种生长需要。

3.2.2水资源及洪水状况

大通县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总量6.96亿立方米。

黑林河属黄河三级支流,发源于青山乡三岔草原,全长62.2公里,流域面积279平方公里,从北向南纵向流经项目区,据黑林水文站观黑林河(卧马庄以上)多年平均流量2.62立方米/秒,近5年最大流量44.2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54立方米/秒,多年均年径流量8464.4万立米,7、8、9月份流量最大,4、5月份流量较小,径流深黑林河流域为280毫米,黑林河流域植被较好,且周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无大型企业和污染环境的“三废”排入河内,河水无污染,水质好,对农作物灌溉无任何危害,可为项目区提供灌溉用水。

黑林河的多年平均流量2.62方米/秒,项目区灌溉用水量最大取水量合计1.0立方米/秒,项目区灌溉用水完全能够得到保证。

而项目区东段有黑林河自城关汇入宝库河(年径流量3.56亿立方米),形成大通县境内又一主要河流---北川河,而且在宝库和中游又建成了我省“引大济湟”的重要工程黑泉水库,总库容达1.82亿立方米,可以有效调节北川河的水量,下游有东峡河的水量汇入,灌溉用水不会对下游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任何影响。

由于黑林河缺乏水文观测资料,从《青海省水文手册》上查该区域再P=5%、P=10%时的洪峰流量模数等值线图,并采用公式Q=MF2/3计算得到,黑林河在青林乡卧马村段以上的流域面积330.8平方公里,在P=5%时,M=0.67,Q=105.2立方米/秒;P=10%时,M=0.58,Q=73.2立方米/秒,因项目区植被条件差,加之又处于山地丘陵地区,所以,强降雨是黑林河形成洪水的主要原因,洪水时间主要在7—9月之间。

3.2.3生物资源

项目区自然适生树种主要有青杨、白桦树等,锦棘草,柠条、沙棘、柳树也有零星分布;人工栽植速生树种主要为青杨。

3.3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距大通县县城桥头镇18公里,是大通县粮食主产区,周边无大中型企业,经济活动相对滞后,属传统的农业区,群众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和二、三产业、牛羊育肥等。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高,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农田产量低,农村劳动力主要依靠外出务工。

农业总收入60%左右依靠农业,37%左右依靠牧业,3%依靠其它收入。

项目区涉及总人口12586人,人均耕地面积较多的乡镇为0.1921公顷;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乡镇为0.12公顷,人均纯收入在1630-1884元以上,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详见附表一青海省大通县多林镇等土地整理项目区基本情况统计表)

3.4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3.4.1交通状况

省道城(关)-西(海)、县道城关至青林两条公路横贯项目区,可通行大型机械和车辆,有利于项目的实施。

3.4.2电力设施

项目区有220V/380V电网,且村村通电,项目建设用电有保证。

3.4.3林网建设

项目区生态环境较好,现有林木142.4836公顷,林木覆盖率14.1%,树种全是青海杨树,大片的林地相对集中,但由于没有系统的农田防护林网,无法起到保护农田的功能。

3.4.4农田配套设施状况

项目区耕地现有田间路21条,长10.25公里,生产路4条,长0.54公里。

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耕地原有水利设施损毁严重,灌溉功能现已丧失,本次项目实施需重新统一规划配套。

4.项目分析

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4.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对项目的要求

本项目根据《大通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0-2010年)和《大通县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的要求编制,注重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土地利用率提高、通过对基本农田整理,提高大通县基农田保护区的质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目标。

该项目落实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建设要求,对田、水、路、林综合配套、全面整治,并结合全县农业生产的布局,经营机制的运转、后期管理操作等进行全面系统规划,保证了实施项目工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操作性较强。

4.1.2相关法律、法规对项目的要求

该项目以整理现有基本农田为重点,着重将旱地变为优质的水浇地,紧密结合当前生态建设的要求进行土地整理,围绕改善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中心,因此,不会造成毁林毁草等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发生。

项目设计中充分考虑和协调县内有关产业部门对区内的规划和要求,防止侵占规划的河床、河道,维护好现有林灌植被,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防洪、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

4.2土地利用现状

4.2.1土地利用结构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484.4081公顷,建设规模土地面积为1008.418公顷,其中:

(1)农用地989.8738公顷,占98.16%,其中:

旱地811.5353公顷,菜地2.6479公顷,苗圃19.5832公顷,田坎143.2121公顷,农田水利6.3833公顷,农村道路6.5120公顷。

(2)建设用地0.0363公顷,占0.0035%全部为水工建筑用地。

(3)末利用地18.5479公顷,占1.83,%其中荒草地0.1256公顷,沼泽地2.0123公顷,砂砾地13.0889公顷,滩涂2.8411公顷,河道水面0.44公顷。

4.2.2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项目区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民用渠由于工程标准低、无管理制度、年久失修等原因,已失去原有的灌溉功能,至使大部分土地由七十年代的水浇地成为今天的旱地,产量下降。

在气候好、雨水充足的年份比普通年景产量平均高出50-80公斤左右,最高达80公斤。

农民只能靠天吃饭,对农业生产的控制能力差,抵御气候对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