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令人长忆谢玄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4784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令人长忆谢玄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令人长忆谢玄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令人长忆谢玄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令人长忆谢玄晖.docx

《浅析令人长忆谢玄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令人长忆谢玄晖.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令人长忆谢玄晖.docx

浅析令人长忆谢玄晖

浅析令人长忆谢玄晖

  摘要: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谢朓山水诗的代表作。

此文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及作者生平,对这首诗予以解读,从而揭示其情感内容、艺术表现,以及作家作品对后人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

谢朓诗歌解读情感内容艺术表现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这首诗是南朝齐代最为杰出的诗人谢朓的代表作。

他不仅在当时享有盛名,而且对后来唐诗的繁荣也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甚至像李白和杜甫那样的诗坛巨匠也为之倾倒。

《李太白集》中称赞谢朓的诗句多达十多处,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

谢朓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

”杜甫也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谢朓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寄岑嘉州》)。

这些既说明谢朓对唐代诗人的深刻影响,也足以显示他在中国诗史上的重要地位。

  谢朓字玄晖,籍贯陈郡阳夏,即现在的河南省太康县。

生于公元464年,即刘宋孝武帝大明八年。

公元499年,即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因不愿参与始安王萧遥光的篡位阴谋,遭诬陷下狱而死,年仅36岁。

谢朓于永明初出仕,先在京城任职,曾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

出身于豪门士族,他与同族前辈谢灵运均擅长山水诗,所以后人有“大小谢”的并称。

  谢朓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

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的手法,而是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从而避免了大谢诗的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之弊,同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一首五言古诗,是谢朓现存170多首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这首诗应作于齐明帝建武二年(495)暮春,谢朓出任宣城太守时。

在这次出守途中,他还做了一首题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的古诗,据《水经注》记载,江水经三山,从板桥浦流出,可见三山当是谢朓从京城建康(今南京)到宣城的必经之地。

三山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突出在江中。

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桥到长安的距离。

此诗开头借用王粲《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的意思,形容他沿江而上,傍晚时登上江岸的三山回望建康的情景,十分贴切。

“河阳视京县”一句从字面上看似乎与上句语意重复,其实不然。

这儿借用潘岳《河阳县作诗》“引领望京室”句暗示自己此去宣城为郡守,遥望京邑建康,正如西晋的潘岳在河阳为县令,遥望京城洛阳一样。

王粲的《七哀诗》作于汉末董卓被杀,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大乱长安之时,他在灞水岸边回望长安,所抒发的不仅是眷恋长安的乡情,更有向往明王贤君、重建清平之治的愿望。

谢朓这次出守之前,建康一年之内改了三个年号,换了三个皇帝,其中之一是谢朓为之充任中军记室的新安王,在位仅三个月之久。

新安王登基时,谢朓连迁骠骑谘议、中书诏诰、中书郎等官职。

明帝废新安王自立后,谢朓的前程虽未受影响,但目睹皇帝走马灯似的变换,政局动荡不安,不能不心有余悸。

因此首二句既交代出离京的原因和路程,又借用旧典唱出新声,含蓄地抒写了诗人对京邑眷恋不舍的心情,以及对时势的隐忧。

  首二句领起望乡之意,以下六句写景,六句写情。

诗人扣住题意,选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将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概括在六句诗里。

远远望去,皇室宫殿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

只“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两句,便写尽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丽气派。

此处“白日”指傍晚的日光。

“丽”字本有“附着”、“明丽”两个意思,这里兼取二义,描绘出飞甍在落日中愈加显得明丽辉煌的情景,可以见出谢朓炼字的功夫。

“参差”二字既写京城宫殿楼阙的密集,又使整个画面显得错落有致。

“皆可见”三字则暗中传达出诗人神情的专注:

既然全城飞甍都历历可见,那么从中辨认自己的旧居当也是一般登高望乡之人的常情吧?

所以这两句虽是写景,却隐含着一个凝目远眺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人没有点明在山上流连凝望的时间有多久,但从“白日”变为“余霞”的景色转换中自然就显示出时辰的推移过程。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晚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

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

“静”字一作“净”,亦佳。

明人谢榛曾批评“澄”、“净”二字意思重复,想改成“秋江净如练”。

另一位诗论家王世贞不以为然,认为江澄之后才谈得上净。

清代诗人王士祯也讥讽谢榛说:

“何因点窜‘澄江练’?

