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5164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7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维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孙维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孙维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孙维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孙维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孙维刚.docx

《孙维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维刚.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孙维刚.docx

孙维刚

育人专家孙维刚

  案例人物简介:

  孙维刚,1962年从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即任教于北京二十二中学,那时,他风华正茂。

当他正准备全身心地投入"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中时,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使得这位堪称酷爱教育事业的青年人受到了挫折,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

打倒了林彪、"四人帮",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孙老师在学校的支持下,大展拳脚,开始了他的教改实验。

这一实验从1980年到1997年,历时三轮,共18年。

伴随着累累教育硕果,荣誉也接踵而至,孙老师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北京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十大杰出教师、全国十佳师德标兵、"五一劳动奖获得者,"1998年3月,孙老师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除了各级各类的个人荣誉称号外,孙维刚还被评为数学特级教师,当选为中国数学会会理事,首批国家级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

凝聚着他37年,特别是18年心血的著作《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一书也已问世,成为畅销书,一连印了好几版。

  案例内容:

  一、精心设计育人方案

  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孙维刚教过数学、物理、历史、音乐,还兼任蓝球、排球、乒乓球校队教练,更常干的是班主任,每一样他都干得精彩。

80年代初,孙维刚老师在总结以往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个以德育为保障,以数学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改革方案,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孙维刚决定以6年为一个周期落实这个方案。

  他精心准备了一年多,调查、研究,终于心里有了底。

1980年秋季开学,他出任初一(4)班班主任,开始实施他的第一轮教改实验。

他在数学这门课上进行着眼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知识结构教学"。

二十二中是普通学校,学生都是重点中学挑剩下的,可孙老师认为生源的差别不应该成为影响教育成果的首要因素,教育最讲究因人而异,只要方向对头、方法得当,我们的教育对象都能够成为栋梁之才。

"结构教学"不光是方法,首先得有教材。

他自己动手,一边教一边编写教材,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编写出了"结构教学"教材。

三年过去了,当班里的41名少年步入青年时期的第一站,他们没有为"中考"去熬夜,没有被"题海"折磨得烦恼,但全部以优秀的成绩升入高中。

孙老师的实验初步成功了。

冬去春来又三年,孙老师的学生填平了与重点学校学生间的鸿沟:

41名学生参加高考,40名上线,50%上了重点线!

北京大学物理系86级新生名单有了孙老师学生的名字。

孙老师也因教改成绩突出被评为特级教师。

  1986年秋,孙老师开始了他的第二轮实验征程。

他决心用六年时间在接手的初一(4)班与全体任课教师研究、实践"大幅度普遍提高学生素质"的课题。

  "结构教学"使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后没有硬性的、繁琐的家庭作业,超前学一步,下课更轻松……六年的课程三年学完,学生接连在各种竞赛中获奖。

这回,他的学生成为一些重点高中的"预约生"。

孙老师将这个班一直教到高中毕业,全班41名学生38人考取大学本科,有15人进入北大、清华。

那年东城区达到600分以上的考生,有一半来自二十二中高三(4)班。

在前一年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北京赛区的前10名学生,该班占了4名。

  二、呕心沥血实施育人方案

  正当孙老师大展宏图之时,他被确诊患有"膀胱癌",1990年6月,校领导将他送进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孙老师顽强地挺过来了。

当年他就重返讲台,一年后又同时担任高三(4)和初一

(1)两个班的班主任。

第三轮实验就是在他继续接受手术治疗的严竣日子里开始的。

这一轮的实验中,他教的学生摘取了3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孙老师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教师"。

  三轮实验,16年呕心沥血,孙维刚为中国教育事业耕耘出一片育人成材的高产田。

  孙老师在教学中,总是以大量的事例向学生说明数学工具性特点在其它学科中所起的作用,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好数学对于智力开发、对于锻炼意志品质和培养严谨学风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他同时也深入浅出地讲解其它学科的特点、价值及其对学好数学的影响。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对中学里开设的十来门功课都下功夫研究过。

多年以来,他教的学生从不"偏科"。

  "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和归宿",这是孙维刚一直恪守的职业信念。

他的知识渊博,常给学生讲诗,讲历史,讲军事,讲世界风云,讲足球,一节数学课有时自然地联系了物理和化学。

他带学生唱歌、游泳,举办球类比赛,只要对学生身心有益的事情,他都去做。

他说自己最喜欢的名言是:

