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校本教研.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490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校本教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什么是校本教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什么是校本教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什么是校本教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什么是校本教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什么是校本教研.docx

《什么是校本教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校本教研.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什么是校本教研.docx

什么是校本教研

什么是校本教研

一、校本教研的概念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

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概括地说,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有关专家认为,所谓校本教研,也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

也有人把这称之为“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为了教学”,是指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在于“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是指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问题;是研究自己教室里发生的教学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的教学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假设。

“通过教学”,是指校本教研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

二、校本教研的主要特征

第一,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即研究者,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第二,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不同于学术性的专业研究,而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而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研究。

这种研究的重心在学校,基地也在学校。

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教学一线教师是研究的主体,专家及其他教研人员下到学校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三,研究对象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直接了解到教学的困难和问题,能立刻感知问题的所在。

因而,教师最有条件也最有资格开展这种应用型研究。

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具体的教学实践去研究——尽管理论上看上去很完美,实际上是经不起教学实践的检验的。

多年来师范生最感枯燥无味的课程恰恰是教育学和心理学,这是最有力的证明。

因为它和真实的教学情境有距离,也无法解决具体教学中的问题。

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只有任课教师才最有资格去研究它,解决它。

第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研究过程之中。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课程的基础和前提。

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

校本教研是一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强调研究的民主性,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学校管理者、其他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支持。

以校为本的教研,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

专业研究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努力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并虚心向教师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三、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它们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的关系。

三者在行动研究中互相作用,缺一不可,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行为。

(一)自我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或回头看),而是反省、探究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

反思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校本教研也只是转化为教师的自我反思行为,校本研究才有基础,才得以真正的落实。

教师的自我反思按教学的过程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前的反思是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并作为调整性的预测,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

教学中的反思,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自动反思、迅速调控。

这种反思表现为教学中的一种机智,具有敏感性。

教学后的反思,是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如上完一节课,或上完一个单元的课等等)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去发现和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

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

教师的自我反思在内容上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方面。

通过反思,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

总之,反思总是指向教师自我的,教师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反思的过程,是将“学会教”与“学会学”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行为的科学性。

(二)同伴互助

校本教研强调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主动地与教学伙伴进行合作性的切磋和讨价还价式的探讨,可共同分享经验,也可共同探究问题。

同伴互助在活动形式上有组织型和自发型两种类型。

组织型是指学校管理者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研讨活动。

自发型是指教师本人主动与教学伙伴(或学校管理者或同仁或专家)进行研讨,这种研讨不拘时间、不拘地点、不拘形式,可随时发生,也可随时结束。

实际上,这种形式的互助是大量的,具有经常性的特点。

同伴互助的活动方法有:

①对话。

可交换信息、可共享经验、可深度会谈、可探讨、可辩论、可质疑、可答疑。

②协作。

寻找伙伴,共同承担某个实际问题的研究。

有共同的研究目的,也有各自的研究责任、群策群力,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

③帮助。

指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绩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指导新任教师或教学能力亟待提升的教师,使其尽快适应环境和角色的基本要求。

同伴互助建立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之上,是校本研究最本质的活动形式。

校本研究如果只停留在自我反思的层面上,就变成了“师生研究”,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究。

只有通过同伴互助这种群体性的研究方式,才能改革教学研究中“单打独战”的局面,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才有所依托。

(三)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主要是指各层次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相关的专家、学者对校本教研的介入。

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因为校本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困于经验总结水平上的反复,甚至导致形式化、平庸化。

专业引领是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引领的主要方式,一是靠教师自觉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并运用于反思和互动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二是靠专家、学者的指导,通过他们,提炼聚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分析问题的归内,设计改进的策略,验证教学研究的成果。

专业引领就形式而言,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政治学习辅导讲座、教学专业咨询、教学现场指导等等。

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其中以教学现场指导为最有效的形式。

专业人员介入校本教研,要做到“到位不越位”,“导是为了不导”,要立足于提高教师独立的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要大力倡导“平等式的对话”、“讨价还价式”的学术研讨。

四、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点是,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

校本教研旗帜鲜明地强调三个基本理念:

第一,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第二,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第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

第一、学校应该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这意味着要把教学研究的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中,因为教学研究的问题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所以要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于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境而抽象谈论是容易做到的,但意义不大。

比如,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不仅要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还有权力和责任开发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这样就会出现与以往任何时候都很不相同的教学情境。

如校本课程如何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开展?

