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专业影像诊断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3239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专业影像诊断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临床专业影像诊断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临床专业影像诊断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临床专业影像诊断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临床专业影像诊断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专业影像诊断教学大纲.docx

《临床专业影像诊断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专业影像诊断教学大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专业影像诊断教学大纲.docx

临床专业影像诊断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10409

课程名称:

医学影像学(MedicalImaging)

课程类型:

专业课

总学时:

72学时理论课学时:

48学时实验(见习)学时:

24学时

学分:

5分

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

选用教材:

《医学影像学》第六版,主编:

吴恩惠冯敢生

 

课程简介

《医学影像学》的内容:

第一篇影像诊断学,包括:

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骨骼与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与生殖系统、乳腺、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儿科影像学;第二篇介入放射学,包括:

血管介入技术、非血管介入技术。

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主要介绍各种成像技术学的基本原理、成像设备、图像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以及应用价值与限度,使学生了解各种成像诊断的基楚知识。

对近年来发展的信息放射学作适当介绍。

各大系统重点介绍骨骼与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几个系统不同成像技术的正常与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并启发性的讲授几个代表性的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对每一疾病应先简述其临床病理,再介绍不同成像技术,主要是X线和CT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进行以系统为中心的病种教学,使学生对一个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

泌尿与生殖系统、乳腺等内容作为自主学习。

介入放射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发展很快。

但由于学时有限,仅在总论中简要介绍1学时,另外开设18学时的《介入放射学》选修课,使学生了解医学影像学不仅是诊断,而且可以在影像系统导引下对多种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反映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要求。

面对本学科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问世和普及应用,医学影像学已成为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最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教学内容丰富,以系统和病种为中心进行教学,各种疾病的诊断均涉及X线、CT、MRI等。

反应本学科结构的系统性和学科发展的趋势,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突出启发式教学,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遵循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1.教学要求:

X线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仍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学时数的限制,应适当删减。

CT诊断日益普及,应加大教学的比重。

MRI发展很快,可作必要介绍。

USG我校单独开课,可在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中进行简要比较评价。

2.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加强思想性、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采用直观形象教学,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医学影像思维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直观形象化的教学,课堂讲授应充分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模型等;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实习课应用教学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教学PACS)使学生看到真实的影像资料,并在实习指导和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对基本影像的识别和分析,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3.课程的考核方法:

包括闭卷考试和平时见习测试(书写报告),各占70%和30%。

4.教学课时分配:

总学时:

72学时(理论/实习为:

48/24学时)

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列表)

序号

章节内容

学时安排

理论课

实验课

合计

1

第一篇影像诊断学

2

第一章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

其中1学时为第二篇内容:

介入放射学

5

4

9

3

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

9

4

13

4

第三章呼吸系统

9

4

13

5

第四章循环系统

6

4

10

6

第五章消化系统

9

4

13

7

第六章泌尿与生殖系统

了解

8

第七章乳腺

了解

9

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

3

1

4

10

第九章头颈部

6

3

9

11

第十章儿科影像学

了解

12

第二篇介入放射学

(选修课18学时)

1

(见第一章)

了解

1

合计学时

48

24

72

 

第一篇影像诊断学

简述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

第一节X线成像

一、目的要求

1.掌握:

X线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人体不同组织密度和厚度与X线穿透的关系;人体器官结构和形态与X线成像的特征;密度的概念。

2.熟悉:

X线成像的图像特点;大体解剖属形态结构重叠的二维图像,用黑白灰阶图像来表示;X线图像的解读;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3.了解:

普通X线成像与数字X线成像的区别;X线成像的设备。

二、教学内容

X线成像基本原理;重点强调成像技术中人体不同组织密度和厚度与X线穿透的关系;人体器官结构和形态与X线成像的特征;密度的概念;图像解读与影像诊断思维方法。

三、重点、难点

X成像原理、图像特点,临床应用。

四、复习思考题

1.人体内含有那几类不同密度的组织?

X线透过相同厚度组织时,胶片的灰度如何?

2.X线成像的主要临床应用有哪些?