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学生张夏不慎跌伤,是孙老师背他去医院;学生阎景准备参加数学奥林匹克集训队选拔赛前,多么希望得到张老师的指导呀,可他知道张老师太忙、太累了,但孙老师来了,冒着寒风赶到他的家里-----

  壮壮是革命烈士"江姐"的孙子,在孙老师的严格要求教育、精心培养下,壮壮没有一丝优越感,只有更强的责任感。

壮壮从孙老师那儿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本事,更感受到孙老师炽热的爱国之情和美好的情操。

壮壮参加了全美最高水平的科学竞赛西屋科学奖竞赛,一举夺魁。

在给孙老师的信中,他说:

"孙老师,是您领我走进神圣的数学殿堂,而您对人生、对社会的见解也必将使我终身受益。

"在国际政治形势一度紧张的日子里,壮壮不平静了,他向孙老师倾诉心里话:

"我不怕放弃自己的学业而回国,如果国家和民族需要我作出牺牲,即使意味着献出生命,我也不会有所遗憾。

"烈士后代有如此的精神境界,孙老师深感欣慰自豪。

  三、甘为人梯,悉心推广育人方案

  孙维刚的第三轮教改实验就要圆满结束了,关心他的人提醒他:

"今年该解蹬下鞍喘口气儿了吧?

""该当顾问了吧?

"孙老师却回答:

"不能只种试验田呀!

"他想尽力推广自己的实验成果。

为此,他认真总结经验,反复剖析教训,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耐心地指导青年教师。

他行程万里,深入11个省市近百所基础薄弱的学校传经送宝。

几年来,有近4万名教师听过他的课,6万多学生接受过他的辅导,他为中国教育电视台做的100集共1500分钟的专栏节目--《高中数学一点通》,前后播出4次,他的几本专著接连印了五、六版。

他是中国数学理事会唯一一名中学教师。

  1998年,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拨款10万元设立了"孙维刚教学研究基金",他又承担了更多的课题。

  近几年,有好几所大学派人"游说",请孙维刚到大学执教,但他不为所动,这位有能力攀登数学理论研究高峰的人更乐于作一架为攀登者服务的"人梯"。

  案例述评: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有先进的、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思想的教育观念。

孙维刚就是因为拥有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才设计出了先进的育人方案,他才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在他看来,生源的差别不应该成为影响教育成果的首要因素,只要方向对头,方法得当,我们的教育对象都能成为栋梁之才,他要通过自己的方案,努力把学生"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起来,聪明的更加聪明。

"先进的教育方案来自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比起我们时下的一些学校、一些老师动则搞"题海"战术,折磨学生,不停地"培优",把学生搞得疲劳不堪来,孙老师设计的方案既不要学生为"中考"熬夜,也不必为"高考拼消耗,而是让学生超前学一步,下课更轻松------"孙老师花费不知多少不眠之夜,设计,编写的"结构教学"和配套教材,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从孙维刚老师的事迹中我们可以体悟到。

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

""我们非常注重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当前教育科学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分支繁多的庞大家族,如教育家、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比较教育、教育心理学等等,一位教师虽然不可能涉猎这些全部的教育理论科学知识,但必须熟悉和掌握一些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和教材教法等。

因此这些学科比较系统地揭示了教育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和方法,它们从理论和方法上告诉教师"怎么教"的问题。

如果教师完全不懂这些理论,那么,他就只能做一个"教书匠",绝不可能做一个有作为的"教育家。

"

  其次,仅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还不够,除了将其变成先进的育人方案之外,还必须凭教师的勇气,耐心和毅力将其付诸实施。

育人活动是一个周期较长,见效慢的过程,既不可以"立竿见影",更切忌急功近利,长周期的实验需要的是教师优良的个人品质和心理素质。

这也是我们从孙老师的事迹中体悟出的一个重要道理。

孙老师从事教改实验,一搞就是18年,18年中,他克服的困难不知有多少,走过的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特别是1990年,他被查患了癌症,但绝症并没有将孙老师击倒,为了他的事业,为了他正在进行、已呈现良好势头的教改实验,他挺了过来,便很快地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之中。

癌症在这位勇敢的斗士面前低下了头,它被孙老师的气势所征服,躲闪到了一边,孙老师用勇气和毅力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他不仅完成了他预定的三轮教改实验,而且通过他的言传身教,推广着这一先进经验,以便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教学改革的队伍中来,把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孙老师在教改实验中,不单单为教改而教改,也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而进行教改。