大班式教学背景下如何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

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把它们置于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境中才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如果教师能够持续地关注某些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想方设法在教学“行动”中解决问题,并且不断地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那么教师的教学工作就同时具备了教学研究的性质,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强调教学研究的基地是学校,这意味着教学研究的工作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

教学研究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还要更多地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倾听和反映学生、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问题。

教学研究除了研究教材、教参和教法之外,还要重视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学校、研究课程。

第二、教师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认为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职研究人员的专利,还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力和责任。

只有当越来越多的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力的时候,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

以教师为主体所从事的教学研究不同于以倡导“思想观念”和“理论流派”为己任的象牙塔式的研究,应该是“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自觉和主动地致力于探索和解决自身教学实际中的教学问题,从而达到改进教学实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就应该对中小学在教学研究中的一些误区加以澄清。

例如,在一些学校,教学研究项目仅由学校个别科研能人乃至校外专家代劳,或者教育科研项目越做越大,甚至动辄就要形成某某理论,这不仅让广大教师对教学研究望而却步,也否定了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权力和责任,而且这样的研究游离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外,脱离教师的经验范围,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起不到应有的支持作用。

这些现象的存在和蔓延,会使教学研究越来越远离学校的教学实践,这与校本教研机制方面的制度建设跟不上有密切关系。

加强校本教研,必须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整个教育创新的活力所在。

第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

校本教研,无论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其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

丢掉了这个直接目的,“以校为本”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考察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联结起来。

而且,评判的最终主体应该是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不应该是学校之外的其他主体。

这一点,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是说,当学校认为教学研究没有直接指向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时,他们应该在制度上能够很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

这并不是否定校外评价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制度上确认校内评价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校本教研的成果,包括它的目的指向,应该由学校师生自己确认,这一点在制度上应该获得更多的鼓励和肯定。

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为研究而研究、为“装门面”而研究的现象,是与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的。

校本教研”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开展深入有效的教研活动,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其任务是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实施“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统一体。

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调整是参与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但如果缺乏横向交流和纵向引领,将会使自己处于弧陋寡闻、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

如果只有同一层次的横向交流,而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纵向引领,有可能会使横向交流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

“校本教研”又是专业研究者与学校合作开展的校本活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它越加显露出了它在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中的弊端,主要表现为:

1.流于形式,教研无实效,为应付检查而教研教研本应是教师积极主动要求开展的活动,它不仅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师更快更好的成长,也是教师集合集体的智慧更深刻把握教材教好每一节课的很好的机会和方法。

然而有些学校的教研却只是流于形式,认为教研就是写写教研记录,学校检查时,有据可查就行了。

变成为了完成教研这个活动而教研,把教研完全当成了一次任务,一个负担,只是被动的去接受,甚至弄虚作假,使教研活动完全失去了其实际意义。

2.教研内容单一乏味,教学观念陈旧,缺乏创新。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但是很多学校依然遵循着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满堂满节的灌,学生晕晕乎乎的听,考试糊里糊涂的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生不变。

长此以往,教师觉得教的没劲,学生更是学的没味,本应生龙活虎的少年变得如暮年老人,毫无生机;本应活泼有趣的课堂变得沉闷冗长,厌学情绪如瘟疫一般迅速弥漫大大小小各各学校的课堂,情况及其令人担忧。

3.教师缺乏合作精神,彼此保留,各自为政,难以达到共同的发展和进步。

现在的很多学校,尤其一些经济相对较落后,思想不开放的地区,由于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合理,导致教师一味追求升学率,为了能够在学校、年级中脱颖而出,不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而是互相防备、互相拆台,彼此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相互保留,这就致使集体教研成了一个口号、一个形式,只要学校不检查那就应付了事,甚至不教研。

教师各自为政,即使教研也只是保证了教学进度的一致,只是表面的教研。

谁也不肯暴露自己的不足,也不肯告诉别人自己的经验、收获,更别提对学生实际的分析,对学校现有资源的合理运用等,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教学质量下降,影响了学校和教师的全面发展,也导致了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4.教研的对象太过片面,只注重对教材和大纲的研究而缺乏对学生,学校资源,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研究。

我们传统的教研就是研究教材、大纲,我们怎么教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怎么学?

我们要怎样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去获得知识的方法?

以及如何解放学生思维,加强他们的创新精神等等,以使我们的学生更能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真的做到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我们如何来解决,这就要我们以实际为依据,切实做好校本教研以及教研组建设,改革和完善传统教研,使学校教研工作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课改,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校本教研一般有以下六个环节:

(1)陈述问题。

研究始于问题。

开展校本教研之初,教师首先应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并结合理论学习向同伴或专业人员陈述你所发现的问题。

问题陈述出来后,通过集体研讨、相互启发,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会更加深刻,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会更加清晰。

(2)制订方案。

校本教研不同于专业的纯理论研究,在制订方案时重在考虑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对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策略步骤要心中有数,认真、仔细地规划设计。

(3)寻求合作。

相互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方案制订好以后,第一项任务就是寻求合作。

合作对象既可以是同行教师,也可以是专业人员。

通过合作,一来可以得到他们的配合、支持,二来如果他们也在关心同样的问题时,彼此可以共同探讨,共享成果。

(4)采取行动。

实施过程中要随时随地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种研究资料,以证明你确实已经开始努力采取行动解决问题,而不是停留于一纸方案。

研究资料可以包括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学生作业、学生考卷、活动照片、课后反思、教学随笔、日记等等。

(5)评价效果。

行动结束以后,需要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而不是急于公布研究成果。

效果不是预设的,不能刻意选择特定材料往预先期望的效果靠拢。

效果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生成的,留有许多讨论的空间,应该允许不同的人对效果发表不同的意见,重视并尊重、接纳并包容不同的观点。

