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的德育教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129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生的德育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生的德育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生的德育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生的德育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生的德育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生的德育教育.docx

《浅谈小学生的德育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生的德育教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小学生的德育教育.docx

浅谈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所谓道德,是指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它不仅是人们用来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的手段,也是人们用来判断善恶的行为准则,也是人们向善避恶的行为准则。

而小学生则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为了把他们培养成“四有”新人,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众星捧月,从小养成了为所欲为、唯我独尊的不健康心理,不仅社会观念淡薄,是非观念差,连起码的家庭观念也极淡薄。

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

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

儿童的品德行为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阶段,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优秀。

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使儿童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

正如俗话说得:

嫩枝易弯也易直。

因此加强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摆在我们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

它对于人品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让小学生及时了解思想道德的内容,他们就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行为,知道自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知道应该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从小道德观念强,思想品德好的人,长大后是很少违法犯罪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在小学阶段就形成不良道德习惯的人,往往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木。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因素

通过与学生谈话,家长沟通和查阅相关资料显示学生出现不良道德品质的因素有:

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学生自身因素

(1)当前的小学生,在家中大都是娇生惯养,稍遇不顺,便会发脾气,情绪冲动产生不良行为,造成严重后果。

(2)由于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对社会性的感知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较低,道德认识不明确,甚至出现错误的道德认识。

(二)家庭因素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许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任何物质上的要求都尽力去满足而忽视运用正确方法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

(2)父母离异的残缺家庭,孩子过早地推动父爱或母爱,在单亲照顾下成长。

这样,很容易出现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修改倾向;有的推动心理平衡,甚至产生心理变态。

出现偷窃、斗殴、浪荡、内向、怯弱、忧郁等行为和性格特点。

(3)有一些父母关系不和的矛盾家庭。

孩子长期生活于恐惧、惊慌的状态中,长此以往形成如打架、骂人、逃课、说谎、易发生不良情绪、不合群等行为。

(4)家长自身品德粗劣对孩子成长起着很坏的影响。

(三)学校因素

在学校,小学生没有任何方式可以免于从教师那里获得道德态度,道德信仰和施行行为习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始终是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强有力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

教师对待小学生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发展。

社会学家的调查证明:

强制专横型的教师只能培养出屈从推卸责任不愿合作,弄虚作假等品质的学生;放任自流型的教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道德品质差,学习也不会好,因为他们缺乏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责任,不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无合作精神和自觉性可言;而民主型的教师,能尊重小学生的情感需要,尊重学生性格,培养的学生有责任心,有自觉的行为习惯,有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同合作的行为表现,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2]。

学校环境中,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如果一间学校或一个班级的主导因素不健康,将会影响到该集体的绝大多数人员。

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盗窃行动,老师放任不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班级中几乎人人都会染有盗窃的恶习。

(四)社会因素

当今信息社会,学校教育往往抵抗不住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学生会自发地或偶然地接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一些活生生的不良事例比学校教育来的更加直接,易于接受,在教育与现实的矛盾中小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差,不能理性地处理问题,逐步影响着小学生的思想。

目前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可以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造福于社会,然而错误地使用网络将极大的危害社会、危害家庭、危害千千万万的懵懂少年,造成了不少青少年犯罪,过早地断送自己的前程。

国家虽然在青少年进入网吧方面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在净化网络抵制非法网站等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法规,从某方面来说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当在面对高额的利润、网络虚拟的诱惑以及幕后的钱权交易时,许多循循善诱、苦口婆心教育工作者,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迷茫甚至崩溃了,面对天真无邪的童心被利益熏心的魑魅魍魉逐步引入谷底深渊时他们彷徨而手足无措了。

还有就是“各自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圣贤”明哲保身的思想,严重羁绊在全社会范围内对青少年道德教育齐抓共管的脚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上的悲哀。

三、小学生德育教育策略

   小学生思想品质受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完成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一)学校方面

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如果学校只是知识注重学生“智”的发展而忽略了“德”的重要性,我们培养出来的将会是一批废品,而当今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校只为应试,一天到晚有讲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

只重知识,不重德育,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高分低能。

上了大学因心理不健康而走向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

学校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或差来界定学生的好与坏,在评价学生方面仍然要用辩证的方法来综合地衡定。

