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0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师版高考押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6948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0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师版高考押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0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师版高考押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0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师版高考押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0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师版高考押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0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师版高考押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0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师版高考押题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0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师版高考押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0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师版高考押题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0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师版高考押题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0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师版高考押题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融领域的信托往往是管理和募集资金,教育领域的信托则是管理和募集知识和技能。

从信托的四个主要特性上讲,学校教育就是一种信托,就是连接各方的信托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权利边界被划定,责任和义务也得到了重构。

接受教育权利也是与生俱来的。

幼童成长过程中首先要像动物一样会吃会睡会生长,而父母则天生具有教育子女的义务,否则就是不负责任的父母。

孩子长大成人后要进入社会就需要了解其规则,而这些规则绝大部分是通过社会教育而非父母教育才能获得的。

于是教育的权利就分成了三种:

教育权利、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实施教育的权利。

简言之就是:

教权、受教权和施教权。

孩提时这种权利区分还不明显,因为它只涉及父母和孩子两方。

当孩子被送到幼儿园或者寄宿学校时,这种教育权利就被重新界定。

这时候委托人就是父母,受托人就是幼儿园或者学校,受益人则是孩子。

在规定期限中,也就是上学期间,三方的教权和责任被自然划定:

首先,委托人将受益人委托给学校,可能得为此支付一笔可观的费用,还要保证按时缴费,并配合学校安排作息时间;其次,受托人则会在规定期限内尽量达到预期目标,比如在六年内完成所有小学课本的教授;最后,受益人身心得到计划中的成长,当然这是在遵守学校规定的前提下。

在一个现代国家,受教权既包含了每个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包含了国家义务方面,就是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的机会和物质条件。

而施教权也包含了施教义务,就是说无论父母还是乡邻,国家或者社会机构抑或企业,均负有教育责任。

幼儿园、托儿所和学校都是一种形式的教育信托,它们都具有独立性,独立于家庭教育,独立于社会风气。

在这里学生被教导要听老师的话,老师的话往往高于家长的话,更受孩子们的重视。

老师的权威往往高于家长的权威,因为与家长相比,老师说的是公众语言,阐述的是普遍性道理。

教育理念应该是独立的,家长应牺牲置喙权,不能干预学校教程。

因为每个家长都要求置喙权的话,教育关系就会混乱,教权一乱,施教权也就无法实行,受教权就会受到侵害,受教人利益就会受到伤害。

教育管理也应该是独立的。

应该强调的是社会教育,家长在这种关系中好像是个课外辅导员的角色,主要课程则应该是由学校设计。

施教者应该以育人育德为目的,使受教者身体健康品性良好学业有成,而不仅仅是长大成人。

(摘编自2014年10月20日《学习时报》)

1.下列关于“教育信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自委托人将孩子(受益人)送到幼儿园或者学校(受托人)时起,教育信托关系就产生了。

B.委托人将受益人委托给学校的同时,要向学校支付一定的费用,并要配合学校的有关安排。

C.受托人在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期间,要让受益人完成相关课程,并要达到委托人的预期目标。

D.受托人有责任在受益人遵守学校规定的前提下,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其身心得到计划中的成长。

答案 C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学校教育就是一种连接各方的信托关系,在这一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权利边界被划定,责任和义务也得到了重构。

B.孩子长大成人后要进入社会就需要了解其规则,而这些规则不是由父母教育能获得的,而是通过社会教育获得的。

C.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的机会和物质条件,是一个现代国家应该尽到的义务。

施教权也包含了施教义务。

D.与家长相比,老师说的是公众语言,阐述的是普遍性道理,因此,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的权威往往高于家长的权威。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原文说的是“这些规则绝大部分是通过社会教育而非父母教育才能获得的”,并非全部。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信托关系,所以,处于关系中的各方面人员既应该有自己的权利,也应该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B.虽然说学校教育是一种信托关系,但教育子女是全社会的事情,父母和一些社会机构等对受教者也应负有教育责任。

C.在接受了委托人的委托以后,施教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受教者在身体、学业、道德品性等多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D.在学校教育这种信托关系中,学校的教育管理应是独立的,家长不能过问学校的教育工作,主要课程应该是由学校设计。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不能过问”过于绝对。

最后两段的表述有“不能干预学校教程”“家长在这种关系中好像是个课外辅导员的角色,主要课程则应该是由学校设计”等。

答案 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

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

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

“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

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

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

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

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

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

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

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

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

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

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

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

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

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

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

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

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

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C.茶盛于宋朝,上至宫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答案 B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

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已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C.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D.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解析 茶具有五千年的历史,记录了中国的一山一水,但这不等于记录了五千年的兴衰更迭,曲解文意。

答案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

D.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答案 D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

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

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

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

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

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中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

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

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地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

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

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既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由西向东的路径上是否就都比中原早呢?