只有这样,你的观点、结论才会更让人接受,研究成效也才会更让人认可。

(6)发表成果。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研究方式,最终也需要发表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接受人们的审视。

校本教研通常是叙述一个故事,作为研究者的教师通常就是故事的主角之一,因此必须善于口头陈述,善于“讲故事”,善于用广大教师所熟知、简洁明了而又合乎专业规范的语言来描述与诠释研究的历程和结果,这有利于对话和讨论,有利于成果分享,也是提笔写作的基础。

一旦提笔写作,校本教研也更多地提倡以叙事方式写作鲜活的个案研究报告,而不必一律写成规范、严格的学术论文。

开展校本教研的几点做法

1.学习提高──努力做好校本培训工作

(1)培训工作日常化我们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规定雷打不动的业务学习时间,使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化、日常化。

(2)培训内容广泛性培训内容力求做到全面、丰富、翔实。

具体有课程通识培训、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实验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

如仅数学学科就包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学习理论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教育科研、数学课堂教学、特级教师教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案例研究与写作、数学教育展望等专题,力求教师对当前的数学教育改革与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3)培训形式多样化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工作实际。

具体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在培训效果上体现了“新、活、实”三个字:

内容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学方式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方法活──采用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效果实──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

2.反思交流──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

(1)教研行为自主化

制度上保证:

学校规定每周三为语文学科教研日,周二为数学与其他学科教研日。

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

组织上到位:

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中间力量与基本组织。

我校非常重视教研组的建设,根据学校实际分成14个学科教研组,其中包括10个语文数学教研组再加体育组、艺术组、英语组、综合课程组。

明确各教研组长的职责,加强对教研组的指导与考评。

行为上跟进:

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事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

广大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学校教研氛围日渐浓厚。

(2)教研主题专题化

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我们要求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做到“两个结合”。

一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即要求学校各级教研活动要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要与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

二是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根据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开展教研活动,如课程通识培训、实验教材培训等。

(3)教研内容系列化

我们认为开展系列的主题教研,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

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我校提出上好“三课”的做法。

即老教师、优秀教师给青年教师上好示范课,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课题研究上好研讨课。

(4)教研形式多样化

从教研性质上分有注重操作的参与式研讨、同课异构的比较式研讨(师徒上对比课)、自我申报的沙龙式研讨、提高层次的课题式研讨、诸多学科的交叉式研讨(音美合科教学研讨)、多渠道多反馈的交流式研讨等。

具体组织形式有课堂观摩、说课评课(实话实说)、主题沙龙、课题研究、观点展示(头脑风暴)、热点评说、读书交流等。

(5)教研科研一体化

我们认为教研科研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而服务,为了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最大发展而服务。

为了提高教研科研的实效,我们的做法是教研活动科研化、科研活动教研化。

学校教导处、教科室经常协同组织开展教研活动。

3.同伴协作、加强交流──大力开展集体备课制

积极探索备课制度改革,试行集体备课制,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16个字。

即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要有反思。

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

教案一般采用电脑输入,提倡备多板块、移动式、个性化的教案。

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

4.专业引领———搭建教师学习对话的平台

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教师的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至少耗费比较多的时间。

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之外,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

(1)校内:

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一是采用新老挂钩师徒结对的方式,要求教龄未满6年的教师必须拜一名老教师为师,全面学习老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

二是成立校学科指导组,校长任学科指导组组长,书记与分管校长助理任副组长,下设语文·思想品德、数学、艺术、体育、常识·劳技·外语、信息技术1个学科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各学科的教学指导工作。

学校实行“推门听课制”,要求学科指导组成员每周听课不少于20节,每学期不少于20节,并定期汇报交流教学情况。

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

(2)校外:

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

对于一些优秀青年教师则让其出去参加几个月的脱产学习,让他们接受高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

二是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锻炼的舞台,让他们在一些大型研讨会上展露风采等。

请进来,学校邀请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老师、教研员进行指导。

邀请省内外的各级专家、特级教师来校作讲座。

(3)学校承办各类教师培训、教研活动要求教师空课时间主动参与各项活动,聆听各位专家们的报告,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与理论素养。

5.资源整合──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

(1)整合资源

教研、科研、培训三者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整合。

要把教研、科研、培训统一纳入校本教研的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2)突出“校本”二字

即校本教研要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开展工作。

6.激励保障──发挥学校服务导向功能

(1)组织到位

将学校形成一个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助理负责抓、教导处具体抓、教科室协同抓的校本教研的管理网络。

(2)制度到位

学校要制定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候课制)、听课评课制度、师徒结对制、青年教师星级评定制、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3)人员到位

一是实施教研活动组长负责制、学校领导联系制。

即各教研组的活动由组长负责,学校领导各联系一个教研组,指导并参与各个组的教研活动。

二是学科指导组成员要深入课堂、研究教学,全面负责各学科的教学指导工作。

(4)经费到位

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效,学校在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做到四个保证:

保证实验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经费、保证外出学习经费、保证校内奖励经费。

(5)激励到位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