把学习成绩作为一个参考,把智力、情感、态度以及目前提倡的自信、乐观、向上等诸方面因素考虑其中,形成一个综合界定的标准。

素质教育提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学校要用赏识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并且及时地捕捉学生的任何闪光点,多方面、多渠道、多视角的获取信息,且不失时机地予以表扬或奖励,伟大的导师列宁同志曾经说过:

“任何改正都是进步。

教师一方面按照教师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依法治执教;另一方面教师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突破口,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追求和个人修养,努力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高雅的气质影响人。

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信的面对明天,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去爱自己、爱周围的人。

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言行,因此教师要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牢固树立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信念。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要单一凭分数论高低。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把班主任单独评议改成与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缩短评议时间,及时与家长沟通[3]。

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发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对差生不体罚、不歧视,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在集体中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看到希望,感到有了前途,有了奋斗目标,有了人生价值,认识到个人成长离不开集体,要为集体的荣誉而奋斗。

良好的环境,正确的班风、学风对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很重要。

当然,学校良好的环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采取“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我们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但学生对于实际的意义不甚明确,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更应该教育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爱国主义。

要让学生知道要爱国会主义,首先要爱家乡、爱学校,让他们从小事做起。

教师要引导学生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我们教育学生的阵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4]。

只有教育的思想正确,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置,才能把学校真正办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二)家庭方面

家长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家长是青少年的启蒙教师,也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直接透视出青少年在未来成长道路上的成功与否,重视德育教育光喊口号不行,光靠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更是不行,家长应该积极行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养不教,父之过。

”作为家长,千万不可过分溺爱孩子。

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孩子基本生活技能,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姑息迁就,用巧妙的方法来解决孩子的思想教育,如给孩子讲有意义的故事。

对不完整家庭的孩子,教师要掌握具体情况,在感情上多投入一点,学习生活给予帮助照顾,以自己的一片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作为家长应积极地为孩子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作为教师应该爱护、尊重学生,对出现打架、骂人、旷课等行为的孩子要正确疏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改善他们与群体的关系,不能强制,以免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加快不良品德形成。

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通过家访,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使学校的教育要求被学生家长所了解。

这样有了家长的督导,学校的教育,使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中得到不同的全面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合作,锻炼实践能力。

(三)社会方面

校内校外教育结合,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并把实践活动作为考评的依据之一。

让学生走出去,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

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

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

学校只有开展好这些活动,才能减少学生接触社会不良分子或受到不良的教育的机率。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片岩石,无论其大小,所以高山雄壮无比;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无论其清浊,所以大海浩瀚无边;我们用真情收容每一个学生,无论其优劣,所以我们才桃李满园。

”在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建设过程中虽然道路崎岖坎坷,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诸方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冲破障碍,耕耘出一片更为广袤、肥沃的田园春色。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

    

   对小学生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它对于人品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让小学生及时了解思想道德的内容,他们就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行为,知道自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知道应该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从小道德观念强,思想品德好的人,长大后是很少违法犯罪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在小学阶段就形成不良道德习惯的人,往往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木。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切实抓好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那么该如何来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呢?

依我之见:

首先要提高父母和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

父母和教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品德的形成。

一对父母影响着自己的后代,一个教师则影响着一群学生,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父母和教师的道德水平低,教育方法不当,又怎能教育好小学生呢?

小学生天性爱模仿,作为父母,作为教师,与其空洞的说教,不如率先垂范,身教重于言教。

曾经在某一学校有一学生患了淋巴癌,学校发动学生捐款。

在捐款动员会上,全校教师纷纷带头捐献。

教师的身教激发了学生的爱心,个别本来不打算捐款的学生,在教师的榜样和对同学的爱心的双重感召下,都克服了各自的困难,纷纷加入到了捐献的行列,结果是学生人人参加,所捐金额大超过了当初的设想。

教师的垂范,收到了潜移默化之功。

父母的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所以父母和教师应切实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其次,学校要端正教育思想,重视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日前,有些学校一味的追求升学率,重视的只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撇之一边。

他们认为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了,思想道德水平就会随之提高。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有不少的事例都证明了有些学生成绩特别突出,而思想品德却一塌糊涂。

如果学校培养出的都是一些“高分低素质”的所谓的人才,这对社会、对国家又有何意义呢?

