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4690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docx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docx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

三明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考练习卷

(二)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汉代法律规定:

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

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皆在禁杀之列。

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 )

A.宰杀耕牛现象严重                      B.农业经济得到强化

C.社会动荡耕牛锐减                      D.尊重民众宗教禁忌

2.北宋建立不久,宋太宗对宰相说:

“井田之制实为经国之要道……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

”这段话反映出北宋初期( )

A.社会秩序安定                    B.土地兼并缓解

C.租佃关系发展                    D.井田制度得到恢复

3.清初,江西、江苏、福建等省,“佃田者不输租”已经“积以成习”,地主在出租土地时,往往要求佃农缴纳押金,租约期满再行返还。

这从侧面说明( )

A.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佃农风险意识增强

C.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D.清初土地兼并严重

4.“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

如果这一土豪生活在唐朝,不可能成为他显摆资本的是( )

A.灌钢法制作的钢刀                      B.精美的青铜酒器

C.艳丽柔和的粉彩瓷                      D.胎质细洁的白瓷

5.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

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

A.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

6.隋朝将作大匠宇文凯曾严令:

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

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者有严格的从业要求        B.隋朝的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

C.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        D.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被废除

7.史载,北宋都城中的瓦舍勾栏集演艺与消费为一体,颇为兴盛。

被士大夫视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子弟流连破坏之门”。

由此可知当时( )

A.社会上层生活腐朽堕落              B.民众消费水平差别明显

C.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征              D.市民阶层成为社会主体

8.有人说: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据此,材料观点认为“重农抑商”政策( )

A.实现了其效用的最大化        B.始终是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          D.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9.汉文帝说: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这反映了( )

A.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                  B.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

C.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

10.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

这说明( )

A.当时尚未形成世界地图的概念     B.中国长期处于世界中心

C.世界市场雏形还未出现        D.中西方缺乏相互全面的认识

11.有西方史学家建议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一中古一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

该建议旨在强调( )

A.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

B.资本主义在欧洲扩展的历史进程

C.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居于中心的地位

D.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12.某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全球化”等相关资料。

你认为他们要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

A.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新技术对世界面貌的改变

C.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分散到整体

13.观察下图。

下列对作者在书名中所用“海上囚徒”的解释,合理的是( )

A.这种贸易中的奴隶都是各国的犯人  B.海上航行时不服从者被囚禁在船舱

C.奴隶贸易是解决非洲犯罪的主要措施D.贸易中被贩卖的黑人缺乏基本人权

14.世界体系霸权周期是不断更替的,霸权国家也是不断更迭的,而世界体系结构本身也一直处在不断变动之中。

在历史上,世界体系曾存在三个中心。

它们是( )

A.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B.17世纪的西班牙、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C.17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D.17世纪的西班牙、19世纪的荷兰、20世纪的英国

15.工业革命期间,欧洲居民的食物类支出的比例一直偏高,约占收入的一半左右,但呈下降趋势;其他支出,特别是衣着、居住、奢侈类支出比例则有所上升。

这表明工业革命推动了( )

A.产业结构的变化               B.就业结构的变化

C.阶级结构的变化               D.消费结构的变化

16.“当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后,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便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

”材料表明蒸汽时代到来( )

A.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             B.使初等教育得到逐步普及

C.客观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D.造成从事直接生产的男性减少

17.“社会”这个词在17世纪前从未被用于涉及人类生活在其中的组织系统,18世纪后不具人格的社会关系逐渐取代了血缘的、亲属的社会关系。

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启蒙运动的深入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宗教改革的影响           D.科学技术的进步

18.据相关资料统计,19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生产的汽车每年只有几千辆,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的汽车年产量已猛增到50万辆以上。

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电动机的创制和使用        B.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

C.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D.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

19.1936年1月24日出版的《时代》周刊,以“中国在哪里?

”为小标题来叙述封面人物之一的蒋介石。

以下对“中国在哪里?

”的回答,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中国在同盟国集团中              B.中国在建设中

C.中国在“解冻”中               D.中国在内战中

20.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这两次工业化浪潮都( )

A.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B.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

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             D.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21.以下是张海鹏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 )

第一卷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第二卷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

第三卷……(1865—1895)第四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1)

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A.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        B.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C.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D.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22.有中国近代竹枝词云:

“寿头最怕请西餐,箸换刀叉顶不欢。

”意即:

寿宴上最忌讳使用西餐刀叉,影响寿宴喜庆的氛围。

从文明史观看,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B.远代中国人对西方饮食的抵制

C.西餐已经普遍盛行           D.近代中国饮食受传统思想影响

23.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

”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                B.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

C.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               D.交通的发展是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

24.苏联领导人指出: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

”这一思想(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B.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

C.主张建立推广市场经济体制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25.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

……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

列宁的“改良”是( )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D.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自由贸易

26.赫鲁晓夫曾说:

“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

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

”这( )

A.赫鲁晓夫希望调动农庄的积极性      B.当时的农业生产趋于停滞

C.赫鲁晓夫依然迷信斯大林的经济体制D.当时的农业政策脱离实际

27.20世纪80年代,苏联民间流行的说法是“《真理报》上无真理,《消息报》上无消息。

”这反映了苏联( )

A.贬低戈尔巴乔夫改革                  B.民众缺乏坚定的信仰

C.人们生活水平非常低                  D.宣传与实际相距甚远

28.罗斯福新政在当时的美国遭到了有些人的尖锐批评,有的讽刺《全国工业复兴法》是从共产党宣言中抄来的,有的说“新政”是“披着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

上述言论在本质上反映了( )

A.美国的自由传统根深蒂固          B.罗斯福政府丧失了民众基础

C.新政侵蚀了白由主义根基          D.危机导致社会缺乏基本共识

29.钱满素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说:

“新政完成了一次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是政府干预经济,二是政府对人民的福利负责。

”这里美国“政府对人民的福利负责”的具体表现是( )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工业生产

C.调整农业生产                    D.实施社会救济,以工代赈

30.有学者说,罗斯福新政“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道路——有管制的资本主义”。

该学者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 )

A.放弃了资本主义自由体制         B.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C.开创了国家干顶经济的先河        D.是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结果

31.有学者说,在现代化发展的某一阶段上,“当非西方国家仍在为实行现代化而伤透脑筋,西方国家则似乎已出现超越现代化的新动向。

”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一阶段“新动向”的是( )

A.工业生产比例显著降低              B.西方优势地位完全确立

C.社会生活世俗化城市化              D.现代经济模式趋于定型

32.据统计,1965年,美国最大的100家工业公司中,家族控制的占36%,经理控制的占64%。

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是( )

A.政府打击私人垄断资本            B.“经营者革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