第二节计算机体层成像

一、目的要求

1.掌握:

CT成像基本原理,CT图像特点,断面解剖属形态结构不重叠的断层二维图像,用黑白灰阶图像来表示。

2.熟悉:

CT检查技术及CT的基本临床应用;CT图像的解读。

3.了解:

CT吸收系数与CT值的关系、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CT值。

二、教学内容

简述CT发展过程,CT成像基本原理;图像特点;人体主要器官组织的CT值;CT检查中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及临床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断面解剖图像、CT值,临床应用。

四、复习思考题

1.X线图像与CT图像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CT成像是否属三维图像?

第三节超声成像(专设课程)

第四节磁共振成像

一、目的要求

1.掌握:

磁共振的图像特点,组织信号强度与灰阶成像,T1WI、T2WI、PDWI及IR系列图像,任意断面解剖二维图像。

2.熟悉:

磁共振的图像的解读与临床应用。

3.了解: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共振吸收与弛豫时间(TR、TE)、常用扫描系列成像技术及功能检查技术。

二、教学内容

简述磁共振成像原理、懂得纵向磁化、横向磁化、共振吸收与弛豫现象,TR、TE与T1、T2及PD成像的关系,MRI图像特点,解读时信号强度与组织特征的关系,常见病临床应用举例。

三、教学重点、难点

MRI图像特点、信号强度与组织特征的关系,临床应用。

四、复习思考题

1.CT图像与MRI图像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MRI在临床应用上的限制有哪些?

第五节图像读解与影像诊断思维

一、目的要求

1.掌握:

图像解读遵循的原则、内容与步骤。

2.熟悉:

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其它影像学检查资料辩证分析、综合判断,做出正确诊断。

二、教学内容

综合多种成像技术的图像解读共性特点,例举临床实例讲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建立正确的影像诊断思维方法。

四、复习思考题

试举例多种影像检查的综合应用。

第六节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与信息放射学

本节作为了解自学内容

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

一、目的要求

通过对骨骼与肌肉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正常表现、基本病变及常见病的学习,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掌握骨骼与关节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常见疾病的主要影像学表现,如创伤、感染及良、恶性骨肿瘤的影像诊断,熟悉骨与关节正常影像学表现,了解骨骼与肌肉系统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综合应用。

1.掌握:

(1)骨、关节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2)骨、关节创伤。

(3)骨、关节感染。

(4)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2.熟悉:

骨、关节正常影像学表现。

3.了解:

(1)检查技术:

X线摄影、CT、MRI。

(2)软组织的创伤、感染。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

9学时实习课:

4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反应、骨质坏死、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关节强直、关节脱位、关节退变、骨折、瘤骨

(二)主要教学内容:

1.骨骼与关节检查技术。

2.骨骼与关节正常影像学表现。

3.骨骼与关节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4.疾病诊断:

骨骼与关节软组织创伤(骨折、骨折的对位对线关系、儿童骨折的特点、骨折的愈合、Colles骨折、脊柱骨折、肩关节与肘关节脱位)、感染(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骨骺-干骺端结核、脊柱结核、关节结核)、骨与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骨巨细胞瘤、骨肉瘤)。

四、重点、难点

重点:

骨关节正常表现,儿童管状骨的X线解剖与成人不同点,基本病变、骨折、骨折的对位和对线关系、急性、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及关节结核;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

难点:

小儿长骨结构的特点;骨质疏松与骨质软化的鉴别;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表现与恶性骨肿瘤的鉴别;化脓性关节炎与关节结核的鉴别;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

五、复习思考题

1.骨骼基本病变中密度异常的三低、三高包括哪些?

2.纤维性强直与骨性强直的区别?