他更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把"做人"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渗透到自己所从事的教学教改活动之中。

孙老师认为,"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和归宿",为此,在实验中,孙老师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心素质和艺术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要求学生诚实、正直,使得"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使别人更幸福。

"这句话,成为他和学生们共同的座右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孙老师以他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高尚的师德品格影响、熏陶和教育着自己的学生,在使他们成才的同时,也使他们"成人",他的学生深受其影响,他们在孙老师的教育下,成长为才华横溢,又品德德优良,随时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需要献出一切、直至生命的有志有为之士。

近看远行的孙维刚

  三年前的今天,2002年1月24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数千人在寒风中排起了长队,为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护送最后一程。

  三年后的1月19日,数百名教育工作者又聚集在一起,在表达深深缅怀之情的同时,更是为了学习、研究、继承他留下的宝贵的教育思想。

  这位让千百万人记住了他的名字的教师,就是孙维刚。

  孙维刚简介

  孙维刚,1938年12月出生,山东海阳郭城人,2002年1月因患癌症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4岁。

  孙维刚生前系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数学会理事,全国人大代表,是北京市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首批高级教练。

曾被评为建国50年来50位“首都楷模”之一,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北京市模范班主任,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等。

1997年9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工会联合作出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向孙维刚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孙维刚从1962年开始任教于北京二十二中学,历时整整40年。

自1980年开始,他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三轮半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经过20年的长期探索、反复实验和比较研究,取得了大面积、全方位、高质量的育人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

他先后出版了《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孙维刚数学》等专著。

  臧鹏远是孙维刚第四轮实验班的学生,如今已经读高三了,前两天他刚刚接到了北大的保送通知。

这个实验班孙维刚只带了一年半,但目前全班25名学生,在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大学科竞赛中,有9人获一等奖,9人获二等奖,臧鹏远还是北京科技创新大赛上的5名市长奖获得者之一。

  孙维刚从1980年开始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三轮半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实验班的学生,高考成绩一届比一届出色:

第一轮班,除1人外,高考全部上线;第二轮班,40人中15人考入北大、清华;第三轮班,40人中的22人升入清华、北大。

更重要的是,实验班的学生升入大学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当了干部、拿到奖学金;绝大多数继续攻读了硕士、博士。

尽管这些学生升入初中时大都考不上重点校,但经过孙维刚6年的培养,不论是在大学里,还是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都是全面发展、备受称赞。

  孙维刚生前是北京二十二中——一所普通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在学校里,他甚至连组长这样的“头衔”都不曾有过,最高的“职务”就是班主任。

但就是这样一位教师,创造出了令人称奇的育人成绩。

  李红曾是孙维刚实验班的学生,如今她已是母校二十二中的数学教师,而且她所带的班也是“孙维刚数学实验班”。

不但在二十二中,在上海、山东、山西等地,都有一些教师在自发地研究着孙维刚的教育思想,实践着他的教学方法,还先后建起了一些孙维刚数学实验班、实验校和实验中心。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发体会到孙维刚教育思想所具有的巨大价值,他所开辟的,是一条高效的全面育人的途径。

德育为首

  一定要把培养孩子具备美好人品的工作作为自己人生最伟大的事业。

——孙维刚

  孙维刚的学生吴韦山说:

“开学那天,我才知道,对于学生来说,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品德的培养。

  学生王一说:

“许多人知道孙老师书教得好,但不知道孙老师将更多的心血花在了指导学生的人生方向和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上。

  第一重要的就是班主任

  孙维刚曾经说:

“班主任工作应摆在第几位?

第一重要的就是班主任。

”他认为,学校德育的诸多环节中,班主任最关键,发挥的作用最大。

  正因如此,孙维刚当教师40年,兼教过地理、历史、物理等学科,唯一没有间断的是教数学和当班主任。

  有人说,当班主任不就是抓学生学习吗!

孙维刚说,这种认识和做法,背离了德育第一的原则。

而且,停留在这种层次上,学习也抓不好。

  有的班主任认为抓纪律是班主任的主要任务。

孙维刚认为,良好纪律的基础是高尚的品德。

不从这里入手,只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所以,在孙维刚看来,德育工作,才是班主任首先要抓的事情,而且是要全力抓好的大事。

  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请家长”是班主任惯用的一招,但孙维刚认为这实乃愚蠢之举。

“我是没办法管你孩子了,只好请你出山了。

”这不是向学生和家长宣告自己无能吗?