学校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场所,就一定要站在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高度,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再次,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社会综合治理。

给广大小学生提供一个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外部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只这样才能巩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果。

   总之,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使他们的道德观念初步成型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已形成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就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从而更自觉、更稳定、更持久。

为了培养一代“四有”新人和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我们必须重视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的毒瘤 ---- 虚伪的素质教育

 虚伪的、没有操作性的素质教育,其实远比“明目张胆”的应试教育更可怕。

前不久央视报道了教育八大潜规则,这八大潜规则的滋生,便是起源于虚伪的素质教育,表面上没有了择校、没有了升学率排行、出台了补课禁令,但是背地里,哪个地方没有择校、不讲升学率,不是补课猖獗。

虚伪的素质教育不但造成素质教育轰轰烈烈的假象,迷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且,其本身就是“说谎教育”:

一些政府官员、学校领导在各种场合高调宣传素质教育,但转过身来,在经费的拨付、学校评优、教师考核中,实行的还是应试教育那一套,更离奇地是,为应对政府部门组织的素质教育检查,一些学校要组织学生事先排练早就荒废的副科,并训练学生回答一系列关于素质教育的“标准答案”。

可以说,虚伪的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之上,罪加一等,它造成的荒谬景象是,所有老师都要谈素质教育理念,装点素质教育门面,却人格分裂地从事应试教育。

办学和教育的底线是真实,推行素质教育,必须说到做到,改革升学选拔制度,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选择权,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如果“说到”而不“做到”,其结果比不说还糟糕。

我国的素质教育概念从1987年开始已经提了整整22年,一个当年出生的孩子今年已经大学毕业,试问,他们接受的教育,是不是比80年代还要“应试化”?

这样的素质教育,给教育带来的问题,除了积弊甚深的潜规则,还有就是整个教育,充斥虚假。

最近,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家陶西平在武汉为教育界做主题报告时抨击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弊端。

他说,“我记得韩寒说过一句话:

‘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写作文开始的。

’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母亲都是善良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写了一个虚拟的母亲。

”虚拟母亲,仅仅是所有教育内容与教育结果的表现之一。

我一直主张推行教育制度改革,以真正革除基础教育的应试弊端,但反对那些不进行制度改革,却鼓吹的素质教育新政。

如果没有这样的改革,还不如老老实实告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我们无力进行素质教育,就这样应试下去吧,不要去做遮遮掩掩的无用功,更不要在应试教育的牢笼边,立起素质教育的牌坊,至少,这可以真实一点,不那么虚伪。

教育心理学中,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而小学的品德教育应立足于最基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鼓励和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品德良好的小学生。

但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与孩子们的接触,我发现小学的品德课程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中彩那天》是一篇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的故事,故事中主人公的父亲替同事买了彩票,结果同事的那张中了一辆奔驰轿车,经济拮据的父亲面对诱惑,仍把中奖汽车给了同事。

当我讲到这里准备教导学生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的时候,下面传来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老师,这人真傻,要是我,我就要汽车。

”“就是,我也要汽车。

”······我临时起意,做了个调查,班内的64名学生中,居然有将近60名学生认为汽车该要,由此可见小学德育教育的悲哀。

班内的学生在假期期间自发组织了一次小聚会,我和几位家长应邀参加。

十岁左右的男生仍很拘谨,不肯表演节目。

无耐之下,我要求几个男生合唱国歌,其中居然有人说不会唱;后来改为唱少先队队歌,这次不会唱的人更多了;有家长提议,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没人会唱······最后只得唱了几句动画片中的插曲了事。

家长不禁埋怨,孩子在学校都学了些什么?

以上两个事例只是日常教学中的小缩影,身为00后的现代小学生,他们的德育真的很令人担忧。

在家家长忙于工作,鲜有时间辅导孩子,即使辅导也是着重于孩子的成绩,对德育方面极少涉及。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跟孩子的接触最多,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

学生的自由时间多用来看漫画和上网,无形中,孩子的德育教育就被忽视了。

在学校,品德虽然是一门常规课,但极少有人重视,课上几率散漫,大多数学生都是自己在干自己的事,很少有学生听课。

德育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孩子的道德认识和情感,使其拥有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如:

诚实、谦让、礼貌等。

但现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是,孩子们并没有学到这些。

最令我担忧的是,孩子们缺少爱国主义教育,他们已经不知道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无法体会革命先辈们的艰辛。

