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3624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诗歌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诗歌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诗歌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诗歌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复习资料.docx

《诗歌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复习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复习资料.docx

诗歌复习资料

中考诗歌复习资料

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资料】

诗人借洞庭湖有感,婉转的向张丞相即张九龄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抒写渴望出仕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首联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

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

“虚”,指高空。

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

“太清”指天空。

“混太清”即水天相接。

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颔联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

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

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颈联写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

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济”,渡的意思。

“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

“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

尾联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

诗人借了临渊羡鱼的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

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就是向达官显贵呈现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孟浩然写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

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

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

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

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

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

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

这是写景的妙用。

二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资料】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指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荡胸】心胸摇荡。

【决眦】决:

裂开。

眦:

眼角。

决眦:

极力张大眼睛。

【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入:

即看到。

【会当】终要,定要。

【凌】登上。

【赏析】这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三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资料】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

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巧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

四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资料】

【词解】历历:

清清楚楚。

鹦鹉洲:

长江的沙洲,后来被淹没。

乡关:

故乡。

【赏析】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漫游到了这里,乘兴登临,首先诵出了这样的诗句是很自然的。

这个起句语言明白晓畅,表面上看没有什么辞采,但感情放纵恣肆,借助于楼名的传说,却能一下子将人们带进一个神话境界,引发出无限遐思。

从这点说,这首诗的起句笔势突兀陡峭,引人入胜,寓奇崛于平易之中。

面对历史陈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和“空余”,“昔人”与“此地”,两相映衬,凝成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登楼之初的浩然情怀。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颔联由神话传说回到了现实感受。

诗人登上了古楼,纵目远眺,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

这样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诗人产生人世彷徨的无限惆怅。

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

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两句对仗则非常精美工稳了,绘出了一幅绚丽的大江景色。

当诗人的视线从远处的天际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

那里,绿树掩映,汉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只见一丘沙洲隆起江心,这就是鹦鹉洲了。

东汉末年的文人弥衡,曾在洲上作过《鹦鹉赋》,弥衡被江夏太守黄祖杀于洲上,后人便改洲名为鹦鹉洲,作为纪念。

弥衡素有文气,但怀才不遇,终遭不幸,如今只剩下一片芳草萋萋。

诗人见景生情,不由地联想到自己的漂零身世。

虽然他以如椽的大笔为眼前的景物勾勒出一幅色彩鲜丽,形象优美的图画:

红艳的阳光,白亮的浪花,浓绿的树木,但是景色虽好,终究还是异乡的土地啊!

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

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于是,那惆怅的情怀就自然地转化为无尽的乡愁了。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描绘的江面已是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

“烟”字能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

为许多诗人喜用。

崔颢在这里用了一个“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

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黄昏时分,忙碌在外的人们都在回家了,而自己呢,宦途失意,还面对浩浩大江,独立在苍茫暮色之中,更添异地飘泊之感。

一个“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乡愁。

五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六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资料】

【简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是一工对,“青”“白”是颜色对,“山”“水”是同类对,“横”“绕”一动一静为反对,“北”“东”为方位对;“郭”“城”为同类对。

其中“城”与“郭”互文见义。

此联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交待了送别时的大场景,而且山静水动又是诗人与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征:

一静一动,我留君去,一北一东,自然的引起下联。

此联即情景交融的佳句。

颔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

离别之苦是双方的,但诗人在此最为关心的是朋友前途的一路风霜,“孤蓬万里征”一句有不尽的关切殷情。

俗云“在家千日好,出外当时难”,更何况此行是。

“万里”长征呢!

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

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无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不舍不忍的离愁别苦是沉重的,但又是应该排解掉的,否则太累。

接下来颈联则感情平缓,止住了伤痛。

离别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让我们铭记此断肠时刻,牢记住对方,慢慢的将一种相思化作两地闲愁吧。

浮云既有飘忽不定的特点,也有相对静止的特点,当无风之时,云的凝重常让人看不出其动态,出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

落日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

“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

如此理解又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潇洒自然,情意更切,余味无穷。

再见了,朋友!

挥手之余,友人身影渐渐远去,不可复识,但那可亲的友人坐骑似谙人性,仍从看不到的远处萧萧长鸣,娓娓辞别而又报导平安的信息,将离别的场景及情绪变得很长!

很长!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

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七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资料】

《登高》一诗是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所作。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苦苦挣扎。

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

全诗通过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诗人勾画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夔州向来以猿多著称,峡谷以风大闻名。

这里的描写,决非偶然,它是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的。

首联登上高处,感受猎猎之风,聆听空谷猿鸣。

移动视线,由高处又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图画。

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画面是惨淡的,同时也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但诗人的思绪并不停留在这上面,接着又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的图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句中的“无边”、“不尽”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更为重要的是,从这里我们还能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他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

这长年飘泊的生涯何时是尽头?

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

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上句“万里悲秋常作客”,写长年飘泊之苦;下句“百年多病独登台”写老病孤愁。

这一联写到了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秋之情。

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这就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了。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更见出构思的精巧。

尾联写诗人饱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增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

本来兴意盎然地登高望远,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

诗人的百感交集的矛盾心情尽展无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栩栩如生地得到表现。

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充。

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

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八卖炭翁【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资料】

这是一首讽谕诗。

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九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资料】

首联,交待了诗人被贬谪的地点,时间,环境。

表达了诗人的积愤之情和辛酸。

从“凄凉地、弃置身”两词可以看出。

颔联,典故“闻笛赋”的作用是:

悼念王叔文等被政治迫害的故人;典故“烂柯人”的作用是:

抒发对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叹、怅惘。

颈联,作者自喻“沉舟、病树”,表达了一个“新的事物必然代替旧的事物,社会、人类必将发展”的观念。

作者的胸襟十分豁达,乐观。

尾联,叙述了诗人与白居易共勉,对白居易的感激,也突出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气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十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资料】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十一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资料】

【注释】

①老夫——苏轼自指,实际苏轼当时年仅四十。

②黄——黄狗。

③苍——苍鹰。

④千骑(jì)——形容随从之多,也暗指知州身份。

骑,一人一马为一骑。

知州略等于古之诸侯。

⑤报——报答。

倾城——倾动一城之意。

⑥孙郎——即孙权。

郎,古代少年男子的美称。

孙权当时是封建诸侯,这里作者借以自喻其太守身份。

孙权曾亲乘马射虎示勇。

⑦节——兵符。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⑧云中——今山西大同一带。

⑨冯唐——汉代人。

汉文帝时,云中守魏尚获罪被削职,冯唐劝谏,文帝听了他的话,并命他持节去赦魏尚的罪和复魏尚的职。

这里作者以魏尚自况,希望朝庭用他守边。

作者正当壮年,所以上句说:

“鬓微霜,又何妨!

”⑩会——应当是。

挽——拉。

雕弓——有彩绘的弓。

⑾天狼——星座名,象征侵略。

这里指西北与宋朝为敌的羌族(西夏)。

【赏析】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

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

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

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

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

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十二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资料】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

“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十三一剪梅【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