  “训家长”也是有些班主任采用的司空见惯的手段,孙维刚认为,这更是把家长推向了对立面。

  孙维刚做好班主任工作靠两大法宝:

一是建立一个和谐的班集体;二是开好家长会。

  孙氏建班原则

  学生历程远还记得,一次数学测验他得了班里唯一的满分。

但卷子发下后,他才发现少扣了一分。

谁不想拥有这个满分呀!

但是他主动找孙老师减去了一分。

因为,诚实、正派、正直之风,已经深入全班每个孩子心中。

在孙维刚的班上,即使在考试时无人监堂,也不会有一个学生作弊。

  “诚实,正派,正直;树立远大理想,为人民多作贡献;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

  这既是孙维刚的建班原则,也是他的育人原则,更是他的做人原则。

  孙维刚高度重视班集体建设,因为他早已把环境看做是教育资源了。

他常说:

“要给国家炼好一炉钢”,“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小气候’”,这里的“炉”和“小气候”指的就是环境。

  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孙维刚爱引用一句话:

“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

  孙维刚是这样“教”的:

只要不外出,他基本上每天参加值日扫除;大扫除他会到厕所干拧墩布的脏活儿;学生有病,他亲自送他们上医院;他做错了事,或哪怕心里错怪了谁,都会在全班面前检讨……

  是班主任的言行和对孩子们的真诚让他教到了学生的心上!

  有了这样的榜样,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每逢捐款捐物,孙维刚所带的班都非常踊跃;全校大扫除,阅览室、实验室的扫除工作都让他的班领走了,而且保证干得漂亮。

即便是他未带完的第四轮实验班目前也依然保持了这样良好的传统。

每个寒暑假,班上的学生会拿出两天时间,到教育局仓库把全校师生的新课本、练习册等搬回学校。

而学生间互相帮助的事情更是不胜枚举。

  300%的家长学生联席会

  第四轮班上的学生孙之星还记得,1999年6月20日,孙维刚召开了全体同学及各自爸爸妈妈联席的建班会。

学生们刚刚小学毕业,这可以说是他们的第一节课。

孙维刚要求学生以及他们各自的家长:

“做学问,先做人。

不要只是想着三年后考高中,六年后考大学,这些都先不要想,当务之急,是想想把孩子们培养成品德高尚的好人。

  历和远的家长陈秋红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家长会,前面坐着42个学生,后面坐着84位家长,孙老师说,我们的班集体是包括所有的家长和他本人在内的127人组成的大集体。

”学生们则称之为“300%的家长学生联席会”。

  魏雯霏的家长至今保留了开家长会时所用的厚厚的记录本。

孙维刚的第四轮实验班只伴随了他短短20个月,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他仍然召集了28次家长会,而且最长的一次居然开了7个小时!

  家长集体的形成和家庭教育的改进,是孙维刚教育实验的突破性创新。

他从来不把家长会当作棒子用来敲打学生。

他的家长会主要是与家长沟通教育计划,改进家教环境,传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从而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军。

一轮实验结束,许多家长说如同上了六年家政大学。

  孙维刚常说,要站在为了人民的高度去为了孩子。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如果我们把孩子个个都培养成材,这对每个家庭、对国家来讲是何等幸运啊!

教学创新

  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

——孙维刚

  “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传授知识!

”有人这样回答。

  孙维刚对这样的说法明确表态:

“我不赞成!

  在他看来,知识是需要的,但更需要的是驾驭知识的能力,其本质,是高超的思维水平,是智力素质。

  孙维刚认为,“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仅仅满足于难点怎么突破,重点如何讲透,不能总是知识,知识,到头来还是停留在知识上”。

  在他看来,教学的目标应该是:

“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智力素质,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

  如何造就一个强大的大脑?

  从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

  在一般人看来,数学是枯燥的。

但在孙维刚学生眼里,数学是和谐,是对称,是美丽。

孙维刚讲数学,第一次写出α、β、γ,他可以从希腊字母讲到希腊文化,再讲到欧洲、二战。

  一堂数学课,他可以讲到历史、军事、世界局势、地理风情、唐诗宋词,也可能随机转到物理、化学、俄语、英语,从初等数学讲到高等数学。

  孙维刚认为,学科间本无明显界限,它们总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只有掌握其中的规律,才能把握内在的灵魂。

教学的关键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本质的必然联系,掌握了内在规律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他启发学生学习数学,按四个“大规律”、十五个“中规律”,还有三四十个“小规律”去做。