科学的考古材料告诉我们:

很遗憾。

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

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

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十九世纪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摘自《青铜文明源流考》,有删改)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西来说”兴起于十九世纪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B.“西来说”起初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他们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证据。

答案 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和甘肃东乡出土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中国最早的铜制品和青铜器。

C.龙山文化遗址中发掘的铜器及与熔铜有关的遗物,应该可以证明我国铜文化是由中原地区向四周传播的。

D.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其源头是中原地区。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面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因果关系于文无据。

答案 D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言获诺奖与文学生活的重建

刘 忱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所有中国人都感到高兴。

文学也再一次成为公众瞩目的领域。

这对中国当代文学生活的重建将产生重要的积极意义。

莫言获奖是对其本人文学才华的肯定。

莫言出身农村,生活底蕴丰富,但这只关涉他小说题材的选择,他在小说中触及人的困境和矛盾,写出了人类的普遍性高度,这大概就是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的原因吧。

莫言获奖开拓了中国人思考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新视野。

民族文化需要寻找一条与世界连接的桥梁,让世界读懂自己,同时也让自己读懂世界。

借莫言获奖的契机,中国人应该重新思考本民族文化与人类共通文化之间的关系,与全世界各民族一起,共同建设和谐的世界文化。

因此,作为一个大国,应该具有开放自信、从容淡定的气度,那种容不得异己、害怕批评的心态应该过时了。

莫言获奖还在于唤起了我国公众文学生活的重建。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开始转型以来,文学生产创作和阅读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电脑、手机或影像文化产品扩展了公众的阅读空间,可能也因为这样,文学从社会生活的中心退守边缘了。

实际上,是因为社会生活的分化,分化了文学阅读的层面,也让一些人失去了阅读文学的兴趣。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人一方面声称“不读文学书”,另一方面却痛心疾首地声讨文学:

“为什么没有可读的文学书?

”这真是怪事,不读怎么知道有没有可读的!

在这种怪圈里,公众对文学越是缺少关注,对文学就越缺乏信心,文学就越是在大家眼里“没有什么可读的”,即便文学已经提高很多。

这些情绪本来与文学无关,但文学很不幸地充当了大家的“箭垛”,简直躺着中枪!

莫言的获奖,至少把公众与当代文学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可以让公众重新评估当代文学的水平,知道今天我们中国仍然有一大批成熟的作家和作品,拿到世界上去比也是一流的。

让大家对我国的文学生产萌发出热情,鼓励热爱文学的青年去写作、去发现、去阅读,用文学去塑造自己。

莫言的获奖对于提振中国当代文学的时代风气有积极作用。

在莫言之后,还必须思考如何解决我国当代文学生产的种种难题。

培育有利于文学生产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文学大家出现的文化土壤是今天社会的责任。

我们当然应该寄希望于莫言以及更多的“莫言”,希望现有的文学生产和管理体制更宽松、更包容,文学百花园里生机勃勃,永不凋零。

(有删节)

1.关于“文学生活的重建”,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家的创作要敢于触及人的困境和矛盾,社会要培育有利于文学生产和文学大家出现的文化环境。

B.我国的民族文化要具有开放自信的气度,不要害怕批评;让世界读懂自己的同时也让自己读懂世界。

C.我国公众可以以多种形式参与到文学的生产创作和阅读中,激发对文学生产的热情,用文学塑造自己。

D.现有的文学生产和管理体制应该更宽松、更包容,使中国当代文学产生更多的优秀作家和作品。

答案 C

2.对文学从社会生活的中心退守边缘原因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脑、手机或影像文化产品扩展了公众的阅读空间,文学生产创作和阅读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B.虽然我国小说艺术水平逐步提高,但由于各种阅读方式普及太快,致使大家觉得“没有什么可读的”。

C.社会生活的分化导致文学创作层面的分化,让一些人失去了阅读文学的兴趣,阅读走进了一个怪圈。

D.中国当代文学虽然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家、作品,但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影响了人们对文学的关注和热情。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各种阅读方式普及太快”无中生有,大家觉得“没有什么可读的”是因为公众对文学缺少关注。

C.偷换概念,社会生活的分化不是导致“文学创作层面的分化”,而是“分化了文学阅读的层面”。

D.“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不合文意。

答案 A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莫言获奖说明中国人已经重新思考本民族文化与人类共通文化之间的关系;容不得异己,就很难共同建设和谐的世界文化。

