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板块总结提升二 中外近代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4980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板块总结提升二 中外近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复习板块总结提升二 中外近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复习板块总结提升二 中外近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复习板块总结提升二 中外近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复习板块总结提升二 中外近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板块总结提升二 中外近代史.docx

《高考历史复习板块总结提升二 中外近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板块总结提升二 中外近代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板块总结提升二 中外近代史.docx

高考历史复习板块总结提升二中外近代史

板块总结提升

(二) 中外近代史

一、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

■专题主线

1.从世界古代文明分布的情况看,各古代文明基本处于隔绝或完全隔绝的状态,人类处在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

15世纪末以来,由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分散的世界文明逐渐开始走向交流。

2.17世纪的荷兰积极发展资本主义。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并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840年左右,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开始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3.19世纪70年代,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专题拓展

从通史视角审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社会结构

 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了国家政权

(续表)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制度

 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巩固

 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

 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新特点;列宁主义诞生

国际格局

 西欧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英国确立世界霸权,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

 美、德等国冲击了英国的霸权,但欧洲仍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

殖民扩张

 武力扩张;商品输出;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文学艺术

 现实主义文学、绘画、音乐艺术

 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艺术

训练1[2015·上海卷]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  )

A.商业繁盛的地区      B.盛产煤炭的地区

C.邻近河流的地区D.电力充足的地区

二、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政治制度的演进

■专题主线

1.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历程。

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的具体内涵各不相同。

(1)文艺复兴是近代人文主义出现的标志,人文主义肯定人和人性,突出人的作用。

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2)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的发展阶段。

宗教改革者们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力,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提倡个人宗教信仰的自由,沉重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统治。

(3)启蒙运动是人文主义发展到高峰的标志。

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科学、自由、平等,反对特权等级,主张实行法治,为未来社会设计了理想蓝图。

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把反封建斗争推进到反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理性王国上来。

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做了舆论准备,成为人类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

2.英、美、法、德因国情不同,形成了两种政体形式,即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

但英、德两国的君主立宪制又不尽相同,美、法两国的共和制也各具特色,体现了世界各国政治文明的多元性、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相同的代议制基本特征,即选举、议会立法、权力制约与平衡等。

(1)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的17、18世纪:

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以后,逐步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君主立宪制,形成了责任制内阁。

美国独立后,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三权分立制政体。

(2)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

法国1875年通过宪法确立了议会制共和政体,德国通过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3.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历程。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但只是昙花一现。

(3)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最终变为现实。

■专题拓展

用多元史观理解近代人文精神

1.唯物史观:

把西方近代人文精神的发展与同期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变革结合起来,明确精神层面与经济、政治层面之间的辩证关系。

2.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关注近代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政治变革之间的比较、联系,形成对欧洲文化、世界文化的整体性认识。

如:

(1)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严复翻译了许多西方名著,学习西方的“民权”思想,对维新变法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翻译了卢梭、孟德斯鸠的作品,对辛亥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3)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等以民权、平等为指导思想。

3.革命史观: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都没有否定宗教,也没有否定上帝的存在,它们只是批判了封建社会,主张把封建势力从宗教中驱赶出去,特别是力图通过宗教改革建立起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宗教。

训练2对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形成深刻影响的政治实践是(  )

A.英国《权利法案》的运行

B.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

C.法国《人权宣言》的颁布

D.拿破仑《民法典》的制定

三、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主线

1.1840—1945年列强侵略和中国军民的反抗历史可分为两大阶段

(1)1840—1900年: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01—1945年:

由多国共同侵华演变为一国单独侵华,日本成为侵华主力。

(3)中国军民在每次面临外来侵略的威胁时,均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击斗争,近代中国历史既是屈辱史,也是抗争史。

2.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大革命事件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首次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2)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完成了推翻封建帝制的任务,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3.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五大阶段,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重任,其间先后克服了右倾、“左”倾错误,由幼稚走向了成熟,建立了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专题拓展

以通史观审视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及影响

(1)阶段特征

①1840-1894年:

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

②1894—1931年:

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扶植傀儡政权),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③1931—1945年:

以日本武力侵华为主,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④1945—1949年:

以美国政治侵略为主,美国干涉中国内战,奉行“扶蒋反共”政策;经济上,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

(2)双重性影响

①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具体表现在对人民基本生存权的损害及在政治、经济上的破坏。

②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传播了西方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训练3[2015·安徽卷]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

“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

变迁

■专题主线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三次发展机遇: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2)五个发展阶段

①“春”: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②“夏”:

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

③“秋”:

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

④“冬”:

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⑤“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合理调整工商业。

(3)分布结构:

“弓箭”结构——主要分布在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比较高的沿江、沿海地区。

(4)两个影响:

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5)三个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四个关键阶段

①第一阶段: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国近代)。

伴随着列强侵略,先进、开放的西方工业文明(包括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冲击着古老传统的中华文明,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交汇与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该阶段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②第二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

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而显得单调和呆板。

③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开放、自由、富有个性;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成果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④第四阶段:

20世纪末以来。

在信息化浪潮冲击下,互联网迅速改变了民众的社会生活。

(2)结论: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发生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专题拓展

深层面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1)四个关键时间:

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2)变迁原因:

“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3)变迁规律:

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4)变迁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5)运用史观整合:

运用文明史观、社会生活史观整合中国衣、食、住、行、通信、习俗等各方面在与西方文明碰撞融合中的变迁。

训练4[2015·四川卷]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五、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主线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经历了“器物改革”“制度改革”“思想文化改革”三个阶段,学习的道路也经过了由学习英国→学习日本→学习美国→学习俄国的演变,这个过程中带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每次发展都伴随着思想领域的交锋论战,并体现出内在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2.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并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专题拓展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五阶段

训练5[2014·海南卷]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

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社会发展对比

西方

中国

政治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发展完善,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斗争,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并发展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民主化、法律化与制度化逐步被社会普遍接受

 

(1)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初,农民战争从高潮到失败;中外反动势力从对抗到相勾结

 

(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掀起反帝爱国运动高潮;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经济

 

(1)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产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1)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第一步

 

(2)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3)中国社会生活及习俗逐渐近代化

思想

 

(1)启蒙思想日益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马克思主义诞生和传播

 

(2)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

 

(1)新思想萌发;洪仁玕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早期维新思想出现

 

(2)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等思想先后传入

科技

 科学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从科技与生产尚未紧密结合,到各种科学门类体系基本建立,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教育

国际

关系

 

(1)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扩张,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2)资本主义各国加紧殖民扩张,到20世纪初将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一部分

训练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某同学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了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政治文明比照

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

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其所著的《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

探究主题二 东西方经济文明交流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以山东为例(1368—1949)》

探究主题三 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为“夷”(未开化的野人)。

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

(1)根据材料,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

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3)根据材料,分析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

   

现代中国

现代世界

时间跨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今

特征

探索中崛起的中国

多极化、全球化的世界

 

(1)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构成新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3)新中国外交走上世界舞台,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从两极格局到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曲折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1)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新中国经济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

1949—1956年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

 

(1)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逐步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成效不大,并最终解体

 

(2)20世纪30年代,为了克服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确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现代化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也在不断调整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2)新中国科技、教育、文艺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