3.试述骨骼与肌肉系统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及优选原则。

4.试述小儿骨折的影像学表现,特殊部位骨折的影像学表现。

5.简述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特点。

6.脊柱结核的三大影像征象。

7.化脓性关节炎与关节结核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8.良、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六、主要参考书

1.于频主编,系统解剖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

2.白人驹主编,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

3.李景学、孙鼎元主编,骨关节X线诊断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

第三章呼吸系统

第一节检查技术

一、目的要求

了解

1.呼吸系统X线观察、分析和诊断原则。

2.呼吸系统声像图观察、分析和诊断原则。

3.呼吸系统CT观察、分析和诊断原则。

4.呼吸系统MRI观察、分析和诊断原则。

第二节正常影像表现

一、目的要求

1.掌握

(1)呼吸系统的正常X线、CT表现。

(2)基本病变的异常影像学表现。

2.熟悉

(1)正常胸部MRI表现。

(2)呼吸系统常用的检查技术及其价值和限度。

二、教学难点

1.肺门的正常X线、CT表现。

2.纵隔分区(平片)、纵隔脂肪间隙(CT、MRI)。

3.胸部主要结构的MRI信号表现。

第三节基本病变表现

一、目的要求

1.掌握:

肺部和纵隔基本病变的X线、CT表现及其与病理改变的关系。

2.熟悉:

肺部和纵隔基本病变的X线、CT和MRI的各自显示能力和限度。

3.了解:

肺部基本病变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难点

1.肺不张的X线、CT表现。

2.肺、纵隔良恶性肿块的影像学表现。

3.肺间质病变的X线、CT表现。

第四节疾病诊断

一、目的要求

1.掌握

(1)肺结核的分型;各型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2)掌握大、小叶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3)支气管肺癌大体分型及各型肺癌的影像表现特点。

2.熟悉

(1)支气管扩张症的影像学表现。

(2)肺炎的分型;间质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3)肺脓肿的影像学表现。

(4)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在肺癌诊断中的作用。

(5)良性肺肿瘤影像表现特点。

3.了解

转移性肺癌的影像特征表现。

二、教学难点

1.肺内炎性病变与肿瘤性病变的分析和诊断。

2.纵隔病变的分析和诊断。

3.中央型肺癌的CT影像表现。

4.弥漫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5.肺结核的分型及各型的影像学表现。

三、复习思考题

1.胸部影像检查方法有哪些?

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胸部疾病可作哪些影像检查,为什么?

2.肺结核分哪几型?

影像学表现各是什么?

3.肺癌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是什么?

4.可表现为孤立性结节的肺部疾病有哪些?

如何鉴别?

四、主要参考书

1.吴恩惠,冯敢生.医学影像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2.荣独山.X线诊断学.上海科技出版社.第一册

3.李铁一.呼吸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4.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第四章循环系统

一、目的要求

1.掌握

(1)影像检查技术(X线、超声、CT及MRI)在循环系统中的应用价值。

(2)心脏及大血管的正常影像学(X线、CT及MRI)表现。

(3)心脏及大血管的基本病变的影像学(X线、CT及MRI)表现。

(4)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风心病、房间隔缺损和法洛四联症、心包炎、肺动脉栓塞)

2.熟悉

(1)影像检查技术(X线、超声、CT及MRI)的基本方法。

(2)冠心病、原发性心肌病及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表现

3.了解

影像检查技术(X线、超声、CT及MRI)在循环系统检查中的发展。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

6学时实验课4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左室增大、左房增大、右室增大、右房增大、肺充血、肺淤血、肺血减少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概述:

心脏及大血管影像检查技术的特点及发展。

2.心脏及大血管的正常影像学

(1)检查技术:

X线、超声、CT及MRI在循环系统检查中的方法及优缺点。

(2)正常影像学表现:

①心脏及大血管的X线表现:

后前位的表现、正常心脏形态及心脏大小的测量。

②超声检查:

单独开设《超声诊断学》课程。

③CT检查:

横、短横轴位及长横轴CT表现,CT后处理功能及冠状动脉成像。

④MRI检查:

横、短横轴位及长横轴MRI表现,心脏组织及心包的MRI表现。

3.基本病变表现

(1)心脏位置、形态及大小异常;

(2)心脏运动和血流异常;

(3)冠状动脉异常;

(4)心包病变;

(5)肺门及肺血管异常;

4.常见疾病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化性心脏病;