国家应该认识到了这一点,最近两年在中央各卫视集中播放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的电视剧,如:

《解放》《我的兄弟叫顺溜》《绝密1949》等。

但这些显然难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相反,偶像剧在孩子中极为受欢迎。

相比之下,外国的德育及爱国教育就比我国发达一些,在美国小学中,美国的历史课是一门必修课,从小就教育美国的小学生们热爱自己的祖国。

中国教育在不断改革,随着改革,漏洞也会越来越多,我们只能期待中国改革的步伐能走得快一些,大一些。

孩子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光是拥有知识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高尚的品德来指引他们正确运用自己的知识,更需要爱国情操来促使他们为国家奉献他们的智慧。

教育是立国之本,而德育则是民族发展之本,德育的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浅议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从事小学德育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我想从以下几点浅谈我对中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重要性的看法:

  一、从小事抓起,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应从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进行道德教育只让孩子背那些条条框框是不行的,只让孩子停留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表象认识上也不行。

孩子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使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是对、为什么是错,而且付诸以行动中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此外,对于现在的教师也还存有另外一种困惑,那就是孩子(特指小学生)在学校上课期间在老师的教育下、在学校的监督下养成了较好的习惯,能够较好的按照行为规范要求自己,但到了假期(寒、暑假,尤其是春节)在家长们溺爱的强攻下逐间迷失方向“重操旧业”,开学以后教师还得从头再来,如此周而复始的教育虽然耗尽了教师的大量心血但收效甚微。

  二、学校教育应是教育的主导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离不开诸多环境和因素,但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

  因此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抵制不健康的消极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此外,我们不怕学生出错,只要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错误并且改正错误,我们都应该视为诚实、勇敢、有错就改的积极表现。

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可以筹措资金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以满足学生的求胜心和满足欲。

三、教师是学生德育教育的组织者和倡导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塑造者,同时还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

“执教品先行,育人先育己”。

  同时要在教育学生方面、评价学生方面多想办法多谋策略,精通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模式的单一性为多样性,因为“懂得教育方法的老师会用100种方法教1个学生,而不懂得教育方法的老师会用1种方法教育100个学生”,在“传道”

  和“授业”的同时努力做到以人为本,遵循“做学问首先学会做人的原则”,努力使学生在“得道”的同时领悟“德道”的含义。

  在“授业”的同时重在教给学生“获业”的方法,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同志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简单而又精辟地概括了教育得法的原则。

改变简单粗暴的传统教育方式,用水的柔性、春雨的滋润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不是椎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卵石日臻完美”印度着名的诗人泰戈尔又一次阐述了“润物无声”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奇迹。

古人云,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统思想教育是每位教师的责任,让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知道,正人必先正己,教师的言行举止时时影响学生。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

俗话说:

打铁还须自身硬。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楷模形象,尤其是小学阶段,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所以必须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去组织实施德育工作的宏伟蓝图,雨露滋润和苗壮,辛勤育花花更红。

  四、青少年德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随时都有可能产生难以预料的问题,需要人们有足够的应变本领和心理承受能力,而这些能力和本领需要从小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而这些绝不是单靠心理教师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可以完成的,众所周知,我国的青少年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

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教师、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小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宽容的心理素质,以及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定信心和坚强信念。

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令人触目惊心。

究其原因有家庭、社会、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此外,除此之外,个别地市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歧视、因贫困导致辍学而流落街头以及八、九十年代后出生孩子孤僻、任性、缺乏团队意识等现象,都是严重影响青少年德育滞后的原因所在。

众所周知,经历了“二战”失败以后的日本和德国在短短几十年里仍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这与国民教育的成果息息相关。

在日本各级政府、学校和家长把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置于首要,从小就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建立起了团结、团队、共荣的意识;而在德国“每个孩子都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关心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强烈意识更是植根于每个德国民众的心里,他们从关心每个孩子的身体健康、行为操守甚至于节约每一滴水入手,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这也是别人成功的经验所在。

而在我国,特别是我们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的落后、意识的淡薄、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消极思想不仅严重影响了地区教育的滞后也耽误了一大批正待成长、含苞待放的花朵。

孩子们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染苍则苍,染黄则黄”,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家长和社会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了解帮助学生明辨是非,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影响,长大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在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