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语文专项总复习之议论文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6669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中考语文专项总复习之议论文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北京中考语文专项总复习之议论文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北京中考语文专项总复习之议论文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北京中考语文专项总复习之议论文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北京中考语文专项总复习之议论文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中考语文专项总复习之议论文含答案.docx

《北京中考语文专项总复习之议论文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中考语文专项总复习之议论文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中考语文专项总复习之议论文含答案.docx

北京中考语文专项总复习之议论文含答案

第十一部分议论文阅读

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很多不同阶层的人,正面临着提笔忘字或者患上“电脑失写症”的困惑,遗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艺术,但是,不少的人尤其是网络青年,对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却是得心应手。

“偶稀饭你酱紫的人”,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或许再熟悉不过,而大部分年纪稍大些的人,恐怕只有目瞪口呆的份。

这句网络语言翻译过来就是“我喜欢你这样子的人”。

这种用法在网络上早已流行多年,但这只是目前汉语、汉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面对中国汉字存在的这些危机现象,有的文化批评者说,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记载着中国文化的变迁。

中国人的一切情感,都藏匿在小小的方块字中,如今却在电脑和手机的冲击下面临危机:

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取代,当写日记变为写博客……长此以往,汉字会消亡吗?

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语言、文字,应该看作是在每一点上与我们的生活互相渗透的东西,与我们时代的心灵和精神具有密切的联系。

我们提笔忘字、患上“电脑失写症”,网络语言泛滥,或者是汉字被肆意错改、错用,实际上反映出了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我们正在陷入某种精神的贫困。

(许民彤文,《北京日报》2010年9月)

【材料二】

网络语言的兴起、传播反映了多元、狂欢与草根特性,吐槽调侃、消解权威、隐喻自嘲表现出网民自我定位的弱势化。

2015年,以“反鸡汤文章”为特点的网络语言再造获得网民关注。

现代汉语中,对这类语言并无标准的解释,网民通常将其视作“心灵鸡汤”类励志信息的对立面,也有网友称之为“心灵砒霜”。

例如,自我定位为“超搞笑的原创糗事笑话分享社区”的糗事百科,在2015年12月进行了一次“一人一句负能量”的街边采访。

其中,“虽然你长得丑,但是你想的美啊!

”是对品貌的调侃;“如果给你一个亿,让你吃屎你吃吗?

我能把他吃破产。

”这是对拜金的自嘲;“比你优秀的人还在努力,那你努力还有屁用。

”这是对奋斗的解构;“真正努力过的人才知道,其实家庭背景,才是不可逾越的。

”这是对拼爹的无奈。

此类网络语言表现出网民对传统的文化、道德宣教的不认同,形象地折射出大众对现实生活的戏谑。

这种看似“负能量”的网络语言,是网民对社会现象、价值思潮的种种不满、抑郁和愤懑的体现,反映出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同时也表现出个体网民面对现实境遇的无奈。

这种以消极的形式表达出现实消遣、自我弱势化的趋向,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困顿。

(来自人民网,2016年3月25日)

【材料三】

2015年五大网络流行语

序号

网络流行语

微博

微信

博客

论坛

热度

1

不要不要的

613735

841679

205766

608700

599517.4

2

我想静静

138681

79145

201749

829624

271622.4

3

我也是醉了

398315

312163

67517

223066

271260

4

现在整个人都不好了

117214

200139

316021

513252

261060.5

5

也是蛮拼的

119092

125811

26150

56812

90063.3

(来自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5年网络语象报告》,2016年3月)

1.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这两则材料共同的观点是。

2.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个流行语,结合材料二,简要说说其网络意思以及你的理解。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生活实际,就下面华东师大民俗学教授李明洁对网络语言的看法提一个问题,并简要说说理由。

互联网时代涌现出的新生力量中存在高贵文化的萌芽,当形形色色的自媒体提供多样的文化选择的时候,社会是健康的。

而语言是一个生命体,目前公共领域出现的某些不雅词汇正说明中国社会处在青春的粗口期,我们应当试着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度过和改良这个时期。

问题:

理由: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多读、熟读、识破,可以看成读书的三重境界。

但在通常情形下,大凡谈到读书,人们往往首先主张多读,继而强调读懂——识破,至于熟读的主张说的并不多,甚至往往被忽视。

其实,倘若真能做到熟读,那么,对书内容的理解必定深入以至接近识破。

②【甲】古人称“《文选》烂,秀才半”,即指熟读《昭明文选》,可以成就半个秀才。

苏轼的读书体会则是“故书不厌百回读”。

古人作诗的秘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更是大实话。

其实,眼下倘有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人士,吟哦不绝,不用作诗都要羡煞人。

这就是熟读的好处。

③【乙】我们提倡熟读有价值的书,既可以是通常所说的经典和名著一类的书,也可以是一本或几本优秀的专业类书,甚至可以是一些高质量的知识普及类的图书。

但必须是同类书中的精品。

只主张熟读,而不问书籍之优劣高下,以至于去熟读诸如宣扬脸皮要厚如城墙,心要黑如煤炭的《厚黑学》一类的垃圾书,熟读许多既无趣又假话连篇的书,熟读内容质量很不可靠的书,实在是对自己宝贵生命的糟践。

④【丙】排除社会功利的目的,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手段,读自己喜欢的书是最基本的要求。

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书,其书再好我们也难以读好、读熟。

在读书上,哪里有兴趣,哪里才会有阅读,哪里才会有记忆。

当然,兴趣可以养成,但需要主客观的修养一致。

总之,在选取需要熟读的书时,兴趣实在是不可或缺的。

否则,硬着头皮去读,强行去读,再读也熟不起来的。

⑤作为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不妨多读、泛读,随意去读,但最好能选一本乃至几本自己喜爱的好书去熟读,受益必定多多。

一个读书人,一生熟读几本好书,只要下一点决心,总还是能做得到的。

4.本文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6.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甲】【乙】【丙】处。

(只填序号)

A.熟读须好书,但一定得是自己喜欢的好书。

B.书宜熟读,但熟读的一定得是好书。

C.好书宜熟读,这几乎是我国古代读书人比较相同的体会。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

三、阅读《体味人生“上止正”》,回答问题。

一位老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晚辈追问怎样才能让人生行稳致远,他没有讲大道理,只是说了三个字:

上、止、正。

这三个字,形如玩文字游戏,细味之下,却颇富哲理。

  

“上”者,上进,保持一颗上进心,对所认定目标始终如一地执着追求。

俗话说得好,“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

从呱呱坠地起,每个人几乎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后天努力不一样,便有了好差、先后、强弱的差别。

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人生只有不断超越,才能行稳致远;只有不断历练,才能愈发成熟。

发愤图强,精进不休,可以使我们的生命更充实,人生更有价值。

  

“止”者,知止,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自己给自己“叫停”。

《增广贤文》有云: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知止,意味着心中有度,懂得节制欲望、控制本能。

把握不好度,健康会在大吃大喝中受损,名节也会因贪占侵吞而受辱。

知止,也意味着心中有界与戒,哪些朋友不能交,哪些地方不能去,哪些东西不能拿,都要讲纪律、有分寸。

朱熹有言:

“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

知之,则志有定向。

”知止,是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守住道德底线,不越法律红线,便可以筑牢成功的围堰。

知止的关键在于清醒,意念清醒才能克制私欲,从不逾矩;志向清晰才会志之所驱,不受干扰。

  

“正”者,守正,心有正气,胸有信念,人以正气立,事行正道远。

无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献身,还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持身守洁,正气总能给人心以温润,给社会以光明。

对居官从政而言,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比什么都重要。

守正的关键在于坚定,所谓“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正气凛然不失节,邪气就会让路;正义昭彰不退缩,黑暗不驱而散。

  

上进、知止、守正,代表着人生的起点、拐点和支点。

起点要高,拐点要慎,支点要牢,三者互为砥柱,互为护佑,一环环紧扣起来,人生画卷展现的才会是绚丽图画,而不是污淖或者凌乱。

如果把人生看成一辆驶向未来的列车,“上”好比油门,加油提速完全由自己来控制,速度上去了,就可以更快地抵达终点;“止”好比刹车,危险时刻如不当机立断、紧急制动,结果就会车毁人亡;“正”好比。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呢?