B.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和世界上一流作家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这些作品必将成为世界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C.公众对当代文学缺乏关注和信心,严重影响了当代作家的创作水平,也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D.只要我国公众对文学萌发出热情,具备了有利于文学生产的社会环境和有利于文学大家出现的文化土壤,就会产生更多的“莫言”。

答案 B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在评判历史时,往往首先承认那些已经“死亡的”物质形态,即文物。

古代的长城作为一道军事防御线,今天已失去原有的功能,成为“死亡的”历史创造,而大运河仍然“活着”,发挥着其原有的部分功能。

随着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的深入,传统的文化观念逐步发生改变,人们发现今天仍然在使用的活态历史创造也是一种文化遗产。

现有的文化遗产理念认为,过去的创造不是现代化的包袱或者障碍,而是积极参与现代化甚至有着非凡价值的文化成就。

大运河申遗张扬了开放、共享的价值。

东西走向的长城和南北走向的大运河构成了两个反差巨大的文化遗产类型,前者是防御的、静止的,后者是开放的、流动的。

与走向封闭与隔离的长城不同,大运河把多种地域文明形态串联起来,增强了文明的流动性和文化的共享性。

它发挥的作用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推进人类发展的是流动开放的文明形态,固守防御的创造只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起作用。

大运河申遗改变了我们对古代文化的审美观念。

以往的遗产申报重视宫殿、都城、帝陵等所谓精英层面的文化形态,而忽视了那些由普通人创造、供普通人使用、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遗产形态。

虽说大运河的出现跟隋炀帝的个人意志紧密相关,但它主要是地方政府和普通劳动人民建造起来的,是用于生活而非为特定政治行为服务的水利和交通工程。

大运河的长远保护之路更为漫长。

大运河沿岸有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形态,既有城镇、乡村、集市和码头,也有商业、工业、交通和水利设施。

可以说,大运河在文化遗产形态上的整合性、复杂性和利益的多边凝聚性,把历史与现在乃至未来有机结合起来的交融性,超越了我国其他所有的文化遗产类型。

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必然涉及运河两岸的土地使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牵涉到水利、交通和文化等诸多部门,更与沿岸地区的人民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体系这种历史创造的认知度息息相关。

大运河是一个活态的遗产,是一个活着的生命机体,我们应该允许在对其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修复。

据我所知,很多工程主要是出于安全而修复两岸的舶岸和码头,并且在修复的时候,尊重它原有的结构、机理和材料。

重新开掘山东以北的大运河河段,恢复通航,这是大运河的复兴,是值得赞赏的。

因为南北大运河本来就是连通的,后来因为公路、铁路和航空等现代交通方式的兴起,传统运河的使用价值渐渐衰退,造成北河段的废弃。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发现水运其实是一种环保且成本低廉的交通方式,而且对于北方而言,大运河的复兴在用水、排水、绿化和生态方面的价值也逐渐凸显。

所以,我们复兴大运河,既是对历史的一种复活,也是对古代创造的古典价值的重新认识与利用。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肩负保护大运河文化价值的责任,如航线的选择及运河的形态,都要尽量尊重原貌。

(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有关大运河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仍在使用的“活态”历史创造——大运河是一种文化遗产,不是现代化的包袱或者障碍,而是积极参与现代化甚至有着非凡价值的文化成就。

B.大运河申遗开放、共享的价值体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流动开放的文明形态,大运河申遗改变了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审美观念。

C.对于大运河,应该允许在对其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修复,如出于安全修复两岸的舶岸和码头时,都要尊重它原有的结构、机理和材料。

D.虽然大运河的建设跟隋炀帝的个人意志紧密相关,但它主要由地方政府与普通劳动人民建造,是用于生活而非为特定的政治行为服务的。

答案 C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东西走向的长城和南北走向的大运河构成了两个反差巨大的文化遗产类型,而作为防御的、静止的历史创造,长城已经丧失了原有的功能。

B.大运河把多种地域文明形态串联起来,如今仍然“活着”,依然像以前一样,发挥着其沟通南北经贸文化交流的功能,促进了文明的流动和文化的共享。

C.大运河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将历史与现在乃至未来有机结合起来,其交融性超越了我国其他所有的文化遗产类型。

D.大运河是用于生活的水利和交通工程,它的申遗说明人们开始重视那些由普通人创造使用、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遗产形态。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运河沿岸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形态,复兴大运河既是对历史的一种复活,也是对古代创造的古典价值的重新认识与利用。

B.大运河是一个活态的遗产和生命机体,保护大运河跟沿岸人民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体系这种历史创造的认知度息息相关。

C.由于水运是一种环保并且成本低廉的交通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