(2)风湿性心脏病;

(3)原发性心肌病;

(4)先天性心脏病;

(5)心包疾病;

(6)肺动脉栓塞;

(7)主动脉夹层。

四、复习思考题

1.左房增大的异常X线表现。

2.风心病的影像表现。

3.肺循环异常的影像表现。

4.夹层动脉瘤的影像表现。

第五章消化系统

肝脏、胆系、胰腺、脾脏的检查主要依靠CT、超声、MRI等检查手段,而X线检查较局限;胃肠道影像学检查则主要是钡剂造影检查。

第一节急腹症

一、目的要求

1.掌握

(1)腹部平片的正常表现。

(2)胃肠穿孔的X线表现。

(3)肠梗阻的平片表现。

2.熟悉

(1)医学影像诊断急腹症:

包括X线,CT和MRI。

(2)分清单纯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结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

(3)比较影像学。

3.了解

(1)急腹症的临床诊断。

(2)了解急腹症包含的内容。

(3)腹部实质性脏器外伤的影像学检查及表现。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

3学时见习课: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胁腹线、气腹、腹液、假肿瘤征、阶梯状液平面、闭袢

性肠梗阻。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检查技术:

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

2.正常影像学表现,基本病变表现,比较影像学 一般急腹症的影像学检

查首选X线检查。

3.疾病诊断:

单纯性小肠梗阻,绞窄性小肠梗阻,结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胃肠道穿孔;腹部外伤。

四、复习思考题

1.急腹症疑空腔脏器穿孔,首选X线平片,为什么?

2.闭袢性肠梗阻X线征象。

3.腹部闭合性损伤首选的检查方法是哪种?

为什么?

第二节食管与胃肠道

一、目的要求

1.掌握

(1)食管、胃与十二指肠钡剂造影的正常表现、基本病变表现。

(2)食管癌和食管静脉曲张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

(3)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癌影像学表现;胃良性溃疡与胃癌的鉴别诊断。

(4)小肠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5)结肠癌、结肠息肉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熟悉

(1)早期胃癌的影像学表现。

(2)小肠、结肠和直肠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3)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

3.了解

(1)胃的其他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2)早期胃癌的定义,病理分型。

(3)小肠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

(4)CT及MRI检查在食管、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

3学时见习课: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充盈像、粘膜像、充盈缺损、龛影、憩室、粘膜的改变、粘膜线、项圈征、狭颈征、半月综合征、激惹征、跳跃征。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检查方法:

X线胃肠道钡剂造影、双重对比造影法、CT、MRI。

2.食管、胃肠道钡剂造影正常表现及基本病变表现。

3.胃肠道疾病影像诊断:

食管癌、食管静脉曲张、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

癌、胃良性溃疡与胃癌的鉴别诊断、肠结核、克罗恩病、小肠肿瘤、胃肠道间质瘤、结肠癌、结肠息肉。

四、复习思考题

1.目前临床如何诊断早期胃癌?

2.结肠癌与肠结核的鉴别诊断。

3.胃良性溃疡与恶性溃疡的X线鉴别诊断?

4.查阅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

第三节肝脏、胆系、胰和脾

一、目的要求

1.掌握

(1)肝脏CT正常表现及基本病变表现。

(2)肝脓肿、肝海绵状血管瘤、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3)胆系正常表现及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4)急性胰腺炎的CT诊断。

2.熟悉

(1)肝囊肿、转移性肝癌、肝硬化CT、MRI影像学特征。

(2)胆结石、胆囊癌影像学表现。

(3)胰腺癌影像学特征。

(4)比较影像学,能够合理选择应用。

3.了解

(1)胰腺、脾脏正常及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2)PTC、ERCP、MRCP临床应用价值。

(3)肝包虫病、肝囊肿、脂肪肝、胆管癌、慢性胰腺炎影像学表现。

(4)脾血管瘤、脾脓肿、脾囊肿、脾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

3学时见习课: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环征、早出晚归征象、灯炮征、快显快出征、牛眼征、亮环征、枯支征、双管征。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肝脏

(1)肝脏CT(平扫及增强)、MRI、DSA正常表现.