”保尔•柯察金的人生之问,让一代又一代人思考。

现实中,“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大有人在。

年轻人上学怕苦、工作怕累,一些小困难都扛不住,上进心长满荒草,梦想难免沦为侈谈。

一些人退而不休、走而不放,利用各种关系干预插手原地区、原部门的工作,如能当止则止,怎会腐化堕落?

落马官员忏悔自己的堕落过程,常自言被亲情压倒原则、欲望淹没党性、私利泯灭正气,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不走正道?

人生没有涂改液,不可能推倒重来,该怎么设计自己的人生路,马虎不得,随意不得。

“若将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万盘。

”人们会用各自不同的人生格言来引导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些格言也都自有其道理,不必强求一致,但“体味好人生的‘上止正’”,必定是能使人受益无穷的一条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3日04版,有改动)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文章内容,将第⑤段最后一句话补充完整。

9.阅读第③段,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怎样理解“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一个美国心理学家以大学生为对象做了一个研究:

做笔记与不做笔记对学习的影响。

结果表明:

听课时自己动手写摘要的学习成绩最好,边听边看摘要自己不动手的成绩次之,单纯听讲不做笔记也不看摘要的成绩最差。

这个研究成果不禁让人想到了“拙”与“卓”的关系。

②“拙”是“一个钉子一个铆”式的手段与方法,“卓”则是斐然的成绩和超凡的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大凡常人都梦想“卓”,但在实际追“卓”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人梦想一步登天、一鸣惊人,却常常忽略“拙”与“卓”之间的关系,要么有想法没行动,要么有行动没恒心,要么热衷于投机取巧,不屑于一步一个脚印地花“拙”功夫。

③天底下难有坐享其成的好事。

要会吟诗,前提是“熟读唐诗三百首”;要把一部书弄得清楚明白,条件是书读多遍;要习得一身番真武功,就得“入门先站三年桩”。

为学如此,习武如此,想干成一番事业亦如此。

要想取得“卓”,首先必须“拙”:

要有虚心待事、耐心经事的“憨态”与“笨劲”,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愚法”和“倔强”。

古人倡导的“巧诈不如拙诚”“大巧若拙”,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④纵观那些从古至今的卓越者,无一不拥有“拙”的劲头和“拙”的表现。

汉代司马迁著成《史记》这一不朽之作,就是通过博览、遍访、收集、整理的“笨”功夫,花了18年的“拙”劲才写成。

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高峰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结晶。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靠的是50余年始终奋斗在农业科研第一线,一次又一次地试验,“笨”耕“拙”耘,不懈地探索。

这些事例无不说明,。

⑤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创新求变,也不是说我们凡事只能使“笨劲”。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任何“卓”的获得——事业的成功,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厚实的功底,离不开带有一点“拙”劲的日积月累,离不开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

10.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1.阅读第④段,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其能够收束全段的内容。

12.文章论述的事理引人深思,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文章给予你的启示。

五、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①底线原本是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

如今,“底线”一词开始在媒体上频频露面,如道德底线、伦理底线、人格底线、职业底线等等。

可见,这里所谓“底线”是一个伦理学术语,是指人无论何种原因处于怎样的境遇中,都需要遵守的社会基本道德规范。

②人生在世,必须有自己坚守的底线。

③道德良心是最基础的一道底线。

帮别人垫钱买彩票,中大奖后分文不取的赵书兵;抱起血泊中的小悦悦,向周围人呼救的陈贤妹;哥哥遭遇车祸身亡,作为弟弟仍不忘把工资发给工人兄弟们的孙东林……他们是普通人,也只是做了一些“很普通”的事,然而,依靠最基本的道德良心作出的选择却使他们于平凡中彰显了人格的光辉,这光辉来自于他们的那种对于做人底线的坚守。

④民族道义是最崇高的一条底线。

【甲】对于宁赴清流、投身汨罗江的屈原而言,以身殉国是他至死捍卫的心灵底线;【乙】对于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而言,保持自身操守是他心灵的底线;【丙】对于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而言,捍卫民族尊严是他心中至死不变的底线。