他认为把这些运用娴熟了,从初一到高三,从代数到几何,就没有不会做的题目了。

的确,在孙维刚学生的眼里,6年的数学不过如此。

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这种方法迁移到各学科的学习,以至后来的工作和学习,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更看重对哲理的发现和汲取

  有一次,孙维刚得到了一份俄罗斯数学竞赛的试题。

他完全可以把它译成中文拿到课堂上。

但是他把题目原文写在黑板上,然后指导学生把它译成英文。

他把每个语法现象与英语做比较,捕捉共性,形成对俄语的认识,学生们是学英语的,但通过这道俄语题,找到了俄语和英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当然就有兴趣了。

  孙维刚说,知识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学科内的知识有联系,不同学科知识之间也有联系。

不仅是掌握这些联系,更要掌握探索这些联系的方法,这就是哲学。

  孙维刚没有给学生系统地讲过哲学,但是他会在教学中适时地把哲学知识讲给学生。

而且还会让学生明白,6年的数学,不过是那么几条道理,而且不管是数学,还是物理、化学,甚至外语和语文,都是一个道理。

而这个道理,就是哲理。

  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有人说,能把老师讲的所有知识记住,或者把最重要的知识记住的就是好学生。

在孙维刚眼里,这样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因为他们只会因袭教师。

  孙维刚总是鼓励学生推翻教师给出的结论。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为什么’的问题”,他鼓励学生向未知世界挑战,向老师挑战,向书本挑战。

他善于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当导演,引导学生把一堂堂课演绎成攻克一座座山头的战斗。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去归纳,去证明,去总结,去完成。

这样的过程,孙维刚称之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他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大家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传递聪明。

他提倡的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有些题,学生们可以找出十几种甚至二十几种解法,在此基础上再一起寻找这些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和必经之路。

然后,在多解归一的基础上,总结一些题目的共同特点,从而找出普遍的规律,即多题归一。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但思维得到发展,更感受到共同探索、获取成功的乐趣。

  很多人认为孙维刚教学进度太快,实际上在初中的前半段,他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习惯养成上。

从初二开始,学生学习的习惯基本形成了,能够主动领悟知识,记忆和认识都比较深刻了,不需要不断地重复复习,省去了很多时间。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学进度就自然提高了。

因此,他用一个月可以讲完初一数学课程,初一一学期多一点讲完全部初中课程,初二讲完全部高中课程。

  孙维刚的学生一般没有家庭作业,而且每天能保证八九个小时的睡眠,男同学每天跑1500米,女同学跑800米。

学习轻松而快乐。

师爱无边

  每当我来到孩子们中间,我的心我的情就全被他们占有了。

我爱孩子们,从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中我享受到了金钱买不来的幸福。

——孙维刚

  在孙维刚眼里,爱学生超过爱自己的生命。

  用生命育人

  孙维刚与癌症的抗争进行了12年之久!

孙维刚的学生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件“小事”:

  有一年,他的班上有4位同学代表北京市参加第七届数学奥林匹克冬令营,竞赛当天,孙维刚的膀胱癌复发,大量尿血。

是陪学生去还是不去?

不去,学生认为不是孙老师一贯的作风,肯定身体出了问题!

为了不让同学们分心,孙维刚强打着精神,陪了学生整整两天后才住进医院。

  一次,孙维刚的班承担了打扫一间旧平房的任务,房屋灰尘厚重,孙维刚怕学生们吸进石灰粉有碍健康,于是让全班同学到院子里去,自己戴上口罩进了教室并反锁上门,用长长的掸子在屋子里大干起来,学生们回过神来,使劲敲门他就是不开,等尘土落定,他出来已是蓬头垢面了,孩子们看着心痛地哭了。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在孙老师第三轮实验班高二时,一位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希望通过跳级减轻家中负担,孙维刚认为他跳级不一定考得上理想的大学,于是告诉家长,孩子品学兼优,我向学校为他申请奖学金。

其实孙老师为了不为难校长,自己替这位学生交了一切费用……

  孙维刚的学生王一回忆说:

我们班同学有良好的修养,来自孙老师每天上下班都和看门的老大爷亲切地打招呼;大家严格遵守纪律,来自孙老师迟到了便向我们做检讨甚至到教室外面罚站;我们班坚持男生每天跑1500米,女生跑800米,因为孙老师会和大家一起跑;大家喜欢文艺活动,因为孙老师会和我们同唱、同奏、同台表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