笑杀谈诗谢茂秦”(《论诗绝句》)。

其实,如果没有谢榛窜改,这“澄”字的好处还真容易被人忽视。

唯其江水澄清,“净”(或“静”)字才有着落,才能与白练的比喻相得益彰。

同时,“澄”净的江水还能唤起天上云霞与水中倒影相互辉映的联想。

可见“静如练”这一比喻是因为有了“澄”字的衬托,才成功地表现出大江宁静澄澈的境界。

这是对美好景物的敏感和美妙联想的结合,所以自然秀丽。

如果将谢朓这两句诗与谢灵运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相比较,可以看出谢朓在景物描写上的飞跃。

谢灵运以直叙的手法来说明水天辉映、空明澄澈的景象,意思较实。

而谢朓则能够利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形容,使水天相映的景象不但有鲜明悦目的色彩,并能融进主人公对景物情调的感受,表达更为空灵。

  如果说“余霞”两句是用大笔渲染江天的景色,那么“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两句则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

喧闹的归鸟盖满了江中的小岛,各色野花开遍了芬芳的郊野。

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

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怎不教人流连难舍?

无怪诗人叹息: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这两句巧用此处字义可作两解的特点,即抒发了将要久客在外的离愁和对旧日欢宴生活的怀念,又写出了诗人已去而复又半途迟留、因怀乡而罢却欢宴的情态。

“去矣”、“怀哉”用虚词对仗,造成散文式的感叹语气,增强了声情摇曳的节奏感。

  至此登临之意已经写尽,往下似乎无可再写。

但诗人却巧妙地跳过一步,由眼前对京城的依恋之情,想到此去之后还乡遥遥无期,泪珠像雪珠般散落在胸前,感情便再起一层波澜。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则又由自己的离乡之苦,推及一般人的思乡之情:

人生有情,终知望乡。

长此以往,谁能担保黑发不会变白呢?

结尾虽写远忧,而实与开头呼应,仍然归到还望的本意,诗中的愁绪不仅是离乡的伤感,也掺杂着对复杂动乱的政治无可奈何的心理。

  概括地说来,这首诗在写景部分突出了一个“望”字,望中的景色是极为美好的;在抒情的部分突出了一个“怀”字,诗人对家乡的怀念是异常强烈的。

写景在诗中只是陪衬性的笔墨,作品的重点是对乡情的抒发。

值得玩味的是,虽然诗人意在抒情,这首诗的成就却在于写景。

从诗人的用笔看,对于乡情的表现不能不说相当着力: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在这转折处,用了两个彼此对应的感叹词“矣”和“哉”,使人感到诗人感慨的深长;紧接着既直抒自己的惆怅,又自诉激动得掉眼泪;最后又用无疑而设问的修辞问句“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结束全诗,颇有余音袅袅的韵味。

但整个说来还是缺乏摇撼人心的力量。

原因在于思乡是一个写得烂熟的主题,前人已有过不少精彩的描写,如《诗经·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又如王粲的《登楼赋》: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抒情写意,无不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如果写同一类主题而缺乏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是很难在层峦之上再耸高峰的。

而这首诗写景的笔墨却很有特色。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动与静兼顾,壮美与优美相统一。

前一句用动态来表现静态美,并把浩瀚的天空景色与柔美斑谰的锦缎联系在一起,后一句则把终年奔腾不息的长江的动态美通过静态来表现,并用素雅的白练去比喻阔远澄澈的江景。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所展现的景色,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春天的声音和春天的气息。

在我国古代诗史上,谢朓不失为一个写景高手,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传诵的名句。

“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再现了日光在粼粼水波上晃动,风光在绿色的草间浮现;“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描绘出鱼儿游动戏耍,触动了荷梗,新开的荷花轻轻摇摆,林中花枝上的鸟儿飞散了,枝条上的余花纷纷散落。

情景都是很动人的。

他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仅用写意笔法画出了云、天、船、树,而且“辨”、“识”两字从对面映照出诗人凝神眺望的神情,因而前人称赞他写的景是“活景”。

而在谢朓众多的为人传诵的名句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却要算“余霞”二句。

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中就赞叹道: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足见其感人之深。

  (缪向勇江西省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33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