因为有着这份坚守,他们才做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即使生命逝去,也为后人所敬仰。

⑤相反,没有了底线,企业就会弄虚作假,学者就会指鹿为马,裁判就会大吹黑哨,官员就会贪赃枉法,警察就会刑讯逼供,法官就会草菅人命……这种“恶的蔓延”,会侵蚀社会的道德良知,甚至颠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⑥中国人从来就有底线,做生意,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做学问,言之有据,持之有故;做官,不夺民财,不伤无辜;做人,不卖朋友,不丧天良。

正是靠着底线的坚守,中华民族虽历尽苦难,中华文明却得以延续。

只要每个公民、每个行业都坚守底线、为善去恶,我们的社会就能构筑起更为坚实的道德基础,焕发出更有底气的道德自信。

13.阅读文章②-⑤段,梳理论证过程并填空。

正面论证:

道德良心是最基础的一道底线

提出中心论点:

 

反面论证:

14.请选出第④段中使用不恰当的论据并说明原因?

不恰当的论据是,(填序号即可)原因

六、阅读《学会摆脱》,回答问题。

亚洲草原上有一种野马,长鬃飘飘,骏逸而健壮。

那里同时生活着一种吸血蝙蝠,被称作野马的天敌。

它个头不大却非常难缠,一旦叮上野马,便如沥青粘身,非得吸饱喝足方肯离去。

蝙蝠吸血的时候,野马大概痛痒难忍。

于是,野马摇头甩尾,左旋右转,但是,无论怎样狂奔乱跳也不能把蝙蝠甩掉,野马遂变得暴怒异常,愈加跑跳不停,弄得大伤元气,甚至力竭身亡。

其实,赶走吸血蝙蝠并不难,只要打个滚就能使它松口,只要找棵树就能把它蹭掉,只要跳进水里就能把它淹死或赶跑。

不过,野马的大脑尚欠发达,不会想得到这么多办法。

这个故事,让人不由得想到两个字——摆脱。

生存竞争,谁也不能把对手全都消灭;漫漫征程,谁也无力将坎坷全都踏平。

学会摆脱,在许多时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人一出世,就开始同摆脱打交道:

摆脱摇篮,摆脱爬行,摆脱乳齿,摆脱童声,然后才能一点点长大。

长大后,需要摆脱的东西就更多,剪不断,理还乱,你必须独立面对并设法摆脱。

摆脱需要力量,跑得快,才能摆脱追赶。

非洲草原有一种猎豹,速度奇快,常以羚羊为食。

但它的耐力不行,最高速度只能维持100米左右。

而健壮的羚羊在这个距离内比它跑得还快,且耐力更强。

当猎豹风驰电掣般发起攻击时,羚羊同样风驰电掣般逃避,只要100米内不被抓住,就能成功摆脱厄运。

摆脱需要智慧,方法得当,才能摆脱纠缠。

如果方法不当,不但达不到摆脱的目的,反而得不偿失。

有一次,泰森与霍利菲尔德对阵,老霍采取纠缠战术,一旦两人之间的距离对泰森有利,立即“合理”地将对方搂住。

搂得泰森火冒三丈,无法摆脱,情急之下,一口把老霍的耳朵咬下一块,痛得老霍满台蹦高。

这下子,泰森表面上是摆脱了对手的纠缠,结果却是受到了严厉处罚,丢了奖牌,更丢了面子。

摆脱需要意志,挺得住,才能摆脱困境。

张学良年轻时,曾经吸毒。

深受其害后,决心戒毒,但当时没有什么好方法,只有挺过毒瘾发作时难以忍受的折磨,才可能慢慢恢复正常。

于是,他命人把自己五花大绑在床上,牢固得丝毫不能动弹。

他又严令卫士荷枪实弹把住门口,不管他难受得如何嘶喊号叫,任何人不许动他,违者格杀勿论。

靠着这近乎残忍的举措,他硬是挺过了那翻江倒海、撕心裂肺的痛苦,终于戒毒成功。

 

⑦摆脱需要心态平和,放得下,才能摆脱干扰。

有故事说,二僧同行,遇一河须涉水而过。

恰有一女子也要过河,却因害怕而不敢下水。

一僧袖手,另一僧则把女子背过了河。

到达对岸,女子致谢离去,二僧继续前行。

走了很远以后,袖手之僧还在批评出家人不该背女人云云。

背者说,我早已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还放不下呢?