肝脏分为八个功能段;肝动脉及门静脉双重供血,各占25%和75%;第一肝门和第二肝门;肝脏密度比脾脏密度高;肝裂。

(2)肝脏的基本病变.

肝脏的大小与形态异常;边缘与轮廓异常;弥漫性病变;占位病变及肝血管异常。

(3)肝脓肿、肝海绵状血管瘤、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囊肿、肝硬化的影像学表现.

2.胆系

(1)胆系PTC、ERCP、CT、MRI检查及正常表现。

(2)胆系的基本病变表现:

胆囊异常;异常钙化灶;胆管扩张;胆管狭窄;充盈缺损。

(3)胆石症与胆囊炎、胆囊癌、胆管癌的影像学表现.

3.胰腺

(1)胰腺CT、MRI检查及正常表现。

(2)胰腺的基本病变表现:

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信号等异常。

(3)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的影像学表现。

4.脾脏

(1)脾脏CT、MRI正常表现.

(2)脾脏的基本病变表现.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信号等异常。

(3)脾血管瘤、脾脓肿、脾囊肿、脾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四、主要参考书

1.荣独山主编,《X线诊断学》(第二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

2.李果诊主编,《全身CT诊断学》(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年。

3.高元桂主编。

《全身MR诊断学》。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3年。

4.章士正,《小肠影像诊断学》。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年。

第六章泌尿与生殖系统

一、目的要求:

了解内容

二、学时安排:

自主学习

 

第七章乳腺

一、目的要求:

了解内容

二、学时安排:

自主学习

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

一、目的要求

1.熟悉

(1)脑梗死CT、MRI表现。

(2)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的CT、MRI表现。

2.了解

脑膜瘤、转移瘤的CT、MRI表现。

自学:

同学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相关的内容。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

3学时实习课: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脑

1.正常CT和MRI表现。

2.脑梗死CT、MRI表现。

3.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的CT、MRI表现。

四、复习思考题

1.X线、CT、MRI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选择的原则。

2.正常脑及脊髓CT和MRI的密度和信号特征如何描述?

3.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

4.脑梗死的MRI特征有那些?

五、主要参考书

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第九章头颈部

一、目的要求

通过对眼、鼻、咽部影像学检查方法,正常表现、异常表现及常见病的学习,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对眼、鼻、咽部各种影像检查的优劣势有大概的了解,同时掌握异常表现的影像诊断及常见病,如眼外伤、副鼻窦炎、鼻咽癌等的影像诊断。

1.掌握

(1)眼、鼻、咽部的异常影像表现。

(2)眼外伤的影像诊断。

(3)副鼻窦炎的影像诊断。

(4)鼻咽癌的影像诊断。

2.熟悉

眼、鼻、咽部正常影像学表现。

3.了解:

检查方法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

6学时实习课: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检查技术

1.X线检查

2.CT检查

3.MRI检查

(二)影像观察与分析

1.眼、鼻、咽部正常影像学表现。

2.眼、鼻、咽部异常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三)疾病诊断

1.眼外伤的影像诊断。

2.副鼻窦炎的影像诊断。

3.鼻咽癌的影像诊断。

四、重点、难点

重点:

1.眼、鼻、咽部异常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2.副鼻窦炎、鼻咽癌的影像诊断。

难点:

1.鼻咽部正常解剖。

2.鼻咽癌的侵犯途径。

五、复习思考题

1.试述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及优选原则。

2.眼、鼻、咽部的正常断面CT、MRI影像解剖。

3.鼻咽癌上行型、下行型的影像特点。

六、主要参考书

1.于频主编,系统解剖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周康荣主编,胸部颈面部CT,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3.黄选兆,汪吉宝主编,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十章儿科影像学

一、目的要求:

了解内容

二、学时安排:

自主学习

第二篇介入放射学

一、目的要求:

了解内容

二、学时安排

1.在第一篇第一章中简要介绍“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1学时。

2.选修课,选修理论讲授18学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