放不下,即不能摆脱也。

 

⑧如果上述手段都不能奏效,还有最后一个法宝——忍耐。

如果野马懂得忍耐,在蹦跳无效后静下心来,索性咬着牙让蝙蝠吸饱后自己飞走,那就不仅不会丧命,而且可以毫无妨碍地继续自己的驰骋。

忍耐也有两种结果:

一种无碍大局,这种忍耐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另一种有可能伤及身心以至生命,一般人难以承受。

这后一种忍耐,是韩信的钻胯求脱身,是司马迁的忍辱著《史记》,是诸葛亮的空城退魏兵,这需要一种气度、一种胆魄、一种境界。

 

⑨人类世界,比动物世界复杂得多;现代社会,比古代社会纷纭得多。

物质世界高度发达之后,人们更加需要精神世界的祥和安宁。

学会摆脱,才能让你的精神家园永远绿意盎然。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6.文中举泰森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17.通读全文,说说如何学会摆脱?

七、阅读《“零容忍”与“零发生”》,回答问题

①美国作家罗曼·文森特·皮尔写过一本书叫《态度决定一切》,畅销世界,认为一个人采取何种态度,会决定其未来发展乃至最终成败。

其实,对于一方治理者来说,也需懂得这一点。

  ②最近几个事件的舆情走向,就充分说明了相关部门“态度”的重要性。

哈尔滨“天价鱼”几经反转,终被认定为“一起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恶劣事件”,涉事饭店营业执照被吊销并处罚款,当地形象在几度反转中受到损害。

三亚在被曝光“天价厕所”事件后,有关部门查处坚决,认定该厕所为违章建筑,迅速予以拆除,有效遏制了负面影响的发酵。

  ③同一时间段,相似两件事,出现了大相径庭的两种效果,关键在于面对问题的态度:

一个试图遮掩问题,一个直面并解决问题。

以掩盖问题的方式片面追求问题“零发生”,甚至为此弄虚作假,到头来只会使问题越拖越大、越积越多,积重难返、不可收拾。

纸包不住火,问题是摁不下去、也捂不住的。

事情发展的逻辑就是这样,任何道德风险都可能被成倍放大,成为一个行业、一个城市的形象污点。

  ④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绝对的“零发生”根本不可能。

对待问题我们应当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坚决零容忍,力求少发生。

不追求问题“零发生”,而是对发生问题零容忍,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发生一起解决一起,进而吸取教训、举一反三、防患未然。

这样才能真正减少问题的发生,甚至使问题趋近于“零发生”。

这就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辩证法。

  ⑤比如食品安全问题,世界各国无论发达与否都有发生。

美国曾发生“毒菠菜事件”,席卷全国26个州;欧洲在2013年爆发“马肉冒充牛肉”丑闻,英法德等国无一幸免;日本也曾曝出某大型食品公司生产的冷冻食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百万倍。

虽然食品安全问题让这些国家的监管部门颜面扫地,但靠着有过必改、违法必究的高压治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得以重建。

  ⑥这些年,正是得益于利剑高悬、严惩重处,我国食品抽检合格率已从十多年前的60%上升到现在的97%以上。

毒大米、瘦肉精、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奶粉等让人触目惊心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已鲜有耳闻,执法“零容忍”的治理效果正在显现。

可以说,公正严明不是在表态中树起来的,质量合格也不能寄望于打包票,只有“零容忍”的执法态度,才是负面问题的灭火剂、公众信心的推进器。

  ⑦“零容忍”不仅体现在凌厉的监督执法中,也体现在法律的法治的滴水不漏上。

对问题所暴露出来的每一处不足、每一点瑕疵也要“零容忍”,从中吸取教训,找出弥补改进的方法,编织出疏而不漏的恢恢法网,方能把丢掉的“分数”一点点找补回来。

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不让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靠的就是法治的托底力量。

  ⑧“零容忍”如烧红的炉子,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警示性,人人都知道炉子会烫人,因而都不敢碰;二是权威性,只要有人碰,就一定会被烫伤;三是即时性,一旦触碰,立即会被烫伤,绝没有通融时间,绝不拖泥带水;四是公平性,无论碰的人是谁,都一样烫伤。

⑨中央一再强调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对待问题不求“零发生”、坚决“零容忍”,才是合乎事理和法治的正确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

(选自2016年3月2日《人民日报》)

18.读完这篇文章,对于“零容忍”与“零发生”,你的认识是。

19.分析文章第⑥⑦两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

作者首先以(不超过25个字)为例,论证了(不超过15个字);然后又阐明(不超过20个字),并指出其作用。

20.“警示性”是“零容忍”的四个特征之一,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八、阅读,回答问题。

常给心灵排排毒

①我们有过这样的感受,一遇到辽阔的海、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第一感觉就是心旷神怡,所有的烦恼、忧伤,瞬间杳无踪影。

当初,梭罗来到瓦尔登湖,我想他就是去“排毒”的,尘世的纷扰、喧哗、浮躁不利于写作和思想感情的顺畅表达。

在那里,他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一本巨著。

而他如果一直在尘世生活,我想,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写出如此宁静、隽永的书。

由此看来,经常排排体内毒素,不啻一种修德润身、成就人生之法。

②体内的毒素必须清除掉,否则,它们就会毒害你的身体、思想和心灵,严重时会夺去我们的性命、腐蚀我们的思想、吞噬我们的心灵。

③我们知道,鲁国公孔融很器重祢衡的才气,曾经多次向朝廷推荐,还在曹操面前夸过他。

于是曹操想见他,但是他很狂傲,不但不去跟曹操见面,而且还说了曹操的不少坏话,最后终被杀害。

可见,祢衡是被狂傲毒死的。

④我们也听说过木马屠城的故事——特洛伊人与入侵的希腊联军作战,双方互有胜负,后来联军中有人献计,假装全部撤走,留下一大批木马并将一些勇士藏在马腹内,其他主力部队躲在附近,特洛伊人望见远去的舰队,以为敌人真的撤走了,就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将木马拖入城内,然后开始歌舞狂欢,纵酒作乐,就在他们睡梦时,木马中的勇士纷纷跳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瞬间就将特洛伊给灭了。

可见,特洛伊是被掉以轻心、得意忘形毒死的。

⑤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毒素存在我们身上。

生活中,某某因为嫉妒,夜不能寐,他哪还有心思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呢?

某某因为懒惰,该做的事也不做,天上哪有掉馅饼的好事呢?

某某因为欺骗,本该得到的玫瑰花却开在别人的手上,虚假怎能赢得真诚?

某某因为贪得无厌,忘了做人的底线,最终踏上了不归路;某某因为软弱,途中的一个羁绊,竟然成了他的”归宿”;某某因为敷衍,该认真的事他却以应付待之,最终难逃被辞退的命运;某某因为心胸狭窄,完全可以不去计较的一件事却释怀不得,最后跟人大动干戈,差点儿一命呜呼……不把毒素清除掉,你就休想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⑥有人问规模宏大的纽约劝业银行创始人佛勒:

“您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他回答道:

“用努力来发泄胸中的怒气。

”人活于世,难免会碰壁、受伤,因此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对它们而言,与其把它们压抑在心里,倒不如痛痛快快地发泄出来,要知道,乌云散去是晴空。

可见,“排毒”不失为明智之举。

⑦佛家云:

“莫向外求。

”诚如斯言。

①。

因此,②。

每个人都是一个容器,这方面的东西盛的多了,那方面的东西就没有地方盛了。

把毒素清理干净,腾出更多空间去容纳更多真、善、美来滋养我们的身体、思想和心灵。

(选自2015年《心理与健康》第9期)

21.请解释“排毒”在文中的含义。

22.阅读③—⑥段,请针对论据的选用提出一个问题,并写出问题的答案。

23.结合第⑦段内容,在①处对“莫向外求”这句引言进行分析论述,在②处补出结论。

九、阅读《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回答问题。

①古谚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